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的核心是什么?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啊,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享受成功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一段愉快的经历。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获得一般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美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色彩。
一、品味语言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美的语言能给人以听觉、视觉和感觉上的美感。《十八岁和其他》—文语言的亲切质朴,《长江三峡》一文的瑰丽华美,《荷塘月色》一文的优美清新,无不给人以震撼人心的美的享受。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动听。”如《我的四季》中“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这富有哲理的句子,更催人奋进。
语言美还表现在用语的精确生动上。孔乙己掏钱买酒时的一“摸”一“排”,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文人神态毕现;葛朗台的一“瞪”一“扑”,活脱脱刻画出—个噬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另外,教材中的成语典故、神话传说、哲人慧语都为我们留下了语言美的精华。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美、语言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宝库。
二、享受自然之美
“没有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失掉一半。”(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美育内容。语文教材中既有春的江南、夏的海滨、秋的香山、冬的济南,又有西湖的碧波、泰山的奇伟、海市的奇观、天山的美丽。还有傲然屹立的白杨、郁郁苍苍的青松、亭亭净植的荷莲、正气浩然的梅花。文学作品中的大自然景物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一切自然景观经过作家的美学加工,就显得更加精致、完善,更加爽心悦目。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体味和感知这一切自然美的内涵,就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三、陶冶人格之美
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在艺术形象中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追求和批判。中学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典型,为我们的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屈原的正道直行,诸葛亮的耿耿忠心,范仲淹的忧国忧民,闻一多的凛然正气,乃至老王那些底层劳动人民身上人性的光辉,无不折射出主人公的形象美、人格美。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对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分析其思想性,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火花,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教材中还有一些反面的典型,如《守财奴》中的葛朗台、《雷雨》中的周朴园、《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要引导学生从他们丑恶的灵魂中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主义社会的罪恶,培养学生鉴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体验和谐之美
语文教材中不少构思新颖的文章,通过匠心独运的构思,勾画出一幅幅神妙动人的和谐画面。如《肖邦故园》那些四季景色和音乐、人性美,组成了—个浑然一体、互相辉映的艺术画廊。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形和意的统一,营造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教师如果帮助学生比较鉴赏、探微索隐,引导学生心有所感、情为所动,认识到其中蕴含的美的意境,就能增加学生美的感受力,获得潜移默化的心灵陶冶。
五、感悟意境之美
所谓意境,也就是指作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作者(包括读者)主观情感融为—体,构成—个鲜明而又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境界,意境美是各种美的总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甲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短短的12个字,却组合了“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的秋景,气韵俱出,形神俱备,再加上作者这一抒情主体和读者这一欣赏主体,一幅肃杀、寂寞、悲凉的秋思图立即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思绪也随着“断肠人”在“天涯”漂泊的足迹进入了画面。再如《荷塘月色》清净幽雅的月下荷塘、淡泊宁静的荷塘月色,透露出作者孤独苦闷的心情和在自然美景中所获得的淡淡喜悦。它们都是作家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境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境界,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更富有生活情韵和深邃的思想力量,能使我们读者产生一种超乎笔墨之外的艺术享受。
总之,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语言美、自然美、人格美、和谐美、意境美等各种类型的美,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操和对社会生活、人生经历的感知,通过对外物的独到审视而创造出来的。置身于语文教材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美、领略着美、享受着美。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用心灵感悟作品中闪耀的“美”的火花,让思绪在美的天空中放飞,使学生的个性在美的春风中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
一、品味语言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美的语言能给人以听觉、视觉和感觉上的美感。《十八岁和其他》—文语言的亲切质朴,《长江三峡》一文的瑰丽华美,《荷塘月色》一文的优美清新,无不给人以震撼人心的美的享受。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动听。”如《我的四季》中“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这富有哲理的句子,更催人奋进。
语言美还表现在用语的精确生动上。孔乙己掏钱买酒时的一“摸”一“排”,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文人神态毕现;葛朗台的一“瞪”一“扑”,活脱脱刻画出—个噬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另外,教材中的成语典故、神话传说、哲人慧语都为我们留下了语言美的精华。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美、语言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宝库。
二、享受自然之美
“没有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失掉一半。”(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美育内容。语文教材中既有春的江南、夏的海滨、秋的香山、冬的济南,又有西湖的碧波、泰山的奇伟、海市的奇观、天山的美丽。还有傲然屹立的白杨、郁郁苍苍的青松、亭亭净植的荷莲、正气浩然的梅花。文学作品中的大自然景物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一切自然景观经过作家的美学加工,就显得更加精致、完善,更加爽心悦目。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体味和感知这一切自然美的内涵,就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三、陶冶人格之美
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在艺术形象中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追求和批判。中学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典型,为我们的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屈原的正道直行,诸葛亮的耿耿忠心,范仲淹的忧国忧民,闻一多的凛然正气,乃至老王那些底层劳动人民身上人性的光辉,无不折射出主人公的形象美、人格美。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对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分析其思想性,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火花,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教材中还有一些反面的典型,如《守财奴》中的葛朗台、《雷雨》中的周朴园、《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要引导学生从他们丑恶的灵魂中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主义社会的罪恶,培养学生鉴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体验和谐之美
语文教材中不少构思新颖的文章,通过匠心独运的构思,勾画出一幅幅神妙动人的和谐画面。如《肖邦故园》那些四季景色和音乐、人性美,组成了—个浑然一体、互相辉映的艺术画廊。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形和意的统一,营造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教师如果帮助学生比较鉴赏、探微索隐,引导学生心有所感、情为所动,认识到其中蕴含的美的意境,就能增加学生美的感受力,获得潜移默化的心灵陶冶。
五、感悟意境之美
所谓意境,也就是指作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作者(包括读者)主观情感融为—体,构成—个鲜明而又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境界,意境美是各种美的总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甲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短短的12个字,却组合了“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的秋景,气韵俱出,形神俱备,再加上作者这一抒情主体和读者这一欣赏主体,一幅肃杀、寂寞、悲凉的秋思图立即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思绪也随着“断肠人”在“天涯”漂泊的足迹进入了画面。再如《荷塘月色》清净幽雅的月下荷塘、淡泊宁静的荷塘月色,透露出作者孤独苦闷的心情和在自然美景中所获得的淡淡喜悦。它们都是作家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境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境界,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更富有生活情韵和深邃的思想力量,能使我们读者产生一种超乎笔墨之外的艺术享受。
总之,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语言美、自然美、人格美、和谐美、意境美等各种类型的美,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操和对社会生活、人生经历的感知,通过对外物的独到审视而创造出来的。置身于语文教材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美、领略着美、享受着美。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用心灵感悟作品中闪耀的“美”的火花,让思绪在美的天空中放飞,使学生的个性在美的春风中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