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印花布 底蕴深厚
在南通市内,有一个蓝印花布博物馆,这里可谓蓝印花布的一本百科全书。一进门就看到了两台木制织布机,屋子里、墙壁间,就连走廊上,都挂满了一排排蓝印花布及服饰成品,有花布、门帘、桌布、包袱布,也有被面、床单、枕巾、小儿肚兜,还有围裙、头巾、外衣等,动静结合的表演展示着古今蓝印花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述说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看着那静谧的蓝,纯净的白,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顿时感觉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原始的藍白两色巧妙搭配,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让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的错觉。
博物馆设计很巧妙,既有蓝印花的工具、原料的展示,又有历史、资料的介绍,既能观赏蓝花布的制作过程,又能挑到自己喜欢的蓝花布商品,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并不像一般博物馆严肃、沉重,进入这里,一边了解蓝印花布的知识,一边亲手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不由得让人心生意趣,流连忘返。
幸运的是,在馆内,我见到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吴元新17岁中学毕业就进了印染厂做学徒,工作几年后,23岁又进入中央美院深造,多年来一直专门从事蓝印花布工艺的研究和开发。为继承和发展这项古老的民间工艺,他走遍了江浙一带乡间的田园农舍,收集了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夹缬、绞缬、民间彩印等传统印染实物2.6万余件、纹样10万多个,更于1997年自筹资金创办了中国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你看,这是‘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这是‘喜鹊闹梅’、‘蝶竹梅花’、‘五毒图’……”吴元新馆长如数家珍,逐个介绍着馆里陈列的纹样。蓝印花布的纹样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有飞舞的蝶、嬉戏的鱼,有微风中的鸟、草原上的小鹿,有摇头摆尾滚绣球的小狮子、籽实饱满让人垂涎欲滴的石榴,哪一幅都是这样的生动喜人。在江苏民间,蓝印花布曾广泛应用于百姓生活,从初生婴儿襁褓布,到牙牙学语时用的“五毒”肚兜;从上学盖的“状元及第”“三子夺魁”被面,到结婚喜庆时用的“麒麟送子”“和合二仙”“狮子滚绣球”包袱布……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纹样表达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些来自于民间的纹样图案,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承载的是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刻版刷浆 手工操作
蓝印花布的历史已有一千三百年,早时也叫称靛蓝花布,因以天然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又俗称“药斑布”、“ 浇花布”,而制作过程更具自然气息,全为手工操作。先挑选坯布,然后用水浸泡脱脂,在牛皮纸上刻出需要的图案,再把牛皮纸压在白布上刮浆,晾干后把它投入染缸内染色,最后把布上的浆洗掉,一块美轮美奂的蓝印花布就制成了。
“蓝印花布制作的这一系列过程中,镂刻花版可是说是关键中关键。”跟随吴馆长,我们仔细欣赏起了馆藏的刻版珍品,每一幅都似精美的剪纸艺术。“这可是我的‘命根子’!”谈起费尽心思收藏得到的蓝印花版,吴元新感慨地说,“历经磨难,这些珍贵的刻版才幸存下来。你看,这花版的刀功遒劲有力,构图新颖古雅,合版考究细密,是几代蓝印花布印染人的心血和智慧结晶啊。”
有几个蓝印花布爱好者正在进行刻版体验,吴馆长耐心地指导着他们.图案全凭手工镂刻,一个小伙子在试刻一幅双鱼图,他先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再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镂刻中不时地变换手法,遇到大块要表现的图案,需要刻面,吴馆长教他用断刀的刀法,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遇到连接的线条,需要刻线,吴馆长又告他要刻得流畅、通顺;而图案边缘的部分,则需要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虽然有些生疏,但小伙子特别认真,在大师的指导下,这一幅蓝印花版看起来还真是像模像样。