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直面、共同探索和发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真正体现人本主义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对教学过程精心准备和科学的预设,更要对教学过程的真实状态密切关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状态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经历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相互影响,以合理、巧妙、动态生成的方式来推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具体想法:
一、精心预设 引导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有序地开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可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我思我说”,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及思维特征等,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则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二、教学机智 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无法预料。“节外生枝”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逝。 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教师能否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巧妙地加以引导?能否正确地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节时,当很多同学正确认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后,我问所有的平行四边形是否都为轴对称图形?很多同学认为“是”。理由是“折叠后可以互相重合”,我说:“平行四边形折叠后不会重合。”很多同学不以为然,立即议论纷纷。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呢?这时,我忽然发现一个学生没有在议论而在做“小动作”,仔细一看,这个学生在玩弄平行四边形的小纸片,并转来转去,看是否重合。这情景给了我一个极大的启发:何不让学生折叠平行四边形纸片来验证。于是,等学生议论一番后,我说:“同学们不知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可以用小纸片先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对折或撕去一半,看两部分是否重合。这时学生忙碌开了,一会儿,做“小动作”那位同学发言:“我把撕成的纸片反转后,两片纸重合了。”接着有几个同学也这样发言,到此课堂暂时僵持。我说:“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上对轴对称图形意义描述的一段话。”同学们看后豁然开朗,轴对称图形是“对折”不是“翻转”,至此,同学们完全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了。学习这个概念时,做小动作学生的意外信息,给了我灵感,致使课堂精彩生成。这个生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搭建平台 激励生成
作为教师理应尊重并珍视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多向交流与碰撞中,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变预设中对未知的探索为对猜想的验证,反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氛围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应给予积极鼓励。否则,如果教师给他的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学生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就算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也应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
2、激发自主的生成意识。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学生能支配学习活动,能自觉地进行调节、控制,促使活动持久而有效。可以这样认为自主创新的意识是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形成的催化剂。
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教学时,学生对于认识不同位置的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很容易出错,于是老师便让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在纸上画全等三角形。学生画出了很多,也很零乱,老师问:“你们商量一下如何给自己所画的三角形分类,更利于找出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学生又在思考和讨论,过了一些时间,有些小组已经有了眉目,学生把所画的三角形分成好几类:有一边重合的,有一角重合的,绕一个顶点旋转的,有平移的,有轴对称的,同时我让小组代表上黑板画各类全等三角形,再说出他们的对应边,对应角。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在后来安排的组内交流中,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 四、捕捉亮点 促进生成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刻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并让它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
例如:在一堂《二次函数的应用》公开课上。学生在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继续探究抛物线与x轴(横轴)交点个数时。有个女学生站起来说:抛物线与x轴(横轴)交点个数有好几种情况,并且补上一句“我知道交点的个数和什么有关系”。老师微笑着请她说一说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女学生回答:“与函数表达式中的系数a、b、c有关系”。老师再问:“请你讲得更明确点,好吗?”她想了一下说:“与式子b2-4ac有关系。”说得多好啊,正当想对她表扬一下,一个男同学却在边上高声喊了起来“与式子b2-4ac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是啊,这不是本节课要讲的一个重要内容吗,老师有点担心她讲不出来。老师示意女生对男孩的提问进行回答,这时,女孩也有点急了,为了说明自己的能力,她马上说道:“当b2-4ac=0,说明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o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把这个根 代入抛物线的关系式y=ax2 bx c时,有ax2 bx c=o,说明抛物线经过这一点,这一点恰是抛物线的顶点,也是与横轴的唯一交点( ,0)”。说得多好,这说明该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数形结合有了相当的认识。男生还有点不服气,接着问:“那么另外的几种情况又是如何呢?”教室静了下来,大家都在思考这一问题,这一女生思考了一下接着又说出了另两种情况,这时全体听课老师为女生的回答鼓掌,更为男孩的这种穷追不舍的追问鼓掌!
