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 浩气长存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_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龙彪先生,号凤池。1903年,出生于山东济宁(古称任城),一个回族武术世家里。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李龙彪先生受家风习武熏陶,随李氏查拳代表人、清末著名武术家、父亲李恩聚习练李氏查拳及刀、枪、棍、棒,成为李氏查拳第五代正宗传人。
  幼年的李龙彪天质聪明伶俐,在父亲李恩聚的严厉教诲下,起早摸黑,在教场上摔打滚爬,斗转星移,积功渐成,将祖传的武艺都收入囊中。1913年,十岁的李龙彪随父亲来到上海,进入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学习深造。师从于吴式太极拳名家吴鉴泉先生,习练吴式太极拳,并兼精武会所授武术内容。1919年,十六岁的李龙彪,由于勤奋好学,不畏吃苦,最终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精武体育会高级毕业证书。
  1921年,李龙彪十八岁那年,在精武会任武术教习,帮助父亲李恩聚打理精武会日常工作,并传授武艺。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全国知名武术大家,如罗光玉、陈维贤、陈子正、赵连和、徐致一、高凤岭、王子平、刘百川、于振声、何玉山等武林高手,使武艺大增。1928年赴长沙、汉口等精武分会任教。1931年5月,二十八岁的李龙彪,受上海精武体育会的委托赴广州精武分会任教。就在这一年,七十四岁高龄的父亲李恩聚,由于好久没有回老家看望亲人,想要回济宁探望一下。虽然李龙彪都老大不小了,父亲对他还是放心不下。在父亲千言万语的叮嘱下,父子俩洒泪而别。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永别,父亲的教诲,成了他一生刻骨铭心的教诲。6月的中旬,李恩聚先生从上海精武会回到他阔别多年的家乡济宁,正赶上为黄河决口救济受灾民众,在济宁四海春大剧院举办的赈灾义演活动。李恩聚先生不顾旅途劳累和自己的年迈(在众弟子的陪同下),表演了拳术和器械,另外还表演了“金刊铁板桥”等硬气功,他以精湛的功夫轰动了整个济宁,使义演一举成功。但李先生由于年迈和天气炎热,下场后,弟子们轮流为师傅打扇降温,但李先生由于寒气归内而一病不起。家人多次在病床前督促他说:“先生!您叫龙彪回来趟吧,他可是您跟前唯一的男丁。”家人的劝说李恩聚始终不同意,他知道儿子此去广州精武会的重要性。他还嘱咐家人和弟子,不许把他有病之事告诉龙彪,以免其分心。就这样李恩聚先生于1932年农历四月初三,因治疗无效,谢世归真,在他临去世前也没能见上儿子一面。
  李龙彪没有辜负父亲和上海精武总会的重托,在广州精武分会一千就是七个年头,受到了众多精武弟子的爱戴。“九一八事变”后,一身好武功的李龙彪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他组织了众多热血男儿,毅然决然地赴东北参加抗日义勇军。杀敌救国。他曾在国民革命军卫立煌部独立五旅任武术教官,在此期间,培养了一大批英勇杀敌的勇士。在一次突围战斗中,他不怕流血牺牲,带领二十余名会武功的手枪队员,杀出鬼子的重重包围圈,给大部队撤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受到了部队的通报嘉奖。此后还参加过中条山战役。在部队十二年中,他凭着胆大心细和精湛的武功,出色地完成了上级每次交给的任务。由于部队领导的腐败和不和,李龙彪愤然结束了自己十二年的腥风血雨的军旅生涯,于1947年回到上海精武体育会继续任教。
  全国解放后,李龙彪先生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荣任上海市第一届武术联谊会执行委员。1950年上海市体委授予他一级乒乓球裁判员称号。他还担任了全国第一届运动会武术裁判员。
  世事沧桑,在“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的年月里,李龙彪先生同样难逃劫难。由于历史的原因,李龙彪先生于1962年离开了他多年工作、执教的上海精武会回到老家济宁。回到济宁后,生活没有保障,五十九岁的李龙彪老人,靠干瓦工和拉板车(俗称拉脚)维持生活。有一次,老人拉着满满一车货物,正在吃力向前慢慢行走着,突然老人感到车子轻了许多,李龙彪老人停下车来。回头瞧了一眼,原来是自己的大徒弟,不会说话的刘东海(哑巴),师徒俩人喘着粗气,四日相对都含着无可奈何的目光。刘东海打着手势比划意思,只有老师知道这个徒弟的心事,老人流下了眼泪。在众多的弟子和朋友中,没人敢靠近这个“牛鬼蛇神”。师徒俩在路边休息了一会,把货物送到目的地。
  十年浩劫结束后,李龙彪先生和他的武术得到了彻底平反和解放。李龙彪先生不甘寂寞,为了李氏查拳能弘扬广大,他不惜余力地培养武术下一代,经他培养的有刘东海、蔡清河、闫成民、贺振水等承前启后的济宁武术界精英,为济宁市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2年,李龙彪先生当选为济宁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83年3月,时年80岁李龙彪参加在山东省烟台市举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他表演的形意八卦掌获得好评。在此期间,他不顾自己的高龄与大徒弟刘东海和朱永军,积极参加山东省武术挖掘工作。整理李氏查拳拳谱,把尘封数百年的李氏查拳奉献给国家,使之被列入中华武术文库。1984年5月,他被邀请参加在山东青岛沧口体育馆召开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大会。1986年李龙彪先生,被山东省文史馆聘为馆员一职。1989年2月,因病治疗无效去世于济宁,享年86岁。
  李龙彪先生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可是在当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抗击外患。这种爱国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在武术传承上。他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武术文化,他还以优良品质,高尚的武德感染着后人,他无愧于“李氏查拳一代宗师”这一尊称,他的豪侠尚义的浩然之气永远激励着我们。“挥拳弄棒写春秋,白首青云乐笑翁。淡泊一生明若镜,照人肝胆仰光风”,这是李老一生最好的写照。
  我们永远怀念这位德艺双馨的一代查拳宗师——李龙彪先生!
