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新课程改革的浪口风尖,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准备好每一节语文课,这就给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如何透过必要的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在四十分钟增效提质呢?笔者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意识,抓住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把握课程目标
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全面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其目的是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统一在同一过程之中。很明显,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但是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教学的“双基”不同。传统教学老师传授的“双基”是系统的基础知识,而学生主要是接受、储存这种知识。这种“双基”知识的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尽管十几年来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新课程则不然。新课程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新的语文课程不再是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和单纯的基本功训练。新课程的语文教育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这正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有教师预设的文本,而且有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生成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和需求是重要的。新课程不再是“学生适合教师的教学”,而是“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因此,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经验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二、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引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或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时充满热情和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导语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干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前导语就像一曲交响乐的序曲,不宜过长,长了会喧宾夺主,要切题,不能设计与本课无关的导语,设计导语的方法很多,不论哪一种,都不能游离于课题,如果设计不当,既浪费了时间,又激不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情境导入法、漫画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等。
三、会写一笔美观的粉笔字,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由于电脑的普及,多媒体的运用,现在的学生动笔写字的机会少了,尤其是迷恋网络的人,往往会认不会写,写起来不顺手,秀才提笔忘记字的现象非常多,我以为老师的教学离不开黑板,离不开粉笔,我们的老师还得会写粉笔字,要求书写正确、美观且速度快,否则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会讲普通话也是一名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说普通话时还要注意节奏,讲课时要求表达准确、清晰,一字一句地说清楚,说话要清,吐字要明,否则学生会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言。
四、设计练习,实现突破
一般来说,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目的,如一个生字“历”,一个小学生往往要写上十几遍从而达到书写成绩的效果。而中学生却不能如此,一方面中学生识记知识已不同于小学生的反复、机械式记忆方式,而是意义识记为主,又加上中学生科目的增加,必须改变以往大量练习的老式教学方法,那么,在教授知识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难点,这就要求设计练习时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语词性练习
随着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已成了众多学校常说不衰的话题,许多试题也变得越来越活,如想考某个词的解释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而且还要运用到语言实际中,阅读和写作的分值越来越大,可是万变不离基础,基础知识打牢了,夯实了,才能建筑更高的阅读写作的大厦,否则将成为海市蜃楼。基础性练习也不能以简单的模式选择为主,而是加大语言运用力度,使学生不仅能会写这个词语,还要会运用。“当之无愧”这一词语,可以设计一个语句“他的责任感强,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成绩也是数一数二,被选为班长是,( )的。”通过词语的选择来加深对这一词语的理解。又可以通过词语连句等形式加以体悟。
2、引申性练习
单一的文章理解其内涵则是显得不够厚重,这样,需要利用一定相同题材主旨或写作手法的文章,寻同变异加深理解,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可引用席慕容的《乡愁》,同时一种愁思,写法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如讲解《咏雪》,又可渗透鲁迅的咏雪或相关的咏雪诗句。这样不仅同中见异,加深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加大了课外阅读量,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3、变式练习
练习要摆脱学生机械的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如对课文《春》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分析可采用“我最喜欢的词语是,因为_______”或“我最欣赏的句式是_______,因为_______”句式来解析,这种变式不仅使学生耳目一新,而且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
4、口述性练习
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事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如学习了《月亮上的足迹》可以设计“假如你是第十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的感想”,或“假如你是杨利伟,现在你最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等等口语训练题目加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把阅读、写作和德育结合起来,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节课的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上好每节语文课。
(作者单位:021000内蒙古海拉尔铁路三中)
一、把握课程目标
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全面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其目的是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统一在同一过程之中。很明显,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但是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教学的“双基”不同。传统教学老师传授的“双基”是系统的基础知识,而学生主要是接受、储存这种知识。这种“双基”知识的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尽管十几年来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新课程则不然。新课程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新的语文课程不再是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和单纯的基本功训练。新课程的语文教育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这正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有教师预设的文本,而且有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生成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和需求是重要的。新课程不再是“学生适合教师的教学”,而是“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因此,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经验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二、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引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或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时充满热情和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导语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干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前导语就像一曲交响乐的序曲,不宜过长,长了会喧宾夺主,要切题,不能设计与本课无关的导语,设计导语的方法很多,不论哪一种,都不能游离于课题,如果设计不当,既浪费了时间,又激不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情境导入法、漫画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等。
三、会写一笔美观的粉笔字,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由于电脑的普及,多媒体的运用,现在的学生动笔写字的机会少了,尤其是迷恋网络的人,往往会认不会写,写起来不顺手,秀才提笔忘记字的现象非常多,我以为老师的教学离不开黑板,离不开粉笔,我们的老师还得会写粉笔字,要求书写正确、美观且速度快,否则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会讲普通话也是一名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说普通话时还要注意节奏,讲课时要求表达准确、清晰,一字一句地说清楚,说话要清,吐字要明,否则学生会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言。
四、设计练习,实现突破
一般来说,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目的,如一个生字“历”,一个小学生往往要写上十几遍从而达到书写成绩的效果。而中学生却不能如此,一方面中学生识记知识已不同于小学生的反复、机械式记忆方式,而是意义识记为主,又加上中学生科目的增加,必须改变以往大量练习的老式教学方法,那么,在教授知识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难点,这就要求设计练习时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语词性练习
随着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已成了众多学校常说不衰的话题,许多试题也变得越来越活,如想考某个词的解释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而且还要运用到语言实际中,阅读和写作的分值越来越大,可是万变不离基础,基础知识打牢了,夯实了,才能建筑更高的阅读写作的大厦,否则将成为海市蜃楼。基础性练习也不能以简单的模式选择为主,而是加大语言运用力度,使学生不仅能会写这个词语,还要会运用。“当之无愧”这一词语,可以设计一个语句“他的责任感强,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成绩也是数一数二,被选为班长是,( )的。”通过词语的选择来加深对这一词语的理解。又可以通过词语连句等形式加以体悟。
2、引申性练习
单一的文章理解其内涵则是显得不够厚重,这样,需要利用一定相同题材主旨或写作手法的文章,寻同变异加深理解,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可引用席慕容的《乡愁》,同时一种愁思,写法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如讲解《咏雪》,又可渗透鲁迅的咏雪或相关的咏雪诗句。这样不仅同中见异,加深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加大了课外阅读量,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3、变式练习
练习要摆脱学生机械的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如对课文《春》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分析可采用“我最喜欢的词语是,因为_______”或“我最欣赏的句式是_______,因为_______”句式来解析,这种变式不仅使学生耳目一新,而且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
4、口述性练习
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事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如学习了《月亮上的足迹》可以设计“假如你是第十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的感想”,或“假如你是杨利伟,现在你最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等等口语训练题目加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把阅读、写作和德育结合起来,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节课的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上好每节语文课。
(作者单位:021000内蒙古海拉尔铁路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