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宇:别人做时装时,我偏爱夏布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122702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丽宇
  四川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2015届硕士毕业生
  “我觉得夏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生活化的东西,它从根本性意义上吸引着我去研究它”。今年四川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研究生陈丽宇的毕业作品主题为“夏布时语”,以夏布为材,诠释农耕文化中每个时节的特殊变化。同时陈丽宇也希望在这个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的社会里,自己能够通过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给自足,悠游自在地去展现夏布内在的魅力。
  夏布的手工之美
  夏布,由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众多夏布门系中,陈丽宇选择了源于“中国夏布之乡”重庆市荣昌县的荣昌夏布。
  陈丽宇第一次接触麻文化,是在研究生一年级一次关于亚麻的服装设计大赛上。“当时大致了解了麻文化这种东西,参加了关于麻的峰会,那时对麻这块就特别感兴趣。”研究生期间陈丽宇还结合传统与当代审美,用中国传统的绢布做了服装的当代表现。基于研究生生涯自己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在选择毕业作品方向时,陈丽宇的导师建议她,不妨沿着麻的方向开始做吧。
  麻的种类繁多,一时间,陈丽宇无法抉择自己该选择哪个放向。此时,恰逢学校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师正在举办一些关于夏布的讲座,讲座上,老师介绍的关于荣昌夏布的历史以及其古朴的内质美,瞬间吸引了陈丽宇,“隐隐约约我觉得那个好像就是我想要做的东西。”
  2014年4月,回乡扫墓的陈丽宇路过荣昌,这次偶然之旅让她正式开启了的荣昌夏布探访之旅。那里关于夏布的一切都深深地触动着陈丽宇的每一根神经。“到那之后我特别震惊,也觉得特别新奇,你可能知道荣昌夏布在盘龙镇上,但是你肯定想不到他们竟然还养猪卖猪肉,猪跟夏布是混合在一起弄的,真的特别戏剧化。”而正是这种农民养猪纺麻自给自足的直白生活状态吸引着陈丽宇。
  初次走在“夏布之乡”盘龙镇的街道上,陈丽宇不禁为这里原始的手工劳作之美所折服。“农闲的时候,家家户户的老头老太太就坐在门口一边用手搓麻线、编织麻线,一边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看着这种自然的农耕生活状态会让你觉得时光真的静止了。”正是最朴实的生活情态让陈丽宇最终决定放弃做时装、做大牌,而选择了蕴含着农耕文化古朴气息的夏布。
  荣昌夏布是从收割苎麻开始的,一直到最后呈现成布,它的每一道工序基本都是依靠老人们纯手工一手一针完成的。“老人们收割完苎麻,把苎麻的表皮剥落下来,然后把表皮搓成一条麻线。整个过程都是他们用手那种温润的感觉去搓,搓麻过程中再把手上的汗渍混合在里面,然后搓成一丝一丝很细很细的线。”
  2008年,夏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与之相对的,是搓麻和纺织工匠老龄化现象严重。陈丽宇说,盘龙镇上目前真正在做夏布的只剩下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们了,因为搓麻线不仅辛苦而且利润微薄,所以镇上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搓麻线和编织的工匠们已经渐渐白发苍苍。在盘龙镇,陈丽宇遇到一位六十几岁的老手艺人向她发表了一通感慨,让她印象尤为深刻:“我们那一辈人没有了,(夏布)这东西该谁来接?”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过程可能会被机械所替代,但是这些老工匠们手工搓麻的过程是永远无法替代的。但是未来这个过程却没有了,没有人来继承。”陈丽宇遗憾地说道。
  荣昌夏布再设计
