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教师重视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面有几点粗浅的认识。
1.建立良好的质疑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1)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敢问”
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和自主的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尊重学生的提问,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敢问、主动问。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授新课之后,安排时间让学生反省,在对新课的学习的基础上勇于提出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学生解决(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当场加于解决),这既可以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提问不论大小、难易、对错,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和表扬、修改和指正,切不可轻易否定而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丰富的形象力和宝贵的好奇心。
(2)设立“最佳质疑奖”。教室内设立质疑荣誉角,引导学生愿疑,每天公布敢于质疑的优秀学生名单和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每周评选“最佳质疑奖”;学生准备一本“金问号”本,记录自己在课中提的和想要提的问题,记录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记录在课堂中和课外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时至今日,“最佳质疑奖”已初见成效。逐渐带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对老师们的教学也有了一定促进。 “最佳质疑奖”也让学生打开了善于思考的大门,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挖掘问题,养成了爱问、好问、乐问的习惯。
2.加强系统的质疑训练,使学生学会质疑。
(1)关注质疑对象,敢于质疑
第一,向教师质疑、向课本质疑
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题, 要学会欣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课本、对教师的质疑。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提倡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本内容,学生不要迷信课本,而是通过自己观察、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虽然有的观点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但在学习过程中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讨论,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探索的喜悦,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勇于质疑
质疑生活,落实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但关键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养成质疑、提出问题的习惯。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也是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
(2)把握质疑时机,学会质疑
第一,课题导入时质疑
充分利用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出问题。这样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如教学“样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说:‘我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想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不是也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我想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不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样?”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质疑水平。
第二,新课教学中质疑
首先,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于质疑。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判断出能被3整除的数呢?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探索知识规律。
其次,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同时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
第三,提供时空,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材料袋(1分米长的毛线、1张正方形纸、4个小方块、6根小棒、10粒围棋子)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个分数,并在小组里交流。在每个小组充分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和得到的分数,其他同学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一份是1/4,另外3份是多少?”、“5粒围棋子为什么是1/2呢?”“2根小棒是2/6也可说是1/3。”……因此,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提得问题也很深刻有价值。
3. 激发浓厚的质疑兴趣,使学生乐于质疑的策略
(1)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 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 解惑。首先,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要讲明问的好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另外,还可以举一些身边的同学由于好问因而进步的实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教师在班级中要抓住典型,树立榜样,开展“最佳提问人”的评比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使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的良好风气,让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向自主质疑,并养成良好习惯。
(2)对质疑进行有效评价: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爱质疑。
第一、适时进行激励 引发提问内需。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小学生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好问,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这种好问和冲动往往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隔。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形成有疑不问的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碍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敢问、敢为的内在动力。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2 2与2×2相等,而 4 4与4×4却不相等呢?”教师表扬了他善于思考,并启发学生画图理解两个算式的意思,当学生们画出示意图并理解时,热情高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第二、多种多样的的积极评价方式。
课堂上,积极的语言评价、动作手势评价、奖励智慧星。课后,引导学生积极对他人提问进行小组评、同学评。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同学对他的认可,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开展评比“最佳质疑奖”的活动。每周评比一次,问题提得多且质量高的,可获得“最佳质疑奖”的称号。目的在于鼓励那些平时能主动质疑问难的同学;同时,鼓励全班同学学习他人善于提问的妙方,乐于提问。
第三、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例如,在教学“认识千米、毫米”一课时,在与学生共同了解了千米、毫米、的一些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长度的单位只有千米、毫米……的,而没有十米、百米、万米……呢?”这问题提的真棒,很有思考的价值。及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鼓励。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在新授阶段通过一个摸球活动,让三位学生分别到三个口袋摸完球后,教师针对摸球的三种不同结果提问:“他们三次分别摸到什么球?”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正浓,抢着回答,教师趁势提出:“看到这样的结果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小组讨论后说:为什么有人每次都能摸出红球?为什么有人一个红球也摸不到?为什么有人既摸出了红球,又摸出了黄球?我很想知道,这三个口袋里到底各装了什么颜色的球?我对问题提的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并抓住疑点,让大家进行辨析,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求知欲望高,问题解决后,学生不但对此问题印象深刻,而且提问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在新课结束后,又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从而来激励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
