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枝玉质,自是别样风华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卷《儒林外史》只说儒林悲欢旧事,对女子的记述自然寥寥。书里写到的女子不是范进妻母那样粗陋不堪的妇人,就是柔柔弱弱仰人鼻息的馆娃歌妓之流。只有她那样一竿青竹模样的女子,风流袅娜,却卓然不惧风雨。
  她的父亲沈大年是落魄贡生,因屡试不中,索性放弃科举坐馆教书。虽然落魄,几代的书香蕴藉还没褪尽,沈大年为爱女取名琼枝,取玉质琼枝之意。沈琼枝登场时已是十七八岁年纪,秀质天成容妆正俏。沈大年为女儿寻了一门亲事,许与扬州盐商宋为富。宋家遣人来接新娘时却一点不见郑重样子,只道“老爷叫把新娘抬进府里去,沈老爷留在店里住着,叫店家好生款待”。
  沈大年疑心盐商骗他,只是想纳女儿为妾。宋家毕竟是滔天的富贵,沈大年问女儿这门亲事是就得还是就不得,琼枝自知宋氏无心,她不愿为妾,却也不想此时纠葛坏了父亲清名。她宽慰罢父亲便登上了宋家的轿子。宋为富果然只是想纳她做妾,宋家家仆也只把她当“新娘”服侍—女子三媒六礼嫁入大户人家后,大都是要改称“奶奶”的,只有妾室才一辈子都是“新娘”。
  她与宋为富辩驳,聪慧如她,知道父亲手里有宋为富许下的正室聘书,告到官府也是他理亏。没曾想宋为富早已买通知府,生生将沈大年的诉状压了下来,说沈大年既将女儿许作正室,何必私送琼枝入宋府?沈氏父女败诉。沈大年再讼,官府竟诬他是无赖,将他押解回了常州。
  沈琼枝此时孤立无援,若她是寻常女儿家,无人可依之下兴许就从了宋为富。虽然是妾室,宋家的富贵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金玉绫罗,画栋雕梁,皆唾手可得。
  然而她不是寻常女子。她知道父亲败诉后,装作无事的样子,趁众人不备,裹了金银细软,穿了七件罗裙,装扮成老妈子模样买通丫鬟,趁天黑从后门逃了出去。弱质女子竟有这样的胆识和勇气,实则令人佩服。
  她不愿回常州徒惹乡人耻笑,索性坐船去了金陵。闺中18年,她习得一手好字,顾绣精绝,就在利涉桥边挂了招牌,靠画扇卖诗养活自己。“毗陵沈,工画扇”,沈琼枝的招牌是画桥畔,看起来总是别样风流。妙龄女子寓居深巷,少不了流氓无赖骚扰,她蕙质但不矜弱,竟一一骂了回去。
  金陵繁华之地多的是风流妩媚的青楼女子和倚门卖笑的红颜娼妓,却只有一个不肯卖笑不肯委身富贵的沈琼枝。她美丽聪慧,更有不让须眉的侠女风范,她不须仰仗男子生存,她是风雨中亭亭一竿翠竹,压而不弯韧而不折。
  后来杜少卿施手相助,她在这位金陵名士前也进退自如,待得知杜少卿的夫人也在金陵后,便到府上婉叙实情。宋家缉捕逃妾的差人到了杜少卿府上,沈琼枝也毫不慌乱,跟着差人到了金陵州府,与知县据理力争。知县读罢杜少卿的求情信,又惊讶于沈琼枝作诗的文采,便致书江都县令,托他“开释此女,断还伊父,另行择婿”。回扬州的路上,护送她的差人想从她这捞一点油水,沈琼枝自然不肯,干脆跳上岸逃走了,吓得差人们赶忙给她租了一顶轿子好生护着回扬州。
