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2-000-01
摘 要 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内部控制有效性是企业内部控制结果的集中体现。股权结是企业产权配置的基础,董事会治理是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首先提出研究的背景,然后对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最后从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层面对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 股权结构 董事会治理 内部控制 有效性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内部控制失效,财务舞弊丑闻频发,不但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还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损害企业信誉和形象。基于种种惨痛的教训,我国相关部门于2008年6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表明我国政府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已经提高到了法律和制度的层面。
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公司的控制权分配以及公司的运行机制,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因此,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是离不开对董事会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治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进一步的丰富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
二、作用机制分析
(一)股权结构如何作用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的股权结构直接决定着企业产权的配置,进而影响各个股东在企业中的“话语权”和企业资源的分配,因此,不同的股权结构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效果的不同,从而使企业的绩效也不尽相同。
当企业的股权比较集中,第一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以及重大政策的制定有着绝对的影响力,由于第一大股东缺乏相应的制衡,因此第一大股东发生违规行为的几率会大大上升,从而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当企业的股权处于相对集中的情况下时,第一大股东依然处于控股地位,但是其他股东的控股比例有所上升,会对第一大股东形成一定的制约,此时由于第一大股东获得企业剩余权益分配的比例下降,相比较而言,此时第一大股东更倾向于从企业内部获取收益,往往倾向于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来获取收益,此时第一大股东发生违规的行为的几率就会上升,这必然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但同时,其他股东必然不甘心受制于第一大股东,会利用手中的权利来抗衡和制约第一大股东,虽然对第一大股东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内部控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当企业的股权比较分散时,此时股权的分散使得股东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虽然会减少股东的侵权行为,但是同时也会造成“搭便车”现象的出现,使得股东对管理层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出现管理层违规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也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效果。
(二)董事会治理如何作用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从董事会的规模来看,当企业的董事会规模比较大时,由于董事较多,使得董事会日常决策的制定更加民主和透明,更有利于科学的决策被采纳,并对大股东形成一定的制衡,减少企业发生违规的可能性,防止大股东通过财务舞弊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从董事会会议次数上来看,董事会会议是决董事会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董事会会议越多说明董事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会议越多,说明董事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越重视,内部控制的效果也就越好。从董事会的构成来看,一般而言,外部董事由于与公司有较少的利益关联,因此外部董事会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来解决问题,而且外部董事大多数具有比较专业的会计、管理知识和背景,者更有助于他们对企业的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且对内部董事形成一定的制衡,因此外部董事的增加有利于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内部董事往往由于受制于企业的股权结构和自身利益等问题,对内部控制往往产生不良影响。从总经理,董事长是否两职合一来看,两职分离使董事长的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防止董事长权利过大,而使得内部控制成为一纸空文。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股权制衡度的提高对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抑制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防止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原来的国有企业转变而来,而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内部控制必然会增加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减持国有股比例,提高法人股比例。
(二)积极探索有效的董事会治理模式。加大董事会规模,提高独立董事比例有利于加强对内部董事的制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加董事会会议次数有利于董事相互沟通和监督,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防止出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现象出现,可以对董事长形成一定的制约,使董事会真正为企业的利益服务,从而改善内部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l]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5).
[2]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审计研究.2008(4).
[3]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审计研究.2010(1).
[4]郑石桥,徐国强,邓柯,王建军.内部控制类型、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审计研究.2009(1).
摘 要 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内部控制有效性是企业内部控制结果的集中体现。股权结是企业产权配置的基础,董事会治理是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首先提出研究的背景,然后对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最后从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层面对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 股权结构 董事会治理 内部控制 有效性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内部控制失效,财务舞弊丑闻频发,不但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还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损害企业信誉和形象。基于种种惨痛的教训,我国相关部门于2008年6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表明我国政府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已经提高到了法律和制度的层面。
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公司的控制权分配以及公司的运行机制,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因此,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是离不开对董事会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治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进一步的丰富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
二、作用机制分析
(一)股权结构如何作用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的股权结构直接决定着企业产权的配置,进而影响各个股东在企业中的“话语权”和企业资源的分配,因此,不同的股权结构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效果的不同,从而使企业的绩效也不尽相同。
当企业的股权比较集中,第一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以及重大政策的制定有着绝对的影响力,由于第一大股东缺乏相应的制衡,因此第一大股东发生违规行为的几率会大大上升,从而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当企业的股权处于相对集中的情况下时,第一大股东依然处于控股地位,但是其他股东的控股比例有所上升,会对第一大股东形成一定的制约,此时由于第一大股东获得企业剩余权益分配的比例下降,相比较而言,此时第一大股东更倾向于从企业内部获取收益,往往倾向于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来获取收益,此时第一大股东发生违规的行为的几率就会上升,这必然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但同时,其他股东必然不甘心受制于第一大股东,会利用手中的权利来抗衡和制约第一大股东,虽然对第一大股东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内部控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当企业的股权比较分散时,此时股权的分散使得股东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虽然会减少股东的侵权行为,但是同时也会造成“搭便车”现象的出现,使得股东对管理层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出现管理层违规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也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效果。
(二)董事会治理如何作用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从董事会的规模来看,当企业的董事会规模比较大时,由于董事较多,使得董事会日常决策的制定更加民主和透明,更有利于科学的决策被采纳,并对大股东形成一定的制衡,减少企业发生违规的可能性,防止大股东通过财务舞弊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从董事会会议次数上来看,董事会会议是决董事会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董事会会议越多说明董事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会议越多,说明董事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越重视,内部控制的效果也就越好。从董事会的构成来看,一般而言,外部董事由于与公司有较少的利益关联,因此外部董事会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来解决问题,而且外部董事大多数具有比较专业的会计、管理知识和背景,者更有助于他们对企业的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且对内部董事形成一定的制衡,因此外部董事的增加有利于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内部董事往往由于受制于企业的股权结构和自身利益等问题,对内部控制往往产生不良影响。从总经理,董事长是否两职合一来看,两职分离使董事长的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防止董事长权利过大,而使得内部控制成为一纸空文。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股权制衡度的提高对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抑制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防止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原来的国有企业转变而来,而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内部控制必然会增加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减持国有股比例,提高法人股比例。
(二)积极探索有效的董事会治理模式。加大董事会规模,提高独立董事比例有利于加强对内部董事的制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加董事会会议次数有利于董事相互沟通和监督,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防止出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现象出现,可以对董事长形成一定的制约,使董事会真正为企业的利益服务,从而改善内部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l]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5).
[2]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审计研究.2008(4).
[3]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审计研究.2010(1).
[4]郑石桥,徐国强,邓柯,王建军.内部控制类型、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审计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