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在新的发展阶段,围绕“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了新的突破。华西村再创新辉煌的背后,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新型人才队伍。正值省委、省政府号召“深入学习华西村新经验,推动全省科学发展上新水平”之际,本刊记者走进华西村,探寻其引才育才用才之道。
对于人才的作用,华西人有着深刻的认识。正如吴仁宝老书记所说:“有了人才,经济才能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才才有用武之地。经济不发展,有了人才也留不住,更谈不上用武之地。”多年来,华西在用人上始终遵循老书记的特色用人观,做到就地取材、吸引聚才、培养专才、激励人才、赛马选才。正因为“不拘一格选人才,不计过去育人才,不怕将来用人才”,华西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成为各类新型人才集聚的高地,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事业感召
汇聚八方英才
干事业离不开人才。华西村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70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80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21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在其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出一批独领风骚的风云人物,其中不乏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界英才。
程先敏是较早到华西村的“外来和尚”。他曾经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讲师,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来到了华西村。初来乍到之时,程先敏不求多少报酬,唯一的要求是能让自己发挥专长。就这样,他留在了华西,并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令人钦佩的工作干劲,在华西村“造厂”创业中贡献了自己全部的才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第一年程先敏回陕西老家探亲时,吴仁宝给了他3000元钱,第二年回家探亲时,村上的会计送来了5万元钱。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都还稀罕,年薪5万元,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从老家再回到华西村时,程先敏把放在自己口袋里5年的全家户口簿交给了吴仁宝:“老书记,如果你同意收留我们,从今天起我们就是华西的村民了!”
一个人才往往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负责金融服务业的华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秦宏就是其中的代表。秦宏原是华夏银行的一名经理,与华西村打了多年交道,他熟练的金融业务、过硬的道德品质打动了新书记吴协恩。当华西村在产业转型升级时,吴协恩将其招至麾下。利用华西村独特的发展优势,秦宏的团队如鱼得水,将华西村的金融服务业做得风生水起。2005年底以来,华西村先后在无锡成立投资担保公司、典当行,为当地中小企业开展投资担保、动产质押、委托贷款等业务。其后,又不断整合资源,创新经营理念,实施连锁经营,在沪宁线各大城市稳健布点,树立品牌。2009年10月,华西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的成立,更是使华西在金融投资领域如虎添翼。此外,华西村还先后投资参股5家银行、2家证券公司,并参股了近10家拟上市公司的股权。
目前,华西村拥有大中专以上人才3500多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6人,获得高级职称的55人。还聘请了数十位外国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家顾问,并从国内大型企业吸引一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值得一提的是,华西村整个党委班子中47%的人是来自“外乡”的特殊人才。
注重培养 造就青年才俊
华西村会选人、敢用人,更善于培养人。华西村先后开办了冶金大专班、外语大专班、管理培训班,把中科院、清华、北大的专家请来讲课,还把30多名优秀青年送到中央党校培训,把20多位年轻人送到美、日、德、英、意、澳等10多个国家留学深造。现在的华西村,一批高层次的青年才俊已经逐步走上前台,在各自岗位上担起了重任。
孙喜耀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后,于2009年底被华西村委以重任,主持创建江阴市华茂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孙喜耀带领一帮人,在互联网娱乐、物联网、移动电子阅读等创意产业领域开始了大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易博士电纸书仅用了半年时间,已跃居国内电纸书市场第二名,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网络游戏也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向市场。与此同时,公司还将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华茂创意产业园,形成创意产业基地。可以说,孙喜耀是推动华西村进军创意产业这一新兴领域最关键的领头人。
村党委副书记、旅游服务总公司总经理周丽,新西兰留学回村后致力发展华西旅游业。这位不到30岁的华西旅游“领军人才”,去年带领她的团队,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2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约2亿元。
村党委副书记、华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云南,1997年从日本留学回村后,先从事金融服务业,后又负责上市公司和纺织业,进一步加快了驰名商标“华西村”毛纺系列产品的发展步伐。13年来,他累计为华西创造利润近9亿元。
