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新世纪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课程改革在不同地区都得到推行,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教师们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科探究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对数学教育的反思与改革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中国的教育现状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而数学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的传授,往往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为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不断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转变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改革中,情境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认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媒体中捕捉数学知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从而对其解释和应用,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亲身经历入手,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现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试图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数学氛围,通过巧妙的设问来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热情,通过动手操作、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能更好的记忆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新课程理念主张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阻碍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的状态,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如在讲授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点时,有的学生总是死记硬背“”这个公式,导致在实际问题中经常出错。如果靠单纯的记忆公式进行生搬硬套,就使得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不彻底,就很容易弄混或忘记。我在讲这节课时,就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首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去思考,去验证。
三、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协作学习能力
学习不是把知识由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自己的一个认知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将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转变那种教师“包讲”而学生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教师设计明确且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的“交流”欲望。通过设置合作交流小组,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氛围,教师要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活动,要巡视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适时引导和点拨学生,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定期开展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不仅给具有较强数学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而且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重视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自我反思,深化学生知识结构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通过反思,可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反思,可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数学反思的主要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起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因此学生要在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思维,对所学的知识重新整理,让学生在反思中发现新问题,反思探索过程,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授课任务,还需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服务者、引导者、开发者和促进者。
參考文献:
[1]冯议.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东西南北,2020年03期:第105页.
[2]吴国生.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7年05期.
作者单位 :四川省南江县正直镇凤仪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对数学教育的反思与改革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中国的教育现状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而数学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的传授,往往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为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不断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转变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改革中,情境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认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媒体中捕捉数学知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从而对其解释和应用,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亲身经历入手,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现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试图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数学氛围,通过巧妙的设问来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热情,通过动手操作、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能更好的记忆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新课程理念主张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阻碍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的状态,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如在讲授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点时,有的学生总是死记硬背“”这个公式,导致在实际问题中经常出错。如果靠单纯的记忆公式进行生搬硬套,就使得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不彻底,就很容易弄混或忘记。我在讲这节课时,就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首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去思考,去验证。
三、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协作学习能力
学习不是把知识由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自己的一个认知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将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转变那种教师“包讲”而学生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教师设计明确且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的“交流”欲望。通过设置合作交流小组,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氛围,教师要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活动,要巡视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适时引导和点拨学生,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定期开展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不仅给具有较强数学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而且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重视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自我反思,深化学生知识结构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通过反思,可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反思,可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数学反思的主要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起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因此学生要在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思维,对所学的知识重新整理,让学生在反思中发现新问题,反思探索过程,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授课任务,还需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服务者、引导者、开发者和促进者。
參考文献:
[1]冯议.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东西南北,2020年03期:第105页.
[2]吴国生.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7年05期.
作者单位 :四川省南江县正直镇凤仪九年义务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