  盘龙镇上浓厚的农耕文化给了陈丽宇创作灵感,“那些坐在门口搓麻聊天的老头老太太,那些合作将麻线拉长的农家夫妇,他们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呈现了夏布的整个成长过程,所以我就从农耕文化这个概念来做。”陈丽宇前前后后多次对荣昌夏布进行实地考察,随着对荣昌夏布的认识越来越深厚,对夏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陈丽宇有着更为敬畏的好奇。“我好奇简简单单的野生植物怎么就能变成一件件身上衣”?而苎麻作为夏布的主要材料,其生长过程与盘龙镇乡土生活农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陈丽宇想到可以通过苎麻着手,以农耕文化中苎麻的生长时节为契点,为整个再设计立足中心。
  确定了主题后,陈丽宇开始考虑如何运用服装的语言去表达夏布。“荣昌夏布就是一个很传统很古老的东西。对这种传统古老的东西,如果你要原原本本地去展现出来的话可能大家也没有兴趣。”考虑到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陈丽宇决定对荣昌夏布进行再设计。
  为了让现代人可以从本质上接受夏布,陈丽宇决定在作品中融入当代人喜欢的元素。“现在大家既然对当代艺术这么感兴趣,我就在我的衣服上面做了很多水墨浸染。”日本的夏布工匠往往会在夏布上手绘图案达到水墨效果,但是陈丽宇认为如果直接在服装上画图,会让图像浮于表面,于是在处理作品面料图案时,她决定用复合材料在夏布上做一些江纹、水纹,以此展现荣昌的地时地貌,让图案真正融入夏布之中。“我不是用颜色去染它,而是用材料复合的方式去呈现水墨那种本质的感觉,让人能够从内心接受它。”
  在服装呈现上,陈丽宇也花了一些心思。一方面她用织绒做了一些小款面的色彩结构,打破了传统夏布服饰给人的死板的感觉,以此吸引现代人的注意。“我不敢做得太大,太大就会使夏布失去本身的质感。”另一方面,陈丽宇选择了细腻的双面刺绣来缓冲夏布粗糙的质感,并辅之以镂空这种当代服装手法来呈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效果。
  此外,西方设计师将植物、花、蔬菜缝进棉麻的经验也给了陈丽宇很多启发。“我就把干花复合到夏布上去,比如我把夏布染成了草绿色,那我会选择跟草绿色颜色一模一样的网纱,把花放到它们中间,然后让两种材料复合到一起。”考虑到干花缝在大块的衣服上会显得非常小气,所以陈丽宇将干花效果呈现成了一些小摆件。谈到干花,她坦言,在作品设计过程中,自己曾一度钻在干花这个点里出不来。最后陈丽宇的导师及时提醒她:“你的初衷是什么,不要让你选择的夏布只是成为作品中的一种材料,而要让夏布成为你的一个主导,一个表现的重点,不要让其他东西掩盖得太多。”   精雕细琢
  在材料的研究过程中,夏布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陈丽宇想要呈现的作品效果。看着工作室里其他同学都开始有成品,而自己还在研究材料的时候,陈丽宇也曾想过放弃。“像我们做这种设计的时候,思维是很天马行空的,你的思维可以呈现地很丰富,但是很多现实问题却解决不了。”但夏布的魅力还是让陈丽宇最终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将问题克服。
  虽然在古代,苎麻是普通民众穿着方式的主流,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再穿这种材料了,因为夏布粗糙的质感已经不为现代人体功能学所接受。“一开始拿到荣昌夏布时就觉得它偏硬,然后它还要上浆,所以穿在人身上肯定受不了。”在做开题报告答辩时,陈丽宇的老师也曾经质疑过:“这个荣昌夏布你说它好?但它穿到身上这么扎人,这么不舒服,怎么就能说它好呢?”因此,陈丽宇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夏布弄软,以符合现代人的服饰需求。
  带着问题,陈丽宇再次来到了盘龙镇,在当地一家最大的夏布厂里她找到了一位从事夏布印染十几年的老手艺人——卢先生。在陈丽宇的作品完成过程中,这位卢先生也成为了她的后备技术支持。卢先生听了陈丽宇的困惑后,带着她到厂里把原始未加工过的夏布按照过去的经验进行水洗,但是还是无法将其弄软,最后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漂洗等多种洗染方式,才最终将夏布变软。尽管洗染后的夏布相较之前已经软了很多,但还是没有达到陈丽宇想要的效果。“如果你要做旗袍,可拿到手的布又不能软到那种程度,就会很恼火。”想方设法要把它弄软的过程很戏剧话。”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实验,陈丽宇发现使用复合材料可以使夏布变密,同时也增加了夏布的柔软性。虽然这一过程一度让陈丽宇崩溃,但同时她也享受着夏布在她的双手中不断升华,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而在夏布染色过程中,陈丽宇实验了多种染色方式,包括用草木染、用普洱和洋葱表皮染,但都一一碰壁,因为夏布本身吸附能力较弱,所以染色效果相较其他布料会降两个刻度。“如果你用普洱染的话,就算是用最浓的普洱,它也就只能达到那种很淡很淡的咖啡色,所以用草木染就被我pass掉了”。由于时间限制,最后陈丽宇只能求助染印厂的的卢老师,由他帮忙染色。卢老师的染色方式让陈丽宇感到很新奇,在跟卢老师一起染色的过程中,她学习到了如何调配自己所需要的色彩,包括色彩晕染与渐变过程,以及大批量印染时如何解决缸差等问题。
