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它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学首先应该关注情感。教学缺失了“情”,便丢掉了感染力,失去了吸引力。
关键词:情感教学 打开学生 心灵钥匙
《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画卷波澜壮阔,历史人物有血有肉,命运曲折离奇,历史事件婉约迷人,历史学科本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素材,又由于其具有真实性,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真正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呢?如何染历史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个人认为课堂情景教学是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是一个缓慢融合的过程,其效果往往是隐性的。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要实现一种情感认知,最佳的途径就是将教学过程构建成师生共建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所以,情景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关键。
下面我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为例浅显的谈谈自己对如何通过创设情景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锤炼语言描绘情景
用丰富的语言去燃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在历史教学中尽量保持“导入”语言的新颖,“小结”语言的理性,“过渡”语言的巧妙,使学生充分感受历史情景的美妙。
如我在《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中,在学完卢沟桥事变后29军抵抗日军的英雄事迹后,我饱含深情的讲到:“这就是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兵。他们每一个人,站起来是一座界碑,卧下去是一座战壕,正可谓卢沟桥上弹痕多,抗日英雄血染河,每一颗射出去的子弹,每一把挥动的大刀都是一个答复——中国不可辱,中国人不做亡国奴。
平津的沦陷,也引发我们的思考。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又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者,仅仅靠一支军队行不行?仅仅依靠政府行不行?我们的民族该怎么办?
透过教师饱含深情的语言,学生看到了抗日将士浴血沙场,听到了中国人不做亡国奴的呐喊,更体会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节下区学习国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好了铺垫。
再如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南京大屠杀并未像日本政府所预想的那样彻底摧毁中华民族的抵抗意识,反而唤醒了更多人的民族意识。我进行了这样的讲述:“如果说南京大屠杀前还有人幻想“接受日军”可能保住身家性命,如果说南京大屠杀前还有人幻想只要自己没进行反日活动,日军就不会对他们施暴。那么南京大屠杀之后呢?我们来看当时在南京的《纽约时报》的记者提尔曼.杜丁所说:“日军用刺刀把带着各种想法的中国人唤回现实,并教会了他们仇恨的过程。”这说明了什么?南京大屠杀非但没有摧毁中华民族的抵抗意志,反而将那些麻木的中国人唤醒。
于是我们看到了(出示图片)八路军渡过黄河挺进晋西北对日作战新四军召开抗日誓师大会,国民党军队奔赴抗日前线甚至连国民党的地方武装也走出自己的地盘,走上了抗日的战场。就连妇女和孩子们也拿起武器,成为抗日队伍中的一员。自大清朝灭亡以后,中国一刻也没有消停过:军阀混战、山头林立、内战不断,而这一刻,中华民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正可谓南京屠戮惨无道,举国奋起驱倭虏。我们的民族在呐喊:中国不可辱,中国人不做亡国奴。
的确,语言文字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流淌在课堂里的感人肺腑的文字,撞擊着学生的心扉,也塑造着他们美好的心灵。我一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没有历史情怀,面对历史上的人情物事,不应该是一副铁石心肠,有时候多愁善感、儿女情长也无妨。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生命体验与历史生命交相融合不是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优良素质吗?所一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锻炼教学语言,着眼于修辞,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富于感染力。
二、角色扮演体验情景
在《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中,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表述为:“有证据、有理性、有人文的看待南京大屠杀”。为了让学生有证据的看待南京大屠杀,我经过再三琢磨,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最终我确定了一个新方案:角色扮演,体验情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铁证如山”板快。模拟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情景,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日本战犯、律师、证人等。学生的热情一下被点燃了,纷纷在课前通过网络、图书、报纸等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扮演日本战犯的同学模仿日本现今日本右翼分子的口吻拒不承认自己所犯的过错,竭力为自己的罪行辩护。听的所有学生愤慨不已,一个男同学竟然拍案而起。而扮演律师的同学也毫不退让,针锋相对。他们竟然想到了从不同的角度收集证据来驳斥日本战犯的言论。如他们先后出示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日本老兵的回忆资料等等。有一女生在展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时声音已有些哽咽。许多学生觉得历史没意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历史距离他们很遥远。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学生的自己参与,让他们更真切的体会民族的大悲和先辈们的大爱。
通过这一课的不断尝试,我坚信我们的孩子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我们教师没有找到让历史走进他们心灵的钥匙。我想在这节课上我找到了其中的一把钥匙-----情景教学。这把钥匙掌握在我们教师手里,我们要合理的使用它。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可以通过锤炼语言描绘情景、借助史料再现情景、扮演角色体验情景这些方法外,我们还可以桥党的使用播放音乐渲染情景、结合现实优化情景以及适当留白延伸情景。在使用情景教学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时还应该做到以知识激起情,以情串起知识,并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调动与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提供民主的环境。
从事历史教师这么些年一直在思考: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今天我想我找到了答案:育人。所以当有人问我是教什么的的时候,我会骄傲的回答:“我是用历史教人的”!用历史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这些种子在他们的心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身虽未至,心向往之!
