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应把握好两个“度”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师对中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及其指导思想均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教师很快进入了课程改革状态,各学校纷纷开设了课改研究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兴趣与智慧?什么样的课堂能够让教师体验挑战,让学生享受学习呢?
  一、参与度
  新的教学理念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作为有独立思想的语文教师,必须明确“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要让以教辅学,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思想的毛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角色转变的意识。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居高临下,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应引导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体验。(新课标中“体验”一词出现二十余次)具体地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的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无效的参与)。形式主义的参与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如简单的问答,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哪个时期的,课文有几段等。当涉及文章的难点时,教师出于种种考虑就自问自答,唱起了独角戏或学生稍有思考便忙着点拨。又如让学生阅读课文,还不过两分钟就让学生停了下来。这样,学生有参与的形式,却没有参与应有的收获。有效的参与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1)创设体验式学习情境。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感悟、体验,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潜能。如古诗文的教学便适用这种方法。(2)创设对话式学习情境。即让学生多与文本对话,多与作者对话,多与学生交流心得。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恰当的话题情境,让学生讨论交流,点燃智慧的火花。如学习《雷雨》时便可提出这样一个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3)创设实践式学习情境。课堂上多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模拟情境中进行应用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如学习《雷雨》时,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排演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揣摩戏剧潜台词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只要创设以上几种学习情境,就能保证学生的阅读体验落到实处。应该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阅读机会,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事情。就语文学习的整体情况而言,学生课内的阅读时间少得可怜,课外阅读时间也相当缺乏。如果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认真读过,那些看似很精彩的讲解和活动,那些问题的讨论,当然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创设以上几种学习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有效的参与,能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人,体验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在黑板上直接给学生列“条条”、开“药方”的不科学做法。如高三复习诗歌鉴赏炼字题型时,教师有时先明确答题技巧: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指出该字运用的表达技巧,烘托出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接着就让学生运用教师点拨的方法解题,似乎学生只要按“条条”去做,就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其实效果并非教师预计的那么好。学生把那些“条条”背得滚瓜烂熟,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时,不会的还是不会。我认为学法的指导应渗透在课堂的点点滴滴,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其中理性的归纳应该来自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而不是教师的越俎代庖。方法的形成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全过程参与,体验规律形成的过程。同时,学生的参与也是激发其思维的前提。
  创设以上几种学习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定有自己的体验、感受和认识,也必然有表达和交流的愿望。但遗憾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很少给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等到公开课时又用尽手段说尽好话让学生开口。这样做,即使达到目的,也只是营造了热闹的气氛,并不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真正体现。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参与机会,关键是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尊重”既不是教师压抑、控制学生的思想,也不是教师盲从学生的思考;应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多向多维的对话过程。在此过程中,简单地求“同”或存“异”都不是正确的做法。
  二、延展度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而且,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的最大突破点。这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这样,就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了学习视野,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
  语文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要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提供充分的素材。还要积极发动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发和利用有益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也就是在教学中能在知识整合的过程向广度拓展和向深度延伸。在延伸拓展方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课堂上的延展,二是课外的延展。
