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在幼儿园里,笔者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家长,也间接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家庭。筆者的班级有36名幼儿,他们的身后是36个不一样的家庭,他们就是36种不一样的色彩。笔者曾经给孩子们上过一次科学活动,名字叫“颜色变变变”,孩子们很喜欢,觉得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就能变出新的颜色很神奇。笔者认为,颜色变化的过程就像我们在培养孩子一样。一个家,有一种颜色叫爸爸,有一种颜色叫妈妈,还有若干种颜色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孩子就是那众多的颜色“调”出来的。一种颜色多了或者是少了,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要改变,势必要放入更多的颜料和精力去调配。也许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但是很能说明问题,这也是我在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的来源。
二、幼儿在园行为略述
以下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真实事例,考虑到隐私问题,特将幼儿真实姓名略去。事例很多,故笔者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事例。
离园活动时间,宝宝们在进行拼搭活动,班级还有一半左右的孩子。小D的奶奶来了,和老师打了个招呼,便自己找了张椅子坐在小D旁边,看他玩玩具。小D平时就喜欢动动手的,这会儿,他搭了一把大枪,开始和同桌的小朋友有了肢体碰撞,起先,两个人是小打小闹,小D奶奶在旁看着。突然小Y哭了,笔者过去了解情况,小Y说小D打了他的头,小D说是小Y碰坏了他的枪。在一番调解以后,小Y、小D互相道歉,又玩在了一起。小D奶奶在旁边只是不停地对小D说:以后不能打人的!没有任何的惩罚措施,即使是小D当着她的面打了别的孩子。笔者曾想,如果当时被打的是小D,情况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吧!
三、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幼儿在园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上讲“亲子依恋”很重要,可是,现今的生活状态,让爸爸妈妈们很难平衡家与工作的衔接点。孩子更多的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而心理学上又说,0—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孩子以后个性等发展的基础。正如我之前的比喻,原本应该是爸爸妈妈占主导的颜色调配,却不得不变成了爷爷奶奶占主导。这样的生活环境,已经给孩子的发展调配了一幅色彩,后期再想进行调整,就很难很难了。
从前面笔者列举的事例中,不难看出,祖辈在教养孩子方面是偏向于溺爱的。然而,在生活中对孩子无条件的容忍和溺爱,只会造成孩子自私自利、蛮横胡闹等不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果对孩子无原则的宽容,只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往往意志薄弱,缺乏同情心,他们在集体环境中或是难以合群,或是难与周围人协调。长此下去,这种不好的个性特征将长期阻碍孩子的发展。这点在事例中的小D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平时一有人不小心碰到了他,他马上就会报告,奶奶来接的时候会有好几个小朋友跑去告状。当然,笔者在这里并没有否定爷爷奶奶们的辛劳,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越小越难带。笔者的班级里就有不依靠祖辈,自己带孩子的家庭,爸爸妈妈们很累,但是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小D的妈妈对小D的表现很是头疼,不止一次和班里老师交流要怎么办。她很希望儿子能乖一点,但是儿子在她身边的表现就挺好的,到了奶奶家、幼儿园就变得无法无天,屡教不改。笔者也跟小D单独交流过,有的时候小D并不是真的打了小朋友,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喜欢别人,跟他一次话能好上几天,但是之后又会老毛病复发。
根据笔者浅显的工作经验,结合一些文献材料,笔者对家长的教养态度做了如下的分类:
1.娇惯型
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娇惯型的特点便是无原则的宽容,往往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主义,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难以合群,难与其他小朋友协调,比如争抢玩具、打架等等。而马斯洛提出,父母必须粗防止过分保护、溺爱孩子,以致孩子无须费吹灰之力,他的每一个需要就得到满足,这种溺爱不是真正的关心、爱护,相反,却反映了父母对孩子及其潜力的发展缺少尊重。长此下去,会阻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2.操纵型