为更好地发挥人才在华西村转型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华西村于今年2月底专门成立了“国内外回村人才三创委员会”,为近60名国内外回村人才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促使青年一代成为华西村发展的中流砥柱。看到这批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青年才俊活跃在华西村的先进制造业、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不难窥见华西村长盛不衰、永立潮头的秘诀。
人尽其才 精于用好人才
用“天下第一村”的光环、用高额的薪水来吸引人才,对华西村来说并不困难,但是要做到“人尽其才”,就需要树立科学的用人理念,制定科学的用人制度。为此,华西村大胆破除“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观念,正确处理本地人才和外地人才的关系,开拓出一条上升通道,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扫清障碍,使其自由释放创新的能量,真正做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让每一块“金子”绽放出各自的光芒。
吴仁宝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人才观: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才小用,一般无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在他看来,小才大用,符合激励理论,因为信任和重用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使人努力奋发。而大才小用,如果不是在完全自愿条件下,人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会失去热情。对于外才,吴仁宝的态度是,华西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吸引各地人才为华西所用,就是华西的成功。
当年,华西村筹建年产值超10亿元的线材厂时,派了个只有初中文化的赵荷芬任厂长。赵荷芬当过农业队长,后来当了一个小厂的厂长,当得知要出任线材厂厂长时,她说:“我不去,我水平太低、文化太差。”吴仁宝告诉她这是组织决定的,赵荷芬只能服从组织安排硬着头皮去了线材厂。结果,赵荷芬非常认真,虚心学习,服务热情,同职工的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好,这个厂花了11个月就建成投产。这件事震动了当时的上海冶金局,局领导说,如果叫我们国有企业搞,可能要花两年半时间才能建成投产。
华西村用人才不看背景,也不看过去,而是坚持量才录用。华西村党委副书记、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经理孙海燕,10多年前还是盐城农村一个高考落榜生。无意间看到一份旧报纸上刊发的介绍吴仁宝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报道,促使他只身来到华西村打工。刚开始他被安排在华西毛纺分厂做清洁工。他白天上班,晚上看书、学习、练字。平时还帮助厂里出墙报、办宣传画廊。孙海燕以自己的勤奋和才干获得了吴仁宝的赏识、华西人的尊重,随后他从毛纺公司办公室主任,到集团公司党办秘书、副主任,再到宣传科科长、集团公司常务经理、村党委副苷记。孙海燕成为华西村有名的干将,不仅负责村各项日常事务,以及党委领导在重大活动上发言稿的起草,而且每年都要在省内外多家媒体上发表大量的文章。现在,孙海燕的户口已从盐城迁来华西村。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岳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全都迁了过来。他在龙西湖边还拥有一套500多平方米的欧式别墅,当起了华西村村民。
良好的创业环境,先进的用人理念,再加上对人才的尊重与信任,华西村构建起一个让众多人才大显身手、施展才能的平台。依靠这个平台,华西村一定会成为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在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新征途上再创辉煌!
对于人才的作用,华西人有着深刻的认识。正如吴仁宝老书记所说:“有了人才,经济才能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才才有用武之地。经济不发展,有了人才也留不住,更谈不上用武之地。”多年来,华西在用人上始终遵循老书记的特色用人观,做到就地取材、吸引聚才、培养专才、激励人才、赛马选才。正因为“不拘一格选人才,不计过去育人才,不怕将来用人才”,华西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成为各类新型人才集聚的高地,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事业感召
汇聚八方英才
干事业离不开人才。华西村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70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80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21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在其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出一批独领风骚的风云人物,其中不乏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界英才。
程先敏是较早到华西村的“外来和尚”。他曾经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讲师,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来到了华西村。初来乍到之时,程先敏不求多少报酬,唯一的要求是能让自己发挥专长。就这样,他留在了华西,并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令人钦佩的工作干劲,在华西村“造厂”创业中贡献了自己全部的才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第一年程先敏回陕西老家探亲时,吴仁宝给了他3000元钱,第二年回家探亲时,村上的会计送来了5万元钱。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都还稀罕,年薪5万元,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从老家再回到华西村时,程先敏把放在自己口袋里5年的全家户口簿交给了吴仁宝:“老书记,如果你同意收留我们,从今天起我们就是华西的村民了!”
