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们响水县紧紧抓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依河傍海的优势,加快推进河海联动开发,以人才优先发展为引领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强县,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特色产业的兴起,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江苏裕廊化工、联化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响水,全县的特色产业初见雏形。如何将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县委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人才一项目一产业联动开发的思路,以人才的优先发展引领特色产业的发展。一是深入调研,摸清人才需求。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全县企业领军人才、科技研发人才缺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企业存在招工难,高技能人才、实用型人才短缺。另外也存在人才观念落后、人才投入不足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不相配套等问题。二是制定规划,加强统筹指导。县委提出按照“四有三聚”(有规划、有园区、有龙头、有品牌;人才聚合、政策聚焦、要素聚集)的要求,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加强产学研联合,用3-5年时间将灌河沿线、沿海区域打造成环保化工、船舶制造、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引进与产业相关联的企业500家。立足于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制定《关于加强全县特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三是把握关键,确定工作重点。立足于高端引领,着眼于整体开发,围绕产业发展,引进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育高技能人才、企业实用人才,将党政领导人才向产业一线倾斜,使一大批适用型人才为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服务,同时加快人才发展配套机制建设。
适应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培育、选派急需人才。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规模把适用于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向企业、项目和服务产业的部位集聚。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柔性化策略,形成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的灵活引才机制,凡是愿意到响水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可任意选择挂职、聘任、调任的形式。2006年以来,我县引进化学工程、生物与新药技术、船舶设计、电机与电器等专业领域的博士、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160余人,其中从事企业科技研发或管理工作有43名,32名硕士研究生以上的人才在县政府和服务部门任职或挂职。二是选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先后通过上门聘请、公开选聘,为裕廊化工、科技联化、勤丰船业等企业引进了具有高管经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企业点将”的形式,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居二线干部到企业挂职。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曾在化工部南京化工厂任职的郎玉成到江苏联化科技担任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企业的规模和效益连年增加,成为全国医药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2009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三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采取外联内培的方法,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先后与湖北化工学院、苏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盐城工学院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储备和培养基地,与盐城师范学院联合开办专业技术大专班。近期,联系盐城技师学院与县职教中心合办“响水船舶分院”,面向50多家造船企业培养初中起点5年制“大专+高级工”和3年制“中职+中级工”的专业技术人才,年培训在岗职工1000人。四是选派党政领导人才。选优配强沿海发展规划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工作协调部门的领导班子,选优配强沿海沿灌河“四镇三区”及其所辖村居的领导班子,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发展本领强、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背(下转第38页)景和较强开拓精神的同志选配到各级领导班子中。
着眼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发展的服务机制。一个领军人才可以主导一个大产业。近年来,我县不断探索和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激励他们干事创业。一是经费投入机制。优先保证人才投入,设立高层次人才引导资金,2010年提高到1000万元,重点用于人才引进、科技研发、贡献奖励、住房补贴、深造培训、看望慰问等,对县内紧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一次性给予2-8万元的补助。启动人才小区、人才公寓建设,在县城以及陈家港、小尖镇等人才相对集中的区域建成5万多平方米500余套住房。二是人才发展机制。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陆续创建“金凤凰工业小区”、“科技孵化器”、“凤还巢基地”、“双高”人才创业实践基地等创业载体23个。构建互动交流平台,深化校企联姻,大和氯碱、龙达集团等43家企业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开展项目攻关,获得自主知识产权项目40多个。构建培训提升平台,依托全省企业家创新能力培训计划,分批组织优秀企业家赴无锡参加高层次创新能力培训,举办企业发展论坛,每年邀请外地专家教授或领导干部来响举办讲座,提升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关怀激励机制。注重感情留人,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联系1-2名高层次人才,举办“情系灌河、扎根响水”等人才联谊活动,关怀他们的婚恋。建立人才绿卡制,在编制性质、子女教育、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每年组织一次免费体检。有突出贡献的在响人才在职务、职级、职称晋升上优先考虑。对在特色产业培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在媒体上广泛宣传,评先表彰,提名推荐参加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近年来引进的人才受到县级以上表彰的80余人次,担任县以上“两代表一委员”的有48人。(作者系中共响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江苏响水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夏玉兰