  小说的结局是皇帝拟旨,将天下有名望却不曾挣得功名的文人封作进士。杜少卿是一甲第三名,探花的位置;而沈琼枝是三甲第一名,皇榜里唯一的女子,授翰林院庶吉士。然而这是万历年间了,才子佳人早已化为枯骨,功名自然也是叶上浮尘。江边与差人的反抗是沈琼枝最后一次出现在书里。小时候读到这处总要埋怨作者太吝惜笔墨,如此英气卓绝的女儿,吴敬梓却只写了两章,不过寥寥数千字。而那时最遗憾的就是沈琼枝没能和杜少卿在一起,沈琼枝玉质慧心,杜少卿名士风流,郎才女貌,又都是难得的真性情,成了一对该多好。
  年岁愈长,便愈喜欢沈琼枝的才气,更钦佩她的自尊与勇气。她瞧不上附庸风雅的财主,更不愿意把自己标上价码以色侍人。富贵于她不过是浮云流水,一辈子囚在朱门高户里做个商人妾,费尽心思求一点垂怜,纵然金碗玉碟霓裳为衣,也比不得自己赚钱买一所小院,茅屋竹篱下莳花烹茶来得自由。
  女子依附男人的思想古来久矣,可反观她的行为,反倒比新时代的许多女子更独立。而今再想沈琼枝与杜少卿便觉得释然。杜少卿纵然洒脱,却要不起沈琼枝这样的奇女子。他虽有疏狂豪气之名,但刻意效仿名士,不如沈琼枝利落干脆。而沈琼枝与金陵知县辩驳时说,“张耳之妻,怎肯事外黄佣奴!”是了,她这样英气又眼光卓绝的女子,要嫁的该是张耳那样勇毅的英雄,即便那个人还未得志,她也甘心效红拂夜奔。何必为琼枝惋惜呢?罗敷未嫁,使君有妻,更何况罗敷的心从来不在使君身上。
  吴敬梓不写沈琼枝的结局,我渐渐也释然了。《儒林外史》写的都是些腐儒,连名士也免不了带点书生气,哪里配得上她这样心气高傲又放任自由的姑娘?她是孤芳自傲的琼枝,是飞过枯林的青鸟,出现在这本书不过是个美丽的错误。她的故事要借唐人的笔写一篇瑰艳风流的传奇。美貌灵透的女子遇见还未成名的少年,于是惊艳和倾心,追逐与爱情,这才开始。
其他文献
自从QQ诞生后,各种五花八门的网名就开始风靡大江南北。当年初入网什么名号都敢想,还记得你的第一个网名叫什么吗?别害羞,说出来让大家乐和乐和!  闻馨四海:第一个qq名竟然叫“狼天涯”,现在想想我那时候都干了些啥!  (小编碎碎念:狼天涯,自然是四处辣手摧花!)  安沫夕:想了好久,好像是夏日飞雪,现在看着傻傻的!  (小编碎碎念:姑娘,你这是有何冤屈要申诉?)  先看看再回帖:我坦白,我第一个名字
期刊
那年山中梅雨,她在偏僻的山洞里发现受伤的他。他已陷入昏迷,脸色苍白如纸,手里却紧紧握着他的剑。她把他捡了回去,替他敷药疗伤,他醒来第一件事却是把剑搁在她的脖上。  “我只是想救你,你小心,别扯破了伤口。”她骇极变色,却仍惦记他的伤势,他的剑终于慢慢放了下去。  后来,他一点点知道了她的一切。她出身书香门第,因家道中落寄居在父亲旧友苏伯父家里。这年苏伯父病重去世,青梅竹马的苏哥哥又被征兵而去,独留她
期刊
黄昏时分,艳艳霞光映在水中,将一池清碧涂抹成妖冶的红。蒋春霖泛舟其上,只觉前尘旧梦转瞬燃作寸寸灰烬,悉数飘散在这寂寥的暮色中。  晚清时期,蒋春霖出生于江阴,少时即资质过人,其诗作不输文坛前辈,故得“乳虎”之称。弱冠年华,他携单薄行囊踏上科考之路。彼时意气风发,挥毫泼墨,仿佛那广阔未来即在字里行间触手可及。  青衫猎猎,马蹄扬尘,蒋春霖的身影渐行渐远。他沉醉在一个美梦里,依稀窥见那日他金榜题名,打
期刊
这一生从懵懂年华到年老色衰,经历半生繁华,可我终究不懂遇上白居易是幸还是不幸。我感激他把我带出烟柳之地,使我不再以卖弄风情度日。却也怨他始终只把我当成一个舞伎看,无视我对他真挚的爱。当浮华散尽,我站在时光的长廊里驻足回望,才发现我从未真真正正走进过他的心。  世风便是如此,我们这些被达官显贵蓄养的家伎如浮萍一般飘摇不定,整天在侍妾与婢女之间游走,有客人造访时还要出去撑场面,以显示主人的身份和品位。