其他文献
到目前公诸于世的已有6家之说。  1.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  迎门三不顾,霸王硬折缰。  迎风朝阳手,左右硬开门。  黄莺双抱掌,立地通天炮。  2.阎王甩手,猛虎爬行。  狮子张口,霸王硬折缰。  爆打截法,行门豁锤。  开门提手,童子拜佛。  3.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  野马奔槽,白蛇吐信。  外把桩,飘沙腿。  黄莺咔索,硬插手。  4.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  迎门三不顾,霸王硬
期刊
赞黄飞鸿  荷戈英雄原黄无几,黄公侠事应叹息。  尚说木棉花开早,兴国洪拳赖传衣。  赞铁桥三  立身南国刀剑林,天下英雄独迈群。  铁线一艺霸气横,洪拳还看百态新。  赞林世荣  虎鹤双鸣真倜傥,名满南粤老更狂。  铁线自把英才钓,人生何幸歌沧浪。  赠《精武》百杰黄达生  君家洪拳睨飞云,日月并行大业新。  尚武精神天下志,不愧炎黄好子孙。  赠《精武》百杰周至藐  论君长棍艺最精,铁肠侠气厌
期刊
狗拳属于我国南方少林拳系之稀有拳种,属女子创拳。据传,佛门尼姑考虑到身材、气力在格斗上的劣势,便从日常佛事的屈膝、盘腿打坐等姿势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感悟、吸收犬类撕咬、打斗时敏捷扑跌、翻滚的身法,扬长避短,创出以灵巧轻捷、一反常规的偏门制敌法宝,成为密不外传的护庵之术。后流传于民间,经历代狗拳先辈的传承、诠释、发展,逐渐演化为不同技术风格的格斗体系。  狗拳分为上、中、下三盘,尤其以中、下盘的防守
期刊
“开门”八极拳,仅两个字,就把八极拳的整个要义的真谛涵括了。用字简朴,精确明了,玄机深处觅真谛。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开门”就是开个门立个户,广收门徒而矣。如果粗浅理解为“开门”是为广收天下门徒的话,中国历史至今已有近二百个拳种。哪一个拳种又不是立了户广收天下门徒呢?何需解释。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不知不怪,千万注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随随便便地说,以免误导于人,造成“懵懂传懵懂,一传两
期刊
大约是十五六年前的一个周末,我照例很早就来到了小河沿,一个人先练起拳,过了一会儿,一鸣和铁森先生就陆续来了。铁森先生显得很兴奋地问我:“看过苌乃周的书吗?那可是内家拳的真东西!”我说:“十年前就看过了。”他有点不高兴了:“你怎么不早告诉我?”这个时候善德先生也来了,善德先生学识渊博、很有武学修养,于是我们四个人就谈论起了《苌氏武技书》。  2010年,《苌氏武技书》终于又再版了,这是武学修炼者的幸
期刊
在广东省武术协会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经广东省体育局批准,广东省民政厅于2010年4月7日核准了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的注册登记,正式成为广东省武术协会的下属机构,在广东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武术的交流和比赛。  作为一个流行了近三百年的拳种,它的传承人和爱好者遍布南粤大地,并由省、港、澳的华侨把它带到了世界各地。洪拳一岭南武术最大的流派之一,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  我们将在这个平台上开
期刊
兴国洪拳,雄直岭南。  长棍睥睨四海,大德熏风一片。  蜚声国际拳坛,传播文化攸关。  其拳甚重修身,可抒发爱国激情;  斯人专志苦行,能铲尽世间不平。  智者曰:“阳刚干气象,强种关兴亡。”  勇者曰:“热血男儿汉,英雄白云上。”  仁者曰:“精神昭日月,山岳岂能遮。”  我辈慷慨激昂道:“昌盛我中华,何惜心与血!”  贤哲云此拳,功开起衰先。  尚武精神在,豪迈发奇采。  当年飞鸿意气凌寰宇,
期刊
锣鼓激扬跃龙狮。  羊城亚运聚英贤;  岭南洪家添盛事。  百年红楼展新颜。  2010年8月21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红楼路8号,彩旗招展,锣鼓震天,麒麟、醒狮起舞,迎接前来参加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成立庆典暨广州市武术协会洪家拳会三周年志庆的省、港、澳、海外各界嘉宾。有近百年历史的广州平民游泳场——海角红楼,今天旧貌变新颜,焕然一新。  在本会黄达生主任的迎请下,著名武术家陈昌棉老师、澳门
期刊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江苏省国术馆正式成立。7月27日,镇江正式成为江苏省省会。江苏省国术馆于1929年2月19日迁至镇江办公,地点在新西门阳彭山北五省会馆(解放后曾为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孙禄堂时任教务长,因谈《易经》与镇江三学(医学、易学、佛学)博士陈健侯相识,后陈给他治好了痰中带血的宿疾。孙师既佩服其医技高明,又视其筋骨柔韧,步履轻捷矫健,学养高,善谈吐,举止温文尔雅,有儒者风度,
期刊
“老三本”,指李亦畲手出的三本太极拳谱。李亦畲,名经论,字亦畲。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直隶广平府永年县西街(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西街)人。邑庠生。候选巡检。博学多才,精中医,嗜拳术。咸丰癸丑(1853年)随母舅武禹襄(1812~1880年)学习太极拳(时称“绵拳”、“粘拳”、“软拳”、“黏拳”等),二十余年,尽得其传。复以毕生精力苦心钻研,“凡一举一动,无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