1.建立良好的质疑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1)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敢问”
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和自主的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尊重学生的提问,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敢问、主动问。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授新课之后,安排时间让学生反省,在对新课的学习的基础上勇于提出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学生解决(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当场加于解决),这既可以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提问不论大小、难易、对错,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和表扬、修改和指正,切不可轻易否定而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丰富的形象力和宝贵的好奇心。
(2)设立“最佳质疑奖”。教室内设立质疑荣誉角,引导学生愿疑,每天公布敢于质疑的优秀学生名单和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每周评选“最佳质疑奖”;学生准备一本“金问号”本,记录自己在课中提的和想要提的问题,记录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记录在课堂中和课外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时至今日,“最佳质疑奖”已初见成效。逐渐带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对老师们的教学也有了一定促进。 “最佳质疑奖”也让学生打开了善于思考的大门,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挖掘问题,养成了爱问、好问、乐问的习惯。
2.加强系统的质疑训练,使学生学会质疑。
(1)关注质疑对象,敢于质疑
第一,向教师质疑、向课本质疑
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题, 要学会欣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课本、对教师的质疑。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提倡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本内容,学生不要迷信课本,而是通过自己观察、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虽然有的观点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但在学习过程中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讨论,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探索的喜悦,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勇于质疑
质疑生活,落实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但关键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养成质疑、提出问题的习惯。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也是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
(2)把握质疑时机,学会质疑
第一,课题导入时质疑
充分利用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出问题。这样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如教学“样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说:‘我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想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不是也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我想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不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样?”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质疑水平。
第二,新课教学中质疑
首先,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于质疑。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判断出能被3整除的数呢?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探索知识规律。
其次,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同时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
第三,提供时空,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材料袋(1分米长的毛线、1张正方形纸、4个小方块、6根小棒、10粒围棋子)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个分数,并在小组里交流。在每个小组充分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和得到的分数,其他同学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一份是1/4,另外3份是多少?”、“5粒围棋子为什么是1/2呢?”“2根小棒是2/6也可说是1/3。”……因此,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提得问题也很深刻有价值。
3. 激发浓厚的质疑兴趣,使学生乐于质疑的策略
(1)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 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 解惑。首先,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要讲明问的好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另外,还可以举一些身边的同学由于好问因而进步的实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教师在班级中要抓住典型,树立榜样,开展“最佳提问人”的评比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使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的良好风气,让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向自主质疑,并养成良好习惯。
(2)对质疑进行有效评价: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爱质疑。
第一、适时进行激励 引发提问内需。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小学生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好问,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这种好问和冲动往往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隔。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形成有疑不问的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碍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敢问、敢为的内在动力。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2 2与2×2相等,而 4 4与4×4却不相等呢?”教师表扬了他善于思考,并启发学生画图理解两个算式的意思,当学生们画出示意图并理解时,热情高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第二、多种多样的的积极评价方式。
课堂上,积极的语言评价、动作手势评价、奖励智慧星。课后,引导学生积极对他人提问进行小组评、同学评。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同学对他的认可,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开展评比“最佳质疑奖”的活动。每周评比一次,问题提得多且质量高的,可获得“最佳质疑奖”的称号。目的在于鼓励那些平时能主动质疑问难的同学;同时,鼓励全班同学学习他人善于提问的妙方,乐于提问。
第三、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例如,在教学“认识千米、毫米”一课时,在与学生共同了解了千米、毫米、的一些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长度的单位只有千米、毫米……的,而没有十米、百米、万米……呢?”这问题提的真棒,很有思考的价值。及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鼓励。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在新授阶段通过一个摸球活动,让三位学生分别到三个口袋摸完球后,教师针对摸球的三种不同结果提问:“他们三次分别摸到什么球?”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正浓,抢着回答,教师趁势提出:“看到这样的结果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小组讨论后说:为什么有人每次都能摸出红球?为什么有人一个红球也摸不到?为什么有人既摸出了红球,又摸出了黄球?我很想知道,这三个口袋里到底各装了什么颜色的球?我对问题提的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并抓住疑点,让大家进行辨析,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求知欲望高,问题解决后,学生不但对此问题印象深刻,而且提问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在新课结束后,又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从而来激励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