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7月26日,当月19日“中国—印尼友谊村”竣工和交接仪式后6天,友谊村所在的地方,也就是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啸受灾最重、伤亡人数最多的印尼亚齐省又发生了强烈地震。我从国际互联网查到美国地质调查局披露的消息,说此次地震为里氏6,2级。接着便又看到印尼官方发布的消息,说印度尼西亚西部的亚齐省当天发生里氏5.8级的海下地震,震源位于该省首府班达亚齐西南354公里处,深度达10公里……
忐忑中,我们很快见到友谊村的建设者——中国水电集团中印友谊村的项目总经理何文涛发来的信息:
我们的友谊村在地震中安然无恙,丝毫无损。
出行前的思绪
2007年7月19日,我将随由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组成的代表团赴印度尼西亚海啸灾区班达亚齐,参加在那里举行的“中国—印尼友谊村”竣工和交接仪式。
代表团的团长是范宝俊会长,中华慈善总会的成员除总会的副秘书长张心国、麻贵林外还有地方慈善会的代表。他们是广东省慈善会秘书长方炎松、天津市慈善会秘书长佟树海、北京市慈善会会长张永平。
“中国—印尼友谊村”终于建成了!
这之前我已经不止一次听说,这个由中国民间捐助,由中国水电集团承建的灾民新村像光彩夺目的宝珠成串成排地镶嵌在印度洋岸边的一处能俯视大洋的高地上。这美丽的“中国—印尼友谊村”的建成,在那曾满目疮痍的海啸灾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建设到建成,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从国际互联网上您应该能看到,印尼主流媒体已经对“中国—印尼友谊村”作了许多赞美式的报道。当地政府首脑和印尼海啸重建机构(BRR)的领导多次到“中印友谊村”考察,他们无不交口称赞“友谊村”是中国人民献给亚齐海啸灾区的一份厚礼。
大约在半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接到从印尼打来的越洋电话。打电话的是我在亚齐接触过的一个灾民,他急切地问我他是否可以住到中国修建的新村里,问我怎样才能争取到这样的住房,还情不自禁地说中印友谊村实在是太好了。我在亚齐接触过一些当地的灾民,来电话的是哪一位我已经分不清了。我根据自己知道的情况,建议他去找当地的华人社团的一位负责人。他还要问我什么,忽然着急地说:“哎呀,我的电话费不够了!”话还没有说完,电话就撂了。
亚齐那地方,帮助灾民修建新村的得有20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组织或政府机构。已经建好的新房自然也有许多。这个电话也印证了,中国百姓捐助修建“中国—印尼友谊村”一定是最好的。很快,我就听到从印尼传来的消息,说我们建设的友谊村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个工程是我国民间海啸援助行动中规模最大,带有典范意义的样板,在亚齐这个世界瞩目的地方,它的落成,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
7月18日在飞往亚齐的飞机上,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异常美丽异常壮观的“中国—印尼友谊村”。自印度洋海啸爆发后,我已经是第六次到这个地方了。不知为什么,中华慈善总会工作者和中国的建设者往日在这里的艰辛和无奈一下子浮现在眼前。您或许想象不到,在那里做这样一件造福印尼海啸灾民的大好事,并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单单选址,中华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就经历了多少细致、艰苦还短不了反复的磋商和考察,在几乎能把人烤糊的烈日下,在散发着恶臭的废墟上,在蚊虫横行的草丛中,到处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足迹。我想,这些足迹一定会深深地、永久地留在那里。
我的眼前似乎又出现了那时的情景。那是2006年6月26日的清晨,友谊村开工典礼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当地印尼工人正紧张施工时,三位当地村民找到我们施工现场的负责人,指着我们已经清整好的一块土地说:“我们是这块土地的所有人,政府在征用这块土地的时候,应该给我们的赔偿并没有兑现,这块土地就是我们的生命,绝对不能失去!”三位村民情绪十分激动,大声喊着要求我们的施工人员立即停工。我们建设工地的负责人向他们耐心解释说:“整个这块土地是由当地政府土地主管部门负责征用的,我们也是严格遵守当地土地主管部门划定的边界,并没有任何超过边界的地方。”并讲了我们在这里施工为的是给这里的灾民建房,不好耽误工期,否则还在飘泊的灾民就不能按时迁入新居了。可他们并不管这些,举起随身携带的砍刀威胁正在工作的司机和操作手说:“如果谁再动我们的这块土地,就要杀谁!”他们厉声要求我们在已经开发的土地上,按50em的间距重新栽上小树,并支付他们小树栽培费,标准是每棵树5万印尼盾。
我们能停工吗?流离失所的灾民们都企盼着入住这里的新房呢!
