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candy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认真观察或回忆在厨房里做饭、做菜时的情景,会有很多的物理现象。 就厨房中的部分物理知识分析如下:
  1 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刀切菜时变钝了要磨一磨,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2)刀面较光滑,是为了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菜与刀之间的摩擦。
  (3)手拿菜刀切菜时,刀不会从手中脱落,因为手和刀把间存在摩擦力。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
  (6)煤气阀门开关很容易打开,利用了轮轴的原理。
  (7)切菜时刀和菜板撞击发出声音,因为振动发声。
  (8)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
  (9)抽油烟机工作时电机转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10)用菜筐向锅中到菜,菜离开手进入锅中而菜筐却留在了手中,因为菜筐受力停止,菜由于惯性仍在向前运动进入锅中。
  (11)蒸馒头和面时,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12)蒸熟的馒头变大了,因为受热膨胀的缘故。
  (13)向锅中倒水,水向下流,因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14)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2 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
  (2)排气扇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
  (6)电饭煲工作时,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
  (7)点饭煲工作时指示灯亮,电能转化为光能。
  
  3 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
  (1)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2)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
  (3)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递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
  (4)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
  (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
  (6)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
  (7)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 
  (8)加热的油中不慎滴入水滴,油滴飞溅,因为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不并四处飞溅。 
  (9)做饭时锅盖上出现小水珠,是因为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锅盖液化形成的。
  (10)加热时,锅中的水分逐渐减少,是水发生了汽化变成了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11)液态煤气从罐中出来变成气态,是因为煤气受到的气压减小汽化形成的。
  (12)炒菜时在厨房外闻到香味,是因为菜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造成的。
  (13)煤气罐中装的是液态煤气,利用了压缩体积,气体液化。
  (14)洗菜时,手从水中拿出感到凉爽,蒸发吸热的缘故。
  (15)点燃煤气把饭菜做熟,利用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和热传递。
  生活中离不开物理知识,物理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每一天生活都离不开物理。没有物理,我们就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所以我们要重视物理,学习物理。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林明华,男,福州教育研究院院长,福建省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物理学会理事,福州市物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国培专家”,福建省学科教学带头人,中学物理特级教师。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赶进度、快节奏的现象,导致教学质量下降,部分学科功能丧失。教师应当意识到违背规律的教学所带来的危害,避免做教育的人自己却在反教育!文章倡导回归物理教学常态,适当放慢教学脚步;
在“追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由来”一文(刊于今年第三期)中,笔者曾写道“包括拉普拉斯、茹可夫斯基……等众多力学家在内,都花了许多时间来争论:‘这个法则究竟是一个数学定理,还是一个勿需证明的经验法则或常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黎曼几何创立的过程中就已经得到了解决。由于涉及到空间的几何性质,且囿于学科壁垒,当年的大家们无由解惑,抱憾绵绵。本文在回顾伽俐略用几何法对运动
摘 要:实验探究是培育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在日常教学中,“伪探究”“粗探究”并不鲜见。老师可以从导入实验、课堂实验组织形式、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前的知识准备情况和实验后的交流讨论等方面优化实验教学,防止探究的“虚化”,实现“真探究”“精探究”。  关键词:实验;探究;探究式教学;感应电流;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
摘 要:“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采用,这个看似简单却有先进教育理念支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导学案是学生“先学”的抓手,为此本文从实践层面对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先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导学案和“先学”的措施。  关键词:先学;优化;微课;导学案;先学后教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本文为《光的粒子性》一节中“光电效应实验规律”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学要点在于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力学、电磁学知识探索和解决新问题,学会测量性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能利用现有知识推理、预测实验现象,并理解实验结果的微观含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光电效应;实验设计;科学思维;探究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STEM教育理论下的项目化学习有利于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文章以“风力发电”项目为例,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从教学准备、探究学习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设计了教学实施流程,并探讨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可行性,以期为中学项目化学习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STEM;项目化学习;风力发电;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在高三第一轮复习进行到“电磁复合场”部分时,笔者以“磁流体发电机”为背景,将电磁场常见知识点、电路及能量转化、宏观微观联系等相关问题串联起来,完成了一堂综合性的电磁学复习课。学生通过对熟悉情境的积极思考,对所掌握知识的多方位运用,可以纵横贯通,加深对物理规律本质的理解,提高自身能力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介绍该堂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电磁复合场;磁流体发电机;宏观微观结合;核心素养  
摘 要:物理概念关联的建构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科核心概念。本文以磁感应强度与电场强度关联为例,给出了一条基本路径:1.从分析基本概念的主题划分;2.分析概念引入时的类比关联;3.概念定义式的数学关联。旨在培养学生物理概念关联建构的意识。  关键词:物理概念;物理概念关联;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7-0012-2 
摘 要:2016年河北省中考第37题力学综合计算题以斜面为载体,融合了功、功率、速度、效率等多个知识点,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对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是否到位,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本文分析了此题的两种正确解法和几种错误解法,并总结出试题对今后学习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考;力学计算;功;机械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
摘要:本文以《探究自由落本运动》为例,提出了一些争取高效课堂与探究式教学模式兼顾的方法。  关键词:探究;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7(S)-0009-2    “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新课堂要求采用探究的教学模式,而尽量避免过去的“满堂灌”和“被动接受”。然而,在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