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已经实施很多年了,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明显得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率不高。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以语文新课改要求为根本,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从生活化教学方式,创新创造教育,师生角色转变、德育于课堂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构建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堂,以作交流与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转变方式 效率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中学,过分看重语文的学科地位,从而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的。而新课程的改革贴近我们的生活,课堂上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源于生活,那么就必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教学内容上与生活相联系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小学语文教材里面很多与生活相联系的课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首先,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轻松愉悦、无拘无束的。例如:在教学《石榴》一文时,准备好一个新鲜的大石榴,以及其他种类的新鲜水果,例如香蕉、橘子。使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石榴有直观的认识与感受,然后开始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展示出一个个动人教学情境,让老师和同学们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尽情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让同学们更加细致地了解生活中的水果以及为如何写好观察类的作文打下基础。
其次,融入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把课堂与学生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容易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也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语文教材内容也跟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但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索生活、升华生活。例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荷花其实对于很多学生并不陌生,但在生活中真正认真细致观察的同学并不多,如果课堂上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荷花是怎样开出各种不一样的形状。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亲生经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的进行指导,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如鱼得水,简单的多。如果所教学的课文内容与我们的传说、名胜古迹、历史相关,提前让学到生活中去,利用图书馆、上网、看电视等活动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结合实际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二、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听、学生的说、学生的写以及综合应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如果把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活动,比如加入小学的表演、学生的唱歌和学生绘画等,这样可以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让整个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
例如,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青蛙、苍鹰、松鼠以及播放《青蛙看海》的配乐,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学生在配乐中展开想象,然后边听配乐边用绘画的形式把听到的情境描绘出来。配乐和绘画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巡视下学生的绘画,然后挑选几幅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讨论交流,同时进行表演中,在表演中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青蛙可以给性格内向的女孩来表演,苍鹰和松鼠可以让性格外向的男孩表演,说话流利的男孩读旁白,把这些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再比如,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有《雨后》这一课,在学习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雨后孩子们的快乐,笔者做了一个课件,找了一首节奏欢快的歌,通过歌曲的播放,创设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课堂情境中阅读课文,学生自学生字词,把不懂的生字、词语、句子用线划出来,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可以借助课件,把节奏欢快的歌曲播放出来,在播放的同时,学生会跟着一起唱。借助歌唱,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从动词“撅”“跟”“咬”“提”“跑”“摔”中感受小妹妹的快乐心情。
三、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死气沉沉地听。教师处于统治地位,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哪有自主可言。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了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是学习的参与者。跟学生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成了课堂学习中的演员,教师成了课堂学习中的导演。这样,课堂教学环境变得温馨、和谐,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学的快乐,教师教的也快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很高。
例如:在教学生进行识字的时候,可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形式。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试猜、借助工具书、请教他人、借助拼音等多种途径来识字;其次,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参与识字,比如广告牌、食品包装袋、路标、 街标、单位名称牌,电视、听广播等,这些上面也有很多字需要学生去识图;再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字的书写图片或者画出简笔画,对那些象形字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口、目”,借助多媒体手段,学生通过观察,把想象和联想结合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字。这样学生不仅能快速的记住这些汉字,还能发现规律,在以后的学习活动遇到类似的字,就会来联想这样的方法。
四、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之道,德为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思想教育素材。德育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是新课标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之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语文课堂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够有助于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最终促进学生各科学习的进步。 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的文章。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次抱母亲》为例:《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非常感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亲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母爱,让学生学会孝敬,不失为一篇好的德育教育文章。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呢?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对本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故事去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产生对母亲的孝敬之情,因为文章的情感是躲在文字背后的精灵,要触摸到它,想象和朗读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通过朗读和想象引领学生透过纸面,看到文字的背后?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围绕“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然而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才89斤” 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因为母亲辛劳了一辈子。然后让学生朗读“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通过朗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体会“母亲挑起的是家庭的全部担子”,因此,“母亲在孩子心中才会那么重。”还有“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这些重点词语的感悟,充分感受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通过对课文故事的朗读,让学生更加体验到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爱。通过这样课堂体验,让学生树立好好做人认真读书的品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并跟学生一起参与问题的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身份和学习方式也得到改变,由原来被动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课堂教学应该创设好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吸收课堂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苗淑芬,樊荣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转变【J】.2012(24)
【2】王江英.转变教学理念 坚持以生为本——试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构建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5(8)
【3】陈新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三个转变【J】.考試周刊,2015(17)