2006年6月28日太阳正当头照的时候,几名全副武装的反政府部队的成员和十几位村民一起来到我们的建设工地,不容分说就气哼哼地将土方施工的一间办公室给砸烂了,并砸坏了施工人员的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他们高叫着,扬言放火焚烧工地上所有施工机械和设备,并威胁所有在场的施工人员立即全部从工地撤离。我们在现场的项目管理人员没有被这一切吓倒,大度、大气、真诚、心平气和地与他们沟通。这些情绪异常激动,杀气腾腾的人接受了我们中方人员的劝说,放弃了过激的行为。但他们仍然坚持:在没有解决土地赔偿问题之前,现场不得再进行任何施工活动,否则他们就杀人放火。
10多位来自外地的司机和操作手离开了施工现场,现场只能停工。
这些丧失土地又没有得到补偿的村民,其要求或许也是合理的。但我们的现场管理、施工人员和我们的设备也应该受到保护。在我们的要求下,当地政府和军队派出武装军人和武装警察分别在晚上和白天负责保护施工现场,并保护在施工现场停放的2台挖掘机、5台推土机、1台压路机、8辆自卸汽车。
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水电集团在第一时间向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和中国外交部通报了这一情况。我们的大使馆和外交部完全赞同我们的决定:所有中国人不得参与到任何与当地人的纠纷和冲突事件之中,并切实保护好自身的人身安全。
矛盾这时尚没有解决,事态还在发展。
7月6日,反政府武装和政府军发生武装冲突,一些反政府武装人员被政府军打死。而我们友谊村所在的山头,正是反政府武装分子的一个据点,由于担心会受到反政府武装分子的报复,当天晚上负责施工现场保护的政府武装军人没有到施工现场值勤保卫。
在这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水电集团的同志没有退缩,他们在中国外交部的关心和中国驻印尼使馆的大力协助下,多次积极主动与印尼政府、当地村民委员会及各方面人士商谈如何解决此次争端,如何尽快恢复灾民新村的建设。终于很快使问题得到了非常圆满的解决,机器的轰鸣声终于又在“中国—印尼友谊村”的建设工地上欢快地响起来。
又达亚齐的喜悦
印尼时间,2007年7月18日下午2点。范会长一行乘飞机经苏北省的棉兰到达印尼2004年底海啸重灾区亚 齐省。
啊,我们看到友谊村啦!看到了那象征着中印两国人民和两国政府友情、真情的“中国—印尼友谊村”。
蔚蓝的天空下,那依山而建红瓦黄墙的一排排新房,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幢幢漂亮的小别墅。新村里606套房屋都是42平方米的两居室,两套房屋成一栋,完全的砖混结构,能抗八级地震、11级台风,同时具备很好的隔热性能。房屋造型完全尊重当地宗教习惯,既有当地传统的‘亚齐屋’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的理念。房屋的卫生间、厨房设施功能齐备。新村里还建有学校、幼儿园、小足球场、操场、诊所、花园、池塘、贸易市场等公共设施。以及小区道路、排水沟、水井、蓄水池、泵房、护坡、避雷、台阶、坡道、人工湖、植树种草、坟地等配套设施。环境优美。高大壮观、漂亮别致、民族特色浓郁的清真寺建在友谊村的最显著的位置,为这里的穆斯林村民的宗教活动提供了方便。一些即将入住的穆斯林灾民说:“我们以后可以在家门口的清真寺、这么好的清真寺做礼拜,实在是太好了!”一个着节日盛装的中年妇女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说:“今后在友谊村的市场,我们很方便就能买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我3岁的儿子再大一点就可以和小朋友在村里的足球场、篮球场奔跑嬉戏了。”
“中国—印尼友谊村”的建成也给当地华人带来了福祉。按照开工时的协议,华人能够得到606套房屋中的10%。由于工程完成得非常出色,当地政府为回报华人增加了他们入住“友谊村”的配额,如今75户华人灾民已申请成功,他们是亚齐1500户华人海啸灾民中最后的无房可住者,他们将幸运地住进中国百姓捐献、中国施工队伍建设的房屋里。印尼一位华人社团领袖说,亚齐华人与当地人相处融洽,而“中国—印尼友谊村”更进一步提升了华人的地位,带给华人无限的自豪感。
“中国—印尼友谊村”总耗资1亿1千万人民币,这钱全部来自中国民间的捐款。
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中国百姓以比印度洋还要宽阔的胸怀纷纷为救助受灾国灾民慷慨解囊。如今,在中印两国建设者的努力下,这份爱心已变成了印尼亚齐灾民的美好家园。
7月19日,“中国—印尼友谊村”竣工典礼暨交接仪式就将在这里隆重举行。
利用中国民间捐助为印尼海啸灾民修建“中国—印尼友谊村”是2005年印尼总统苏西诺访问中国时,与胡锦涛主席签订的友好协议中的重要部分。如今这一协议已经圆满地实现了。已经建成的中印友谊村位于印尼亚齐省大亚齐县默斯吉拉亚镇尼亨村,占地22,9公顷,灾民新居在海拔20米到110米的山地上倚势建造。
范会长一行一路奔波劳碌,下飞机后没有休息便即刻驱车赶赴中印友谊村考察。他们一边听着“中水电”项目经理的介绍,一边在规模巨大的友谊村徒步细致考察了房屋、道路、排水沟及学校、诊所、市场等公共设施。北京、天津、广东等三位慈善会的代表肩负着当地捐赠者的重托,对中印友谊村的考察也极为细致,他们要把亲眼看到的一切转达给当地的捐赠者。范会长和地方慈善会的同志与友谊村的建设者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高度赞扬了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贡献。
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印友谊村的建设者——中国水电集团的员工、管理人员以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勇气、智慧和对亚齐海啸灾民真挚的情感克服、战胜了一个个又一个困难和挫折。
在执行建设项目的过程中,他们始终用优质的工作质量保证优质的工序质量,以高质量、人性化为工作宗旨,确保将友谊村建设成为亚齐地区质量一流的标志性工程。他们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单位工程保群体工程”的原则,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管理计划,把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然后针对每个分项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结合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确定质量管理和监控重点。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写出详细的书面交底和质量保证措施,召集施工主要负责人及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和参加施工的所有人员进行交底,做到人人目标明确、职责清楚。