这种方法给幼儿的影响也是很不好的。因为它无视幼儿的合理要求,不能正确对待幼儿的情感和意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去完成。如果孩子做不到,成人就会表现出失望,孩子得不到成人的肯定,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对自己失去信心;如果孩子做到了,得到了表扬,也不见得他就能很好的成长,什么都依靠成人做选择,往往使孩子失去了做自己的能力,缺乏勇气和表现欲。如今,幼儿园的教育讲究让孩子动手去发现、去探究,孩子不懂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就会在集体生活中没有安全感,茫然无措。
3.忽视型
成人不关心孩子,不去了解孩子的需要,不帮助孩子发展兴趣和爱好,并且对孩子的行为放任不管。成人总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去规避孩子的需求,时间一长,孩子慢慢的变得孤立、冷漠,成人还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样,却不想想是自己的疏忽给孩子造成了永久的伤害。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也是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好像自己不是这个班的一样。
4.专制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的生活中缺少自由和关爱。成人往往用苛刻的命令、威吓、禁止等方式来对待孩子,造成孩子行为的表里不一。而出于对儿童爱和尊重需要的满足,马斯洛反对父母在儿童面前独裁专制,控制过分,以致让儿童失去了发展自己个性的能力。在这种教养环境中孩子是难以建立自尊和自信的,还容易使孩子形成胆怯、退缩和攻击他人等不良的个性特征。进入幼儿园以后,老师在和老师不在表现出来的完全是两个样子。
四、几点办法
结合以上种种,笔者列出以下解决办法:
(1)多表扬少批评
孩子和我们成人一样,希望得到肯定,希望得到表扬。正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的,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强化的,而且是正强化。但这里的鼓励、表扬,不是没有内容的空表扬,要让孩子清楚地明白为什么得到表扬,是什么行为让他得到了表扬。只有具体到行为本身,才能对孩子起到引导的作用。
(2)尊重孩子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的选择,孩子的兴趣爱好,把孩子放到和我们一样的位置上来,让孩子感觉到,我们是平等的。不把我们的希望、我们的遗憾强加给他。孩子不是我们完成心愿的机器,他也是人,一个独立的人。多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就像《夏山学校》里讲述的一样,相信他们,给他们自由发展的机会。
(3)教养方式要一致
尤其是祖辈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要一致,不一样的理念还会使孩子的思维混乱,不利于他以后的成长。在进入幼儿园以后,家园双方也要互通有无,保持联系,让幼儿在观念较为统一的环境下成长,会让他感觉更舒适。
当然,以上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浅见,在学前教育的道路上,笔者还只是一个小孩,还在成长。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也离不开学校教育,只有两者携手努力,才会给幼儿一个更好的发展!
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在幼儿园里,笔者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家长,也间接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家庭。筆者的班级有36名幼儿,他们的身后是36个不一样的家庭,他们就是36种不一样的色彩。笔者曾经给孩子们上过一次科学活动,名字叫“颜色变变变”,孩子们很喜欢,觉得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就能变出新的颜色很神奇。笔者认为,颜色变化的过程就像我们在培养孩子一样。一个家,有一种颜色叫爸爸,有一种颜色叫妈妈,还有若干种颜色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孩子就是那众多的颜色“调”出来的。一种颜色多了或者是少了,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要改变,势必要放入更多的颜料和精力去调配。也许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但是很能说明问题,这也是我在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的来源。
二、幼儿在园行为略述
以下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真实事例,考虑到隐私问题,特将幼儿真实姓名略去。事例很多,故笔者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事例。
离园活动时间,宝宝们在进行拼搭活动,班级还有一半左右的孩子。小D的奶奶来了,和老师打了个招呼,便自己找了张椅子坐在小D旁边,看他玩玩具。小D平时就喜欢动动手的,这会儿,他搭了一把大枪,开始和同桌的小朋友有了肢体碰撞,起先,两个人是小打小闹,小D奶奶在旁看着。突然小Y哭了,笔者过去了解情况,小Y说小D打了他的头,小D说是小Y碰坏了他的枪。在一番调解以后,小Y、小D互相道歉,又玩在了一起。小D奶奶在旁边只是不停地对小D说:以后不能打人的!没有任何的惩罚措施,即使是小D当着她的面打了别的孩子。笔者曾想,如果当时被打的是小D,情况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吧!
