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5日,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等房地产业界大佬们,集体现身首创旗下高端住宅天禧举办的论坛。诸位大佬近年罕见的齐聚一堂,为的正是给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捧场。
这个民间名气不大但圈内如雷贯耳的人物,一直以多面手的形象示人。
他曾经是政府官员,也是如今的地产大腕,在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眼中称为“地产元帅”,是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眼中“敢为天下先”的榜样,是潘石屹、任志强等迈进CBD的引路人。
大佬眼中的大佬
刘晓光作为圈内的老大哥,其江湖地位罕有人能及。当沙龙会演变成“老友记”,交谈甚欢的同时,他们彼此轻车熟路地狠挖、曝光彼此之间的过往曾经。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任志强、潘石屹等大佬还处在找地、找钱的原始积累阶段,刘晓光已升任北京市计委商贸处副处长,各种项目需要经过他审批,可谓位高权重。
有一段时间,每逢半夜两点下班,刘晓光的门口总等着一个人。一天,那人说:“总理就要搞宏观调控,手里的项目再不批就做不成了。”刘晓光问:“这项目投资需10亿元,你有吗?”那人回答:“你批了我就有。”最后刘晓光签了字,那人因兴奋差点跌了一跤,他就是潘石屹。
与之相似的是,至今任志强还老抱怨,当年去找刘晓光审批,被要求在外面等,一等就是四个小时,中午吃饭时才被想起来。
或许正因为此,连大炮任志强也格外敬重刘晓光。2004年的博鳌论坛,当时的顺驰集团董事长孙宏斌舌战群雄,任志强摆开架势欲“放炮”,刘晓光一句“咱们不是说好不批评别人”的提醒让他收了声,化解了现场气氛。
如今一二十年过去,大佬们都年近60岁。刘晓光回忆起过往岁月格外动情:“CBD是我和我的朋友们抛洒血泪的地方,我们从三十多岁在这片土地上开创事业,贡献出了很多的智力、精力和体力,在首都这块地方建起了一个CBD,从青年到中年再到现在近60岁,我们参与了CBD的历史,CBD见证了我们的青春。”
出现在活动现场的诸位大佬都是CBD的开发建设者,任志强在CBD打造过尚都国际中心一期(后来转手给潘石屹,改名SOHO尚都)。冯仑则先后建造了新城国际、万通国际中心。CBD更是潘石屹事业的成名之地,SOHO中国坐拥了建外SOHO、SOHO尚都等一系列楼盘。
首创旗下的禧瑞都位于CCTV大楼北50米,属于一线城市黄金地段的代表项目。作为禧瑞都的第二期工程,均价15万元/平米,可以说是首创置业“天字一号”作品,是今年北京市场入市的高端盘之一。
至今,首创两大核心路线,除了定位于商业综合体外,还坚持在核心城市的核心位置开发高端住宅。其去年销售突破200亿元人民币,今年则瞄准280亿元人民币。
刘晓光明确表示,“一线城市黄金地段,有土地还要拿,不要犹豫。”首创置业已经加快重点城市的土地布局,包括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年初在北京连摘得平谷区大兴庄镇以及顺义区赵全营镇两地块。
为地产做嫁衣的“裁缝”
首创推动力度最大也最为称道的,就是它的地产模式。早在2003年上市之初,首创置业就确立了综合地产的业务模型,把其他产业的价值跟地产的价值嫁接在一起。
2012年,首创置业关于地产与产业与城市的思考浮出水面。刘晓光提出“十大城市综合营运模式”,如奥特莱斯模式、地铁上盖模式等“地产+N”的模式,这个“N”就是把各个行业的价值嫁接到地产领域。
在刘晓光看来,房地产行业虽告别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但更大的机遇正在降临,如城市化之后的配套服务、新型城镇化、跨界资源整合。为此,首创进军奥特莱斯,打造城市综合体,投资医疗养老地产,还进行小城镇的改造和建设。