中国—印尼友谊村的建造过程,也是中国、印尼两国工程技术人员良好合作和积极配合的过程,每天,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头顶烈日,山上山下,坚持“自检、专检制”和隐蔽验收制度,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都严格按照当地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质量评定。使施工现场事事、处处、时时、人人都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规程办事,确保质量体系覆盖从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以确保友谊村项目的高质量。建设施工中,他们艰苦奋斗,处处精打细算,从始至终想的就是怎样用好每一分钱,珍惜每一份爱心。发达国家在亚齐的重建项目组人员不乏有人租住在年租金30万元的豪宅里,可‘中国—印尼友谊村’的12名管理人员住的却是年租金2万元的廉价房,而且开工半年后就退租搬进了刚建好的样板间里。他们的办公桌椅都是大家自己动手做的,整个项目组只买了一辆汽车。
亚齐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台风也经常来袭,天气潮湿、蛀虫肆虐,以前有的重建项目还没入住,屋顶就被虫子蛀塌了。中国水电集团的建设者们最注重的就是工程质量。虽然当地重建委员会给出了标准图纸,但“中国—印尼友谊村”在房屋安全、抗震、耐久、隔热性能等方面均优于委员会的要求。地震、台风、蛀虫在我们坚固而漂亮的中印友谊村面前纷纷败下阵来。
中国水电集团在印尼获得了“亚齐重建特别贡献奖”。这个奖对他们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怀着异常喜悦、无比感慨的心情,范会长一行走遍了友谊村的每一个地方。在村口简洁、大方、颇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友谊纪念碑前,我为范会长一行与印尼朋友拍合影照。也拍下了由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和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署名的用中文、印尼文、英文三国文字刻成的碑铭:
2004年12月26日,震惊世界的印度洋海啸给印尼亚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场灾难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捐赠热潮。展现在大家面前功能齐全的住宅区一“中国—印尼友谊村”,是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汇集中国民间千千万万捐款者的捐款,为灾民兴建的生活家园。这是善良的中国人民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更是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衷心祝愿幸福、安宁、和平与进步永远降临在亚齐这片土地上,祝愿中国—印尼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定格竣工典礼
“中国—印尼友谊村”的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还没有开始,与会灾民代表那一张张生动的、激情澎湃的笑脸就已经使我手中相机的快门响个不停了。透过长焦镜头,我想我捕捉到了他们最真实最自然的表情和情感。看那纯真美丽的笑容,里面蕴含的喜悦、友爱、感恩是不是比任何语言都富有感染力?那个抱着女儿站在凉棚支柱跟前的男人没有笑,正全神贯注地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眼 前这激动的时刻,我的镜头也瞄向了那里。来自国内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记者倪勇把对他手中摄像机感兴趣的那个男孩抱了起来,而后又把男孩儿举到头顶,就让男孩儿骑在他的脖子上。男孩儿看着倪勇拍摄,笑着。两个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与会者一样甜美、幸福地笑着。我手中的相机同样没有失去记录这一生动时刻的机会。忽然,我听到坐在凉棚下的灾民代表中有人叫我。我寻声望去,是坐在前排的一位中年妇女。她站起来问我是不是还记得她。啊,是她!我怎么会忘记。两年前我到亚齐时,就是她带着我们考察了这里许多地方。我还清楚地记着她的名字——吴仙珍。她是在这里出生的华人后代。2004年底的大海啸中侥幸逃生遍体鳞伤的她痛苦地失去了相依为命的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如同命根子一样的孩子。此时的吴仙珍正笑着,她高兴地告诉我,她也分到了这里的新房,以后就不必在亲戚家借宿了。我真为她高兴,衷心祝福她,和她一块儿分享着融和了两国人民友情与同胞情谊的喜悦。邂逅吴仙珍之前,我还见到了曾给我深刻印象的当地华人志愿者老苍民。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不久,我随中华慈善总会代表团第一次来这里时就见到了他。那时亚齐的大海近边空气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味,掩埋遇难者的尸体的工作还正在紧张进行,沿海岸线的重灾区域被军队封锁着,带领我们到那里的是印尼军队的一位将军,为我们之间联络、担任翻译的就是这位朴实的不知疲倦的老苍民。海啸发生时,老苍民刚好在外地出差。他家的亲人、亲属有14人在海啸中丧生。老苍民连夜赶回家,忍着巨大的悲痛加入到救灾的行列中,为第一时间赶到的中国医疗队、中国救援队服务。他精通华文、印尼文和英文,是一个很好的翻译。同时,他还是称职的向导、冷静而热情的后勤保障员。这次到中印友谊村,老苍民先生又为我们当了一次向导。18日刚到亚齐那一天下午,大家回住处休息的时候,老苍民应我们要求,驾车带我和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又返回新村拍照。一路上,老苍民不断为我们介绍我们想知道的情况,还帮我们选择一个又一个适合的拍摄地点。
这美丽的中印友谊村带给我们的惊喜和快慰实在太多了。
2007年7月19日上午10点,“中国—印尼友谊村”的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开始!
