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bi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研究伊始,笔者在F大学对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职称的专任女教师中随机招募受试对象。部分女教师对学术职业发展问题较为敏感,拒绝参与调查。最后纳入本研究的共有78名教师,她们在研究过程中均与笔者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均表示愿意配合。受试对象平均年龄40岁,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人数分别为12、25、34和7名,其中未婚11名,已婚67名,已婚者均来自双职工家庭,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研究采用电话访谈和面对面约谈的方式。
  (二)当前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学术职业发展步履维艰,多数陷入困境
  一是获得高资助的课题数量少。调查发现,41名正、副教授中,在研究国家级课题的仅6人(占14.6%),在研究省级课题的也仅有13人(占31.7%)。而讲师和助教所获得的基本是厅级和校级课题。二是职称晋升缓慢,高级职称获得困难。所有除助教外的受试对象均表示是在正常年限内晋升讲师,从讲师到副教授,在正常年限内(任讲师满5年)晋升的,59名中有22名(占37.3%),其余37名或任讲师未满5年,或无法按时晋升或已晋升但较正常情况延迟1~5年不等,34名副教授中,有23名已达到或超过晋升年限(最长已超过6年)但仍无法获得教授职称。从副教授到正教授,7名教授平均用了10年时间,较正常延迟了4~5年。
  2 管理职位不易获得,职务晋升困难
  78名受试对象,承担管理工作的仅有8人(占总人数的10.3%),其中系主任2名,系副主任6名,未见在各学院或校高层领导岗位上任职的。而且有6名正副主任明确表示已无法再进一步获得职务升迁的机会。
  二 导致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
  高校女教师在社会中是教师、专家,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而在家庭中,是母亲、妻子、儿媳、女儿,承担着培育孩子、赡养老人等家庭重任。当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发生冲突时,尽管她们中的大多数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但天生温柔、细腻的性格,以及受“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她们中的大多数会优先考虑家庭,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教育和营造家庭氛围中去。通常的情形是,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她们又马上开始操持家务,待忙完一切坐在书桌前钻研业务时已是精疲力竭,精力涣散,再也无法集中精神。有些女教师为了兼顾家庭和事业,经常废寝忘食,熬夜加班,长期透支着自己的体力,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最终身心俱损。在受访的78人中,有6名患轻重不等的神经衰弱,3名患腰椎间盘突出症,2名患颈椎增生。11名未婚女教师中,有5名表示要再过两三年才会把结婚生子列入议事日程,因为她们担心生育、哺乳等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工作。
  (二)高校教师职业的学术属性决定了工作任务的艰巨性
  高校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学术性职业,它以知识的发现、整合、应用和传播作为工作内容,学术性是其本质属性,它对高校教师的学术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医学为例,医学包含了众多学科,每一学科均有严谨体系,但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人及其疾病,因此学科与学科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完善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在授课时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其它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树立疾病的整体观。此外,医学还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紧密结合,交叉渗透,因此任课教师在课程传授过程中还要结合临床疾病有意识地传播人文思想和社会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传播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全面的素养,注重日常知识的积累,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广征博引、融会贯通,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纳入本研究的女教师普遍反映,每学期授课章节即便与往年无异,自己也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心备课,力求把最新的前沿知识传递给学生。一些新开设的课程更是让她们劳心劳力、精疲力竭。如果说繁重的教学任务尚能应付,科研上的压力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化解的。一是课题申请竞争激烈、中标率低;二是即使获得项目,也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研究,在繁重教学任务的冲击下,大部分女教师都很难保证有整块的时间无后顾之忧地完全投入,这无疑拉长了科研成果产出的周期,导致她们烦躁、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的出现。教师A是在我看来比较成功的一位,目前承担着国家级、省级等多项课题,但在访谈中她说:“其实,每个成功者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三)职称晋升机制不合理
  目前高校教师职称晋升评价机制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取向。课题中标、论文发表成了衡量教师能力的硬性的标准,而教学成绩并没有被纳入评价体系。女教师以擅长教学居多,她们更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投入和付出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她们的困惑和压力。家务劳动和教学工作直接影响了投入科研的时间,科研产出自然减少,科研上的弱势地位使她们无法按时获得高职称,许多人面对严苛的评聘条件,只能以评上副教授作为终极目标,获得正教授职称的女教师人数极少。这就使得她们处于既从事学术职业却又缺乏学术话语权,不得不蜷缩于学术最底层而难以向上的尴尬境地。
  (四)管理决策层男性居多,代表女性利益的呼声被忽视
  受科学中的学术话语权威和父权制影响,男性占据了校、院两级领导层以及学术委员会的多数席位,女性参与高校管理和决策的声音过弱,代表女教师利益的呼声通常被淹没或直接被忽视,造成了高校管理制度及政策带有一定程度的男性化倾向。
  (五)参加学术交流和进修培训机会少
  许多女教师内心愿意进修深造、提高自己,但一则机会少,只有少部分学术骨干才能行;二则不能得到校方的经济支持,普通教师要自掏腰包,进修期间因不在岗还会被扣除相应的津贴,经济拮据的青年教师也只能望而却步;三是终日忙于家庭和工作,无暇“充电”。教师B说:“我工作已超过10年,只去了省外某一小城市短期进修培训两次,我感觉学术离我越来越远了!”   (六)个人职业成就期望值低,自信心不足
  女性的身体状况随着年龄增长较男性呈更快的下降趋势。心理上也更敏感,遇困难受挫感更强,更易出现疲惫、焦虑等现象,因此部分女教师自身成就动机偏低,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此外,学术活动是高水平的智力劳动,心理素质决定了学术水平的高低,部分女教师仍然存在性别偏见,认为女性的智力水平和创造性都不如男性,干事业是男人的事,因此心理上出现自卑、进取意识不强等,在困难面前缺乏接受挑战的勇气。即使部分女教师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但面对严苛的评聘条件也只能暗自兴叹,无奈地退出竞争,在最需要拼搏的年华放弃了自我发展,早早选择了归隐家庭,不得不说是社会的遗憾。有些能力出色的女教师害怕投入事业过多而影响家庭和睦或招致单位同事的嫉妒和非议,即使取得一些成绩也缺乏明显的成就感。
  三 走出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路径
  高校女教师是精英女性的集合体,她们的职业发展问题不仅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一大重点所在。为此,各方面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笔者认为以下几条路径有助于女教师走出职业发展的困境。
