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带的!”这是孩子们经常会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然而就这样一句三个字的话,不同个性的孩子说出来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有的是撒娇式的,有的是生气式的,有的是委屈式的……这就是不同人不同的语言风格。
在作文中,经常需要有人物语言描写,然而孩子们笔下的人物语言常常会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完全没有个性可言。原因有许多,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缘于孩子们在生活中不太关注各种人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二是他们即使在生活中感受到了人物之间说话方式的不同,但在书面表达时却不能很好地运用,因为在孩子的思维中,习惯性地将生活与写作分开对待。因此,想要让孩子在写作时,进行生动的人物语言描写,需要经过有意识的引导。这种教,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刻意提醒他们关注不同人物的言语表达,更需要引导他们关注作品中的人物描写。
比一比,有何不同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人物语言的描写,我们不妨挑选几句放在一起,让孩子读一读,并问问孩子有什么发现。
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她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
——《只拣儿童多处行》
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对在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问道:“妈妈,你爱爸爸吗?”
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呀!”
——《爱如茉莉》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读一读这些人物的语言,我们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冰心与小女孩说话的感觉是平和的,妈妈回答女儿的问话是不好意思带着嗔怪的,而彭德怀说话的感觉完全是命令式的。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人说话的感觉不一样呢?我们不妨用这样的追问,让孩子深入思考不同的说话方式背后隐藏着的深层原因:心情不同、性别不同、场景不同、性格不同、语境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等都会使人物说话的感觉不同。因此,作文中描写人物语言时一定要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让人物说自己的话,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
品一品,妙在何处
当孩子对语言内容有了较深的感悟后,我们便需要引导孩子去思考语言的表现形式了。
以彭德怀那句命令为例,我们不妨问问孩子:“作家是怎么把这句话写得让人一读就像命令的呢?”细细品味,会发现有感叹号的作用,有句式简短的原因,也有用词讲究的因素。如果再有意识地在文学作品中找一些带有命令口气的作品来给孩子看,便可以发现这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共有规律。
当孩子开始关注不同人物的言语表达形式时,我们不妨和孩子玩玩读人物语言,猜人物特点的游戏,帮助他们提升对人物语言的敏感度。
如奥地利儿童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弗朗兹的故事》有这样一句话:她用她那超高分贝的尖嗓子破口大骂:“我打扫卫生的时候,不准你们这些捣蛋鬼待在这儿,都滚出去!我要铺地毯了,快点儿!快点儿!快!快!”我们可以让孩子先读一读,再猜一猜说这样话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孩子们一定能从标点、句式、用词中体会到说话人脾气的急躁与粗暴,但是也会从“捣蛋鬼”这样的词里感受到说话人对孩子们并非真讨厌,完全是一种“刀子嘴,豆腐心”的个性。其实这就是长辈对孩子常用的“反语”,如死丫头、臭小子、小笨蛋、糊涂虫之类。
人物一张口,性格、心情、甚至内心世界等许多信息就自然展现在大家面前了,这样的语言描写就有意思了!这也就是老舍先生讲的“话到人到”,让人物说自己的话。经常这样玩玩通过语言猜人物特点的小游戏,孩子们不仅能学到写作的技巧,还能帮助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察言观色”,通过言语理解他人的内心。
当孩子对单句的人物语言有了深入感悟之后,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关注精彩的人物语言片段描写,往更高处去感受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妙。
如雨果的《船长》中,就有这样一个片段: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和孩子一起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除了感受语言背后人物身份、个性的不同,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当时情境的危急。更进一步,还可以引导孩子关注,这段话中的提示语只在对话开头及更换对话人物时寥寥数语一带而过,这种没有提示语的紧急对话很好地契合了文章所表现的情境,这对孩子以后在写作中怎样合理使用提示语会有很大启发。
试一试,情境创作
为了让孩子把这种从阅读与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感悟,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与孩子玩一些角色创编的游戏,让他们在动笔尝试中真正习得“让人物说自己的话”的能力。
1、场合情境练习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不妨让孩子试着去感受,同样的人物,同样的事件,不同的场合下,会怎么说话。
如果你的文具盒不见了,在不同的场合你会说怎么样的话呢?