新课改已经实施很多年了,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明显得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率不高。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以语文新课改要求为根本,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从生活化教学方式,创新创造教育,师生角色转变、德育于课堂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构建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堂,以作交流与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转变方式 效率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中学,过分看重语文的学科地位,从而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的。而新课程的改革贴近我们的生活,课堂上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源于生活,那么就必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教学内容上与生活相联系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小学语文教材里面很多与生活相联系的课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首先,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轻松愉悦、无拘无束的。例如:在教学《石榴》一文时,准备好一个新鲜的大石榴,以及其他种类的新鲜水果,例如香蕉、橘子。使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石榴有直观的认识与感受,然后开始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展示出一个个动人教学情境,让老师和同学们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尽情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让同学们更加细致地了解生活中的水果以及为如何写好观察类的作文打下基础。
其次,融入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把课堂与学生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容易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也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语文教材内容也跟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但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索生活、升华生活。例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荷花其实对于很多学生并不陌生,但在生活中真正认真细致观察的同学并不多,如果课堂上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荷花是怎样开出各种不一样的形状。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亲生经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的进行指导,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如鱼得水,简单的多。如果所教学的课文内容与我们的传说、名胜古迹、历史相关,提前让学到生活中去,利用图书馆、上网、看电视等活动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结合实际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二、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听、学生的说、学生的写以及综合应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如果把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活动,比如加入小学的表演、学生的唱歌和学生绘画等,这样可以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让整个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
例如,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青蛙、苍鹰、松鼠以及播放《青蛙看海》的配乐,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学生在配乐中展开想象,然后边听配乐边用绘画的形式把听到的情境描绘出来。配乐和绘画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巡视下学生的绘画,然后挑选几幅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讨论交流,同时进行表演中,在表演中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青蛙可以给性格内向的女孩来表演,苍鹰和松鼠可以让性格外向的男孩表演,说话流利的男孩读旁白,把这些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再比如,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有《雨后》这一课,在学习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雨后孩子们的快乐,笔者做了一个课件,找了一首节奏欢快的歌,通过歌曲的播放,创设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课堂情境中阅读课文,学生自学生字词,把不懂的生字、词语、句子用线划出来,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可以借助课件,把节奏欢快的歌曲播放出来,在播放的同时,学生会跟着一起唱。借助歌唱,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从动词“撅”“跟”“咬”“提”“跑”“摔”中感受小妹妹的快乐心情。
三、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死气沉沉地听。教师处于统治地位,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哪有自主可言。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了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是学习的参与者。跟学生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成了课堂学习中的演员,教师成了课堂学习中的导演。这样,课堂教学环境变得温馨、和谐,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学的快乐,教师教的也快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很高。
例如:在教学生进行识字的时候,可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形式。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试猜、借助工具书、请教他人、借助拼音等多种途径来识字;其次,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参与识字,比如广告牌、食品包装袋、路标、 街标、单位名称牌,电视、听广播等,这些上面也有很多字需要学生去识图;再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字的书写图片或者画出简笔画,对那些象形字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口、目”,借助多媒体手段,学生通过观察,把想象和联想结合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字。这样学生不仅能快速的记住这些汉字,还能发现规律,在以后的学习活动遇到类似的字,就会来联想这样的方法。
四、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之道,德为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思想教育素材。德育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是新课标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之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语文课堂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够有助于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最终促进学生各科学习的进步。 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的文章。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次抱母亲》为例:《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非常感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亲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母爱,让学生学会孝敬,不失为一篇好的德育教育文章。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呢?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对本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故事去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产生对母亲的孝敬之情,因为文章的情感是躲在文字背后的精灵,要触摸到它,想象和朗读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通过朗读和想象引领学生透过纸面,看到文字的背后?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围绕“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然而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才89斤” 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因为母亲辛劳了一辈子。然后让学生朗读“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通过朗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体会“母亲挑起的是家庭的全部担子”,因此,“母亲在孩子心中才会那么重。”还有“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这些重点词语的感悟,充分感受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通过对课文故事的朗读,让学生更加体验到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爱。通过这样课堂体验,让学生树立好好做人认真读书的品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并跟学生一起参与问题的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身份和学习方式也得到改变,由原来被动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课堂教学应该创设好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吸收课堂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苗淑芬,樊荣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转变【J】.2012(24)
【2】王江英.转变教学理念 坚持以生为本——试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构建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5(8)
【3】陈新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三个转变【J】.考試周刊,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