印度尼西亚重建委员会昆多洛主席、印尼亚齐省纳扎尔副省长、印尼亚齐省大亚齐县布卡利·达务德县长、苏北华社赈灾委员会黄印华主席、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杨玲珠代办、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王海京秘书长、中国水电集团国际工程公司安兰廷局长等中印两国有关方面负责人和800多名灾民代表出席了这隆重的典礼和交接仪式。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公司代表安兰廷首先作“印中友谊村”项目执行情况介绍。紧接着,大亚齐县布卡利·达务德县长、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王海京秘书长、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杨玲珠代办、印尼重建委员会昆多洛主席、印尼亚齐省副省长纳扎尔先后致词。
亚齐省副省长纳扎尔代表亚齐人民感谢中国人民以及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的无私援助。他用真诚而朴实的语言对即将入住中印友谊村的村民说:“一定要好好爱护这漂亮的房舍和公共设施,将来把家园建设得更美好,不能辜负中国人民的爱心。”纳扎尔副省长开始致词时特别说道:“筹备这次会议时,我和布卡利·达务德县长商量了,竣工典礼和仪式上,我们只说印尼语和华语,不说英语。”在印尼,政府官员多数都说英语。纳扎尔副省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不说英语,只说印尼语和华语,就是特别看重中印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地位和友谊。
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致词时,回顾了两年半前那令人难忘的日子,他说:
“2004年12月26日那个震惊世界的日子,印度洋海啸那吞噬了无数生灵的巨浪,那满目疮痍的残垣断壁,作为从事几十年救灾工作的我,耳闻目睹受灾国遭受如此巨大灾难的消息和画面,心里引起极大的震撼。特别是我们来到了受灾最为严重的亚齐,仍然能看到海啸劫难后留下的痕迹,当时的凄惨画面又一次历历在目。但,十分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无数的新居已经矗立在亚齐的大地上,整个亚齐洋溢着发展的生机,我们能够断定,亚齐灾难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正在开始历史的新篇章。”
在国际社会的帮助和亚齐人民的努力下,一个“新亚齐”正在崛起。亚齐人的新生活中有中国人民的贡献。范宝俊会长介绍说,2004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后,中国民间对这一举世震惊的灾难作出迅速反应,短短一个月内,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就收到9000万美元捐款,数目之大为历史之最。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两家机构动用其中的1300万美元捐款修建“中国—印尼友谊村”。
范宝俊会长在竣工仪式上自豪地说,“中国—印尼友谊村”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在亚齐众多海啸援建项目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我们相信,海啸灾民将会在这个功能齐全的美丽家园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我们终于向印尼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也向中国的捐赠者作了好的交代。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杨玲珠代办在致词中高兴地说:“今天,当我们重返亚齐时,高兴地看到两年多来,在印尼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在国际社会的帮助和亚齐人民自强不息的努力下,重建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越来越多的灾民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家园,越来越多的失学儿童重新返回了校园,亚齐也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海啸无情,人间有爱。我们深信:爱心和热血蕴含着战胜灾难的无穷力量。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不富裕,但我们愿意献出我们的爱心,愿向印尼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愿与印尼政府和人民携手努力,把亚齐建设得更加美好。”
……
领导致词之后,举行象征性移交钥匙的活动。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海京把一把用木头制成的大钥匙移交给印尼亚齐省大亚齐县布卡利·达务德县长。他们三个人和周围所有的与会者都高兴极了。布卡利·达务德县长接过这把大钥匙后,还幽默地做了一个开启的动作,大家笑得更开心更幸福了。
交接仪式上,8位幸运的灾民代表当场领到了新家钥匙。当他们从中印两国政府和群众组织负责人手里拿到钥匙那一刻,都笑得合不拢嘴。他们把一串串在阳光下闪着银色光亮的钥匙举起向大家展示。有人说,“有个家是一切生活的基础,现在,我终于可以从亲戚那里搬回属于自己的家,开始新生活了!”还有人说:“对于以前一直住在木板铁皮房的我们亚齐百姓来说,这里就像一个梦幻般美好的家园。”
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上,印尼重建委员会主席、印尼亚齐省省长、中华慈善总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大亚齐县县长和中国水电集团、苏北华社赈灾委员会的代表一起栽下了象征着中国印尼两国人民和两国政府友谊的常青树。刚栽下的小树喝足了清亮亮的水,舒展着欢快的手臂,展露着与大家一样的幸福笑脸。
11点钟,在一字排开的长桌前,“中国—印尼友谊村”捐赠方代表,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海京;捐赠合作方代表,苏北华社赈灾委员会统筹人廖章然先生;接收方代表,印尼亚齐省大亚齐县布卡利·达务德县长;见证方代表,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杨玲珠代办、印尼重建委员会昆多洛主席、亚齐省副省长纳扎尔共同签署了“中国—印尼友谊村”的移交文件。那时,十几台摄像机、照相机一起定格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
11点半钟,“中国—印尼友谊村”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在印尼传统的诵经祈祷中圆满结束。
忐忑中,我们很快见到友谊村的建设者——中国水电集团中印友谊村的项目总经理何文涛发来的信息:
我们的友谊村在地震中安然无恙,丝毫无损。
出行前的思绪
2007年7月19日,我将随由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组成的代表团赴印度尼西亚海啸灾区班达亚齐,参加在那里举行的“中国—印尼友谊村”竣工和交接仪式。
代表团的团长是范宝俊会长,中华慈善总会的成员除总会的副秘书长张心国、麻贵林外还有地方慈善会的代表。他们是广东省慈善会秘书长方炎松、天津市慈善会秘书长佟树海、北京市慈善会会长张永平。
“中国—印尼友谊村”终于建成了!
