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送孩子出国读书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peter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主张国内家长送小学生、中学生去国外读书。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家庭的关系、和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密切相关,与家庭分离对他一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我见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教之初,曾有一位中国外交官的儿子在那里读书,他在比较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美国去,举目无亲,不能排除孤独对他的影响。他后来生了病,不是学业问题,回国探亲时自杀了。要考虑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一生很重要。家长能够不受孤独的影响不代表孩子也可以,每个人不同。



  除此之外,当然还要考虑教育的方式。美国和中国的教育当然有差别,但这些差别并不能简单概括为“美国的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好,中国的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差”,甚至反过来讲也不对。
  实际目前来说,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比中国普遍要好,但中国有些机构,比如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某些学科,可能也不错。至于大学里的有些学科,是美国好还是中国好?可能美国好的要稍微多点,但也不是特别多,中国有些大学有些学科明显比美国大学的同样学科的教育更好。但中小学教育方面,两国差别很大,不过也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差。
  在美国的很多小学,同一位老师教英文也教数学。其实,不同老师的特长不一样,当他跨学科教学时,会影响有些学科的教学。一般来说,美国中小学老师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不如中国———要强调的是,这种比较建立在中美两国的同等学区、同类学校的基础上。因此,对一般人来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可以为自己打下比较好的理科基础。
  我们的中文教学,对应美国的英文教。实际上,我们的中文教学比美国的英文教学要差,可能普遍差很远。原因在于,我们的中文教学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和表达,而英文教学在语言文字基础上,要教分析、批判和创新。后几个层面,在中文里面极少作为课程内容。
  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法,当然是中国的理科教育和美國的文科教育相结合,当然这也不是很容易。不过,文科教学中所涉及的分析和批判,在理科里面其实有一部分,只是在中国可能没有很好地强调。
  所以,家长如果准备在中小学阶段送孩子出国的话,应该考虑到,他如果是理科很强的学生,到了海外,他的理科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性,可能比在中国小很多,而不是大很多。
  在这里,我还要加一个我个人的“偏见”,当然,我必须强调,这是一个“偏见”:我认为,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学好理科的话,那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学点理科。
  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不学很多文科的话,到晚一点还能学,这是我自己的“偏见”。我所做的一些工作中,有与历史和文科相关的,我以前并没有学过这些,但感到年纪大了也能学会。
  而如果先学文,以后再想学理,困难恐怕相当大,但有过这样的人。著名的当代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威藤教授大学时学历史,后来转而研究物理,数学也非常好。这样的例子很少有,多数人先学文科再学理科会比较困难。
  那么,如果孩子不出国,在中国读中小学,能不能培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呢?
  我觉得,在这方面,可能学校能做的比较少,但家长可以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些文科的作品,包括中文的古文,或者是现代文,甚至是鲁迅的文章。家长可以把文章拎出来与孩子一起讨论、分析甚至反驳、批判文章的观点,鼓励孩子在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想法、写法。
  除了分析和批判以外,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家长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家长如果在平时经常注意小孩子观察的事物,让他们对看到的事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做一些课题,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家长甚至可以就近送孩子到大学、研究所、工作单位,让他去参加活动,看看决策是怎样做出的,从而培养创造性。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强调———批判性不仅仅是批评别人,也要批评自己,另外还要懂得理智地讨论。
  我们的中小学缺乏批判性的训练,其实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不仅是不互相批评,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批评起来就没有理智。这也是美国中小学教批评和讨论时,为何一定要教如何理性讨论的原因。
