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教材中探究实验存在的问题,设计出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过简单改装,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创新实验。次试验设计突出了新课程理念中实验要求的生活化、绿色化、微型化,并富有趣味性。尤其是改装后的实验装置使实验直观性强,操作方便,并可激发起学生的科学兴趣。废弃物的再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废物利用;直观性强;操作简便;节约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基石。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实验,所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切身体验质量守恒定律,是学好本课题的关键。设计并做好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材中,共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两则实验存在着不全面和不方便之处。我先谈一下对这两个实验的认识:
(实验一)——“白磷燃烧”实验。药品白磷是一种有毒的物质,不宜让初学的学生操作,燃烧需要点燃,点燃操作存在两方面不足,直接加热锥形瓶,掌握不好时间锥形瓶会发生破裂,若用玻璃导管加热也不易掌握加热的程度;若不连接气球,又易造成橡胶塞被冲开,使实验失败。
(实验二)——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此反应的速度较慢,用时较长,效果不够理想,视觉冲击力不强。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授此课题时在教材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两例探究实验,现将我的设计思路和具体操作有各位同仁探究交流,以弥补不足。
新课程理念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落实到化学教学中。要求整个课程与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学生探究实验资源,尽量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所用仪器装置若能用生活中的用品可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无处不化学,同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从生活中学习化学,搜集化学实验资源的习惯。通过此类实验,可以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能够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我设计第一个实验的初衷是怎样利用一套简单的仪器,分别盛放不同的溶液,又便于称量其体重。然后通过简单的操作,让两者混合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后仍可方便称量总质量。于是在生活中有意识的搜集符合此要求的生活用品,后来想到了注射器可以吸收一定体积的溶液,关键是怎样将两者连接起来?输液时受到了启发,输液器中的“墨菲式”滴管可以将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经过一番凑集整理便形成了方案一的一套装置。经过实践确实简单、安全、方便、直观并且效果很好,积极调动了学生废物利用的热情。现将方案一中的用品、装置示意图、操作步骤、优点等几方面陈述如下:
(方案一)
用品:去掉针头的注射器(5ml)两个,带“墨菲式”滴管的输液器一段,托盘天平。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操作步骤:
① 用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取1ml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然后分别与输液管的两端连接好。如图(学生观察反应物的色态)
② 称量反应前的整个装置及药品的质量并记录。
③ 将注射器中的药品慢慢地滴入滴管中,使两者混合反应(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如图
④ 称量反应后的整个装置及药品的质量,记录。
优点:现象明显、直观性强、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同时药剂用量较少,节约药品,且无污染。
本实验也可用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对于有气体产生的实验,关键在于采用怎样的装置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确实有气体产生,但在观察气体产生的过程中,能够不扩散到外界环境中(即密闭容器),保持总质量不变。而在需要时又能将气体顺利排出,使质量减少。从而证明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我在使用啫喱膏时受到了启发,盛啫喱膏的透明包装瓶,一按压瓶盖液体便沿着导管流出,并且气密性良好。于是我找到了一个用完的啫喱膏瓶,把里面的长导管剪去3/4,使其只留下一小段,以便于气体的排出。经过改装后如下图:
(方案二)
用品:剪去3/4导管的透明啫喱膏塑料瓶,托盘天平
药品:石灰石、稀盐酸
操作步骤:
① 在啫喱膏瓶中倒入15ml稀盐酸
② 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粒石灰石和成有稀盐酸的塑料瓶的总质量,并记录
③ 快速将石灰石放入塑料瓶中,并立即拧紧瓶盖。(学生感知反应前瓶子的硬度)
④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瓶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再感知瓶子的硬度。
⑤ 再放到天平上称量,此时说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时,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⑥ 从天平上拿下塑料瓶,用手按压瓶盖,(听到“嗤”的声音,同时瓶子变软)再放到天平上称量,记录。可重复此操作,质量会逐渐减少。
这时,天平指针偏向右边,说明质量减少了,是因为气体被排出,减少的质量即是气体的质量,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减少是由于气体被排出了。
优点:直观性强,操作简便。此实验“一举两得”,不仅可以证明发生化学变化时,虽然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物质,但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即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分析按压瓶盖后质量变少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证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的质量是否守恒时,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由此可以理解在烧杯中进行碳酸钙溶液与稀盐酸的实验时,反应后质量为何减少,若化学反应出现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未收集全所有的生成物。任何一项定律或理论的得出都是科学家不断探索得出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此装置也可用于生活中制取少量的气体。这是我对此实验的一点看法,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给予斧正。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起师生共同发掘生活中的化学资源的热情,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学生发现、搜集、改装,甚至创造化学实验用品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形成节约资源的习惯,树立“身边处处有化学”的意识,鼓励学生养成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研究化学知识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梁慧姝,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王田.化学教育:2005;26(5);19-20
