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 一抹岁月漂洗的靛蓝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4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印花布 底蕴深厚
  在南通市内,有一个蓝印花布博物馆,这里可谓蓝印花布的一本百科全书。一进门就看到了两台木制织布机,屋子里、墙壁间,就连走廊上,都挂满了一排排蓝印花布及服饰成品,有花布、门帘、桌布、包袱布,也有被面、床单、枕巾、小儿肚兜,还有围裙、头巾、外衣等,动静结合的表演展示着古今蓝印花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述说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看着那静谧的蓝,纯净的白,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顿时感觉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原始的藍白两色巧妙搭配,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让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的错觉。
  博物馆设计很巧妙,既有蓝印花的工具、原料的展示,又有历史、资料的介绍,既能观赏蓝花布的制作过程,又能挑到自己喜欢的蓝花布商品,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并不像一般博物馆严肃、沉重,进入这里,一边了解蓝印花布的知识,一边亲手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不由得让人心生意趣,流连忘返。
  幸运的是,在馆内,我见到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吴元新17岁中学毕业就进了印染厂做学徒,工作几年后,23岁又进入中央美院深造,多年来一直专门从事蓝印花布工艺的研究和开发。为继承和发展这项古老的民间工艺,他走遍了江浙一带乡间的田园农舍,收集了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夹缬、绞缬、民间彩印等传统印染实物2.6万余件、纹样10万多个,更于1997年自筹资金创办了中国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你看,这是‘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这是‘喜鹊闹梅’、‘蝶竹梅花’、‘五毒图’……”吴元新馆长如数家珍,逐个介绍着馆里陈列的纹样。蓝印花布的纹样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有飞舞的蝶、嬉戏的鱼,有微风中的鸟、草原上的小鹿,有摇头摆尾滚绣球的小狮子、籽实饱满让人垂涎欲滴的石榴,哪一幅都是这样的生动喜人。在江苏民间,蓝印花布曾广泛应用于百姓生活,从初生婴儿襁褓布,到牙牙学语时用的“五毒”肚兜;从上学盖的“状元及第”“三子夺魁”被面,到结婚喜庆时用的“麒麟送子”“和合二仙”“狮子滚绣球”包袱布……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纹样表达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些来自于民间的纹样图案,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承载的是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刻版刷浆 手工操作
  蓝印花布的历史已有一千三百年,早时也叫称靛蓝花布,因以天然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又俗称“药斑布”、“ 浇花布”,而制作过程更具自然气息,全为手工操作。先挑选坯布,然后用水浸泡脱脂,在牛皮纸上刻出需要的图案,再把牛皮纸压在白布上刮浆,晾干后把它投入染缸内染色,最后把布上的浆洗掉,一块美轮美奂的蓝印花布就制成了。
  “蓝印花布制作的这一系列过程中,镂刻花版可是说是关键中关键。”跟随吴馆长,我们仔细欣赏起了馆藏的刻版珍品,每一幅都似精美的剪纸艺术。“这可是我的‘命根子’!”谈起费尽心思收藏得到的蓝印花版,吴元新感慨地说,“历经磨难,这些珍贵的刻版才幸存下来。你看,这花版的刀功遒劲有力,构图新颖古雅,合版考究细密,是几代蓝印花布印染人的心血和智慧结晶啊。”
  有几个蓝印花布爱好者正在进行刻版体验,吴馆长耐心地指导着他们.图案全凭手工镂刻,一个小伙子在试刻一幅双鱼图,他先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再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镂刻中不时地变换手法,遇到大块要表现的图案,需要刻面,吴馆长教他用断刀的刀法,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遇到连接的线条,需要刻线,吴馆长又告他要刻得流畅、通顺;而图案边缘的部分,则需要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虽然有些生疏,但小伙子特别认真,在大师的指导下,这一幅蓝印花版看起来还真是像模像样。在吴馆长的工作台上,我还看到了几块木刻版,图案古朴生动,吴馆长告诉我,过去刻版还有替版,就是把图案刻在木板上,把用过的图案保留下来,通过涂色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织好的白布从织布机取下,在印纺染浆之前要洒上水润湿,这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蓝印花布的染浆是用黄豆粉和石灰按一比七的比例调制,再加上适量的水成糊状,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吴馆长说,刮浆时要用力均匀,接版时要把布和花版放在边沿,这样才能使版面匀称相接,印好染浆的白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植物染制 阳光晾晒
  蓝印花布华丽变身的关键当然是最后的染布环节了。在吴老师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南通市余西区二甲印染厂的染布车间。二甲镇过去的蓝印花布作坊和车间曾有多家,而今硕果仅存的就只有二甲印染厂了,小厂栖息在一家老旧的厂房内,从事刮浆染布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工人和妇女们。
