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民俗学》不仅是丹尼斯研究中国民俗的首次尝试,而且也是西方世界第一本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民俗的著作。本文主要探究的是《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成三个方面来谈:比较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多学科结合。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丹尼斯;研究方法
引言
《中国民俗学》是西方世界第一本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民俗的著作。从当时的研究现状来看,丹尼斯的民俗研究方法是独树一帜的,在中国民俗学研究领域起到了夺风气之先的作用。因此,本文尝试着围绕丹尼斯的民俗研究方法来谈,以期能够肯定丹尼斯在民俗学史上的地位,拓宽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完善西方人的中国民俗研究史。
1比较研究法
丹尼斯在《中国民俗学》中提出了一个极具价值意义的设想,中国民俗源自雅利安闪米特民族,这个设想通过中外民俗的比较成为启发种族学研究的论断。本章第一节已经详细论述了比较语言学派对丹尼斯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这里不用再赘述。他不仅在结论上参考了比较语言学家的雅利安神话起源说,而且巧妙地借鉴了比较神话学派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来证明自己的结论。他认为中国和欧洲的民俗表面上看有很大的差别,但都是细节上的而非原则上的变化,丹尼斯在导言中提及少数例子证明该观点,“就像用白色代替黑色作为悼念的颜色”、“用一件特殊的服装作为悲伤的标志”、“苏格兰有在死者的房间打开窗户让灵魂自由离开的习俗,这与在中国某些地方屋顶上挖一个洞的做法是相似的。兰开夏把元旦这被看作“第一只脚”的迷信在中国也能找到,在这种情况下要和一个不喜欢的女人或佛教徒会面。”这些大同小异的民间迷信在丹尼斯看来正是论证中外民俗共同起源的证据。
丹尼斯用这种简单的比较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证明他的结论——中西方民俗有着共同的起源。他认为这项猜想如果得到证实,将会“是对民族学的一个贡献”,“对语言学来说也是一个间接的贡献”。
2文本研究法
丹尼斯意识到雅利安民族和中国各民族民俗的区别,看到了中国的民俗学研究必须包括口头传说和书面记载两方面的材料才行,但是他更注重的是民俗书面资料的考查,这从他对中国民俗的论述中可见一斑。因此丹尼斯对中国民俗材料的搜集主要来自三个来源:中国古代典籍,如《谈徵》、《山海经》;如《中国邮报》、《中国信使报》;传教士的著作卢公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卫三畏《中国总论》等。丹尼斯对中国民俗材料的搜集主要以书面材料为主,重视文献的考究,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为中西学者研究中国民俗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材料,同时展现了中国特有的世态人情。丹尼斯通过文本研究的方式,对中外民俗做出系统地比较和研究,涉及到社会、精神、语言民俗等多个方面。段怀清和周俐玲对丹尼斯的比较研究给与了高度评价,“这种建立在理性科学的比较研究基础之上的对待异域文明的态度或观点,在宗教和文化冲突都异常激烈的时代,无疑是弥足珍贵而且不乏思想的理性力量的。而科学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所引发的认识论和世界观方面的回荡,亦非空洞的文化呼吁可比。而这种比较研究中所生成的,绝非仅止于对中国文化和文明的认识,亦有对于西方文化的进一步确认”。丹尼斯与上述传教士所做的民俗研究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他是作为一个业余的汉学家尝试对中国民俗的起源进行研究,已经初步具有民俗学的学科意义。
十九世纪真正具有民俗学研究意义的论著屈指可数,丹尼斯算是其中一家。比起二十世纪专业学者的民俗研究,研究者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由十九世纪末的传教士、业余汉学家转向了专业的民俗学者;同时可以发现方法论上的嬗变,由搜集整理的书写方式转向具有民族志意义的田野调查或者是文献考察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3多学科结合
丹尼斯对西方新学科的引入是他在西学东渐潮流中做出的一大贡献。比较语言学、神话学、人类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都在《中国民俗学》当中有所体现,丹尼斯熟练地运用各大学派的理论成果去解释中国民俗,在让外国人领略到中国的民俗风情的同时,也让中国学者接受了西方新学科理论思想的熏陶。
比较语言学派与神话学派是萌蘖于同一块土壤上的,是花之两蒂,前者以格林兄弟为代表,后者以缪勒为代表。《中国民俗学》中可以发现丹尼斯对神话学派持肯定态度,他在研究民间故事时提到广州古称羊城的传说,表示其原因是公羊与广州的古音有相似之处,他认为这是“缪勒教授名言的惊人佐证,所有的神话都是一些被遗忘了的声音的放大”。丹尼斯间接引用格林先生的研究结论来证明他的推论,故事传说拥有共同起源,各民族有着同一个祖先,“大格林先生看到了这些故事里有古代神话的片段。他学会了從一个地方追到到另一个地方,从而证明在原始祖先分裂成不同民族之前,它们是来自我们原始祖先的珍贵的传家宝”。这些都是表明丹尼斯借鉴和引入国外学科的例证,从中也可以发现两派的研究方法对他的影响。