(A)在课堂上文具盒不见了……
(B)下课时文具盒不见了……
(C)在家里文具盒不见了……
孩子通过这样的练习,学会了关注不同场合下说话方式的不同,也学会了用不同言语方式表达同样的内容。
2、不同角色练习
孩子用笔记录自己的语言不难,难的是用自己的笔去描写不同人的语言。为此,我们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个有多个不同人物进行对话的情境,如“一次外出,你不小心把新买的手机弄丢了,回到家……”,然后要求他想象家中四个不同特点的家庭成员(角色有:溺爱你的奶奶、暴脾气妈妈、老好人爸爸和老领导爷爷),会展开怎样的情境对话。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关注让不同的人说属于自己的独具个性的话,也能激起孩子在生活中更关注他人言语特点的意识。
“言为心声”,语言描写不仅对刻画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创设情境,推动情节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关注生活、书籍中人物的言语表达,为习作打好基础。
(作者系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学校发展部副主任,南京市鼓楼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
在作文中,经常需要有人物语言描写,然而孩子们笔下的人物语言常常会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完全没有个性可言。原因有许多,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缘于孩子们在生活中不太关注各种人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二是他们即使在生活中感受到了人物之间说话方式的不同,但在书面表达时却不能很好地运用,因为在孩子的思维中,习惯性地将生活与写作分开对待。因此,想要让孩子在写作时,进行生动的人物语言描写,需要经过有意识的引导。这种教,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刻意提醒他们关注不同人物的言语表达,更需要引导他们关注作品中的人物描写。
比一比,有何不同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人物语言的描写,我们不妨挑选几句放在一起,让孩子读一读,并问问孩子有什么发现。
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她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
——《只拣儿童多处行》
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对在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问道:“妈妈,你爱爸爸吗?”
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呀!”
——《爱如茉莉》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读一读这些人物的语言,我们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冰心与小女孩说话的感觉是平和的,妈妈回答女儿的问话是不好意思带着嗔怪的,而彭德怀说话的感觉完全是命令式的。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人说话的感觉不一样呢?我们不妨用这样的追问,让孩子深入思考不同的说话方式背后隐藏着的深层原因:心情不同、性别不同、场景不同、性格不同、语境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等都会使人物说话的感觉不同。因此,作文中描写人物语言时一定要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让人物说自己的话,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
品一品,妙在何处
当孩子对语言内容有了较深的感悟后,我们便需要引导孩子去思考语言的表现形式了。
以彭德怀那句命令为例,我们不妨问问孩子:“作家是怎么把这句话写得让人一读就像命令的呢?”细细品味,会发现有感叹号的作用,有句式简短的原因,也有用词讲究的因素。如果再有意识地在文学作品中找一些带有命令口气的作品来给孩子看,便可以发现这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共有规律。
当孩子开始关注不同人物的言语表达形式时,我们不妨和孩子玩玩读人物语言,猜人物特点的游戏,帮助他们提升对人物语言的敏感度。
如奥地利儿童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弗朗兹的故事》有这样一句话:她用她那超高分贝的尖嗓子破口大骂:“我打扫卫生的时候,不准你们这些捣蛋鬼待在这儿,都滚出去!我要铺地毯了,快点儿!快点儿!快!快!”我们可以让孩子先读一读,再猜一猜说这样话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孩子们一定能从标点、句式、用词中体会到说话人脾气的急躁与粗暴,但是也会从“捣蛋鬼”这样的词里感受到说话人对孩子们并非真讨厌,完全是一种“刀子嘴,豆腐心”的个性。其实这就是长辈对孩子常用的“反语”,如死丫头、臭小子、小笨蛋、糊涂虫之类。
人物一张口,性格、心情、甚至内心世界等许多信息就自然展现在大家面前了,这样的语言描写就有意思了!这也就是老舍先生讲的“话到人到”,让人物说自己的话。经常这样玩玩通过语言猜人物特点的小游戏,孩子们不仅能学到写作的技巧,还能帮助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察言观色”,通过言语理解他人的内心。
当孩子对单句的人物语言有了深入感悟之后,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关注精彩的人物语言片段描写,往更高处去感受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妙。
如雨果的《船长》中,就有这样一个片段: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和孩子一起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除了感受语言背后人物身份、个性的不同,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当时情境的危急。更进一步,还可以引导孩子关注,这段话中的提示语只在对话开头及更换对话人物时寥寥数语一带而过,这种没有提示语的紧急对话很好地契合了文章所表现的情境,这对孩子以后在写作中怎样合理使用提示语会有很大启发。
试一试,情境创作
为了让孩子把这种从阅读与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感悟,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与孩子玩一些角色创编的游戏,让他们在动笔尝试中真正习得“让人物说自己的话”的能力。
1、场合情境练习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不妨让孩子试着去感受,同样的人物,同样的事件,不同的场合下,会怎么说话。
如果你的文具盒不见了,在不同的场合你会说怎么样的话呢?
(A)在课堂上文具盒不见了……
(B)下课时文具盒不见了……
(C)在家里文具盒不见了……
孩子通过这样的练习,学会了关注不同场合下说话方式的不同,也学会了用不同言语方式表达同样的内容。
2、不同角色练习
孩子用笔记录自己的语言不难,难的是用自己的笔去描写不同人的语言。为此,我们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个有多个不同人物进行对话的情境,如“一次外出,你不小心把新买的手机弄丢了,回到家……”,然后要求他想象家中四个不同特点的家庭成员(角色有:溺爱你的奶奶、暴脾气妈妈、老好人爸爸和老领导爷爷),会展开怎样的情境对话。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关注让不同的人说属于自己的独具个性的话,也能激起孩子在生活中更关注他人言语特点的意识。
“言为心声”,语言描写不仅对刻画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创设情境,推动情节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关注生活、书籍中人物的言语表达,为习作打好基础。
(作者系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学校发展部副主任,南京市鼓楼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