在商业地产板块,除房山项目外,奥特莱斯承载项目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如浙江湖州、广东佛山等。其还在浙江、云南等地斥资旅游地产,如在昆山锦溪打造首创青旅两岸城。
首创在北京区域已经有两个小城镇的改造项目,每个投资额达60多亿元。如首创国际半岛,这是在北京边缘做的一个崭新小城镇。在刘晓光看来,构造过程中硬件好办,最难的还是软系统,包括小城镇各种各样的服务系统,如教育、文化、医疗、精神、城市的管理、产业的定位。
做企业,总是痛并快乐着。刘晓光坦言,自己一天要赚接近2000万元,“每天睁开眼睛先把500多万的利息还掉,还有几百万的税,还有几百万的利润”,每一天都是很紧张的运转过程。
但作为一个商人,他“见到好的生意我的眼睛是亮的”、“当一个好的商业动作完成之后,跟爱情和自由一样可贵”。如今,刘晓光开始带领首创走出去,大规模的向海外进行投资。2013年,首创置业在法国购买了万亩土地,定位于企业的国际化服务平台。近期,首创还花数十亿元买下了新西兰最大的废物处理公司。
国企里的“野孩子”
刘晓光是国企中当之无愧的探索者,其早年在北京计委管理经济的工作中,不断地和各种官员、企业家打交道,既懂政策又懂市场,是市场经济萌芽中难得的技术官员。
1995年,刘晓光临危受命由官转商,接手发不出工资的北京市国资委下属的首创集团。不到20年后,那个有170个嗷嗷待哺的子公司,最困难时只有300多万周转资金的烂摊子,成了拥有千亿资产、7家上市公司的大型国企。
刘晓光对国企制度的弊端感触最深。早在2004年,刘晓光就提出一个方案,要“拿出150亿元,派出150个人,奔赴150个城市,拿下150块地”。可是却遭到反对,最后没有实施,刘晓光后来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拿下了,这些地如今可以升值30倍左右。 最让他遗憾的一件事,发生在2004年,希望引入美国的KK2和黑石等国际大鳄入股,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后来由于国资委的限制,最终没能成行。刘晓光说:“这个我就后悔,后悔了一辈子。”
“了解历史的进程,了解当下的幽暗,他对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非常透彻地认识,但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选择了一方面把握历史,一方面与当下妥协。” 财经作家苏小和曾这样评价刘晓光。
刘晓光更像闻一多笔下“戴着镣铐起舞”的舞者。他尽力引入市场因素,来改善这个大国企的管理架构和经营效率。
2003年,首创开赴香港上市时,中国正遭遇“非典”,刘晓光坐的飞机上就两个人,发行商说:“你上不了市了,回去吧”,但刘晓光仍坚持上市,最终首创置业从一家仅有2000万元资金的企业,一跃成为当时高达20亿元的北京大型房地产开发商,让京城众多开发商燃起融资希望。
目前,首创置业已经构建了全立体资本平台,在资本途径、资本手段、治理结构、国际化融资方式上的构建等已经非常扎实。
刘晓光的舞台更大了,去年,在担任首创集团18年的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后,刘晓光正式升任这个大型国企的一把手,聚焦基础设施产业、房地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等三大核心主业,逐步实现“地产+产业+资本”的“金三角”模式。
作为掌舵者,他一直坚信国企的方向是混合所有制道路,混合国有、民营、个人股东所有制的企业更有生命力,为此他不断推动首创的股权多元化与产权清晰化,把首创打造成了“新国企、野孩子”,刘晓光说:“到今天我仍然坚持要创造‘新国企’,从产权制度上改革,建立真正的约束机制,能参与到世界经济链条中。”