这之前我已经不止一次听说,这个由中国民间捐助,由中国水电集团承建的灾民新村像光彩夺目的宝珠成串成排地镶嵌在印度洋岸边的一处能俯视大洋的高地上。这美丽的“中国—印尼友谊村”的建成,在那曾满目疮痍的海啸灾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建设到建成,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从国际互联网上您应该能看到,印尼主流媒体已经对“中国—印尼友谊村”作了许多赞美式的报道。当地政府首脑和印尼海啸重建机构(BRR)的领导多次到“中印友谊村”考察,他们无不交口称赞“友谊村”是中国人民献给亚齐海啸灾区的一份厚礼。
大约在半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接到从印尼打来的越洋电话。打电话的是我在亚齐接触过的一个灾民,他急切地问我他是否可以住到中国修建的新村里,问我怎样才能争取到这样的住房,还情不自禁地说中印友谊村实在是太好了。我在亚齐接触过一些当地的灾民,来电话的是哪一位我已经分不清了。我根据自己知道的情况,建议他去找当地的华人社团的一位负责人。他还要问我什么,忽然着急地说:“哎呀,我的电话费不够了!”话还没有说完,电话就撂了。
亚齐那地方,帮助灾民修建新村的得有20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组织或政府机构。已经建好的新房自然也有许多。这个电话也印证了,中国百姓捐助修建“中国—印尼友谊村”一定是最好的。很快,我就听到从印尼传来的消息,说我们建设的友谊村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个工程是我国民间海啸援助行动中规模最大,带有典范意义的样板,在亚齐这个世界瞩目的地方,它的落成,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
7月18日在飞往亚齐的飞机上,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异常美丽异常壮观的“中国—印尼友谊村”。自印度洋海啸爆发后,我已经是第六次到这个地方了。不知为什么,中华慈善总会工作者和中国的建设者往日在这里的艰辛和无奈一下子浮现在眼前。您或许想象不到,在那里做这样一件造福印尼海啸灾民的大好事,并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单单选址,中华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就经历了多少细致、艰苦还短不了反复的磋商和考察,在几乎能把人烤糊的烈日下,在散发着恶臭的废墟上,在蚊虫横行的草丛中,到处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足迹。我想,这些足迹一定会深深地、永久地留在那里。
我的眼前似乎又出现了那时的情景。那是2006年6月26日的清晨,友谊村开工典礼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当地印尼工人正紧张施工时,三位当地村民找到我们施工现场的负责人,指着我们已经清整好的一块土地说:“我们是这块土地的所有人,政府在征用这块土地的时候,应该给我们的赔偿并没有兑现,这块土地就是我们的生命,绝对不能失去!”三位村民情绪十分激动,大声喊着要求我们的施工人员立即停工。我们建设工地的负责人向他们耐心解释说:“整个这块土地是由当地政府土地主管部门负责征用的,我们也是严格遵守当地土地主管部门划定的边界,并没有任何超过边界的地方。”并讲了我们在这里施工为的是给这里的灾民建房,不好耽误工期,否则还在飘泊的灾民就不能按时迁入新居了。可他们并不管这些,举起随身携带的砍刀威胁正在工作的司机和操作手说:“如果谁再动我们的这块土地,就要杀谁!”他们厉声要求我们在已经开发的土地上,按50em的间距重新栽上小树,并支付他们小树栽培费,标准是每棵树5万印尼盾。
我们能停工吗?流离失所的灾民们都企盼着入住这里的新房呢!