  解决好了夏布布料与颜色,陈丽宇又面临了夏布面料的幅宽问题。夏布每匹只有30厘米宽,如果拼接的话,每到30厘米的地方都会有一条拼合的线迹,这会像百家衣一样左拼一块右拼一块,影响呈现效果。为此陈丽宇找到农村的老妇人,希望通过手工接丝的办法将夏布编宽,但是老人告诉她,“几百年来宽度都只有这么长,没有比这个更宽的了。”夏布粗麻纤维的特点,决定了其如果硬要编宽的话,就会变得粗糙而且易断。也有人建议陈丽宇可以选择机械生产出来的宽幅夏布,但陈丽宇认为那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不是她想要的。“手工做的,你拿在手上,它的麻线疙瘩和一点点粗细不均匀的质感,都会呈现在你眼前。而用机器编织就很板,看起来就是一块很平整的东西。”最后,无可奈何的陈丽宇想出了可以依靠衣服本身结构线,在结构线的位置缝合面料,再通过面料拼缝复合来隐匿缝合线。
  编织是织布中的重要一环。工艺要求高,丢梭推扣的力量要均匀,布的平面边沿要织得平顺、伸展、无破烂断头、线断接头不现痕迹、纵线稀密均匀。不仅如此,在夏布编织过程中,陈丽宇还希望工匠们能够在编织过程中加入一些麦草和其他的线,以此呈现作品的基底效果,但是那些工人却总是摇头说:“不得行,不得行。”由于编织工匠们已经做惯了麻线穿麻线来回穿的机械工作,突然加一根其他东西进去他们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了让编织效果达到自己的预期,陈丽宇在荣昌县待了整整一天半,反复地磨编织工匠们,让他们帮忙编织自己的作品,“最后工人们直接都躲我了,就怕我又拿出什么线来让他帮忙编,因为他们都觉得这些东西是不能实现的。”最后,加麦草进基底的效果成功实现。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陈丽宇想要的基底效果,但她认为这一过程已经让自己在荣昌夏布再设计上迈出了一大步,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做完这组作品整个人就放空了,不敢去看第二眼。”最终陈丽宇呈现出12套衣服,虽然没有达到原先预想的24套,但是能够把夏布呈现得如此别出心裁,已经让她收获了很多掌声。“本来是想做得更好。辛苦了一年,能够呈现出来这样一件作品,能够把它研究出来我还是觉得很欣慰的。”
  虽然作品完美收官,但是对于夏布,陈丽宇已经有了割舍不断的感情,“我会把夏布继续做下去,不会说作品做完了就结束了,调研和完成的过程其实已经有一种感情在里面了。”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邵一倬  北京服装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  6月10日下午3点半,北京服装学院1号秀场进行了一场走秀表演,展示的内容全是2015届艺术学院毕业生设计的优秀作品,来自皮革与艺术设计专业的邵一倬设计的作品“STAIRS”也在其中。走秀结束后,邵一倬的作品得到很多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她幸福地告诉我们:“从头至尾,我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邵一倬确实是幸运的。大学四年,她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接触到很多风格各异的
徐昕,当过记者,做过导游,官方身份是大学教师。  在不少朋友眼里我是一个“微博控”,成天泡在网上,看到什么新闻都要说上两句,绝对是个话唠级的人物。被朋友们说得多了,我终于忍不住反击:“瞪大你们的眼睛看看,我总共发过几条微博?”  他们一看:“真是奇怪,明明见你说了那么多话,为什么你的微博数才二百多条呢?”  好吧,必须承认,我有一个坏毛病:喜欢偷偷地删微博。因为有很多话,说的时候觉得自己挺牛挺有创