  课堂上的延展应适度。适度的延展应以着力完成教学的主体内容为基础,适度的延展应以文本为前提,脱离文本、脱离教材、脱离教学主体内容的拓展是不足取的。武汉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教学行为是“荒了自己的地,去种别人的田”。陈军教师也曾指出: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张,如增加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是扎扎实实的拓展。现在有一种倾向,由于强调对话,在许多语文课上,教师提出一两个与文本有关的问题,然后“荡开去”,频频地展开所谓的“生生对话”或“师生对话”。如报载李林海教师曾听过的一堂《宝玉挨打》公开课。任课教师别出心裁,把家长请来一起上课。首先请学生复述宝玉挨打的故事情节,接着就进入拓展:让学生说说是否挨打过,有什么感受。然后请家长讨论打是不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最后还请了一位专家发言,大讲了一通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再如学习苏教版必修2第四个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语文教学参考书中明确指出“第三板块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因此,这个专题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能概括提炼鉴赏方法,运用鉴赏方法参加鉴赏活动,在鉴赏活动中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出新就抛开文本,把教学重心定位在拓展对《红楼梦》的评价,进而拓展为对四大名著的评价,或是拓展为对《红楼梦》中人物名字意义的探究,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有时,有些教师出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出新的目的,教学随意偏离文本甚至完全脱离文本,搞无中生有的演绎,搞相关的考证,以为这些就是课标所要求的拓展延伸,这也是不对的。如有人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探究徐志摩与陆晓曼等的爱情与婚姻故事;学习《登高》时,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讲古人吟咏秋天的诗文;教学《虞美人》时,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对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拓展上(主要拓展描写“愁”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
  只教教材,不一定就好,而脱离教本,不教教本,肯定也不行。笔者认为,迁移拓展如果能“立足自我,触发共鸣”,则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今生今世的证据》,文章抒发的是人类普遍的感受:怀旧,对已逝的事物充满惶恐、茫然,渴望心灵找到皈依之所。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旨后,便可引导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想想自己今生的证据有哪些?自己内心的生存有谁能见证?如昔日的课本上留下的痕迹,心血来潮时写的一首小诗,都可以作为证据。当学生懂得若干年后,这些也许将消逝,也许都将永无可证时,便会更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和正在度过的每一分钟时光。
  与课文联系不密切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外拓展,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互补。这样既可以弥补课内拓展的不足,也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充满诗意的,应该是笼罩着创造灵性的光环的。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内容完成后,应引导学生阅读更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诗词文章。同时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以培养思考感悟能力。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一贯倡导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进行实地考察。古代许多文学作品是文人通过实地考察写出的。如苏轼深夜泛舟实地考察鄱阳湖石钟山的由来,写出了千古流芳的文章《石钟山记》;王安石在上任的途中考察安徽含山县内的褒禅山,写出了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古人把这种行为称为“游学”。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既激活了课内所学,增加了课外知识,又磨炼了意志。另外,还可以将语文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切。如学习《赤壁赋》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去云龙山放鹤亭感悟当时苏轼的情怀,去苏堤路领悟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仁厚之心。
  总之,理想的课堂一定是学生积极参与,师生配合默契,教师点拨到位,延展有度。因此要打造理想的课堂就必须把握好两个度,一是学生的参与度,另一个就是教师的延展度。
  
   (邳州八义集中学)
其他文献
北京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城市绿化中出现了冬季缺绿和夏季少花的状况.为丰富绿化树种,作者从1990年便开始了广玉兰的引种和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狭叶广玉兰×紫二乔玉兰的
混凝土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 ,传统的测量混凝土位移的仪器 ,如机械式测试仪或电子测试仪等都存在某些不足。提出利用机械式机构传递位移和电测仪测试位移相结合的方法测试混凝土位移的原理 ,其核心是解决消除机械式机构中的温度应变的问题。
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们对520例济南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清人疱疹病毒8型(HHV-8)IgG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与HBV、HCV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回顾分析我院近5 a 24例青年胃癌(年龄≤35岁)和56例老年胃癌(年龄≥65岁)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发现青年组;以女性多发,常见症状呕血、黑便较多见.病程多<3个月,胃癌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几十年的教师,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后的最大体会是:要让学生成才,首先要让人文关怀永驻学生心田。教师
语文新教材编写了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否充分利用《语文读本》?能否充分意识到利用《语文读本》的重要性?运用《语文读本》的好坏恰恰
2006年5月~2006年10月,我们采用丁螺环酮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40例,现报告如下。
开关量检测技术具有简单、可靠、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仪表进行信息传递。但其接口电路在短路或开路时,会出现功耗变大及检测功能失效的问题。该文针对上述问题,提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联系。此外,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身体锻炼     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为载体,健身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从操作层面来
〔关键词〕 历史教学;多媒体;整合;优势;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7—0058—01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改革的整合。”笔者长期担任中学历史课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多媒体的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多媒体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