  车间内真是蓝印花布的海洋,一个个染布池中盛满靛蓝色的水,飘逸着浓浓的草香。蓝印花布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每年的五月,南通人收割当地出产的植物染料----蓝草,制成似土状的染料,俗称“土靛”。刷上灰浆的布匹就是投入这种纯植物染料的水中,给没有灰浆的部分染上蓝色,是染缸水赋予了蓝印花布灵秀之气。染好布匹经过反复淘洗后还要进行晾晒,然后再进行刮灰,刮好的布去了浅浮灰浆,原本密封处就露出了本色。灰浆块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纹理。东方文化的古老和神奇,在蓝印花布的染印技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让人最感惊奇的是染好的蓝印花布挂在太阳底下晒的情景,一幅幅蓝布从高高的云天直挂而下,太阳照着的时候,蓝印花布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别致的花儿,仿佛呼之欲出。而当风吹过的时候,那些悬挂的布匹们则做着优美的舞蹈,仿佛眨眼的功夫就能飞上天去。我们在这些悬挂的蓝印花布前站了很久,欲读出它的清新,读出它缤纷图案下的深厚文化底蕴,读出织就它坚韧质地的江南织女灵巧的手,读出描绘、染制那清纯图案的染布工人美丽的心灵……
其他文献
农历三月三,古为上巳节,所谓上巳,是指夏历三月上旬巳日,汉代设定为节,因为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都不固定,所以这个节日最初的日期是不确定的,到魏晋以后才固定三月三日为春禊。按照旧时传统,在这一天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主要是祓除祸灾,祈降吉福。具体内容包括了祓禊沐浴、浮蛋祈子等等。而文人间著名的雅兴活动——曲水流觞,也正源自于此。  上巳节在唐代开始极为盛行,杜甫曾有詩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
期刊
中国人爱龙,龙是中国人人崇信的神物,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正是神州大地龙舞得起劲的季节。  根据所处地方的不同,所舞之龙的设计制作均有其特点,  可谓大江南北齐舞龙,龙舞处处却不同。  下文就专门撷取一南一北的两种龙舞,  让读者领略一下这个龙的国度上,对龙的火热崇敬和对喜庆吉祥的渴望。  香火缭绕的“香火龙”  首先来到南方,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九连山地区,有着客家人喜闻乐见,香火缭绕的“
期刊
人们一说到“吃”,那就是吃饭、吃菜、吃水果、吃零食等等,都是让食物进入口中。  可是上海人讲到“吃”(念成与“切”相近的音),除了吃食物,还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和含义。在上海把抽烟和喝咖啡、喝茶叫做“吃香烟”和“吃咖啡”、“吃茶”,  不过这些东西毕竟还是要通过嘴巴,用“吃”字也未见有不妥。  而上海人口中的另外一些“吃”字短語,则是从所“吃”的食品,引申出其他的含意。  如生米饭太不好吃,如果某人发
期刊
兰西县,位于松花江支流呼兰河西岸、松嫩平原中南部。这里土质肥沃,人杰地灵,享誉海内外的剪纸艺术瑰宝兰西挂钱就诞生在这里。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努力,兰西挂钱不断推陈出新,一直传承至今。2007年3月,兰西挂钱更被列入第一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传说兰西挂钱诞生于清朝末年,最早起源是因为大户人家过年时为显示自家富贵,常把大钱串起来挂在家里;而贫穷之家拿不出真钱,便利用剪纸剪成大钱也挂出来。后来
期刊
时间刚踏入2017年,广东著名的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神州民俗》杂志创刊人及第一任总编辑、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文化馆副研究员刘志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月3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刘志文是中国民俗学界与广东民俗学界的著名专家之一,创建并领导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二十多年,是广东省民俗学界卓越的领军人,为广东省乃至中国民俗学事业
期刊
2017年春节刚过,年味正浓,一年一度的广府庙会又闪亮登场。这个持续七天的民俗文化盛宴,已经走到第七个年头,继续发挥着南国花城“年味担当”的职责,更将经典与科技、艺术与创意融合在一起。根据统计,今年的庙会共开展70多个项目、举办130多场文艺演出,吸引游客超过600万人次。现在的广府庙会已经成为一项全国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品牌。  按明制,城隍庙分都、府、州、县四级,都城隍庙是级别最高的。广州都城隍庙
期刊
位于广州黄埔区庙头村的南海神庙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供奉着南海水神洪圣广利大王。南海神庙是中国曾经的东南西北四座神庙中仅存下来的一座。而这座神庙,有一个别名“波罗庙”,并引出了一个“波罗鸡”的民俗故事。  传说古代波罗国船队经此地,贡使达奚司空上岸参拜,并种下了两棵波罗树以作纪念。达奚司空因种树、观景,误了时辰,没登上返程的船队,他每日立于土墩眺望,后来化为石人。村民便把他
期刊
关于鸡,传说女娲创造万物的时候,先造六畜,后造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正月初一为鸡日,鸡为第一日所造,表面看是动物,实际上却是某一特定空间方位——东方的象征。先民们以东方日出,白昼取代黑夜的自然现象为蓝本,光明从东方开始,而雄鸡司晨,驱除了黑暗阴影,顺应了夜消昼长,自然成为人们心中光明的象征。  鸡除了是光明的象征,还从鸡中衍生出了凤凰。《山海经》记载:“鸡凤同源”,人肖鸡画凤,创造出神羽
期刊
中国是最早与茶结缘的国度,茶文化源远流长。我国饮茶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约公元前5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先秦时,已有被称作“荼”的茶出现,人们取之生嚼鲜叶,烹煮梗叶。那时的饮茶多为解渴药饮,尚无专用茶具,只是使用一般饮食器皿装盛。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器物宽把带流黑陶盖杯(镇江博物馆藏),与双耳陶壶等都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饮水器与盛水器,也用于饮茶,分布在钱塘江下游与太湖地区,
期刊
斗鸡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娱乐之一,在《战国策》中即有“斗鸡走狗”的词语。《列子》中也有为周宣王养斗鸡的故事,还引出一个成语“呆若木鸡”,唐玄宗李隆基更任命一名叫贾昌的孩子专门训练斗鸡,对其十分宠爱,天下号为“神鸡童”,民间都传唱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贾昌培养的是什么鸡品种,现在已经无考,但斗鸡这种民间娱乐就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国内的斗鸡,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