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昕,当过记者,做过导游,官方身份是大学教师。
在不少朋友眼里我是一个“微博控”,成天泡在网上,看到什么新闻都要说上两句,绝对是个话唠级的人物。被朋友们说得多了,我终于忍不住反击:“瞪大你们的眼睛看看,我总共发过几条微博?”
他们一看:“真是奇怪,明明见你说了那么多话,为什么你的微博数才二百多条呢?”
好吧,必须承认,我有一个坏毛病:喜欢偷偷地删微博。因为有很多话,说的时候觉得自己挺牛挺有创意的,可是刚发出去没多久就觉得傻了,便偷偷地把它们删掉;有些话,所有人都在说,我发现自己说的并不比别人高明,我也会把它们删掉;有些话,不过是些瞬时的感触,事过境迁后,当时的语境不在了,而那些话也早已过时;还有一些,仅仅是因为回应的人太少,我觉得没面子,也会把它们删掉……就这样,一边发,一边删,粗略算来,我发过的微博怎么也得有上万条了吧,可是被我删到后来,只剩下了区区二百多条。
这二百多条微博,经历了时间的冲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残酷的“压力测试”,最终能被我保留下来,一定是有其特别道理的——一言以蔽之,这些话最符合我想要向别人展示的自己的形象。那么,我最想向别人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自己呢?
正像有句广告词一样,“男人不只有一面”。首先我想展示给别人的,是自己严谨理性的一面。比如前段时间有很多媒体报道了北京将于2015年开通“国内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线路”的新闻,见多识广如我,立刻想到2010年亚运会期间,我曾在广州坐过他们的“APM系统”,当时据媒体报道,那是“世界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线路”。那么两条线路,究竟谁才是“第一”?我把这个质疑发到了微博上。可惜的是,尽管有明确的证据,但是那条存在明显错误的新闻还是经过媒体之手,传遍网络。
前不久白岩松评艺人吸毒事件,说某编剧出事时,“有个女演员非常仗义地说,等你出来要狠狠踹你一脚。现在看来一脚太少,应该踹他两脚三脚。”真是好奇害死猫,我特地去翻了一下那位女演员的微博,发现她当时说的,明明就是“等你出来非狠狠踹你两脚”……我知道我又插科打诨了,对于我这种“挑错”精神,朋友们不是说我“装理性”,就是说我“太闲了”。
我希望展示的另一面,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形象。就好比我的很多中年朋友,总喜欢在微博上晒自己种的蔬菜瓜果,而且还时不时喊上一句:“家里的辣椒丰收了,想要种子的速来领取。”我知道他们无非想展示:1.我现在志得意满,已经住上了有花园的房子;2.我是一个多么有什么情趣的人。所以我想,我没有大房子,在微博上晒一些旅游的照片,大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普通的旅游景点我是不会晒的,我要么晒晒朋友中不太有人去过的国外景点,比如挪威的峡湾,爱沙尼亚的古城塔林;要么就晒近在眼前,却比较小众的地方:胡同深处的宣南文化博物馆,郊外的银山塔林,模式口的京西古道……以此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别说这一招还真是管用,很多朋友看了我的微博后都问:你说的那个银山塔林怎么走?
在这二百多条微博中,有一些本身并无什么特色,完全可以删掉的,但是几经犹豫,我最终还是把它们保留了下来。无它,只是因为在这些微博的评论中,出现了一些“名人”的身影。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位老一辈的播音艺术家,连续两年的元旦都跟我在网上互致新年问候,这样有纪念价值的微博自然要保留下来。我还留着一条毫无营养的微博,只因有个著名的大V作家在下面回复了我一句,这不仅让我惊喜万分,也引来不少朋友问:“你跟那谁很熟啊?”——这种感觉真爽,让我顿觉自己不仅交友高端,而且人缘如此之好。
说了这么多,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装”吧。大“装”矫情,小“装”却可以怡情。它不仅让那么多不认识你的人看到了你想展现给他们的样子,也让身边的同事朋友窥探到你更多的方面。不信你去看一看,在每个人的微博微信上,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装”的痕迹。
最近我发微博微信突然少了,由一个热衷参与者,转身为一个冷眼旁观者。这其实也是一种“装”——是不是很有人到中年,看淡了潮起潮落后的睿智感?
