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下一阶段经济工作。这次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调稳平衡,把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稳健、更坚实。这为全省各地做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当前,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定位,落实关键措施实现“稳”,以“进”的信心拓展空间,把握好调稳平衡辩证法,确保全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稳”的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实现“稳”,最基本的是坚决守牢底线。坚持底线思维,不是拿底线当“挡箭牌”,而是要坚持“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严格边界约束,科学设置一批约束性指标,推动重大风险隐患有效防范、精准治理。实现“稳”,最关键的是稳住经济基本面。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在加快建設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上有所作为,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稳”,最终落脚点在市场主体和基层基础上。要以政府“服务强”助推企业“实力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金融、市场培育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让更多企业成为创新的实践者、引领者、受益者。
江苏要落实“为全国发展探路”的殷殷嘱托,必须擂响“进”的铿锵鼓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思维拓展“进”的机遇和空间,用推动“八字方针”落实的成效保证“进”。要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高水平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章做深做细做实,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畅通经济良性循环。要用好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交汇的优势,在产业互为支撑中发挥江苏制造业优势,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实现分工协作,深化产业体系的协同创新。
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还必须保持“稳”与“调”的平衡关系,这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关键所在。“稳”是基础,“调”是手段,“进”是目的。我们既要防止脱离“调”去“稳”,又要防止脱离“稳”去“调”,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以“稳”保“调”、以“调”促“进”、以“进”求得长远的“稳”。调整结构要系统谋划、一体考虑,善于从联系的、辩证的、发展的角度进行审视,统筹考虑、周密安排,切忌顾此失彼、因噎废食。同时,还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练好绣花功,少些“一刀切”、多些“差异化”。对于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不能把传统产业等同于落后产能,要根据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来综合考量,大力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竞争力和附加值。
责任编辑:包咏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稳”的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实现“稳”,最基本的是坚决守牢底线。坚持底线思维,不是拿底线当“挡箭牌”,而是要坚持“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严格边界约束,科学设置一批约束性指标,推动重大风险隐患有效防范、精准治理。实现“稳”,最关键的是稳住经济基本面。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在加快建設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上有所作为,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稳”,最终落脚点在市场主体和基层基础上。要以政府“服务强”助推企业“实力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金融、市场培育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让更多企业成为创新的实践者、引领者、受益者。
江苏要落实“为全国发展探路”的殷殷嘱托,必须擂响“进”的铿锵鼓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思维拓展“进”的机遇和空间,用推动“八字方针”落实的成效保证“进”。要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高水平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章做深做细做实,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畅通经济良性循环。要用好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交汇的优势,在产业互为支撑中发挥江苏制造业优势,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实现分工协作,深化产业体系的协同创新。
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还必须保持“稳”与“调”的平衡关系,这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关键所在。“稳”是基础,“调”是手段,“进”是目的。我们既要防止脱离“调”去“稳”,又要防止脱离“稳”去“调”,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以“稳”保“调”、以“调”促“进”、以“进”求得长远的“稳”。调整结构要系统谋划、一体考虑,善于从联系的、辩证的、发展的角度进行审视,统筹考虑、周密安排,切忌顾此失彼、因噎废食。同时,还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练好绣花功,少些“一刀切”、多些“差异化”。对于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不能把传统产业等同于落后产能,要根据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来综合考量,大力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竞争力和附加值。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