三、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幼儿在园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上讲“亲子依恋”很重要,可是,现今的生活状态,让爸爸妈妈们很难平衡家与工作的衔接点。孩子更多的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而心理学上又说,0—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孩子以后个性等发展的基础。正如我之前的比喻,原本应该是爸爸妈妈占主导的颜色调配,却不得不变成了爷爷奶奶占主导。这样的生活环境,已经给孩子的发展调配了一幅色彩,后期再想进行调整,就很难很难了。
从前面笔者列举的事例中,不难看出,祖辈在教养孩子方面是偏向于溺爱的。然而,在生活中对孩子无条件的容忍和溺爱,只会造成孩子自私自利、蛮横胡闹等不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果对孩子无原则的宽容,只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往往意志薄弱,缺乏同情心,他们在集体环境中或是难以合群,或是难与周围人协调。长此下去,这种不好的个性特征将长期阻碍孩子的发展。这点在事例中的小D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平时一有人不小心碰到了他,他马上就会报告,奶奶来接的时候会有好几个小朋友跑去告状。当然,笔者在这里并没有否定爷爷奶奶们的辛劳,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越小越难带。笔者的班级里就有不依靠祖辈,自己带孩子的家庭,爸爸妈妈们很累,但是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小D的妈妈对小D的表现很是头疼,不止一次和班里老师交流要怎么办。她很希望儿子能乖一点,但是儿子在她身边的表现就挺好的,到了奶奶家、幼儿园就变得无法无天,屡教不改。笔者也跟小D单独交流过,有的时候小D并不是真的打了小朋友,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喜欢别人,跟他一次话能好上几天,但是之后又会老毛病复发。
根据笔者浅显的工作经验,结合一些文献材料,笔者对家长的教养态度做了如下的分类:
1.娇惯型
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娇惯型的特点便是无原则的宽容,往往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主义,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难以合群,难与其他小朋友协调,比如争抢玩具、打架等等。而马斯洛提出,父母必须粗防止过分保护、溺爱孩子,以致孩子无须费吹灰之力,他的每一个需要就得到满足,这种溺爱不是真正的关心、爱护,相反,却反映了父母对孩子及其潜力的发展缺少尊重。长此下去,会阻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2.操纵型
这种方法给幼儿的影响也是很不好的。因为它无视幼儿的合理要求,不能正确对待幼儿的情感和意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去完成。如果孩子做不到,成人就会表现出失望,孩子得不到成人的肯定,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对自己失去信心;如果孩子做到了,得到了表扬,也不见得他就能很好的成长,什么都依靠成人做选择,往往使孩子失去了做自己的能力,缺乏勇气和表现欲。如今,幼儿园的教育讲究让孩子动手去发现、去探究,孩子不懂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就会在集体生活中没有安全感,茫然无措。
3.忽视型
成人不关心孩子,不去了解孩子的需要,不帮助孩子发展兴趣和爱好,并且对孩子的行为放任不管。成人总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去规避孩子的需求,时间一长,孩子慢慢的变得孤立、冷漠,成人还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样,却不想想是自己的疏忽给孩子造成了永久的伤害。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也是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好像自己不是这个班的一样。
4.专制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的生活中缺少自由和关爱。成人往往用苛刻的命令、威吓、禁止等方式来对待孩子,造成孩子行为的表里不一。而出于对儿童爱和尊重需要的满足,马斯洛反对父母在儿童面前独裁专制,控制过分,以致让儿童失去了发展自己个性的能力。在这种教养环境中孩子是难以建立自尊和自信的,还容易使孩子形成胆怯、退缩和攻击他人等不良的个性特征。进入幼儿园以后,老师在和老师不在表现出来的完全是两个样子。
四、几点办法
结合以上种种,笔者列出以下解决办法:
(1)多表扬少批评
孩子和我们成人一样,希望得到肯定,希望得到表扬。正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的,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强化的,而且是正强化。但这里的鼓励、表扬,不是没有内容的空表扬,要让孩子清楚地明白为什么得到表扬,是什么行为让他得到了表扬。只有具体到行为本身,才能对孩子起到引导的作用。
(2)尊重孩子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的选择,孩子的兴趣爱好,把孩子放到和我们一样的位置上来,让孩子感觉到,我们是平等的。不把我们的希望、我们的遗憾强加给他。孩子不是我们完成心愿的机器,他也是人,一个独立的人。多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就像《夏山学校》里讲述的一样,相信他们,给他们自由发展的机会。
(3)教养方式要一致
尤其是祖辈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要一致,不一样的理念还会使孩子的思维混乱,不利于他以后的成长。在进入幼儿园以后,家园双方也要互通有无,保持联系,让幼儿在观念较为统一的环境下成长,会让他感觉更舒适。
当然,以上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浅见,在学前教育的道路上,笔者还只是一个小孩,还在成长。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也离不开学校教育,只有两者携手努力,才会给幼儿一个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