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材选用看屈原与战国士文化之关系

来源 :阴山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材是构成作品的基本要素,是时代精神的折光,更是作者思想向度的反映。屈原作品题材中“两美遇合”与“现实之境”相融,“法先王”与“法后王”并举,“言治”与“言巫”同列,不仅反映了屈原对先秦诸子思想精华的汲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屈作自成一家的原因。
其他文献
汉魏晋南北朝“洗涤”语义场包含19个成员,各个成员在语义上存在着一些差别,义场格局较先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
课堂教学技能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传统的教学,由于思想方法和手段的落后,致使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处于薄弱环节。探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促进师范
鉴于特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双方或生父一方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生父因犯强奸罪而被依法惩处,双方对其子女抚养能力极其有限,其切身利益能不到保障。为贯彻以人为本人文主
章学诚在刘歆《七略》“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基础上,指出三代之学的特点是官师治教合一,六艺之学亦出于王官,切于世用。这与后世儒者专奉六艺以为经、由名物训诂以求道是对立的。
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重构两宋(尤其是南宋)政坛面貌,旁征博引,新见迭出,深得学界好评。然而通读全书,作者对若干史料的运用,似不无令人生疑之处。书中史料处理的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