2006年6月28日太阳正当头照的时候,几名全副武装的反政府部队的成员和十几位村民一起来到我们的建设工地,不容分说就气哼哼地将土方施工的一间办公室给砸烂了,并砸坏了施工人员的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他们高叫着,扬言放火焚烧工地上所有施工机械和设备,并威胁所有在场的施工人员立即全部从工地撤离。我们在现场的项目管理人员没有被这一切吓倒,大度、大气、真诚、心平气和地与他们沟通。这些情绪异常激动,杀气腾腾的人接受了我们中方人员的劝说,放弃了过激的行为。但他们仍然坚持:在没有解决土地赔偿问题之前,现场不得再进行任何施工活动,否则他们就杀人放火。
10多位来自外地的司机和操作手离开了施工现场,现场只能停工。
这些丧失土地又没有得到补偿的村民,其要求或许也是合理的。但我们的现场管理、施工人员和我们的设备也应该受到保护。在我们的要求下,当地政府和军队派出武装军人和武装警察分别在晚上和白天负责保护施工现场,并保护在施工现场停放的2台挖掘机、5台推土机、1台压路机、8辆自卸汽车。
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水电集团在第一时间向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和中国外交部通报了这一情况。我们的大使馆和外交部完全赞同我们的决定:所有中国人不得参与到任何与当地人的纠纷和冲突事件之中,并切实保护好自身的人身安全。
矛盾这时尚没有解决,事态还在发展。
7月6日,反政府武装和政府军发生武装冲突,一些反政府武装人员被政府军打死。而我们友谊村所在的山头,正是反政府武装分子的一个据点,由于担心会受到反政府武装分子的报复,当天晚上负责施工现场保护的政府武装军人没有到施工现场值勤保卫。
在这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水电集团的同志没有退缩,他们在中国外交部的关心和中国驻印尼使馆的大力协助下,多次积极主动与印尼政府、当地村民委员会及各方面人士商谈如何解决此次争端,如何尽快恢复灾民新村的建设。终于很快使问题得到了非常圆满的解决,机器的轰鸣声终于又在“中国—印尼友谊村”的建设工地上欢快地响起来。
又达亚齐的喜悦
印尼时间,2007年7月18日下午2点。范会长一行乘飞机经苏北省的棉兰到达印尼2004年底海啸重灾区亚 齐省。
啊,我们看到友谊村啦!看到了那象征着中印两国人民和两国政府友情、真情的“中国—印尼友谊村”。
蔚蓝的天空下,那依山而建红瓦黄墙的一排排新房,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幢幢漂亮的小别墅。新村里606套房屋都是42平方米的两居室,两套房屋成一栋,完全的砖混结构,能抗八级地震、11级台风,同时具备很好的隔热性能。房屋造型完全尊重当地宗教习惯,既有当地传统的‘亚齐屋’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的理念。房屋的卫生间、厨房设施功能齐备。新村里还建有学校、幼儿园、小足球场、操场、诊所、花园、池塘、贸易市场等公共设施。以及小区道路、排水沟、水井、蓄水池、泵房、护坡、避雷、台阶、坡道、人工湖、植树种草、坟地等配套设施。环境优美。高大壮观、漂亮别致、民族特色浓郁的清真寺建在友谊村的最显著的位置,为这里的穆斯林村民的宗教活动提供了方便。一些即将入住的穆斯林灾民说:“我们以后可以在家门口的清真寺、这么好的清真寺做礼拜,实在是太好了!”一个着节日盛装的中年妇女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说:“今后在友谊村的市场,我们很方便就能买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我3岁的儿子再大一点就可以和小朋友在村里的足球场、篮球场奔跑嬉戏了。”
“中国—印尼友谊村”的建成也给当地华人带来了福祉。按照开工时的协议,华人能够得到606套房屋中的10%。由于工程完成得非常出色,当地政府为回报华人增加了他们入住“友谊村”的配额,如今75户华人灾民已申请成功,他们是亚齐1500户华人海啸灾民中最后的无房可住者,他们将幸运地住进中国百姓捐献、中国施工队伍建设的房屋里。印尼一位华人社团领袖说,亚齐华人与当地人相处融洽,而“中国—印尼友谊村”更进一步提升了华人的地位,带给华人无限的自豪感。
“中国—印尼友谊村”总耗资1亿1千万人民币,这钱全部来自中国民间的捐款。
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中国百姓以比印度洋还要宽阔的胸怀纷纷为救助受灾国灾民慷慨解囊。如今,在中印两国建设者的努力下,这份爱心已变成了印尼亚齐灾民的美好家园。
7月19日,“中国—印尼友谊村”竣工典礼暨交接仪式就将在这里隆重举行。
利用中国民间捐助为印尼海啸灾民修建“中国—印尼友谊村”是2005年印尼总统苏西诺访问中国时,与胡锦涛主席签订的友好协议中的重要部分。如今这一协议已经圆满地实现了。已经建成的中印友谊村位于印尼亚齐省大亚齐县默斯吉拉亚镇尼亨村,占地22,9公顷,灾民新居在海拔20米到110米的山地上倚势建造。
范会长一行一路奔波劳碌,下飞机后没有休息便即刻驱车赶赴中印友谊村考察。他们一边听着“中水电”项目经理的介绍,一边在规模巨大的友谊村徒步细致考察了房屋、道路、排水沟及学校、诊所、市场等公共设施。北京、天津、广东等三位慈善会的代表肩负着当地捐赠者的重托,对中印友谊村的考察也极为细致,他们要把亲眼看到的一切转达给当地的捐赠者。范会长和地方慈善会的同志与友谊村的建设者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高度赞扬了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贡献。
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印友谊村的建设者——中国水电集团的员工、管理人员以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勇气、智慧和对亚齐海啸灾民真挚的情感克服、战胜了一个个又一个困难和挫折。
在执行建设项目的过程中,他们始终用优质的工作质量保证优质的工序质量,以高质量、人性化为工作宗旨,确保将友谊村建设成为亚齐地区质量一流的标志性工程。他们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单位工程保群体工程”的原则,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管理计划,把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然后针对每个分项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结合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确定质量管理和监控重点。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写出详细的书面交底和质量保证措施,召集施工主要负责人及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和参加施工的所有人员进行交底,做到人人目标明确、职责清楚。