当记者问及为何混合所有制迟迟难以推进时,刘晓光欲言又止地说:“他们不想改的太快。”刘晓光曾多次表示,由于利益阶层对变革的恐惧,难以形成改革共识,而民营企业对入股国企持观望态度,“担心啃了骨头,又被关门打狗”。
性情的诗人
提起地产界的诗人,人们想起的更多是中坤的黄怒波;思想家的头衔,似乎也早被冯仑独得;做公益,好像王石是最耀眼的。殊不知,刘晓光是能把这三者结合得最好的大佬之一。
“人生苦旅踱步,终是一缕清风”,刘晓光曾经写过的这句诗,也许是他心态的最好写照。
刘晓光怀抱理想主义的情怀,会画油画,会写诗,无论是车上、飞机上甚至马背上、沙漠里,他的诗随意挥洒,甚至烟盒、纸条都能成为写诗的工具,他还出版了一本诗集《岁月的甘泉》。
刘晓光坦言,生活环境的污染,对他的触动最大。“我觉得人类就是在毁灭自己……看看沙漠,看看污水横流、污染的空气,看看冒着烟筒红色的气。”最广为人知的是,刘晓光与阿拉善的缘分,那是一场始于2003年阿拉善月亮湖的一次邂逅。
“过了西夏王陵,翻越了巍巍贺兰山,二十二公里的沙海冲浪,真把人心震撼。”这是刘晓光对阿拉善沙漠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牵动了刘晓光那颗做公益的心。
2003年10月,身处阿拉善沙漠的刘晓光决心为治沙做一些实事。“任志强你得来”,“王石你得来”,“不来以后别的事情免谈”……“威逼利诱”之下,他游说了近百位企业家,包括任志强、王石、陈东升、郭广昌、潘石屹等。
但这个大腕云集的阿拉善组织最初“很难搞”。在第三次理事会时,平时管着上千亿资产的企业家听秘书处报一个几百万的项目,会没开完,任志强、王石几个人就有事先走了。
会场顿时尴尬,刘晓光坐在中间,看着远去的那些人,说:“这帮鸟是中国最难搞的一帮鸟”,大家哈哈大笑。
做公益和做企业一样,必须不怕困难。刘晓光后来打趣总结道:“今天讲‘企业家精神重塑公益’,我觉得企业家精神包含着冒险、激情、责任、永不气馁、永不言败、饿死不弯腰、冻死迎风站。”
十年来,该协会已是目前最成功的由企业家群体成立的环保NGO组织。让刘晓光最感触的是,阿拉善不但治理环境的荒漠,也治理企业家心中的荒漠,让企业家得到思想灵魂净化、升华。
这个民间名气不大但圈内如雷贯耳的人物,一直以多面手的形象示人。
他曾经是政府官员,也是如今的地产大腕,在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眼中称为“地产元帅”,是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眼中“敢为天下先”的榜样,是潘石屹、任志强等迈进CBD的引路人。
大佬眼中的大佬
刘晓光作为圈内的老大哥,其江湖地位罕有人能及。当沙龙会演变成“老友记”,交谈甚欢的同时,他们彼此轻车熟路地狠挖、曝光彼此之间的过往曾经。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任志强、潘石屹等大佬还处在找地、找钱的原始积累阶段,刘晓光已升任北京市计委商贸处副处长,各种项目需要经过他审批,可谓位高权重。
有一段时间,每逢半夜两点下班,刘晓光的门口总等着一个人。一天,那人说:“总理就要搞宏观调控,手里的项目再不批就做不成了。”刘晓光问:“这项目投资需10亿元,你有吗?”那人回答:“你批了我就有。”最后刘晓光签了字,那人因兴奋差点跌了一跤,他就是潘石屹。
与之相似的是,至今任志强还老抱怨,当年去找刘晓光审批,被要求在外面等,一等就是四个小时,中午吃饭时才被想起来。
或许正因为此,连大炮任志强也格外敬重刘晓光。2004年的博鳌论坛,当时的顺驰集团董事长孙宏斌舌战群雄,任志强摆开架势欲“放炮”,刘晓光一句“咱们不是说好不批评别人”的提醒让他收了声,化解了现场气氛。
如今一二十年过去,大佬们都年近60岁。刘晓光回忆起过往岁月格外动情:“CBD是我和我的朋友们抛洒血泪的地方,我们从三十多岁在这片土地上开创事业,贡献出了很多的智力、精力和体力,在首都这块地方建起了一个CBD,从青年到中年再到现在近60岁,我们参与了CBD的历史,CBD见证了我们的青春。”