期刊
编手扎  读宋词必读张炎,因为他是宋词最后一个音节,最后一个符号,亦是整个朝代所有的诗情画意与风流不羁所剩的最后一丝呐喊。一个朝代灭亡后,还剩下些什么?时间斑驳了古迹,早已无从考证。留下的我们却知道,还有张炎的声音,我们从他的词里看尽浮生百态、苍茫凌乱,以及那人一世的风雅。   —沐九九  三月柳絮因风起,缠缠绵绵如漫天大雪倾城而下。藏在临安城里的思念也如春日盛景般,年复一年,生生不息。都道那池西
期刊
一宵春雨后,栏外芍药像抹了胭脂般艳色灼人。他掬着一捧风月,把青翠的年华捻得纤柔细腻,一缕一缕地糅进时光的折痕里。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和着片片闲风吹进了戏文,如花旦疏落的水袖,飘零了一春轻浅的心事。  那年,34岁的汤显祖终于进士及第,可他心中姹紫嫣红的春光早已开尽。十年寒窗苦读仿佛是个精致的骗局,天子门生不过是场权势交易。对于个性耿直的他来说,人情冷薄的官场是条满布荆棘的路,他走得步步惊心。他
期刊
绸缎两个字是带着凉意的,也只适合在苏杭这样的地方穿。或者说,绸缎更适合江南的女子。  苏州的关键词中必须要有绸缎,甚至它的产生也和园林、昆曲、评弹、小巷、阴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我也说不清那是什么样的流转暗合。当我在暗夜里摸到一块绸缎时,心中便像掠过一只鸟,手上的感觉是光滑而细腻的,但分明又是动荡的。  白色的绸缎穿在苏州身上成了粉墙黛瓦,穿在张允和、张充和、张兆和、张元和身上就是一种前世今生
期刊
沈善书 90后新锐作者。希冀用文字温暖每一个心有千千结的你,一直相信美好,相信此刻的付出会得到岁月给予的答案。代表作:《我不要在庸碌中老去》,微博@沈善书。  若铺纸研墨书写古典女子的美与哀愁,最让人无可奈何又心生怜悯的,应是那些时光书册里的深闺红颜们,她们的爱怨情痴无非是心系那个骑马而过的白衣书生,抑或是情深意长的如玉公子,为他昌盛,亦为他萎落。她们一寸寸繁华明媚的花样时光全都为一人老去,只为盼
期刊
嘉庆末年,江苏淮阴一座小小的庭院里,年刚及笄的邱心如正手持书卷,端坐在桃花树下吟读。随着书中故事的情节起伏,她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展颜轻笑,几片花瓣落在发间,她却浑然不觉,兀自沉浸在书中。  出生于普通农家的邱心如虽家境清贫,但父亲劳作之余喜欢吟诗弄词,母亲也喜作诗联赋,受家庭氛围熏陶,邱心如从小便有文墨之缘。她不羡华服美食,只每日“喜读父书翻古史,更从母教嗜闲篇”。  少女情怀总是诗,邱心如每每读
期刊
她写下那首《满江红》时,北风料峭,驿路霜寒,从临安到汴梁,好似漫长的冬天总也难以走完。这就是北宋的都城吗?旧日诗文画作里曾见,如今日影斑驳,盛景凋敝。此番看来更是增添了悲伤,还有心里咽不下的苦涩。  一百多年的亡国痛从来都未曾消失,偏安一隅的国境始终动荡,即便她是长在深宫里的弱女子,也知这凄苦无奈化不成流水东入海,也散不尽眉弯与尘埃,尽数都是彻骨的凉薄,蚀骨透心,深刻无情得让人藏无可藏,躲无可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