由此可见,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活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在动态生成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真正体现人本主义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作者 叶澜
[3]《动态生成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剖析》作者 万伟
[4]《走进新课程》作者 朱慕菊
一、精心预设 引导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有序地开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可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我思我说”,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及思维特征等,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则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二、教学机智 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无法预料。“节外生枝”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逝。 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教师能否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巧妙地加以引导?能否正确地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节时,当很多同学正确认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后,我问所有的平行四边形是否都为轴对称图形?很多同学认为“是”。理由是“折叠后可以互相重合”,我说:“平行四边形折叠后不会重合。”很多同学不以为然,立即议论纷纷。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呢?这时,我忽然发现一个学生没有在议论而在做“小动作”,仔细一看,这个学生在玩弄平行四边形的小纸片,并转来转去,看是否重合。这情景给了我一个极大的启发:何不让学生折叠平行四边形纸片来验证。于是,等学生议论一番后,我说:“同学们不知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可以用小纸片先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对折或撕去一半,看两部分是否重合。这时学生忙碌开了,一会儿,做“小动作”那位同学发言:“我把撕成的纸片反转后,两片纸重合了。”接着有几个同学也这样发言,到此课堂暂时僵持。我说:“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上对轴对称图形意义描述的一段话。”同学们看后豁然开朗,轴对称图形是“对折”不是“翻转”,至此,同学们完全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了。学习这个概念时,做小动作学生的意外信息,给了我灵感,致使课堂精彩生成。这个生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搭建平台 激励生成
作为教师理应尊重并珍视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多向交流与碰撞中,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变预设中对未知的探索为对猜想的验证,反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氛围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应给予积极鼓励。否则,如果教师给他的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学生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就算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也应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
2、激发自主的生成意识。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学生能支配学习活动,能自觉地进行调节、控制,促使活动持久而有效。可以这样认为自主创新的意识是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形成的催化剂。
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教学时,学生对于认识不同位置的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很容易出错,于是老师便让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在纸上画全等三角形。学生画出了很多,也很零乱,老师问:“你们商量一下如何给自己所画的三角形分类,更利于找出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学生又在思考和讨论,过了一些时间,有些小组已经有了眉目,学生把所画的三角形分成好几类:有一边重合的,有一角重合的,绕一个顶点旋转的,有平移的,有轴对称的,同时我让小组代表上黑板画各类全等三角形,再说出他们的对应边,对应角。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在后来安排的组内交流中,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 四、捕捉亮点 促进生成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刻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并让它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
例如:在一堂《二次函数的应用》公开课上。学生在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继续探究抛物线与x轴(横轴)交点个数时。有个女学生站起来说:抛物线与x轴(横轴)交点个数有好几种情况,并且补上一句“我知道交点的个数和什么有关系”。老师微笑着请她说一说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女学生回答:“与函数表达式中的系数a、b、c有关系”。老师再问:“请你讲得更明确点,好吗?”她想了一下说:“与式子b2-4ac有关系。”说得多好啊,正当想对她表扬一下,一个男同学却在边上高声喊了起来“与式子b2-4ac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是啊,这不是本节课要讲的一个重要内容吗,老师有点担心她讲不出来。老师示意女生对男孩的提问进行回答,这时,女孩也有点急了,为了说明自己的能力,她马上说道:“当b2-4ac=0,说明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o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把这个根 代入抛物线的关系式y=ax2 bx c时,有ax2 bx c=o,说明抛物线经过这一点,这一点恰是抛物线的顶点,也是与横轴的唯一交点( ,0)”。说得多好,这说明该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数形结合有了相当的认识。男生还有点不服气,接着问:“那么另外的几种情况又是如何呢?”教室静了下来,大家都在思考这一问题,这一女生思考了一下接着又说出了另两种情况,这时全体听课老师为女生的回答鼓掌,更为男孩的这种穷追不舍的追问鼓掌!
由此可见,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活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在动态生成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真正体现人本主义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作者 叶澜
[3]《动态生成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剖析》作者 万伟
[4]《走进新课程》作者 朱慕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