出现在活动现场的诸位大佬都是CBD的开发建设者,任志强在CBD打造过尚都国际中心一期(后来转手给潘石屹,改名SOHO尚都)。冯仑则先后建造了新城国际、万通国际中心。CBD更是潘石屹事业的成名之地,SOHO中国坐拥了建外SOHO、SOHO尚都等一系列楼盘。
首创旗下的禧瑞都位于CCTV大楼北50米,属于一线城市黄金地段的代表项目。作为禧瑞都的第二期工程,均价15万元/平米,可以说是首创置业“天字一号”作品,是今年北京市场入市的高端盘之一。
至今,首创两大核心路线,除了定位于商业综合体外,还坚持在核心城市的核心位置开发高端住宅。其去年销售突破200亿元人民币,今年则瞄准280亿元人民币。
刘晓光明确表示,“一线城市黄金地段,有土地还要拿,不要犹豫。”首创置业已经加快重点城市的土地布局,包括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年初在北京连摘得平谷区大兴庄镇以及顺义区赵全营镇两地块。
为地产做嫁衣的“裁缝”
首创推动力度最大也最为称道的,就是它的地产模式。早在2003年上市之初,首创置业就确立了综合地产的业务模型,把其他产业的价值跟地产的价值嫁接在一起。
2012年,首创置业关于地产与产业与城市的思考浮出水面。刘晓光提出“十大城市综合营运模式”,如奥特莱斯模式、地铁上盖模式等“地产+N”的模式,这个“N”就是把各个行业的价值嫁接到地产领域。
在刘晓光看来,房地产行业虽告别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但更大的机遇正在降临,如城市化之后的配套服务、新型城镇化、跨界资源整合。为此,首创进军奥特莱斯,打造城市综合体,投资医疗养老地产,还进行小城镇的改造和建设。
在商业地产板块,除房山项目外,奥特莱斯承载项目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如浙江湖州、广东佛山等。其还在浙江、云南等地斥资旅游地产,如在昆山锦溪打造首创青旅两岸城。
首创在北京区域已经有两个小城镇的改造项目,每个投资额达60多亿元。如首创国际半岛,这是在北京边缘做的一个崭新小城镇。在刘晓光看来,构造过程中硬件好办,最难的还是软系统,包括小城镇各种各样的服务系统,如教育、文化、医疗、精神、城市的管理、产业的定位。
做企业,总是痛并快乐着。刘晓光坦言,自己一天要赚接近2000万元,“每天睁开眼睛先把500多万的利息还掉,还有几百万的税,还有几百万的利润”,每一天都是很紧张的运转过程。
但作为一个商人,他“见到好的生意我的眼睛是亮的”、“当一个好的商业动作完成之后,跟爱情和自由一样可贵”。如今,刘晓光开始带领首创走出去,大规模的向海外进行投资。2013年,首创置业在法国购买了万亩土地,定位于企业的国际化服务平台。近期,首创还花数十亿元买下了新西兰最大的废物处理公司。
国企里的“野孩子”
刘晓光是国企中当之无愧的探索者,其早年在北京计委管理经济的工作中,不断地和各种官员、企业家打交道,既懂政策又懂市场,是市场经济萌芽中难得的技术官员。
1995年,刘晓光临危受命由官转商,接手发不出工资的北京市国资委下属的首创集团。不到20年后,那个有170个嗷嗷待哺的子公司,最困难时只有300多万周转资金的烂摊子,成了拥有千亿资产、7家上市公司的大型国企。
刘晓光对国企制度的弊端感触最深。早在2004年,刘晓光就提出一个方案,要“拿出150亿元,派出150个人,奔赴150个城市,拿下150块地”。可是却遭到反对,最后没有实施,刘晓光后来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拿下了,这些地如今可以升值30倍左右。 最让他遗憾的一件事,发生在2004年,希望引入美国的KK2和黑石等国际大鳄入股,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后来由于国资委的限制,最终没能成行。刘晓光说:“这个我就后悔,后悔了一辈子。”