丹尼斯是第一个用人类学派的“文化遗留物”理论来解读中国民俗的西方学者。丹尼斯用馒头的起源传说去阐释古代的人祭习俗,“向众神献上神圣的面点,作为供奉的祭品,仅仅是异教徒习俗的遗物”。另外还讲述了Ko-ai跳入熔炉助父亲铸钟的传说解释古代的人祭钟习俗。
丹尼斯在提出的两个文化起源中心——西亚闪米特和南亚雅利安,传播学派提出了类似的文化中心说,可以发现丹尼斯对传播学派的借鉴。德国传播文化的先驱拉策尔(Friedrich Ratzel,1844—1904)对人类文化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极少的文化能够独立地发展,提出了文化中心论学说。文化中心论主张只有极少的几个优秀的民族才有创造文化的特长,世界的文化都是有他们创造然后流传开来的,其中包括埃及中心说和印度来源说。印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本菲(T.Benfey,1809—1881)通过对西方的叙事文本的研究,发现这些文本最早出现在印度的口头叙事当中,因此将叙事作品追溯到印度。丹尼斯的雅利安和闪米特起源说很有可能受到了本菲的印度起源论的启发,都是通过传说故事的比较来定论的。
以上谈论的比较神话学派、人类学派、传播学理论都是西方十九世纪先后兴起的学科,丹尼斯是第一个运用这些新的学科理论去研究中国民俗的西方人,不仅拓展了他的研究视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西学东渐的潮流和声势。
4结束语
十九世纪中国民俗学还处在开辟鸿蒙的状态,即便是中国人,也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的民俗习惯和生活。丹尼斯作为一个来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外国人,能如此详细地书写和记录中国的民俗实属不易。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书写不是简单地罗列中国的民俗事项,他科学地运用民俗学的学科方法来研究中国民俗。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他的研究已经真正具有中国民俗学的学科意义。
参考文献
[1]N.B. Dennys. The folk-lore of China, and its affinities with that of the Aryan and Semitic races[M].London.1876
[2]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J].文化遗产2019,(第2期)
[3](美)洪长泰.董晓萍译. 到民间去 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
[4]段怀清,周俐玲.《中国评论》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丹尼斯;研究方法
引言
《中国民俗学》是西方世界第一本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民俗的著作。从当时的研究现状来看,丹尼斯的民俗研究方法是独树一帜的,在中国民俗学研究领域起到了夺风气之先的作用。因此,本文尝试着围绕丹尼斯的民俗研究方法来谈,以期能够肯定丹尼斯在民俗学史上的地位,拓宽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完善西方人的中国民俗研究史。
1比较研究法
丹尼斯在《中国民俗学》中提出了一个极具价值意义的设想,中国民俗源自雅利安闪米特民族,这个设想通过中外民俗的比较成为启发种族学研究的论断。本章第一节已经详细论述了比较语言学派对丹尼斯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这里不用再赘述。他不仅在结论上参考了比较语言学家的雅利安神话起源说,而且巧妙地借鉴了比较神话学派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来证明自己的结论。他认为中国和欧洲的民俗表面上看有很大的差别,但都是细节上的而非原则上的变化,丹尼斯在导言中提及少数例子证明该观点,“就像用白色代替黑色作为悼念的颜色”、“用一件特殊的服装作为悲伤的标志”、“苏格兰有在死者的房间打开窗户让灵魂自由离开的习俗,这与在中国某些地方屋顶上挖一个洞的做法是相似的。兰开夏把元旦这被看作“第一只脚”的迷信在中国也能找到,在这种情况下要和一个不喜欢的女人或佛教徒会面。”这些大同小异的民间迷信在丹尼斯看来正是论证中外民俗共同起源的证据。
丹尼斯用这种简单的比较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证明他的结论——中西方民俗有着共同的起源。他认为这项猜想如果得到证实,将会“是对民族学的一个贡献”,“对语言学来说也是一个间接的贡献”。
2文本研究法