责任编辑:张蕾磊
在不少朋友眼里我是一个“微博控”,成天泡在网上,看到什么新闻都要说上两句,绝对是个话唠级的人物。被朋友们说得多了,我终于忍不住反击:“瞪大你们的眼睛看看,我总共发过几条微博?”
他们一看:“真是奇怪,明明见你说了那么多话,为什么你的微博数才二百多条呢?”
好吧,必须承认,我有一个坏毛病:喜欢偷偷地删微博。因为有很多话,说的时候觉得自己挺牛挺有创意的,可是刚发出去没多久就觉得傻了,便偷偷地把它们删掉;有些话,所有人都在说,我发现自己说的并不比别人高明,我也会把它们删掉;有些话,不过是些瞬时的感触,事过境迁后,当时的语境不在了,而那些话也早已过时;还有一些,仅仅是因为回应的人太少,我觉得没面子,也会把它们删掉……就这样,一边发,一边删,粗略算来,我发过的微博怎么也得有上万条了吧,可是被我删到后来,只剩下了区区二百多条。
这二百多条微博,经历了时间的冲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残酷的“压力测试”,最终能被我保留下来,一定是有其特别道理的——一言以蔽之,这些话最符合我想要向别人展示的自己的形象。那么,我最想向别人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自己呢?
正像有句广告词一样,“男人不只有一面”。首先我想展示给别人的,是自己严谨理性的一面。比如前段时间有很多媒体报道了北京将于2015年开通“国内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线路”的新闻,见多识广如我,立刻想到2010年亚运会期间,我曾在广州坐过他们的“APM系统”,当时据媒体报道,那是“世界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线路”。那么两条线路,究竟谁才是“第一”?我把这个质疑发到了微博上。可惜的是,尽管有明确的证据,但是那条存在明显错误的新闻还是经过媒体之手,传遍网络。
前不久白岩松评艺人吸毒事件,说某编剧出事时,“有个女演员非常仗义地说,等你出来要狠狠踹你一脚。现在看来一脚太少,应该踹他两脚三脚。”真是好奇害死猫,我特地去翻了一下那位女演员的微博,发现她当时说的,明明就是“等你出来非狠狠踹你两脚”……我知道我又插科打诨了,对于我这种“挑错”精神,朋友们不是说我“装理性”,就是说我“太闲了”。
我希望展示的另一面,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形象。就好比我的很多中年朋友,总喜欢在微博上晒自己种的蔬菜瓜果,而且还时不时喊上一句:“家里的辣椒丰收了,想要种子的速来领取。”我知道他们无非想展示:1.我现在志得意满,已经住上了有花园的房子;2.我是一个多么有什么情趣的人。所以我想,我没有大房子,在微博上晒一些旅游的照片,大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普通的旅游景点我是不会晒的,我要么晒晒朋友中不太有人去过的国外景点,比如挪威的峡湾,爱沙尼亚的古城塔林;要么就晒近在眼前,却比较小众的地方:胡同深处的宣南文化博物馆,郊外的银山塔林,模式口的京西古道……以此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别说这一招还真是管用,很多朋友看了我的微博后都问:你说的那个银山塔林怎么走?
在这二百多条微博中,有一些本身并无什么特色,完全可以删掉的,但是几经犹豫,我最终还是把它们保留了下来。无它,只是因为在这些微博的评论中,出现了一些“名人”的身影。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位老一辈的播音艺术家,连续两年的元旦都跟我在网上互致新年问候,这样有纪念价值的微博自然要保留下来。我还留着一条毫无营养的微博,只因有个著名的大V作家在下面回复了我一句,这不仅让我惊喜万分,也引来不少朋友问:“你跟那谁很熟啊?”——这种感觉真爽,让我顿觉自己不仅交友高端,而且人缘如此之好。
说了这么多,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装”吧。大“装”矫情,小“装”却可以怡情。它不仅让那么多不认识你的人看到了你想展现给他们的样子,也让身边的同事朋友窥探到你更多的方面。不信你去看一看,在每个人的微博微信上,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装”的痕迹。
最近我发微博微信突然少了,由一个热衷参与者,转身为一个冷眼旁观者。这其实也是一种“装”——是不是很有人到中年,看淡了潮起潮落后的睿智感?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