中国—印尼友谊村的建造过程,也是中国、印尼两国工程技术人员良好合作和积极配合的过程,每天,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头顶烈日,山上山下,坚持“自检、专检制”和隐蔽验收制度,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都严格按照当地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质量评定。使施工现场事事、处处、时时、人人都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规程办事,确保质量体系覆盖从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以确保友谊村项目的高质量。建设施工中,他们艰苦奋斗,处处精打细算,从始至终想的就是怎样用好每一分钱,珍惜每一份爱心。发达国家在亚齐的重建项目组人员不乏有人租住在年租金30万元的豪宅里,可‘中国—印尼友谊村’的12名管理人员住的却是年租金2万元的廉价房,而且开工半年后就退租搬进了刚建好的样板间里。他们的办公桌椅都是大家自己动手做的,整个项目组只买了一辆汽车。
亚齐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台风也经常来袭,天气潮湿、蛀虫肆虐,以前有的重建项目还没入住,屋顶就被虫子蛀塌了。中国水电集团的建设者们最注重的就是工程质量。虽然当地重建委员会给出了标准图纸,但“中国—印尼友谊村”在房屋安全、抗震、耐久、隔热性能等方面均优于委员会的要求。地震、台风、蛀虫在我们坚固而漂亮的中印友谊村面前纷纷败下阵来。
中国水电集团在印尼获得了“亚齐重建特别贡献奖”。这个奖对他们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怀着异常喜悦、无比感慨的心情,范会长一行走遍了友谊村的每一个地方。在村口简洁、大方、颇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友谊纪念碑前,我为范会长一行与印尼朋友拍合影照。也拍下了由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和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署名的用中文、印尼文、英文三国文字刻成的碑铭:
2004年12月26日,震惊世界的印度洋海啸给印尼亚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场灾难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捐赠热潮。展现在大家面前功能齐全的住宅区一“中国—印尼友谊村”,是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汇集中国民间千千万万捐款者的捐款,为灾民兴建的生活家园。这是善良的中国人民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更是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衷心祝愿幸福、安宁、和平与进步永远降临在亚齐这片土地上,祝愿中国—印尼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定格竣工典礼
“中国—印尼友谊村”的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还没有开始,与会灾民代表那一张张生动的、激情澎湃的笑脸就已经使我手中相机的快门响个不停了。透过长焦镜头,我想我捕捉到了他们最真实最自然的表情和情感。看那纯真美丽的笑容,里面蕴含的喜悦、友爱、感恩是不是比任何语言都富有感染力?那个抱着女儿站在凉棚支柱跟前的男人没有笑,正全神贯注地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眼 前这激动的时刻,我的镜头也瞄向了那里。来自国内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记者倪勇把对他手中摄像机感兴趣的那个男孩抱了起来,而后又把男孩儿举到头顶,就让男孩儿骑在他的脖子上。男孩儿看着倪勇拍摄,笑着。两个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与会者一样甜美、幸福地笑着。我手中的相机同样没有失去记录这一生动时刻的机会。忽然,我听到坐在凉棚下的灾民代表中有人叫我。我寻声望去,是坐在前排的一位中年妇女。她站起来问我是不是还记得她。啊,是她!我怎么会忘记。两年前我到亚齐时,就是她带着我们考察了这里许多地方。我还清楚地记着她的名字——吴仙珍。她是在这里出生的华人后代。2004年底的大海啸中侥幸逃生遍体鳞伤的她痛苦地失去了相依为命的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如同命根子一样的孩子。此时的吴仙珍正笑着,她高兴地告诉我,她也分到了这里的新房,以后就不必在亲戚家借宿了。我真为她高兴,衷心祝福她,和她一块儿分享着融和了两国人民友情与同胞情谊的喜悦。邂逅吴仙珍之前,我还见到了曾给我深刻印象的当地华人志愿者老苍民。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不久,我随中华慈善总会代表团第一次来这里时就见到了他。那时亚齐的大海近边空气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味,掩埋遇难者的尸体的工作还正在紧张进行,沿海岸线的重灾区域被军队封锁着,带领我们到那里的是印尼军队的一位将军,为我们之间联络、担任翻译的就是这位朴实的不知疲倦的老苍民。海啸发生时,老苍民刚好在外地出差。他家的亲人、亲属有14人在海啸中丧生。老苍民连夜赶回家,忍着巨大的悲痛加入到救灾的行列中,为第一时间赶到的中国医疗队、中国救援队服务。他精通华文、印尼文和英文,是一个很好的翻译。同时,他还是称职的向导、冷静而热情的后勤保障员。这次到中印友谊村,老苍民先生又为我们当了一次向导。18日刚到亚齐那一天下午,大家回住处休息的时候,老苍民应我们要求,驾车带我和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又返回新村拍照。一路上,老苍民不断为我们介绍我们想知道的情况,还帮我们选择一个又一个适合的拍摄地点。
这美丽的中印友谊村带给我们的惊喜和快慰实在太多了。
2007年7月19日上午10点,“中国—印尼友谊村”的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开始!