英国史的第一课上,Crowly教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男性战场拼杀,使得几千年来不允许拥有职业的女性第一次参与到国家的运行中,在后方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当战争结束,她们已经习惯了劳作,习惯了能为国家出力的使命感,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妇女的命运。由此我开始思考,战争给中国女性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与我同龄的,本该在校园环境中的女大学生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们在做什么?是像抗日
小时候,我住在一个军工企业的大院中。父亲所在的工厂,主营业务不断随着军事需求换来换去。  曾经,他们专门生产货运列车的蓬布,据说在七八十年代年产值就有上千万,可惜这些钱都是纸上黄金,计划经济时代,它们只是报表上的数字,跟企业营收、职工待遇几乎没有关系。  我记事的时候,工厂已经转向修理汽车。厂里最大的修车库,就建与家属区南侧,两者方位像品字的右半侧。因为厂区傍山而建,北高南低,修车库地势整个比家属
不知从何时起,支教成为一种热潮。许多公益机构和大学组织都多少与支教有些牵连,而首当其冲的短期支教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年前,和许多人一样,我也是怀着一颗教书育人的心加入支教行列。  两年来,我由一个队员到一个队长,在厦门大学西部梦想社团里收获了不少,  关于支教的意义也有了很多思考。  我们的支教团队受欢迎  我并非一个不分黑白纯粹维护短期支教的人,同样也绝不赞同那种一言概之完全否定短期支教的看法
共情(empathy),有的也翻译成“同理心”,指的是能识别和感受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从进化上讲,不管是动物还是人,共情是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并且该种能力存在巨大的个人差异。有的人几乎无共情能力,比如自闭症患者,他们在感受和解读他人的情绪上存在障碍,从而几乎无法社交;而有的人却饱受“共情”之苦,比如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只是看到他人受到伤害就能切身感受到痛苦。  更多的普通人,处在上述两者之间,
顾亭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2010级的硕士研究生,从本科到研究生不停做实验不停跟实验试剂、耗材等打交道,2012年毕业季,同学们或者为找工作奔波或者为继续做科研准备的时候,她的北京易秀博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功,专门为科研所和实验室提供实验用品、耗材等。为最了解的人群提供自己最熟悉的产品,她做的事情足够清晰足够垂直。  研究僧卖试剂  在试剂公司还没火起来的那些年,凡是遇到实验中要买个什么试
到现在为止,服务业的创新创业依然还没成为新一代创业者自觉的主题词、主潮流与自觉追求的方向,很多人即使在做着服务业,但思考的大半不是服务模式问题,而是找钱模式问题,也有一些技术与产品创业者所选择的点非常接近服务业,但思考的还是非服务业的方向。我们希望在服务业方向上的振臂大呼,能够让我们的创业群体形成更强的思维自觉与行为定向:服务革命的时代,服务业创新创业才是大家特别应该关注的富金矿。  服务业创业的
去拜访中国传媒大学O老师(刘青,Oeasy视频教程录制者)的路上,被从计算机教学楼里涌出来的同学们挤得退后了好几米,见到O老师的时候,教室里几十台电脑屏幕发着光,一股考试后特有的残留气息。O老师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淡定说道:“刚才小测验来着。”我悄悄吐吐舌头,心想这帮倒霉孩子……闲聊之余三三两两的同学过来与他亲切地打招呼,大家都很喜欢O老师,无论是思考时托着下巴发出的长音“嗯……”,还是把眉毛拧成8点
丁云广在大学期间获得了21项民用专利,主要包括超声波应用、火箭弹结构、电力安全、辅助教学等方面的专利;1项国防专利,是关于导弹前方鸭舵的控制结构, 功能是为了更好更灵活地控制安装在导弹前方的舵。这些专利的创新性、实用性都得到了老师和评委的认可。发表1篇ISTP (科技会议录索引,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国际会议论文。  2011年丁云广凭借着高中获得的9项国家级专利,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