关键词:情感教学 打开学生 心灵钥匙
《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画卷波澜壮阔,历史人物有血有肉,命运曲折离奇,历史事件婉约迷人,历史学科本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素材,又由于其具有真实性,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真正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呢?如何染历史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个人认为课堂情景教学是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是一个缓慢融合的过程,其效果往往是隐性的。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要实现一种情感认知,最佳的途径就是将教学过程构建成师生共建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所以,情景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关键。
下面我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为例浅显的谈谈自己对如何通过创设情景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锤炼语言描绘情景
用丰富的语言去燃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在历史教学中尽量保持“导入”语言的新颖,“小结”语言的理性,“过渡”语言的巧妙,使学生充分感受历史情景的美妙。
如我在《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中,在学完卢沟桥事变后29军抵抗日军的英雄事迹后,我饱含深情的讲到:“这就是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兵。他们每一个人,站起来是一座界碑,卧下去是一座战壕,正可谓卢沟桥上弹痕多,抗日英雄血染河,每一颗射出去的子弹,每一把挥动的大刀都是一个答复——中国不可辱,中国人不做亡国奴。
平津的沦陷,也引发我们的思考。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又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者,仅仅靠一支军队行不行?仅仅依靠政府行不行?我们的民族该怎么办?
透过教师饱含深情的语言,学生看到了抗日将士浴血沙场,听到了中国人不做亡国奴的呐喊,更体会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节下区学习国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好了铺垫。
再如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南京大屠杀并未像日本政府所预想的那样彻底摧毁中华民族的抵抗意识,反而唤醒了更多人的民族意识。我进行了这样的讲述:“如果说南京大屠杀前还有人幻想“接受日军”可能保住身家性命,如果说南京大屠杀前还有人幻想只要自己没进行反日活动,日军就不会对他们施暴。那么南京大屠杀之后呢?我们来看当时在南京的《纽约时报》的记者提尔曼.杜丁所说:“日军用刺刀把带着各种想法的中国人唤回现实,并教会了他们仇恨的过程。”这说明了什么?南京大屠杀非但没有摧毁中华民族的抵抗意志,反而将那些麻木的中国人唤醒。
于是我们看到了(出示图片)八路军渡过黄河挺进晋西北对日作战新四军召开抗日誓师大会,国民党军队奔赴抗日前线甚至连国民党的地方武装也走出自己的地盘,走上了抗日的战场。就连妇女和孩子们也拿起武器,成为抗日队伍中的一员。自大清朝灭亡以后,中国一刻也没有消停过:军阀混战、山头林立、内战不断,而这一刻,中华民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正可谓南京屠戮惨无道,举国奋起驱倭虏。我们的民族在呐喊:中国不可辱,中国人不做亡国奴。
的确,语言文字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流淌在课堂里的感人肺腑的文字,撞擊着学生的心扉,也塑造着他们美好的心灵。我一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没有历史情怀,面对历史上的人情物事,不应该是一副铁石心肠,有时候多愁善感、儿女情长也无妨。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生命体验与历史生命交相融合不是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优良素质吗?所一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锻炼教学语言,着眼于修辞,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富于感染力。
二、角色扮演体验情景
在《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中,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表述为:“有证据、有理性、有人文的看待南京大屠杀”。为了让学生有证据的看待南京大屠杀,我经过再三琢磨,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最终我确定了一个新方案:角色扮演,体验情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铁证如山”板快。模拟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情景,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日本战犯、律师、证人等。学生的热情一下被点燃了,纷纷在课前通过网络、图书、报纸等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扮演日本战犯的同学模仿日本现今日本右翼分子的口吻拒不承认自己所犯的过错,竭力为自己的罪行辩护。听的所有学生愤慨不已,一个男同学竟然拍案而起。而扮演律师的同学也毫不退让,针锋相对。他们竟然想到了从不同的角度收集证据来驳斥日本战犯的言论。如他们先后出示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日本老兵的回忆资料等等。有一女生在展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时声音已有些哽咽。许多学生觉得历史没意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历史距离他们很遥远。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学生的自己参与,让他们更真切的体会民族的大悲和先辈们的大爱。
通过这一课的不断尝试,我坚信我们的孩子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我们教师没有找到让历史走进他们心灵的钥匙。我想在这节课上我找到了其中的一把钥匙-----情景教学。这把钥匙掌握在我们教师手里,我们要合理的使用它。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可以通过锤炼语言描绘情景、借助史料再现情景、扮演角色体验情景这些方法外,我们还可以桥党的使用播放音乐渲染情景、结合现实优化情景以及适当留白延伸情景。在使用情景教学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时还应该做到以知识激起情,以情串起知识,并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调动与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提供民主的环境。
从事历史教师这么些年一直在思考: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今天我想我找到了答案:育人。所以当有人问我是教什么的的时候,我会骄傲的回答:“我是用历史教人的”!用历史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这些种子在他们的心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身虽未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