  理性讨论,对于建设一个真正理性、真正和谐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一点,我其实很希望中国的中小学校长、老师到外国去学一些,然后把这些可以用的东西用到中国来。建设性的批评和理智的讨论,对增加我们社会的向心力会有很大帮助。
其他文献
一架客满的航班被取消了。柜台只有一位航空公司服务员在为那排成长龙的受阻旅客办理改签。突然,一位愤怒的旅客不理不顾地挤到柜台前面。他把机票狠狠地摔到柜台上,说:“我一定得上这班机,而且还要头等舱。”  服务员回答:“先生,对不起。我很乐意尽量帮助您,但我得先帮助这几位旅客,我相信我会找到办法解决的。”  这位旅客不为所动。他大声提问,声音之大,让他身后的旅客全都能够听到:“你知道我是谁吗?”  服務
期刊
快乐的,快乐的,不再回来的童年时代啊!怎能不让我珍视对你的回忆呢?这些回忆让我精神亢奋、心灵愉悦,是我无限乐趣的源泉。  有时,我会回忆起流逝的岁月。那时跑不动了,我就在茶桌旁那把高背安乐椅上安逸地坐下来;夜深了,我就喝光所有的牛奶,迷迷糊糊地合上眼睛,静坐在那儿聆听着妈妈在同什么人说话,她的声音是那么婉转优美!那声音不停地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漾,让我想起那段美妙的时光。我用迷糊的睡眼渴望地看着妈妈的
期刊
回归祖国:“科技报国是我们那代人的激情与梦想”  2001年1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徐芑南接到来自中国无锡的越洋电话。电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所长吴有生打来的,他兴奋地告诉徐芑南:“老徐,7000米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决定请你回来,这个总师非你莫属!”  放下电话,徐芑南心潮起伏。  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的徐芑南幸运地成
期刊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行者与友人、孩子的真实信笺。  这是一首人与人之间互赠性情的心灵之歌。  这是一本让人回归纯真、回归童真的疗愈之书。  书中收录多多书信40余篇,有对友人的坦诚,有对孩子的开解,有自己的心情流露,也有人生的感悟,在旅行的途中,一切人与人的交流都是真实可贵的。人山人海,相见离开  姜静:  我来到菩提迦耶已经快两个月,和往年相比,今年大概是在此地逗留得最长的一次了。你以前总是问
期刊
电影《妖猫传》中,白居易因写作《长恨歌》而卷入了宫廷秘闻之中。历史上,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几度宦海沉浮。①  我觉得起初白居易是幸运的。  在他16岁那年,带着诗稿来到了长安,直接去找大唐朝管宣传工作的大领导顾况,当时顾况原本不大想见他,但听说他是个地方基层干部的孩子,大老远跑来长安,于是皱着眉把他叫进了办公室。  顾况坐在办公桌前,问他:“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  “白居易。”  顾况
期刊
镇上的姑娘,没想过要离开。  曾经,家,学校,新华书店,十字路口的百货商店,上学路上的石头桥,石头桥下卖卤豆干和油墩子的小摊,构成全部的世界。  八个按键的铅笔盒,是最先进的科技成就;三十五块一件的班尼路,是顶高级的时装。封面精美的小本子,用来抄写心爱的诗词和句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温热的脸颊流下一滴冰凉的泪,此生最爱的人是谁。”  第一次和同学去镇上新开的KT
期刊
NBA(美國男子职业篮球联赛)中有这样一群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成为NBA球员的天赋,但凭着对篮球的热爱,他们把看似单调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他们就是装备经理。  装备经理的工作包括在一场比赛开始前,为球员带上干净的球衣和球鞋,准备好所有可能用上的东西;比赛结束后,清点所有装备,并将需要清洗的球衣、毛巾和护具等清洗干净并晾干。  这些工作听上去并不复杂,但要为15个身价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职业球员做好
期刊
任何时期都有巨富,可是钱如过眼烟云,今天在你的口袋里,明天可能就会到别人的口袋里,所以很少有富豪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或另类,在意大利曾经有一个富豪不但把名字留在了史册上,而且是永远令人尊敬地留在了史册上,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巨富美第奇。  美第奇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这个家族从14世纪到17世纪,与佛罗伦萨这座城市纠缠了差不多3个世纪。在复杂的政治与宗教势力的角逐中
期刊
1894年,因为想得到更好的试验环境,玛丽认识了当时的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居里。一年之后,两人在巴黎结婚,玛丽从此成为“玛丽·居里”。  1896年8月,玛丽通过了巴黎理化学校的职称考试,在校物理实验室谋得了一份职位,从此开始与自己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工作。  1898年,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镭”。这个宣布发布后,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你说你发现了这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在哪里?你指
期刊
一个人的自我欺骗叫作矫情,一群人的自我欺骗叫作刻奇。  我们从小到大都处于刻奇之中:小时候写作文“看着胸前的红领巾我骄傲地笑了”,军训结束之后抱着教官哭得稀里哗啦,在人山人海的地方求婚,引来千人围观如同商场促销。  这些时刻的共同点是:当事人带着激动和赞美看着自己的灵魂,感慨自己的崇高。  网络时代,刻奇变得越来越专制:灾难之后,微博上满屏插遍红蜡烛,拒绝加入感伤洪流的人被视为冷酷或居心叵测;微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