印度尼西亚重建委员会昆多洛主席、印尼亚齐省纳扎尔副省长、印尼亚齐省大亚齐县布卡利·达务德县长、苏北华社赈灾委员会黄印华主席、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杨玲珠代办、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王海京秘书长、中国水电集团国际工程公司安兰廷局长等中印两国有关方面负责人和800多名灾民代表出席了这隆重的典礼和交接仪式。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公司代表安兰廷首先作“印中友谊村”项目执行情况介绍。紧接着,大亚齐县布卡利·达务德县长、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王海京秘书长、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杨玲珠代办、印尼重建委员会昆多洛主席、印尼亚齐省副省长纳扎尔先后致词。
亚齐省副省长纳扎尔代表亚齐人民感谢中国人民以及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的无私援助。他用真诚而朴实的语言对即将入住中印友谊村的村民说:“一定要好好爱护这漂亮的房舍和公共设施,将来把家园建设得更美好,不能辜负中国人民的爱心。”纳扎尔副省长开始致词时特别说道:“筹备这次会议时,我和布卡利·达务德县长商量了,竣工典礼和仪式上,我们只说印尼语和华语,不说英语。”在印尼,政府官员多数都说英语。纳扎尔副省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不说英语,只说印尼语和华语,就是特别看重中印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地位和友谊。
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致词时,回顾了两年半前那令人难忘的日子,他说:
“2004年12月26日那个震惊世界的日子,印度洋海啸那吞噬了无数生灵的巨浪,那满目疮痍的残垣断壁,作为从事几十年救灾工作的我,耳闻目睹受灾国遭受如此巨大灾难的消息和画面,心里引起极大的震撼。特别是我们来到了受灾最为严重的亚齐,仍然能看到海啸劫难后留下的痕迹,当时的凄惨画面又一次历历在目。但,十分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无数的新居已经矗立在亚齐的大地上,整个亚齐洋溢着发展的生机,我们能够断定,亚齐灾难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正在开始历史的新篇章。”
在国际社会的帮助和亚齐人民的努力下,一个“新亚齐”正在崛起。亚齐人的新生活中有中国人民的贡献。范宝俊会长介绍说,2004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后,中国民间对这一举世震惊的灾难作出迅速反应,短短一个月内,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就收到9000万美元捐款,数目之大为历史之最。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两家机构动用其中的1300万美元捐款修建“中国—印尼友谊村”。
范宝俊会长在竣工仪式上自豪地说,“中国—印尼友谊村”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在亚齐众多海啸援建项目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我们相信,海啸灾民将会在这个功能齐全的美丽家园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我们终于向印尼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也向中国的捐赠者作了好的交代。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杨玲珠代办在致词中高兴地说:“今天,当我们重返亚齐时,高兴地看到两年多来,在印尼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在国际社会的帮助和亚齐人民自强不息的努力下,重建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越来越多的灾民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家园,越来越多的失学儿童重新返回了校园,亚齐也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海啸无情,人间有爱。我们深信:爱心和热血蕴含着战胜灾难的无穷力量。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不富裕,但我们愿意献出我们的爱心,愿向印尼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愿与印尼政府和人民携手努力,把亚齐建设得更加美好。”
……
领导致词之后,举行象征性移交钥匙的活动。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海京把一把用木头制成的大钥匙移交给印尼亚齐省大亚齐县布卡利·达务德县长。他们三个人和周围所有的与会者都高兴极了。布卡利·达务德县长接过这把大钥匙后,还幽默地做了一个开启的动作,大家笑得更开心更幸福了。
交接仪式上,8位幸运的灾民代表当场领到了新家钥匙。当他们从中印两国政府和群众组织负责人手里拿到钥匙那一刻,都笑得合不拢嘴。他们把一串串在阳光下闪着银色光亮的钥匙举起向大家展示。有人说,“有个家是一切生活的基础,现在,我终于可以从亲戚那里搬回属于自己的家,开始新生活了!”还有人说:“对于以前一直住在木板铁皮房的我们亚齐百姓来说,这里就像一个梦幻般美好的家园。”
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上,印尼重建委员会主席、印尼亚齐省省长、中华慈善总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大亚齐县县长和中国水电集团、苏北华社赈灾委员会的代表一起栽下了象征着中国印尼两国人民和两国政府友谊的常青树。刚栽下的小树喝足了清亮亮的水,舒展着欢快的手臂,展露着与大家一样的幸福笑脸。
11点钟,在一字排开的长桌前,“中国—印尼友谊村”捐赠方代表,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海京;捐赠合作方代表,苏北华社赈灾委员会统筹人廖章然先生;接收方代表,印尼亚齐省大亚齐县布卡利·达务德县长;见证方代表,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杨玲珠代办、印尼重建委员会昆多洛主席、亚齐省副省长纳扎尔共同签署了“中国—印尼友谊村”的移交文件。那时,十几台摄像机、照相机一起定格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
11点半钟,“中国—印尼友谊村”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在印尼传统的诵经祈祷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