  (一)社会要创造有利于女性发展的外部环境
  女性在人类再生产中的巨大付出和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社会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性别平等观念,创造有利于女性发展的舆论环境,政府要把男女平等意识纳入政策主流以提高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确保女性和男性一样充分平等地享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其次,社会要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对老人和儿童的保障能力,以解除或减轻女教师的后顾之忧,如儿童放学后到父母下班前这段时间享有完善的社区托管服务、老人有建设完善的护养中心等等。此外,社会必须改变既要求女教师家庭责任和事业责任同时肩负,又要求都要有出色表现的不公平、不现实的角色期待,要为高校女教师营造一个被爱、被理解和被尊重氛围。
  (二)高校要为女教师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高校在制定政策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到女教师的生理、心理特点,为女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在职务晋升、女干部任用选拔等方面提供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增加女教师在学校高层领导岗位和学术委员会上的比例。关注女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增加进修培训、国内外合作研究的机会。加强对女教师的科研培训和指导,扶持她们提高科研水平。此外,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采取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并重的考核方式,对教学业绩突出者在晋升职称时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得到学生普遍赞誉的教师予以认可和奖励。由于身负多重角色任务,女教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较男性大得多,因此,高校还应多关心女教师的精神需求、重视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强压力疏导工作。女工委员会也要切实维护好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三)女教师自身要谋求职业的充分发展
  首先,女教师要挣脱“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增强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技能,争取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的理解和支持,善于利用家政等社会服务减少损耗在家务劳动中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女教师要摆脱情感、心理上的软弱和依赖,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立足本职,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咬定青山不放松,以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此外,女教师还要养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加强耐挫力的培养,合理评价自己,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做好职业规划,找到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挑战性的道路,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职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丽, 沈红.学术职业: 概念界定中的困境[J]. 江苏高教, 2007(5).
  [2]荆建华.从学术职业的学术性看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8(4).
  [3]赵大星, 王建文. 高校聘任制改革: 女教师群体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10).
其他文献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和命脉。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将
随着新课改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加深,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对小学校长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管理环境,小学校长能否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就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高校英语教学历经数十年的风雨变迁后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新环境发展下的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
一 认知前提: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于国于民意义重大  1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就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将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仰内化于大学生的心中,增强他们对法治深切而热烈的信念,引导他们从法治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运用法治思维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
近年来,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规划方法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使用,英语听力考试的分值也在逐渐增大。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英语的关键是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四种基
根据根据中小学学校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和本专业目前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思政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更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
近几年,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因此要不断加强兽医诊疗活动,保证畜产品的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加强兽医诊疗工作的措施,促使兽医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最为显著的教育变革。教育信息化改革最终体现在成功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教学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这需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全面变革。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必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增添新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迅速地调整甚至改变他们的教学行为,将信息技术带进教学,带进课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高效性。  教育信息化
本文旨在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从而把我们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忽略了,而新的教学背景下这这一教学方法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