【3】 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中学化学教育法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废物利用;直观性强;操作简便;节约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基石。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实验,所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切身体验质量守恒定律,是学好本课题的关键。设计并做好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材中,共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两则实验存在着不全面和不方便之处。我先谈一下对这两个实验的认识:
(实验一)——“白磷燃烧”实验。药品白磷是一种有毒的物质,不宜让初学的学生操作,燃烧需要点燃,点燃操作存在两方面不足,直接加热锥形瓶,掌握不好时间锥形瓶会发生破裂,若用玻璃导管加热也不易掌握加热的程度;若不连接气球,又易造成橡胶塞被冲开,使实验失败。
(实验二)——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此反应的速度较慢,用时较长,效果不够理想,视觉冲击力不强。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授此课题时在教材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两例探究实验,现将我的设计思路和具体操作有各位同仁探究交流,以弥补不足。
新课程理念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落实到化学教学中。要求整个课程与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学生探究实验资源,尽量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所用仪器装置若能用生活中的用品可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无处不化学,同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从生活中学习化学,搜集化学实验资源的习惯。通过此类实验,可以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能够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我设计第一个实验的初衷是怎样利用一套简单的仪器,分别盛放不同的溶液,又便于称量其体重。然后通过简单的操作,让两者混合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后仍可方便称量总质量。于是在生活中有意识的搜集符合此要求的生活用品,后来想到了注射器可以吸收一定体积的溶液,关键是怎样将两者连接起来?输液时受到了启发,输液器中的“墨菲式”滴管可以将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经过一番凑集整理便形成了方案一的一套装置。经过实践确实简单、安全、方便、直观并且效果很好,积极调动了学生废物利用的热情。现将方案一中的用品、装置示意图、操作步骤、优点等几方面陈述如下:
(方案一)
用品:去掉针头的注射器(5ml)两个,带“墨菲式”滴管的输液器一段,托盘天平。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操作步骤:
① 用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取1ml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然后分别与输液管的两端连接好。如图(学生观察反应物的色态)
② 称量反应前的整个装置及药品的质量并记录。
③ 将注射器中的药品慢慢地滴入滴管中,使两者混合反应(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如图
④ 称量反应后的整个装置及药品的质量,记录。
优点:现象明显、直观性强、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同时药剂用量较少,节约药品,且无污染。
本实验也可用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对于有气体产生的实验,关键在于采用怎样的装置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确实有气体产生,但在观察气体产生的过程中,能够不扩散到外界环境中(即密闭容器),保持总质量不变。而在需要时又能将气体顺利排出,使质量减少。从而证明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我在使用啫喱膏时受到了启发,盛啫喱膏的透明包装瓶,一按压瓶盖液体便沿着导管流出,并且气密性良好。于是我找到了一个用完的啫喱膏瓶,把里面的长导管剪去3/4,使其只留下一小段,以便于气体的排出。经过改装后如下图:
(方案二)
用品:剪去3/4导管的透明啫喱膏塑料瓶,托盘天平
药品:石灰石、稀盐酸
操作步骤:
① 在啫喱膏瓶中倒入15ml稀盐酸
② 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粒石灰石和成有稀盐酸的塑料瓶的总质量,并记录
③ 快速将石灰石放入塑料瓶中,并立即拧紧瓶盖。(学生感知反应前瓶子的硬度)
④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瓶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再感知瓶子的硬度。
⑤ 再放到天平上称量,此时说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时,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⑥ 从天平上拿下塑料瓶,用手按压瓶盖,(听到“嗤”的声音,同时瓶子变软)再放到天平上称量,记录。可重复此操作,质量会逐渐减少。
这时,天平指针偏向右边,说明质量减少了,是因为气体被排出,减少的质量即是气体的质量,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减少是由于气体被排出了。
优点:直观性强,操作简便。此实验“一举两得”,不仅可以证明发生化学变化时,虽然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物质,但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即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分析按压瓶盖后质量变少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证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的质量是否守恒时,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由此可以理解在烧杯中进行碳酸钙溶液与稀盐酸的实验时,反应后质量为何减少,若化学反应出现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未收集全所有的生成物。任何一项定律或理论的得出都是科学家不断探索得出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此装置也可用于生活中制取少量的气体。这是我对此实验的一点看法,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给予斧正。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起师生共同发掘生活中的化学资源的热情,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学生发现、搜集、改装,甚至创造化学实验用品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形成节约资源的习惯,树立“身边处处有化学”的意识,鼓励学生养成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研究化学知识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梁慧姝,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王田.化学教育:2005;26(5);19-20
【3】 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中学化学教育法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