一个人才往往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负责金融服务业的华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秦宏就是其中的代表。秦宏原是华夏银行的一名经理,与华西村打了多年交道,他熟练的金融业务、过硬的道德品质打动了新书记吴协恩。当华西村在产业转型升级时,吴协恩将其招至麾下。利用华西村独特的发展优势,秦宏的团队如鱼得水,将华西村的金融服务业做得风生水起。2005年底以来,华西村先后在无锡成立投资担保公司、典当行,为当地中小企业开展投资担保、动产质押、委托贷款等业务。其后,又不断整合资源,创新经营理念,实施连锁经营,在沪宁线各大城市稳健布点,树立品牌。2009年10月,华西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的成立,更是使华西在金融投资领域如虎添翼。此外,华西村还先后投资参股5家银行、2家证券公司,并参股了近10家拟上市公司的股权。
目前,华西村拥有大中专以上人才3500多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6人,获得高级职称的55人。还聘请了数十位外国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家顾问,并从国内大型企业吸引一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值得一提的是,华西村整个党委班子中47%的人是来自“外乡”的特殊人才。
注重培养 造就青年才俊
华西村会选人、敢用人,更善于培养人。华西村先后开办了冶金大专班、外语大专班、管理培训班,把中科院、清华、北大的专家请来讲课,还把30多名优秀青年送到中央党校培训,把20多位年轻人送到美、日、德、英、意、澳等10多个国家留学深造。现在的华西村,一批高层次的青年才俊已经逐步走上前台,在各自岗位上担起了重任。
孙喜耀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后,于2009年底被华西村委以重任,主持创建江阴市华茂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孙喜耀带领一帮人,在互联网娱乐、物联网、移动电子阅读等创意产业领域开始了大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易博士电纸书仅用了半年时间,已跃居国内电纸书市场第二名,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网络游戏也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向市场。与此同时,公司还将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华茂创意产业园,形成创意产业基地。可以说,孙喜耀是推动华西村进军创意产业这一新兴领域最关键的领头人。
村党委副书记、旅游服务总公司总经理周丽,新西兰留学回村后致力发展华西旅游业。这位不到30岁的华西旅游“领军人才”,去年带领她的团队,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2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约2亿元。
村党委副书记、华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云南,1997年从日本留学回村后,先从事金融服务业,后又负责上市公司和纺织业,进一步加快了驰名商标“华西村”毛纺系列产品的发展步伐。13年来,他累计为华西创造利润近9亿元。
为更好地发挥人才在华西村转型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华西村于今年2月底专门成立了“国内外回村人才三创委员会”,为近60名国内外回村人才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促使青年一代成为华西村发展的中流砥柱。看到这批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青年才俊活跃在华西村的先进制造业、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不难窥见华西村长盛不衰、永立潮头的秘诀。
人尽其才 精于用好人才
用“天下第一村”的光环、用高额的薪水来吸引人才,对华西村来说并不困难,但是要做到“人尽其才”,就需要树立科学的用人理念,制定科学的用人制度。为此,华西村大胆破除“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观念,正确处理本地人才和外地人才的关系,开拓出一条上升通道,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扫清障碍,使其自由释放创新的能量,真正做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让每一块“金子”绽放出各自的光芒。
吴仁宝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人才观: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才小用,一般无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在他看来,小才大用,符合激励理论,因为信任和重用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使人努力奋发。而大才小用,如果不是在完全自愿条件下,人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会失去热情。对于外才,吴仁宝的态度是,华西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吸引各地人才为华西所用,就是华西的成功。
当年,华西村筹建年产值超10亿元的线材厂时,派了个只有初中文化的赵荷芬任厂长。赵荷芬当过农业队长,后来当了一个小厂的厂长,当得知要出任线材厂厂长时,她说:“我不去,我水平太低、文化太差。”吴仁宝告诉她这是组织决定的,赵荷芬只能服从组织安排硬着头皮去了线材厂。结果,赵荷芬非常认真,虚心学习,服务热情,同职工的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好,这个厂花了11个月就建成投产。这件事震动了当时的上海冶金局,局领导说,如果叫我们国有企业搞,可能要花两年半时间才能建成投产。
华西村用人才不看背景,也不看过去,而是坚持量才录用。华西村党委副书记、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经理孙海燕,10多年前还是盐城农村一个高考落榜生。无意间看到一份旧报纸上刊发的介绍吴仁宝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报道,促使他只身来到华西村打工。刚开始他被安排在华西毛纺分厂做清洁工。他白天上班,晚上看书、学习、练字。平时还帮助厂里出墙报、办宣传画廊。孙海燕以自己的勤奋和才干获得了吴仁宝的赏识、华西人的尊重,随后他从毛纺公司办公室主任,到集团公司党办秘书、副主任,再到宣传科科长、集团公司常务经理、村党委副苷记。孙海燕成为华西村有名的干将,不仅负责村各项日常事务,以及党委领导在重大活动上发言稿的起草,而且每年都要在省内外多家媒体上发表大量的文章。现在,孙海燕的户口已从盐城迁来华西村。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岳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全都迁了过来。他在龙西湖边还拥有一套500多平方米的欧式别墅,当起了华西村村民。
良好的创业环境,先进的用人理念,再加上对人才的尊重与信任,华西村构建起一个让众多人才大显身手、施展才能的平台。依靠这个平台,华西村一定会成为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在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新征途上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