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激励型、自主型德育模式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md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于1888年格致书院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百年砥砺,积淀深厚,在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而富有光彩的一笔。今天,面对多元、多变的价值观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积极实践,为破解德育难题、增强实效开辟了一条新路。
  课程化的校本德育
  想让德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德育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学校通过系列化校本德育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引导学生明自主之责、立成才之志。“素质检测—自我认识—指导发展”为主线的教育系列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不足和努力方向,我们精心设计了《非智力个性素质测试》,把情感商数、意志力商数、道德商数、精神商数等引入测试量表。由此,学生得以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自身发展要求也由盲目变得清晰,学生学会了自律,自觉地将他人要求内化成自我要求。
  同时,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励志教育和学生发展指导系列课程,组织教师、家长、校友等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发展目标与自身责任。“学·思·行”校友沙龙是学生与老校友面对面的交流研讨活动;“华附大讲坛”则会邀请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座,钟南山院士、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梅洛博士、数学大师丘成桐等都曾来校与学生交流;高一年级“请进来”职业分享活动上,家长义工团请来校友与学生分享职业发展状况、入职条件及入职准备等经验;高二年级的“成长的足迹”交流活动,则是由校友向学生介绍学业、职业和留学发展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针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职业取向,我们不仅提供了专业的测量分析,而且设置了系列化的指导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专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等内容,根据个人条件做好必要的准备。
  多样化的实践体验
  真正的德育是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内化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不会自动发生,对于成人感越来越强的中学生而言,他们不愿意服从外在的权威,不愿意接受简单的灌输,其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需要自主性的道德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
  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性道德学习
  我们建立了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精选了4500多个课例供学生自主选择,这些课例涵盖了理想、学业、责任、诚信等内容。入学前,所有的新生都要在网络平台上自学这些课程,注册报到时要提交学习心得和体会。此外,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自主测试与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心灵家园,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参加测试和学习。
  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新生做好新阶段的学业准备,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逐渐了解并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学业规划的方法。
  农村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11月初,学校都会组织高二年级学生到广东清远农村进行为期一周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农忙时节,学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为村民服务,真实地了解“三农”现状。学校把研究性学习与学农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带着课题学农,一边劳动一边进行课题研究。学农期间,不少学生的研究论文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同学们关于农村问题的调查报告和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这项活动坚持了23年,从未间断。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模拟面试主题活动
  如今,面试已经成为就业、升职、升学的必经过程。“模拟面试”既是适应高校自主招生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活动以高二年级为主要对象,主要流程包括自我介绍、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现场问答和点评等。评委由学生、家长、校友共同组成。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发展性的生活指导
  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关系的变化,独生子女普遍在心理、人格、自我认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此,学校开展了学生生活指导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
  我们坚持预防为主、面向全体、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生涯指导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健全人格为目标开展指导活动。首先,通过课程、网络平台、心理社团、专家讲座等,在普及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检测、自我调节。学校与香港著名心理学专家岳晓东博士合作多年,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教师直接参与班级主题班会、职业分享、成长经验分享及高考考前心理训练等活动,努力实现德育和心育的有机结合。再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制订和实施《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个案预警与干预工作条例》,设立和培训心理导航员或心理委员,聘用校外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落实心理咨询预约制度等,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形成班、年级、学校三级监护学生心理安全防护网。据第五届全球华人心理学大会反馈,这一心育模式在全国高中学校中尚属首创。
  展望未来,我们会在“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这一核心教育价值追求的引领下,致力于中学德育课程化、系统化、体验化的探索,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校德育根植于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之中,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朱子平,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廖耀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苗 培
其他文献
中国德育:陆局长,您好。2018年启东市获评省家庭教育“优秀县市区”称号,同时通过了省“合格家长学校总校”的验收,这与启东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您如何看待家庭教育的价值?  陆海峰: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启东愈来愈清晰地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我们看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0日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指出,长期以来,你们辛勤耕耘,致力教书育人,专心艺术创作,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耄耋之年,你们初心不改,依然心系祖国接班人培养,特别是周令钊等同志年近百岁仍然对美育工作、美术事业发展不懈追求,殷殷之情令我十分感动。我谨向你们表示
让生活德育化,让德育生活化,这两者在实施中,往往是生活的两翼,是截然不可分开的两个方面,往往是同步振翅而飞。  生活德育化,就是让生活赋有“道德”营养的“育人”价值,犹如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让生活的空气中布满道德之“氧”。德育生活化,就是让德育的内容、方法回归生活,贴近实际,接地而行,犹如把“德目”或“道德菜单”化为“道德种子”播撒在田野里,让之在阳光雨露下自然生活与自由呼吸。生活德育化,侧重
在我们“60后”这一代人中,我幸运地属于学习经历最为完整的一类。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硕士、博士、博士后,不同学段的师爱都像春风春雨,给我最为美好的滋养。其中,贺允清教授对我的关怀更是推动我生命之帆奋勇向前最为关键的东风,无上珍贵与慷慨。或许贺老师门下弟子众多且有教无类,早已不记得当年曾经给予一个年轻学子的巨大恩惠,但是于我,恩师的所有细心照拂都无时无刻不点滴在心。值此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成立60周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多次印发相关文件,各地学校也在积极探索,为完善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澄清对传统文化的一些片面认识,有利于更好地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不应窄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不等于读经,不等于蒙学教育。有些学校
《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日前正式发布。新《规范》强化正面倡导,大幅减少约束性要求,对不剩饭菜、尊重他人隐私等提出具体要求,强化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要求。  新修订的《规范》,保留了如热爱祖国、孝敬长辈、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等2004版《规范》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但同时,对于保留内容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强化了遵纪守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环境保
:李局长您好!近年来,山东省金乡县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传统文化研究也取得很多成绩。譬如,您带领县教育工作者编著了11部共15册、500万字的《金乡文化研究丛书》以及《金乡历史上的那些事》,并提出了把德育根植于傳统文化之中的工作思路。请问,是什么让您产生了把德育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想法的?  李英渠:“育人之道,以德为本。”“德为本”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当前的德育效果并不太乐观,“灌输”在
在我国,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早在2009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就提出:“引导学生根据年龄特点,通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2015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志愿服务的原则、机构、实施、认定、培训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有效规范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大数据具有数据采集便利且海量、数据传播实时且交互、数据价值离散且永久、数据预测精 准且快速的特点。这些特点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多重挑战:多元复杂的信息会导致学生价值迷茫,监测学生品德会践踏教育的伦理尺度,永久留存的旧数据会让学生心有余悸,概率预测会剥夺学生道德选择的自由,在线课程会冲击教师的权威地位。因此,有效而合理地实现大数据的德育应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大数据可能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就成
当前,很多教育者在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的同时陷入一个共同的困惑: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负向价值(如“拜金”“拜权”“精致利己”“唯利是图”“崇洋媚外”等)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削弱了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学校价值观教育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其往往仅聚焦于正向价值的传递,而对学生的负向价值体验有所忽视。价值从内涵上既包含正向价值又包含负向價值,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