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生感悟语文的心灵之桥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领悟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语言的魅力,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现在,我摘取《桥》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一、读薄句子,唤发感悟——于词语扩散中走向简约
  1.紧扣题眼,认识自然之桥
  镜头一:师:刚才有同学发现这篇课文的题目虽然是《桥》,可课文里真正写桥的句子却很少,你能找到吗?(生读“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生1:这是一座窄窄的桥,窄得只能容下一个人走过。
  生2:这还是一座古老的桥,人走上去会听到吱嘎吱嘎响,还感觉到摇摇晃晃的。
  生3:我从“只有”这个词中感受到了桥对人们非常重要,因为此时,它是人们的唯一出路。(生读句子,重读了“只有”)
  师: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是的,这座普通的桥,一头是死神的逼近,一头却是生存的希望。请大家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两个句子。
  “桥”是课文叙事的一条脉络,学生看见的是那座窄窄的木桥,是有形的桥。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读出了词语的内涵,也读懂了这座自然之桥,为体会无形的桥作铺垫。
  2.想象画面,点染词语亮度
  镜头二:师:用心感受,看看哪些词让你感觉到洪水的可怕和死亡的逼近。
  生1:我从“泼”和“倒”中感觉到雨非常大,雨水排山倒海般从天而降。
  师:好一个排山倒海,你从句子中看到了画面。一个“泼”字、一个“倒”字,你还想到了哪个四字成语?
  生: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
  教师的语言智慧、提问技巧、恰到好处的点拨,能激发学生潜在的热情与能力。教师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提升的形式,点染了词语亮度,学生在读、画、议中感受到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如临其境!
  二、读厚“老汉”,潜心感悟——于简约教学中追寻丰满
  1.推波助澜,叩问人物内心
  镜头三:生(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高大挺拔、巍峨、有气势……
  师:站在山脚看山得仰视,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生读句子)
  师:这句话哪个词写了老汉的长相?(清瘦)这一位老汉并不魁梧,他是那么的清瘦,可却说——他像一座山!为什么?
  生:因为洪水来了,人们都很慌乱,只有老汉像山一样稳固,镇定如山。
  师:老汉,我想问问你,我能看出,你是第一个来到桥边,一边是咆哮的洪水,一边是逃生的木桥,你为何站在那儿不走呢?
  生:我想带领全村人脱离险境,因为我是他们的党支部书记,我有责任保护他们。
  2.聚焦叹号,悬念凸显活力
  如教学“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一画面,老师抛开了繁杂的分析,只是出示了两个句子:一个是原句,一个是把感叹号换成了句号,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感受到老汉的喊话声,虽然是沙哑的,但是從这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有力,从而更强烈地体会语言的魅力——小小的标点,同样能传情达意。这一独特的教学方式,更是彰显了语文的简约之美。
  三、读出心声,升华感悟——于教学无痕中解读简约
  1.练笔抒怀,聆听如泣如诉
  镜头四:师:祭奠的这天,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跪下了一片。此时此刻,你就是悲痛欲绝的获救村民,你心中一定涌动着万语千言。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你想对老支书说的话吧!
  生:老书记,谢谢您,要不是您,我可能早被年轻人挤到河里去了,我会永远记住您!
  师:你是村民中的一位老人,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您。
  生:书记,谢谢您!我会像您一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
  ……
  这样的留白与补白,让老汉精神再次彰显,定格成一幅永不褪色的画面。整个课堂因而具有更多的人文内涵。
  2.触摸“桥”情,共筑永恒桥魂
  镜头五:师:同学们,让我们再回到课题,作者以“桥”为题,这还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生:这是一座生命桥。
  生:这桥是老汉的精神、品格的象征。
  生:这是连接桥,一头连着党,一头连着百姓。
  师:是啊,这是老支书以自己的英勇无畏、沉着冷静、不徇私情把村民们送上的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桥,深沉地读课题——
  生:桥!
  学生在心灵与文字、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搭建起来的是一个情感的桥梁,沉淀下来的是学生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形象和永恒的桥魂。这样的提升与拓展,让学生富有了独特的感悟能力,而课堂,也充满了无限的思维张力、情感提升力和生命的活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其他文献
指导目标:  1.分享读书乐趣,学会交流合作。  2.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3.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指导过程:  一、聊聊书中人物  “问世间何物为贵?最无价人间好书。同学们,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是作者留给人类的珍贵礼物。《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你能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吗?”  一本好书就是一
期刊
“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关注课堂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细节,推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细节,欣赏细节,把玩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一、关注细节可以使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每天的情绪和采用的方法,是影响孩子情绪和学习气氛的主要原因。教师的言行有着巨大的力量,能够使学生们快乐或伤感,教师可以是遏制思维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案例一:记得我教二年级时,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发言积极,作业工整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县农村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每个学校都结合本校实际,开辟了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可谓百花争艳、精彩纷呈。俗话说:“师无一斗,徒难求一升。”筆者认为,只有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困 惑  我校远处山区,学校教师的编制和经费都极为紧张,如果每学期让大部分教师出去学习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给快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
期刊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多年的带班经历让我们感到,要带好一个班,使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光有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还不够,还必须有一颗包容的爱心,要用一双慧眼去赏识学生。   一、包容心——赏识的心态  日本教育家铃木认为,世界上最难学的是语言,而一个智力健全的孩子都会说一口地道的方言,是由于孩子牙牙学语时父母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不经意激发的结果
期刊
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农民工数量达到2.2978亿人,这么大一个群体对于政府而言已经不再是作为社会的个体或者小群体问题进行考虑,而是将其上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进城务工者具有年轻化特点,因此也就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是将孩子留守家乡还是将其带到城市中接受教育,是每一对农民工父母都必须面临的抉择。  一、流动的理由与困境  学生离校可以由以下几方面进行归因:
期刊
教学目的:  1.向学生介绍《爱心树》,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观察画面,感受作品;  2.向学生介绍谢尔·希尔弗斯坦,激发学生阅读相关作品的兴趣;  3.教学生上网搜索信息,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教学流程:  一、名言导入  1.师生对话交流后,展示莎士比亚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设计意图】只有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
期刊
收录到课本里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文章中的亮点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然而仅仅把这些珍珠一一把玩,课堂势必会散乱。好的串线,既是一堂课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又是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更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生长点。它应该是“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一斑”,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巧寻串线,去粗取精,化繁为简,一定能取得以少胜多、高效低耗的课堂效果。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收录了牛汉的散文《我的第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方面对高中生有明确的要求,要求高中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怎样让中学生将书从无趣读到有趣,从任务读到习惯,从娱乐消遣读到涵养精神?给学生以指导,不仅仅是某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鉴赏,更应该是帮助他们树立观念
期刊
由于生活和语言积累的限制,孩子们普遍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大部分孩子处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境地。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各种作文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其中“即兴作文”深受老师的关注和喜爱。  一、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文章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即兴作文能很快让学生进入角色,教师捕捉的既有启发作用又有趣味的情境,让孩子们观察、思考、參与,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  一次上语文课,我习惯性
期刊
作文教学耗时多,收效却甚微,问题出在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缺少写作素材,还是心中有话却难以表达清楚?是教师的条条框框太多,束缚孩子们的思维,还是教师的指导、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应放飞儿童的心灵,只有让学生明白他们的生活就是巨大的写作金矿;只有让他们明白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想法;只有让他们明白作文就是拿起笔来说话,学生就不可能没有写作素材。  一、在生活中积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