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必不可少,不管是散文、诗歌,还是文言文的教学都离不开朗读,下面就以《马说》为例来谈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朗读教学法来教学。
  一、由浅入深,步骤明确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马说》一文虽然文章简短,只有三小节,不到两百字,但是有些字词的读音还是要注意,如“骈”“槽枥”等词,这些生字词,学生没有学过,还不太熟悉它们的读音,第一遍的朗读主要就是解决字词的读音问题,通过文下注释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来解决。另外除了生字词之外有些字是多音字,学生不易区别,这时候教师就要适当提醒,如这一课中的“食”字,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就读成“shí”,而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两个“食”字都读成“sì”,这些读音要求学生在读第一遍时就要读准。
  2.再读课文,读出意思
  在初读课文、正确朗读字音的基础上,第二遍朗读时就要求学生结合书本上的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我通常要求学生先自己翻译课文,读一句原文,自己说一遍翻译。《马说》这篇课文的意思理解不是特别困难,大多同学能结合书本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少数同学对有的地方还不太理解,同学可以现场提问,由其他同学讨论解决。这样一篇课文的翻译我们就在读读译译中解决了。
  当然《马说》这篇课文的翻译比较简单,如果碰到复杂的文章同学不能帮助解决时就需要教师适当提醒,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翻译我都是采用边读边译的方法来解决。
  3.三读课文,读出情感
  在分析完课文之后,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安排学生朗读课文,这时候的朗读就和开头时朗读的目的不一样了,学生在这一轮的朗读中会加深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这时候的朗读要求学生主要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从而去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比如《马说》一文,作者写该文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文章的主旨到底是什么?难道课文说的仅仅是养马吗?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我们需要重点研析文章的结尾部分。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反复朗读文章的最后几句话“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在朗读这几句时要提醒學生注意句式,两个感叹句和一个反问句,我们知道感叹句是表达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明白了这些标点符号的作用,再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我们不难读出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而这一中心的获得正是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读文章,怎样读出感情的基础上获得的,由此可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文章,读着读着就会明白文章的中心到底是什么了。
  二、方法多样,增加趣味
  以上我们分析了朗读的作用,其实朗读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它除了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之外,还能培养我们的语感,使我们受到思想熏陶,获得情感体验,能丰富我们的情感。既然这样,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朗读呢?我觉得为了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我们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
  1.教师范读,恰当引领
  语文课离不开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般说来教师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要比学生好,在朗读的时候该采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自然会掌握得好一些,这时候教师的范读对学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当学生不知怎样才能读好的时候教师可给学生做个示范,尤其是诗歌和文言文教学。在教学《马说》一文时我就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这样学生在听老师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生字词及多音字等就掌握了,并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课文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能见到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们也正是在教师的朗读中不知不觉进入情境,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朗读技巧。
  2.指名朗读,提高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其实主要还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需要朗读的话我们主要还是指名学生来朗读,当然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还是找朗读得比较好的学生来读,这样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些文章如果涉及到的角色比较多,我们还可以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朗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通过多位学生的朗读,大家也能发现自己朗读中的缺陷,这样不知不觉对朗读的兴趣就增加了。
  3.齐声朗读,增加气势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教师范读,指名朗读之外,有时候也需要齐声朗读。当然齐声朗读我们也可以是小组齐读或者全班齐读,齐读时声音高,气势大,这是单独朗读所没有的,尤其是一些短小的文言文,教师在正音之后或者分析完文章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齐读课文,这样齐读目的明确,学生在齐读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目标明确,科学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其实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尤其是到了初中,有些学生已经养成了自己的朗读习惯,一时间很难改过来,这时候教师就需要明确朗读要求。
  首先,要放开声音读。比如早读课和语文课都要求学生放开声音读,因为只有放开声音,我们才能发现哪些学生的朗读还有问题,存在哪些问题,比如教学《马说》时,虽然对文章中的字词都已经明确了读音,教师也进行了范读,但是在让学生自己朗读时,还是会发现有的同学读错了字,有的同学读破了句,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放开声音读我们才能发现的。