在吴馆长的工作台上,我还看到了几块木刻版,图案古朴生动,吴馆长告诉我,过去刻版还有替版,就是把图案刻在木板上,把用过的图案保留下来,通过涂色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织好的白布从织布机取下,在印纺染浆之前要洒上水润湿,这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蓝印花布的染浆是用黄豆粉和石灰按一比七的比例调制,再加上适量的水成糊状,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吴馆长说,刮浆时要用力均匀,接版时要把布和花版放在边沿,这样才能使版面匀称相接,印好染浆的白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植物染制 阳光晾晒
蓝印花布华丽变身的关键当然是最后的染布环节了。在吴老师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南通市余西区二甲印染厂的染布车间。二甲镇过去的蓝印花布作坊和车间曾有多家,而今硕果仅存的就只有二甲印染厂了,小厂栖息在一家老旧的厂房内,从事刮浆染布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工人和妇女们。
车间内真是蓝印花布的海洋,一个个染布池中盛满靛蓝色的水,飘逸着浓浓的草香。蓝印花布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每年的五月,南通人收割当地出产的植物染料----蓝草,制成似土状的染料,俗称“土靛”。刷上灰浆的布匹就是投入这种纯植物染料的水中,给没有灰浆的部分染上蓝色,是染缸水赋予了蓝印花布灵秀之气。染好布匹经过反复淘洗后还要进行晾晒,然后再进行刮灰,刮好的布去了浅浮灰浆,原本密封处就露出了本色。灰浆块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纹理。东方文化的古老和神奇,在蓝印花布的染印技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让人最感惊奇的是染好的蓝印花布挂在太阳底下晒的情景,一幅幅蓝布从高高的云天直挂而下,太阳照着的时候,蓝印花布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别致的花儿,仿佛呼之欲出。而当风吹过的时候,那些悬挂的布匹们则做着优美的舞蹈,仿佛眨眼的功夫就能飞上天去。我们在这些悬挂的蓝印花布前站了很久,欲读出它的清新,读出它缤纷图案下的深厚文化底蕴,读出织就它坚韧质地的江南织女灵巧的手,读出描绘、染制那清纯图案的染布工人美丽的心灵……
在南通市内,有一个蓝印花布博物馆,这里可谓蓝印花布的一本百科全书。一进门就看到了两台木制织布机,屋子里、墙壁间,就连走廊上,都挂满了一排排蓝印花布及服饰成品,有花布、门帘、桌布、包袱布,也有被面、床单、枕巾、小儿肚兜,还有围裙、头巾、外衣等,动静结合的表演展示着古今蓝印花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述说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看着那静谧的蓝,纯净的白,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顿时感觉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原始的藍白两色巧妙搭配,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让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的错觉。
博物馆设计很巧妙,既有蓝印花的工具、原料的展示,又有历史、资料的介绍,既能观赏蓝花布的制作过程,又能挑到自己喜欢的蓝花布商品,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并不像一般博物馆严肃、沉重,进入这里,一边了解蓝印花布的知识,一边亲手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不由得让人心生意趣,流连忘返。
幸运的是,在馆内,我见到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吴元新17岁中学毕业就进了印染厂做学徒,工作几年后,23岁又进入中央美院深造,多年来一直专门从事蓝印花布工艺的研究和开发。为继承和发展这项古老的民间工艺,他走遍了江浙一带乡间的田园农舍,收集了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夹缬、绞缬、民间彩印等传统印染实物2.6万余件、纹样10万多个,更于1997年自筹资金创办了中国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你看,这是‘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这是‘喜鹊闹梅’、‘蝶竹梅花’、‘五毒图’……”吴元新馆长如数家珍,逐个介绍着馆里陈列的纹样。蓝印花布的纹样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有飞舞的蝶、嬉戏的鱼,有微风中的鸟、草原上的小鹿,有摇头摆尾滚绣球的小狮子、籽实饱满让人垂涎欲滴的石榴,哪一幅都是这样的生动喜人。