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改环境下,新的教育内容重视对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以及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主体吸收地位,要结合数学知识掌握生活特点,进一步总结实际问题;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生活思想的引导,要让学生重视现有的生活经验,然后用不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强化生活中数学语言的应用,提高课堂活跃程度;二是要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三是要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发展,强化数学价值;四是要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85-01
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学改革进程不断发展,小学数学课堂的建设过程就变得更为人性化,其灵活性、自由性的特点深受大家的喜爱,学生也能够适应教学状况的发展进行愉快性的学习,这意味着我们教学改革实现了新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只有深入到其中,实现思维的分析,才能发展该学科的智力,提高能力的水平。
一、强化生活中数学语言的应用,提高课堂活跃程度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课堂上不同的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接受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要重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要强化数学知识的有效性,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会恍然大悟发现平时自己经常遇见的生活事物会有很多数学知识掺杂在里面,教师可以带同学设计习题,比如可以通过集体划船的情景带入到教学中 “全班同学去划船,整个湖面有八条船,每条船可以承载四个人,最后还有十二个人没有在同一时间坐上船。”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带领学生设计习题,让学生自行解答,这样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化的教材内容,还能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带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实现新的教学发展。
三、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发展,强化数学价值
学生的数学知识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抽象且挺理性化的,我们要构建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合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吸收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生活状态,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还有很多数学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所以,要转变问题思维,实现其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以此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还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根本内容,明确现实生活中包含很多数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更能够积极的学习数学,实现数学知识的增长提高。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间隔的意义。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设备播放这些情况的图片,带领学生展开探索,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对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明白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和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还能够总结出一些包含数学规律的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带领学生分析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支持下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感受相关联问题在生活中的有效性,提高数字建模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应用
数学知识源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特别是小学阶段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几乎都能够符合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实践的能力,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强化生活本质,让学生带着观察的眼镜看待问题。比如学习了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再比如教学“小数乘法应用题”时,出示:药瓶标签上写着0.1mg×50片,医生开的药方写作:“每天吃3次,每次0.3mg,吃5天。”你认为够吃吗?为什么?有的学生不清楚,可把问题换个提法:“5天共吃多少毫克。再看0.1mg×50片够不够?”或“0.1mg×50片可吃几天,还剩多少毫克?”等。教师若能够引导学生把司空见惯、熟视目睹的生活用数学的语言、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数学教学就和学生生活融合了。
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需求下,在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的联系下,教师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现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结论:数学就是生活,其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只有让学生总进生活,才能够切实的感受数学的发展,才能够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数学知识,进一步强化自己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之感。
参考文献:
[1]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S2期.
[2]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年0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85-01
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学改革进程不断发展,小学数学课堂的建设过程就变得更为人性化,其灵活性、自由性的特点深受大家的喜爱,学生也能够适应教学状况的发展进行愉快性的学习,这意味着我们教学改革实现了新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只有深入到其中,实现思维的分析,才能发展该学科的智力,提高能力的水平。
一、强化生活中数学语言的应用,提高课堂活跃程度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课堂上不同的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接受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要重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要强化数学知识的有效性,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会恍然大悟发现平时自己经常遇见的生活事物会有很多数学知识掺杂在里面,教师可以带同学设计习题,比如可以通过集体划船的情景带入到教学中 “全班同学去划船,整个湖面有八条船,每条船可以承载四个人,最后还有十二个人没有在同一时间坐上船。”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带领学生设计习题,让学生自行解答,这样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化的教材内容,还能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带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实现新的教学发展。
三、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发展,强化数学价值
学生的数学知识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抽象且挺理性化的,我们要构建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合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吸收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生活状态,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还有很多数学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所以,要转变问题思维,实现其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以此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还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根本内容,明确现实生活中包含很多数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更能够积极的学习数学,实现数学知识的增长提高。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间隔的意义。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设备播放这些情况的图片,带领学生展开探索,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对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明白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和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还能够总结出一些包含数学规律的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带领学生分析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支持下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感受相关联问题在生活中的有效性,提高数字建模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应用
数学知识源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特别是小学阶段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几乎都能够符合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实践的能力,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强化生活本质,让学生带着观察的眼镜看待问题。比如学习了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再比如教学“小数乘法应用题”时,出示:药瓶标签上写着0.1mg×50片,医生开的药方写作:“每天吃3次,每次0.3mg,吃5天。”你认为够吃吗?为什么?有的学生不清楚,可把问题换个提法:“5天共吃多少毫克。再看0.1mg×50片够不够?”或“0.1mg×50片可吃几天,还剩多少毫克?”等。教师若能够引导学生把司空见惯、熟视目睹的生活用数学的语言、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数学教学就和学生生活融合了。
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需求下,在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的联系下,教师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现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结论:数学就是生活,其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只有让学生总进生活,才能够切实的感受数学的发展,才能够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数学知识,进一步强化自己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之感。
参考文献:
[1]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S2期.
[2]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