  其次,要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中除了声音洪亮外,发音准确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普通话都比较准,所以只要明确了字词的读音,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读准确,但是对于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地区差异,发音缺陷等问题,还存在发音不准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给他们讲清发音方法,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读出字音。另外,文言文的朗读停顿也非常重要,只有朗读的节奏正确了,文章的意思才会更明确,当然如果文章意思明确了,朗读的停顿也就更清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朗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准句子的节奏。
  最后,要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知道朗读得好都是带着丰富的感情朗读,所以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朗读文章时我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该有的语气语调,读出相应的感情,必要时还要增加表情和体态语,这样的朗读才会让大家投入到情境中,才会具有丰富的感染力。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对朗读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大家在语文教学中多使用朗读法教学,并且能把这种方法用得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226352)
其他文献
学生怕上文言文,教师怕教文言文。稍长一点的文言文被安排在两个课时里,课堂流程往往就会变成:朗读全文、疏通字词、逐句翻译(此阶段不涉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品析人物,理解情感,把握主旨。  加涅说过,“把教学集中于任何一种性能或两种性能的组合上是不可取的”。《教学设计原理》中,学生习得的性能被划分为五种: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这五种技能应该互相作用。課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阅读“
期刊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续,也是课外语文活动的重点。从课内到课外,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巩固与提升而开展。无论是课内所学的篇目还是课外阅读的篇目,无论是课内所学的写作方法,还是课外进行的针对性训练,无论是课内创设的学习环境还是课外安排的学习活动,其连续性特点都比较明显。那么,用什么方法或策略才能让阅读与写作教学在课内外有效衔接呢?  一、发挥微课作用,搭好课内外衔接之桥  随着信心技术和多媒
期刊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思考和深度探究。“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素养”与语文学科的关系密不可分,教材中选录的文质兼优的经典文本流露出的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实现学生人文底蕴素养的可靠依托。  本文以郑振铎的《猫》教学为例,巧借默读概括、品词析句、对比阅读、精读朗读、思考讨论的语言运用策略,使学生理解人与猫之间的乐与痛,懂得扬善避恶,平
期刊
教材分析  《春望》位于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首五言律诗。本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之时。面对中国长期战乱飘摇、百姓流亡、家信不通的时局,诗人久久伫立城前,百感交集,写下如此千古绝唱。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多首五言律诗,对诗的格律及鉴赏方法有初步的把握,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反复诵读、文本解读等方法独立对本诗进行浅显的鉴赏,大致能体会出诗人爱国思亲的情感,但对诗中的对比
期刊
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就是好课;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即一有意义、二有效率、三生成性、四常态性、五有待完善。好课一定是具有高效课堂效益,充满生命力的课。影响课堂效益的要素有诸多,如讲授、提问、倾听、观察、点拨等,现以“江苏省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中《生机》一课为例,浅谈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修炼教师课堂教
期刊
微写作是当今比较流行的一种写作方式,简言之,就是微型写作。微写作是一种根据表达需要,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事物、论述观点、抒发情感的写作形式,是短小精悍的一类文体。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形式自由,既包括各种小型的应用文,也包括各种网络文体,如“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故事”“微影评”等,也指高考、中考中的微作文。微写作可以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也
期刊
散文历来是中考的重头戏,散文形式多样,行文中作者的感情浓烈,形式又较为自由,固有散文“形散神聚”之说。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散文尚不熟悉,在阅读中难以掌握方法,对作者的情感体会不深,阅读体验不够丰富。为此,在散文教学中,应抓住散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透过散文的“形”而抓住其“神”,从而真正读懂散文,理解散文的丰富内涵,获得深层次的体验。  一、熟悉文体,针对阅读  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很
期刊
上一堂好课,是教师们共同的追求。怎样的课算“好”,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堂好课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本文将以优秀课例《狼》为例,从课堂教学的激趣导入、学法指导、问题设置、教师语言、教学细节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好课为何而“好”,如何才能“好”,以供同仁们一起追问。  笔者有幸参加江西省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课例现场展示交流活动,到场观摩学习,其中《狼》这节课让我眼前一亮,记忆深刻。感叹其精彩的同时,也引起了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最基本的一个工作,长时间囿于应试,会导致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变得浅薄,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实。日常的教学研究中,笔者不仅听过一线教师的日常授课,同时也听过一些名师的示范课,应当说这两者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而区别的根源则在于文本解读的基本取向。当取向指向应试的时候,完整的文本容易被肢解,当取向指向学生生长的时候,文本的内涵更容易被挖掘。  那么为什么日常的教学中难以有第二
期刊
温儒敏教授主编的新版语文教材,把整本书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提到了极高的位置。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特别注重整本书阅读经典著作的指导,不仅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还要引导阅读心理,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名著导读推荐的作品,是初中阶段第一篇推荐阅读的经典作品,也是第一篇要整本书阅读的作品。语文教材中推荐的都是各类题材的经典之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