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子哥姓李,名先正。
既然大家都喊他“胡子哥”,当然是蓄有美髯飘逸的汉子了。如换件衣袂飘飘的道袍,再把头发用簪子竖立头顶,换做在深山老林偶遇,定然会惊觉时光的倒流,仿佛穿越到了一个神秘的时空。
胡子哥是有故事的人。他书读得不多,却很认死理,他认定的事情是天塌下来也不怕,霸得蛮,耐得烦,有着典型的湖湘特征。据说他早年下海经商,以一身的蛮劲和智慧,把一本书硬是经营到发行量逾200万册的惊人地步。佩服之余,给了他一个大拇指,他憨憨地一笑,说,这有什么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需求,并不是我经营得好,而是遭遇了那个时代的黄金期。
胡子哥真不愧是胡子哥呀,而今的胡子哥竟然舍下京华烟云,转身投入到家乡的怀抱,在梦里水乡早出晚归种起山茶树来,研究起还原生活的“人间烟火”来。也许,这是他生命中的又一次华丽转身,这是一个经历了太多快节奏的时代,是慢下来,静下来,好好地与大地对话的时代到了。
自从重金属和各种异味元素大面积扩散,偶尔遭遇一些难得的柴门犬吠,闻到烧焦的锅巴香味的炊烟,心下是好生欢喜的。仿佛见到倚着柴扉,手搭凉棚的亲人在等待自己归来。而现实却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自从转基因时代来临,人们病从口入,许多的未知與不自觉的因素衍生出许多莫名的病痛,这就需要把我们的厨房来一场“青山绿水”的革命了。
胡子哥是心有明月的,他是大地的孩子。记得那天,待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的清风抚慰时,他不知道从哪里摘了几根黄瓜和几个青椒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尝尝,新鲜着呢!我们接过黄瓜,他却问我们要不要尝个辣椒。我张大嘴巴问他,辣椒?生吃?他把个辣椒放在衣服上蹭了蹭,几下就解决了一个辣椒,看得大家目瞪口呆。他呢,一再要我们尝尝,说辣椒的维生素多呢,生吃更好。我们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去品味生辣椒的辛猛。他却又吃了一个辣椒,说,湖南人不吃辣,那还算得上湖南人么?那眼神和语气充满了狡黠和挑战,好似在说不吃个把辣椒,能把我们的湖湘精神诠释得清白么?那神态活脱脱一个天真淘气的孩子,让人忍俊不禁。那把辣椒往身上蹭的动作,分明是一个乡间田野的赶牛少年,让我们猛然回到逝水年华的岁月。
胡子哥是胸有乾坤的人。也许,若干年后,人们记住的是“胡子哥”和他的山茶油,之于他的名字,很可能会被时间湮灭。
当我们立在这块在中国版图上被命名为“鱼米之乡”的八百里洞庭,面对一片6万余亩的山茶树林时,心里是非常震撼的。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茶树要生长四年才能挂果,八年才能产收,百年方可盛产。这些树苗就是撒开腿脚满地跑的孩子呀,它们吸收天地甘霖,一枝一叶地成长,是多么漫长地等待!这是让白发疯长的季节,而胡子哥却没有丝毫的焦虑与悔意,他并不急着收获。八年来,他风雨无阻,穿梭在这片高低不一的茶树林中,听茶树一次次拔节,一点点抽条,一回回开花结果,美髯飘飞,惬意而安然。
所谓慢生活,体验的是一种心态回归。望着这片漫山遍野的茶树林,有人问他,别人都是想种摇钱树。你这树可不一定能给你摇得钱来,遇上歉收之年,真正是要血本无归呀!胡子哥淡然一笑,说,一棵茶树就是一个生命,你看哪有人一呱呱落地就能看到光明和未来的?树能成材,人可成器。现在能不能赚钱倒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一棵茶树有150年的寿命,它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几代人可以努力,我相信终有人会完成这个历史的良心使命,让人们都能吃上安全放心油。
此刻,他眼里看到的满是虬扎茂盛花果同枝的茶树林,那茶花白得纯洁,红得艳丽,丝丝入鼻的兰香弥漫,穿巷走户,清香淡雅。他每天围着这块土地转,锄草躬耕,乐在其中。生活,便在每日的千钟粟中慢了下来。也许,他更为在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味;也许,他苦苦追寻的居室兰香,便是这样慢慢渗透的;也许,这便是生活原来的样子,本真的样子,应该要有的样子,正如古人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生于斯,长于斯,人的性情和梦想许是来源于生养他的土地。若干年后,土地就是人类珍贵的资源,那里有放牧的蓝天白云,有孕育的爱恨情仇,有打马归来的英雄气概,有风起青萍之末……就好像眼前的胡子哥,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活得如此恣意嫣然,如此安静祥和。
也许,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有失败有成功,有带笑的泪,有飘雪的花,有如许的清风明月,近山遥水,绵绵无期,丝丝入味。携着惬意,品着清欢,炊着奶白色的梦,传递着山花烂漫的情意。
突然间,想起梅实先生写给胡子哥的《山茶油赋》:“……李君先正,美髯飘逸,称胡子哥。久居京华,往来南北,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然俭朴不减,仁义有加,扶携乡友,厚德乐施,誉为佛商……”也许,胡子哥如许的明月入梦,如许的信心与坚强,来自故土之根,源于鸿儒之爱。
我想,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胡子哥终会拥有风生水起的华盖,收获人淡如菊的美好。山风吹来,满庭生香,那便是人们烙在心坎上的人间烟火了。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袁姣素,女,湖南洞口人,现居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诗歌学会理事,《湘江文艺》编辑。出版、发表作品200余万字,曾获《人民文学》征文奖等。