在江苏民间,蓝印花布曾广泛应用于百姓生活,从初生婴儿襁褓布,到牙牙学语时用的“五毒”肚兜;从上学盖的“状元及第”“三子夺魁”被面,到结婚喜庆时用的“麒麟送子”“和合二仙”“狮子滚绣球”包袱布……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纹样表达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些来自于民间的纹样图案,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承载的是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刻版刷浆 手工操作
蓝印花布的历史已有一千三百年,早时也叫称靛蓝花布,因以天然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又俗称“药斑布”、“ 浇花布”,而制作过程更具自然气息,全为手工操作。先挑选坯布,然后用水浸泡脱脂,在牛皮纸上刻出需要的图案,再把牛皮纸压在白布上刮浆,晾干后把它投入染缸内染色,最后把布上的浆洗掉,一块美轮美奂的蓝印花布就制成了。
“蓝印花布制作的这一系列过程中,镂刻花版可是说是关键中关键。”跟随吴馆长,我们仔细欣赏起了馆藏的刻版珍品,每一幅都似精美的剪纸艺术。“这可是我的‘命根子’!”谈起费尽心思收藏得到的蓝印花版,吴元新感慨地说,“历经磨难,这些珍贵的刻版才幸存下来。你看,这花版的刀功遒劲有力,构图新颖古雅,合版考究细密,是几代蓝印花布印染人的心血和智慧结晶啊。”
有几个蓝印花布爱好者正在进行刻版体验,吴馆长耐心地指导着他们.图案全凭手工镂刻,一个小伙子在试刻一幅双鱼图,他先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再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镂刻中不时地变换手法,遇到大块要表现的图案,需要刻面,吴馆长教他用断刀的刀法,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遇到连接的线条,需要刻线,吴馆长又告他要刻得流畅、通顺;而图案边缘的部分,则需要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虽然有些生疏,但小伙子特别认真,在大师的指导下,这一幅蓝印花版看起来还真是像模像样。在吴馆长的工作台上,我还看到了几块木刻版,图案古朴生动,吴馆长告诉我,过去刻版还有替版,就是把图案刻在木板上,把用过的图案保留下来,通过涂色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织好的白布从织布机取下,在印纺染浆之前要洒上水润湿,这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蓝印花布的染浆是用黄豆粉和石灰按一比七的比例调制,再加上适量的水成糊状,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吴馆长说,刮浆时要用力均匀,接版时要把布和花版放在边沿,这样才能使版面匀称相接,印好染浆的白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植物染制 阳光晾晒
蓝印花布华丽变身的关键当然是最后的染布环节了。在吴老师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南通市余西区二甲印染厂的染布车间。二甲镇过去的蓝印花布作坊和车间曾有多家,而今硕果仅存的就只有二甲印染厂了,小厂栖息在一家老旧的厂房内,从事刮浆染布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工人和妇女们。
车间内真是蓝印花布的海洋,一个个染布池中盛满靛蓝色的水,飘逸着浓浓的草香。蓝印花布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每年的五月,南通人收割当地出产的植物染料----蓝草,制成似土状的染料,俗称“土靛”。刷上灰浆的布匹就是投入这种纯植物染料的水中,给没有灰浆的部分染上蓝色,是染缸水赋予了蓝印花布灵秀之气。染好布匹经过反复淘洗后还要进行晾晒,然后再进行刮灰,刮好的布去了浅浮灰浆,原本密封处就露出了本色。灰浆块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纹理。东方文化的古老和神奇,在蓝印花布的染印技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让人最感惊奇的是染好的蓝印花布挂在太阳底下晒的情景,一幅幅蓝布从高高的云天直挂而下,太阳照着的时候,蓝印花布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别致的花儿,仿佛呼之欲出。而当风吹过的时候,那些悬挂的布匹们则做着优美的舞蹈,仿佛眨眼的功夫就能飞上天去。我们在这些悬挂的蓝印花布前站了很久,欲读出它的清新,读出它缤纷图案下的深厚文化底蕴,读出织就它坚韧质地的江南织女灵巧的手,读出描绘、染制那清纯图案的染布工人美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