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艺术,是一项有创造性,能让双方都感到快乐的体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现象,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困惑.有些教师讲得太多,总想面面俱到,结果是:有些重要问题分析不透、有些可供学生自学探究的素材被侵占;学优生感到能得到提升的训练太少、学困生感到所学容量太大跟不上;教师的包办也让自己感到身体疲惫、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心理受伤害.还有些教师讲得是少了,小组合作多了,但提出的问题总是很肤浅,缺少一定的深度,缺少数学味.由此产生一些困惑:如何做到分层教学,防止两极分化,化“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如何定位教学方式,做到少教多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如何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对所学问题都有深刻体会,不易遗忘,而且触类旁通呢?针对以上困惑,有人提出了采用一种“打桩”观的教学方式,即“打桩式”教学.
二、打桩式教学
所谓打桩式教学,即选择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关键内容为“桩”,进行深入探究、重点训练;以“桩”为点,辐射到其他内容产生学习的必要性,促使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打桩式教学的好处:(1)师生互动都是围绕着“桩”进行,底子好的学生有深入探究的机会,薄弱的学生能听懂,也有探究的体验;允许不同的探究层次,实现了分层教学;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不容易遗忘.(2)对“桩”的探究过程中会牵涉到相关知识,诱发学生课后对相关知识展开学习讨论,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自学习惯,提高了自学能力.(3)教师不需要什么都讲,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负担.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打桩
式教学
1.立足打桩式教学,制定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可以立足打桩式教学原则,制定教学目标.
2.运用打桩式教学,进行知识梳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打桩式教学进行知识梳理时,主要采用“横向题组”的方式,即通过题目拼图形式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横向的扩张.这样,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结构化的表象.
例如,在复习“概率”时,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横向题组:(1)在集合A={x|0≤x≤2,x∈Z}中任取一个元素大于1的概率:.(2)在集合A={x|0≤x≤2,x∈Z}中任取两个元素之和大于2的概率:.(3)在集合A={x|0≤x≤2}中任取一个元素大于1的概率:.(4)在集合A={x|0≤x≤2}中任取两个元素之和大于2的概率:.
通过对横向题组的设计比较:(1)、(2)是可数问题;(3)、(4)是不可数问题;(1)、(3)是一个变量问题;(2)、(4)是两个变量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无论哪个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归纳,形成“可数、不可数”和“一个变量、两个变量”的二维分类,共形成四类题型.有的学生甚至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这种二维关系,概率之“桩”悄然形成.教师顺势引导:“一个变量不可数”的一维问题,可以采用画数轴来解决,得到(3)中概率其实是数轴上1到2的线段长度与0到2的线段长度的比值0.5.那么(4)中的“两个变量不可数”的二维问题怎么解决呢?学生容易知道要画平面直角坐标系,转化成“x y>2”和“0≤x≤2且0≤y≤2”所对应的面积之比,概率之“桩”深入人心.
3.深化打桩式教学,探究典型问题
在探究一些典型问题时,可采用“纵向题组”的打桩式教学.所谓纵向题组,就是采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蕴涵的知识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设定不同的学习梯度目标,薄弱的学生允许课后继续完成.
例如,题组“隐藏的轨迹方程”:
(1)直线l:y=x b上存在两个点到到原点的距离为1,求直b的取值范围.
(2)曲线C:(x-a)2 y2=1,(a>0)上存在两个点原点的距离为1,求直a的取值范围.
(3)若直线y=3x b上存在一点P,使过P作的圆C的方程为x2 y2-4x 2y=0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实数b的取值范围是.