丹尼斯意识到雅利安民族和中国各民族民俗的区别,看到了中国的民俗学研究必须包括口头传说和书面记载两方面的材料才行,但是他更注重的是民俗书面资料的考查,这从他对中国民俗的论述中可见一斑。因此丹尼斯对中国民俗材料的搜集主要来自三个来源:中国古代典籍,如《谈徵》、《山海经》;如《中国邮报》、《中国信使报》;传教士的著作卢公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卫三畏《中国总论》等。丹尼斯对中国民俗材料的搜集主要以书面材料为主,重视文献的考究,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为中西学者研究中国民俗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材料,同时展现了中国特有的世态人情。丹尼斯通过文本研究的方式,对中外民俗做出系统地比较和研究,涉及到社会、精神、语言民俗等多个方面。段怀清和周俐玲对丹尼斯的比较研究给与了高度评价,“这种建立在理性科学的比较研究基础之上的对待异域文明的态度或观点,在宗教和文化冲突都异常激烈的时代,无疑是弥足珍贵而且不乏思想的理性力量的。而科学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所引发的认识论和世界观方面的回荡,亦非空洞的文化呼吁可比。而这种比较研究中所生成的,绝非仅止于对中国文化和文明的认识,亦有对于西方文化的进一步确认”。丹尼斯与上述传教士所做的民俗研究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他是作为一个业余的汉学家尝试对中国民俗的起源进行研究,已经初步具有民俗学的学科意义。
十九世纪真正具有民俗学研究意义的论著屈指可数,丹尼斯算是其中一家。比起二十世纪专业学者的民俗研究,研究者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由十九世纪末的传教士、业余汉学家转向了专业的民俗学者;同时可以发现方法论上的嬗变,由搜集整理的书写方式转向具有民族志意义的田野调查或者是文献考察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3多学科结合
丹尼斯对西方新学科的引入是他在西学东渐潮流中做出的一大贡献。比较语言学、神话学、人类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都在《中国民俗学》当中有所体现,丹尼斯熟练地运用各大学派的理论成果去解释中国民俗,在让外国人领略到中国的民俗风情的同时,也让中国学者接受了西方新学科理论思想的熏陶。
比较语言学派与神话学派是萌蘖于同一块土壤上的,是花之两蒂,前者以格林兄弟为代表,后者以缪勒为代表。《中国民俗学》中可以发现丹尼斯对神话学派持肯定态度,他在研究民间故事时提到广州古称羊城的传说,表示其原因是公羊与广州的古音有相似之处,他认为这是“缪勒教授名言的惊人佐证,所有的神话都是一些被遗忘了的声音的放大”。丹尼斯间接引用格林先生的研究结论来证明他的推论,故事传说拥有共同起源,各民族有着同一个祖先,“大格林先生看到了这些故事里有古代神话的片段。他学会了從一个地方追到到另一个地方,从而证明在原始祖先分裂成不同民族之前,它们是来自我们原始祖先的珍贵的传家宝”。这些都是表明丹尼斯借鉴和引入国外学科的例证,从中也可以发现两派的研究方法对他的影响。
丹尼斯是第一个用人类学派的“文化遗留物”理论来解读中国民俗的西方学者。丹尼斯用馒头的起源传说去阐释古代的人祭习俗,“向众神献上神圣的面点,作为供奉的祭品,仅仅是异教徒习俗的遗物”。另外还讲述了Ko-ai跳入熔炉助父亲铸钟的传说解释古代的人祭钟习俗。
丹尼斯在提出的两个文化起源中心——西亚闪米特和南亚雅利安,传播学派提出了类似的文化中心说,可以发现丹尼斯对传播学派的借鉴。德国传播文化的先驱拉策尔(Friedrich Ratzel,1844—1904)对人类文化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极少的文化能够独立地发展,提出了文化中心论学说。文化中心论主张只有极少的几个优秀的民族才有创造文化的特长,世界的文化都是有他们创造然后流传开来的,其中包括埃及中心说和印度来源说。印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本菲(T.Benfey,1809—1881)通过对西方的叙事文本的研究,发现这些文本最早出现在印度的口头叙事当中,因此将叙事作品追溯到印度。丹尼斯的雅利安和闪米特起源说很有可能受到了本菲的印度起源论的启发,都是通过传说故事的比较来定论的。
以上谈论的比较神话学派、人类学派、传播学理论都是西方十九世纪先后兴起的学科,丹尼斯是第一个运用这些新的学科理论去研究中国民俗的西方人,不仅拓展了他的研究视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西学东渐的潮流和声势。
4结束语
十九世纪中国民俗学还处在开辟鸿蒙的状态,即便是中国人,也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的民俗习惯和生活。丹尼斯作为一个来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外国人,能如此详细地书写和记录中国的民俗实属不易。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书写不是简单地罗列中国的民俗事项,他科学地运用民俗学的学科方法来研究中国民俗。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他的研究已经真正具有中国民俗学的学科意义。
参考文献
[1]N.B. Dennys. The folk-lore of China, and its affinities with that of the Aryan and Semitic races[M].London.1876
[2]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J].文化遗产2019,(第2期)
[3](美)洪长泰.董晓萍译. 到民间去 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
[4]段怀清,周俐玲.《中国评论》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