既然大家都喊他“胡子哥”,当然是蓄有美髯飘逸的汉子了。如换件衣袂飘飘的道袍,再把头发用簪子竖立头顶,换做在深山老林偶遇,定然会惊觉时光的倒流,仿佛穿越到了一个神秘的时空。
胡子哥是有故事的人。他书读得不多,却很认死理,他认定的事情是天塌下来也不怕,霸得蛮,耐得烦,有着典型的湖湘特征。据说他早年下海经商,以一身的蛮劲和智慧,把一本书硬是经营到发行量逾200万册的惊人地步。佩服之余,给了他一个大拇指,他憨憨地一笑,说,这有什么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需求,并不是我经营得好,而是遭遇了那个时代的黄金期。
胡子哥真不愧是胡子哥呀,而今的胡子哥竟然舍下京华烟云,转身投入到家乡的怀抱,在梦里水乡早出晚归种起山茶树来,研究起还原生活的“人间烟火”来。也许,这是他生命中的又一次华丽转身,这是一个经历了太多快节奏的时代,是慢下来,静下来,好好地与大地对话的时代到了。
自从重金属和各种异味元素大面积扩散,偶尔遭遇一些难得的柴门犬吠,闻到烧焦的锅巴香味的炊烟,心下是好生欢喜的。仿佛见到倚着柴扉,手搭凉棚的亲人在等待自己归来。而现实却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自从转基因时代来临,人们病从口入,许多的未知與不自觉的因素衍生出许多莫名的病痛,这就需要把我们的厨房来一场“青山绿水”的革命了。
胡子哥是心有明月的,他是大地的孩子。记得那天,待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的清风抚慰时,他不知道从哪里摘了几根黄瓜和几个青椒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尝尝,新鲜着呢!我们接过黄瓜,他却问我们要不要尝个辣椒。我张大嘴巴问他,辣椒?生吃?他把个辣椒放在衣服上蹭了蹭,几下就解决了一个辣椒,看得大家目瞪口呆。他呢,一再要我们尝尝,说辣椒的维生素多呢,生吃更好。我们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去品味生辣椒的辛猛。他却又吃了一个辣椒,说,湖南人不吃辣,那还算得上湖南人么?那眼神和语气充满了狡黠和挑战,好似在说不吃个把辣椒,能把我们的湖湘精神诠释得清白么?那神态活脱脱一个天真淘气的孩子,让人忍俊不禁。那把辣椒往身上蹭的动作,分明是一个乡间田野的赶牛少年,让我们猛然回到逝水年华的岁月。
胡子哥是胸有乾坤的人。也许,若干年后,人们记住的是“胡子哥”和他的山茶油,之于他的名字,很可能会被时间湮灭。
当我们立在这块在中国版图上被命名为“鱼米之乡”的八百里洞庭,面对一片6万余亩的山茶树林时,心里是非常震撼的。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茶树要生长四年才能挂果,八年才能产收,百年方可盛产。这些树苗就是撒开腿脚满地跑的孩子呀,它们吸收天地甘霖,一枝一叶地成长,是多么漫长地等待!这是让白发疯长的季节,而胡子哥却没有丝毫的焦虑与悔意,他并不急着收获。八年来,他风雨无阻,穿梭在这片高低不一的茶树林中,听茶树一次次拔节,一点点抽条,一回回开花结果,美髯飘飞,惬意而安然。
所谓慢生活,体验的是一种心态回归。望着这片漫山遍野的茶树林,有人问他,别人都是想种摇钱树。你这树可不一定能给你摇得钱来,遇上歉收之年,真正是要血本无归呀!胡子哥淡然一笑,说,一棵茶树就是一个生命,你看哪有人一呱呱落地就能看到光明和未来的?树能成材,人可成器。现在能不能赚钱倒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一棵茶树有150年的寿命,它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几代人可以努力,我相信终有人会完成这个历史的良心使命,让人们都能吃上安全放心油。
此刻,他眼里看到的满是虬扎茂盛花果同枝的茶树林,那茶花白得纯洁,红得艳丽,丝丝入鼻的兰香弥漫,穿巷走户,清香淡雅。他每天围着这块土地转,锄草躬耕,乐在其中。生活,便在每日的千钟粟中慢了下来。也许,他更为在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味;也许,他苦苦追寻的居室兰香,便是这样慢慢渗透的;也许,这便是生活原来的样子,本真的样子,应该要有的样子,正如古人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生于斯,长于斯,人的性情和梦想许是来源于生养他的土地。若干年后,土地就是人类珍贵的资源,那里有放牧的蓝天白云,有孕育的爱恨情仇,有打马归来的英雄气概,有风起青萍之末……就好像眼前的胡子哥,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活得如此恣意嫣然,如此安静祥和。
也许,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有失败有成功,有带笑的泪,有飘雪的花,有如许的清风明月,近山遥水,绵绵无期,丝丝入味。携着惬意,品着清欢,炊着奶白色的梦,传递着山花烂漫的情意。
突然间,想起梅实先生写给胡子哥的《山茶油赋》:“……李君先正,美髯飘逸,称胡子哥。久居京华,往来南北,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然俭朴不减,仁义有加,扶携乡友,厚德乐施,誉为佛商……”也许,胡子哥如许的明月入梦,如许的信心与坚强,来自故土之根,源于鸿儒之爱。
我想,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胡子哥终会拥有风生水起的华盖,收获人淡如菊的美好。山风吹来,满庭生香,那便是人们烙在心坎上的人间烟火了。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袁姣素,女,湖南洞口人,现居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诗歌学会理事,《湘江文艺》编辑。出版、发表作品200余万字,曾获《人民文学》征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