通过对(1)中条件“到原点距离为1”想到单位圆,将问题转化为单位圆与直线相交问题,逆向思维揭露了轨迹问题的本质,转化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薄弱的学生还会感觉有点模糊,顺势给出(2),转化为曲线C与单位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不同层次学生在题(2)训练后得到巩固强化.(3)中条件“两切线互相垂直”可转化成到给定圆圆心距离为定值,即圆的轨迹问题.这样的打桩式教学,让不同层次学生对“圆的轨迹”之“桩”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将“桩”发散到其他轨迹问题,一起设计将“到圆点距离为1”改为“到两定点距离相等”、“到两定点距离为定值(大于两定点距离)”等各种轨迹问题.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艺术,是一项有创造性,能让双方都感到快乐的体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现象,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困惑.有些教师讲得太多,总想面面俱到,结果是:有些重要问题分析不透、有些可供学生自学探究的素材被侵占;学优生感到能得到提升的训练太少、学困生感到所学容量太大跟不上;教师的包办也让自己感到身体疲惫、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心理受伤害.还有些教师讲得是少了,小组合作多了,但提出的问题总是很肤浅,缺少一定的深度,缺少数学味.由此产生一些困惑:如何做到分层教学,防止两极分化,化“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如何定位教学方式,做到少教多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如何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对所学问题都有深刻体会,不易遗忘,而且触类旁通呢?针对以上困惑,有人提出了采用一种“打桩”观的教学方式,即“打桩式”教学.
二、打桩式教学
所谓打桩式教学,即选择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关键内容为“桩”,进行深入探究、重点训练;以“桩”为点,辐射到其他内容产生学习的必要性,促使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打桩式教学的好处:(1)师生互动都是围绕着“桩”进行,底子好的学生有深入探究的机会,薄弱的学生能听懂,也有探究的体验;允许不同的探究层次,实现了分层教学;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不容易遗忘.(2)对“桩”的探究过程中会牵涉到相关知识,诱发学生课后对相关知识展开学习讨论,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自学习惯,提高了自学能力.(3)教师不需要什么都讲,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负担.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打桩
式教学
1.立足打桩式教学,制定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可以立足打桩式教学原则,制定教学目标.
2.运用打桩式教学,进行知识梳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打桩式教学进行知识梳理时,主要采用“横向题组”的方式,即通过题目拼图形式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横向的扩张.这样,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结构化的表象.
例如,在复习“概率”时,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横向题组:(1)在集合A={x|0≤x≤2,x∈Z}中任取一个元素大于1的概率:.(2)在集合A={x|0≤x≤2,x∈Z}中任取两个元素之和大于2的概率:.(3)在集合A={x|0≤x≤2}中任取一个元素大于1的概率:.(4)在集合A={x|0≤x≤2}中任取两个元素之和大于2的概率:.
通过对横向题组的设计比较:(1)、(2)是可数问题;(3)、(4)是不可数问题;(1)、(3)是一个变量问题;(2)、(4)是两个变量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无论哪个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归纳,形成“可数、不可数”和“一个变量、两个变量”的二维分类,共形成四类题型.有的学生甚至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这种二维关系,概率之“桩”悄然形成.教师顺势引导:“一个变量不可数”的一维问题,可以采用画数轴来解决,得到(3)中概率其实是数轴上1到2的线段长度与0到2的线段长度的比值0.5.那么(4)中的“两个变量不可数”的二维问题怎么解决呢?学生容易知道要画平面直角坐标系,转化成“x y>2”和“0≤x≤2且0≤y≤2”所对应的面积之比,概率之“桩”深入人心.
3.深化打桩式教学,探究典型问题
在探究一些典型问题时,可采用“纵向题组”的打桩式教学.所谓纵向题组,就是采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蕴涵的知识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设定不同的学习梯度目标,薄弱的学生允许课后继续完成.
例如,题组“隐藏的轨迹方程”:
(1)直线l:y=x b上存在两个点到到原点的距离为1,求直b的取值范围.
(2)曲线C:(x-a)2 y2=1,(a>0)上存在两个点原点的距离为1,求直a的取值范围.
(3)若直线y=3x b上存在一点P,使过P作的圆C的方程为x2 y2-4x 2y=0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实数b的取值范围是.
通过对(1)中条件“到原点距离为1”想到单位圆,将问题转化为单位圆与直线相交问题,逆向思维揭露了轨迹问题的本质,转化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薄弱的学生还会感觉有点模糊,顺势给出(2),转化为曲线C与单位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不同层次学生在题(2)训练后得到巩固强化.(3)中条件“两切线互相垂直”可转化成到给定圆圆心距离为定值,即圆的轨迹问题.这样的打桩式教学,让不同层次学生对“圆的轨迹”之“桩”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将“桩”发散到其他轨迹问题,一起设计将“到圆点距离为1”改为“到两定点距离相等”、“到两定点距离为定值(大于两定点距离)”等各种轨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