围绕特色产业的兴起,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江苏裕廊化工、联化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响水,全县的特色产业初见雏形。如何将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县委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人才一项目一产业联动开发的思路,以人才的优先发展引领特色产业的发展。一是深入调研,摸清人才需求。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全县企业领军人才、科技研发人才缺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企业存在招工难,高技能人才、实用型人才短缺。另外也存在人才观念落后、人才投入不足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不相配套等问题。二是制定规划,加强统筹指导。县委提出按照“四有三聚”(有规划、有园区、有龙头、有品牌;人才聚合、政策聚焦、要素聚集)的要求,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加强产学研联合,用3-5年时间将灌河沿线、沿海区域打造成环保化工、船舶制造、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引进与产业相关联的企业500家。立足于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制定《关于加强全县特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三是把握关键,确定工作重点。立足于高端引领,着眼于整体开发,围绕产业发展,引进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育高技能人才、企业实用人才,将党政领导人才向产业一线倾斜,使一大批适用型人才为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服务,同时加快人才发展配套机制建设。
适应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培育、选派急需人才。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规模把适用于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向企业、项目和服务产业的部位集聚。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柔性化策略,形成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的灵活引才机制,凡是愿意到响水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可任意选择挂职、聘任、调任的形式。2006年以来,我县引进化学工程、生物与新药技术、船舶设计、电机与电器等专业领域的博士、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160余人,其中从事企业科技研发或管理工作有43名,32名硕士研究生以上的人才在县政府和服务部门任职或挂职。二是选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先后通过上门聘请、公开选聘,为裕廊化工、科技联化、勤丰船业等企业引进了具有高管经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企业点将”的形式,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居二线干部到企业挂职。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曾在化工部南京化工厂任职的郎玉成到江苏联化科技担任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企业的规模和效益连年增加,成为全国医药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2009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三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采取外联内培的方法,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先后与湖北化工学院、苏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盐城工学院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储备和培养基地,与盐城师范学院联合开办专业技术大专班。近期,联系盐城技师学院与县职教中心合办“响水船舶分院”,面向50多家造船企业培养初中起点5年制“大专+高级工”和3年制“中职+中级工”的专业技术人才,年培训在岗职工1000人。四是选派党政领导人才。选优配强沿海发展规划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工作协调部门的领导班子,选优配强沿海沿灌河“四镇三区”及其所辖村居的领导班子,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发展本领强、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背(下转第38页)景和较强开拓精神的同志选配到各级领导班子中。
着眼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发展的服务机制。一个领军人才可以主导一个大产业。近年来,我县不断探索和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激励他们干事创业。一是经费投入机制。优先保证人才投入,设立高层次人才引导资金,2010年提高到1000万元,重点用于人才引进、科技研发、贡献奖励、住房补贴、深造培训、看望慰问等,对县内紧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一次性给予2-8万元的补助。启动人才小区、人才公寓建设,在县城以及陈家港、小尖镇等人才相对集中的区域建成5万多平方米500余套住房。二是人才发展机制。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陆续创建“金凤凰工业小区”、“科技孵化器”、“凤还巢基地”、“双高”人才创业实践基地等创业载体23个。构建互动交流平台,深化校企联姻,大和氯碱、龙达集团等43家企业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开展项目攻关,获得自主知识产权项目40多个。构建培训提升平台,依托全省企业家创新能力培训计划,分批组织优秀企业家赴无锡参加高层次创新能力培训,举办企业发展论坛,每年邀请外地专家教授或领导干部来响举办讲座,提升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关怀激励机制。注重感情留人,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联系1-2名高层次人才,举办“情系灌河、扎根响水”等人才联谊活动,关怀他们的婚恋。建立人才绿卡制,在编制性质、子女教育、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每年组织一次免费体检。有突出贡献的在响人才在职务、职级、职称晋升上优先考虑。对在特色产业培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在媒体上广泛宣传,评先表彰,提名推荐参加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近年来引进的人才受到县级以上表彰的80余人次,担任县以上“两代表一委员”的有48人。(作者系中共响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江苏响水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夏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