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词语看似平淡无奇,然则暗含奇崛。这些具有重要表达价值的关键性词语,是作者表情达意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将学习的关注点聚焦在这些核心词语上,通过辨析、拓展和实践运用等维度,夯实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辨析推敲,在激荡情感中窥探关键词语的秘密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典的文本范例,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无不渗透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无不流露着作者的真挚的情感。阅读教学中,关键词的体悟与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从中提炼出揭示全文主题的词语或短语,引导学生潜入文字中进行揣摩涵咏,让作者的情感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荡,让学生真切体会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要针对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词语,带领学生认真涵泳,感受这些词语的精妙。
如《姥姥的剪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在初读此句时,学生不由得产生了疑问:“剪纸怎么可能将我拴在屋檐下呢?”此时教师紧扣“拴”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悟思考:在炎热的夏天,没有剪纸相伴,作者会怎样度过?有了姥姥的剪纸,作者又是如何度过夏天的呢?学生再次带着问题潜入文本,意识到“拴”字的魅力。有的学生说,姥姥剪纸的技艺超群,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如磁铁般牢牢地拴住了作者;还有学生说,剪纸已融入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之情,让作者无比依恋,正是这种浓烈的祖孙情拴住了作者。
二、拓展延伸,在深化内涵中感知关键词语的意蕴
体味和推敲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语,感知词语表达的精妙。而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词句的意思,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紧扣词语与生活之间的无形链接,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拓展,让学生浸润在浓郁的语境中、丰富的情感里,感悟词语的温度,理解词语的意蕴,更好地洞察文本的思想内涵。
有些关键性词语隐藏于文本深处中,不但不易察觉,而且对于学生目前的认识能力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这时,教师要针对重难点的词语补充跟其相关的内容,为学生形成的正确理解搭建阶梯,为通透的把握词语架设快速通道。如《卧薪尝胆》中 “忍辱负重”一词的理解,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并没有急于引领学生进行机械的理解,而是借助课文中“奴仆”一次的教学进行铺垫。教师在出示 “奴仆”一词后,就顺势还原了这两个生字在古代汉字中的形态,学生深入了对古代文字的品读,尤其从甲骨文的象形意象中意识到勾践贵为一国之君沦落到卑微奴仆的巨大落差;接着,教师则可以借助对 “奴仆”一词的认知,顺势引领学生感受勾践的 “忍辱负重”,词语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
三、实践练笔,在运用中活化关键词语的表达价值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运用语言。阅读教学中,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的运用能促进关键词的理解,反之对关键词的理解,也能促进语言的灵活的运用。因此,教学词语时,教师就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 “语用”情境,让学生在说和写的训练中,更好地掌握词语的运用。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质兼备,堪称典范,特别是一些散文,句式对称、结构严谨、段落整齐,其中不乏学生模仿写作训练的有利资源。教师不妨在学生诵读、回味的基础上,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促进学生在词语的仿写中形成语言的积累和理解。如《槐乡五月》中有这样一段: “小姑娘用槐花打扮自己,小小子吃槐花……”。教师紧扣作者在描写槐花时经典语言形式以及对叠词和动词的准确运用,引领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渐渐走进文本内核,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在学生把握句式特点的基礎上,教师乘热打铁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叠词和动词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练笔。
总而言之,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就必须要从这些基础性的语言单位入手,让学生在深入推敲、综合拓展、实践运用的思维经历中,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认知体系,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小学(226131)
一、辨析推敲,在激荡情感中窥探关键词语的秘密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典的文本范例,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无不渗透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无不流露着作者的真挚的情感。阅读教学中,关键词的体悟与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从中提炼出揭示全文主题的词语或短语,引导学生潜入文字中进行揣摩涵咏,让作者的情感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荡,让学生真切体会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要针对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词语,带领学生认真涵泳,感受这些词语的精妙。
如《姥姥的剪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在初读此句时,学生不由得产生了疑问:“剪纸怎么可能将我拴在屋檐下呢?”此时教师紧扣“拴”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悟思考:在炎热的夏天,没有剪纸相伴,作者会怎样度过?有了姥姥的剪纸,作者又是如何度过夏天的呢?学生再次带着问题潜入文本,意识到“拴”字的魅力。有的学生说,姥姥剪纸的技艺超群,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如磁铁般牢牢地拴住了作者;还有学生说,剪纸已融入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之情,让作者无比依恋,正是这种浓烈的祖孙情拴住了作者。
二、拓展延伸,在深化内涵中感知关键词语的意蕴
体味和推敲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语,感知词语表达的精妙。而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词句的意思,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紧扣词语与生活之间的无形链接,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拓展,让学生浸润在浓郁的语境中、丰富的情感里,感悟词语的温度,理解词语的意蕴,更好地洞察文本的思想内涵。
有些关键性词语隐藏于文本深处中,不但不易察觉,而且对于学生目前的认识能力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这时,教师要针对重难点的词语补充跟其相关的内容,为学生形成的正确理解搭建阶梯,为通透的把握词语架设快速通道。如《卧薪尝胆》中 “忍辱负重”一词的理解,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并没有急于引领学生进行机械的理解,而是借助课文中“奴仆”一次的教学进行铺垫。教师在出示 “奴仆”一词后,就顺势还原了这两个生字在古代汉字中的形态,学生深入了对古代文字的品读,尤其从甲骨文的象形意象中意识到勾践贵为一国之君沦落到卑微奴仆的巨大落差;接着,教师则可以借助对 “奴仆”一词的认知,顺势引领学生感受勾践的 “忍辱负重”,词语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
三、实践练笔,在运用中活化关键词语的表达价值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运用语言。阅读教学中,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的运用能促进关键词的理解,反之对关键词的理解,也能促进语言的灵活的运用。因此,教学词语时,教师就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 “语用”情境,让学生在说和写的训练中,更好地掌握词语的运用。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质兼备,堪称典范,特别是一些散文,句式对称、结构严谨、段落整齐,其中不乏学生模仿写作训练的有利资源。教师不妨在学生诵读、回味的基础上,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促进学生在词语的仿写中形成语言的积累和理解。如《槐乡五月》中有这样一段: “小姑娘用槐花打扮自己,小小子吃槐花……”。教师紧扣作者在描写槐花时经典语言形式以及对叠词和动词的准确运用,引领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渐渐走进文本内核,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在学生把握句式特点的基礎上,教师乘热打铁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叠词和动词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练笔。
总而言之,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就必须要从这些基础性的语言单位入手,让学生在深入推敲、综合拓展、实践运用的思维经历中,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认知体系,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小学(2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