“了解历史的进程,了解当下的幽暗,他对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非常透彻地认识,但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选择了一方面把握历史,一方面与当下妥协。” 财经作家苏小和曾这样评价刘晓光。
刘晓光更像闻一多笔下“戴着镣铐起舞”的舞者。他尽力引入市场因素,来改善这个大国企的管理架构和经营效率。
2003年,首创开赴香港上市时,中国正遭遇“非典”,刘晓光坐的飞机上就两个人,发行商说:“你上不了市了,回去吧”,但刘晓光仍坚持上市,最终首创置业从一家仅有2000万元资金的企业,一跃成为当时高达20亿元的北京大型房地产开发商,让京城众多开发商燃起融资希望。
目前,首创置业已经构建了全立体资本平台,在资本途径、资本手段、治理结构、国际化融资方式上的构建等已经非常扎实。
刘晓光的舞台更大了,去年,在担任首创集团18年的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后,刘晓光正式升任这个大型国企的一把手,聚焦基础设施产业、房地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等三大核心主业,逐步实现“地产+产业+资本”的“金三角”模式。
作为掌舵者,他一直坚信国企的方向是混合所有制道路,混合国有、民营、个人股东所有制的企业更有生命力,为此他不断推动首创的股权多元化与产权清晰化,把首创打造成了“新国企、野孩子”,刘晓光说:“到今天我仍然坚持要创造‘新国企’,从产权制度上改革,建立真正的约束机制,能参与到世界经济链条中。”
当记者问及为何混合所有制迟迟难以推进时,刘晓光欲言又止地说:“他们不想改的太快。”刘晓光曾多次表示,由于利益阶层对变革的恐惧,难以形成改革共识,而民营企业对入股国企持观望态度,“担心啃了骨头,又被关门打狗”。
性情的诗人
提起地产界的诗人,人们想起的更多是中坤的黄怒波;思想家的头衔,似乎也早被冯仑独得;做公益,好像王石是最耀眼的。殊不知,刘晓光是能把这三者结合得最好的大佬之一。
“人生苦旅踱步,终是一缕清风”,刘晓光曾经写过的这句诗,也许是他心态的最好写照。
刘晓光怀抱理想主义的情怀,会画油画,会写诗,无论是车上、飞机上甚至马背上、沙漠里,他的诗随意挥洒,甚至烟盒、纸条都能成为写诗的工具,他还出版了一本诗集《岁月的甘泉》。
刘晓光坦言,生活环境的污染,对他的触动最大。“我觉得人类就是在毁灭自己……看看沙漠,看看污水横流、污染的空气,看看冒着烟筒红色的气。”最广为人知的是,刘晓光与阿拉善的缘分,那是一场始于2003年阿拉善月亮湖的一次邂逅。
“过了西夏王陵,翻越了巍巍贺兰山,二十二公里的沙海冲浪,真把人心震撼。”这是刘晓光对阿拉善沙漠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牵动了刘晓光那颗做公益的心。
2003年10月,身处阿拉善沙漠的刘晓光决心为治沙做一些实事。“任志强你得来”,“王石你得来”,“不来以后别的事情免谈”……“威逼利诱”之下,他游说了近百位企业家,包括任志强、王石、陈东升、郭广昌、潘石屹等。
但这个大腕云集的阿拉善组织最初“很难搞”。在第三次理事会时,平时管着上千亿资产的企业家听秘书处报一个几百万的项目,会没开完,任志强、王石几个人就有事先走了。
会场顿时尴尬,刘晓光坐在中间,看着远去的那些人,说:“这帮鸟是中国最难搞的一帮鸟”,大家哈哈大笑。
做公益和做企业一样,必须不怕困难。刘晓光后来打趣总结道:“今天讲‘企业家精神重塑公益’,我觉得企业家精神包含着冒险、激情、责任、永不气馁、永不言败、饿死不弯腰、冻死迎风站。”
十年来,该协会已是目前最成功的由企业家群体成立的环保NGO组织。让刘晓光最感触的是,阿拉善不但治理环境的荒漠,也治理企业家心中的荒漠,让企业家得到思想灵魂净化、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