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央视主持人阿忆讲过一件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北京也有余震,很多人都从家里搬出来,在大街上搭起了帐篷。阿忆当时12岁,对这一切感到很新鲜,也很兴奋,天天在帐篷之间钻来钻去,跟一帮孩子疯玩。学校也不在教室里上课了,都搬到了大槐树底下,幕天席地,连一向严肃的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知道讲课,而是换上了一副笑脸,天天给学生们讲故事,据说是为了淡化孩子们对地震的阴影。但实际上,孩子们哪有什么阴影,他们巴不得天天这样呢!
直到阿忆长大之后才知道,那一场地震造成了24万人死亡,受伤者、家破人亡者更是不计其数。他开始对小时候的狂欢感到愧疚,他认为,小孩子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没有“别人”的概念,只有长大之后,经过了教育的洗礼,才会对别人产生同情,才会在心里装得下别人的痛苦,并感同身受。
这篇文章体现了阿忆一贯的知性、理性的风格,突出了教育、成长对一个人、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当时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很有同感,小孩子嘛,总是喜欢热闹,喜欢脱离常规,所以很多在大人眼里的灾难,在孩子眼里却成了狂欢。当大人忙着拯救世界的时候,孩子们获得了難得的自由,至于别人的痛苦,跟他们并没有多少关系。当然,这也不能用“自私”来形容,这就是孩子的天性。
不过,虽然有同感,但也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孩子的天性和教育,这两者的关系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盘桓了好几年,直到看到梁晓声讲的一个故事,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越战时,一个村庄被炸毁了,跑出来好几个孩子,最前面的一个小女孩身上着了火,正哭喊着往前跑。一位美国记者拍下了这张照片,轰动了世界。梁晓声说,当时这位美国记者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他顾不上拍照,赶紧过去把小女孩身上的火扑灭;第二种,是他拍下照片后,再赶紧过去灭火;第三种,是他拍完后,转身就走,因为他要急着给报社发回去,至于这场战争,并不是他发起的,不必为此负责,他的工作就是拍照。
然后,梁晓声拿着这三种可能分别问了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小学生眼里,毫无疑问都选择了第一种,他们表情夸张地说,被火烧多疼啊!一秒钟都不能耽搁!在中学生眼里,有选第一种的,也有选第二种的,因为拍下这张照片,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场战争的残酷,如果你不拍,虽然救了一个孩子,但也失去了更多的东西。在大学生眼里,有人开始为第三种情况辩护,认为职业素质是很重要的,既然你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应该摈弃个人的好恶,全身心地去拍更多更好的东西,并尽快把它发布出去。至于别的一些东西,自然有该对它负责的人去负责,我只负责做好我自己的工作就行了。梁晓声感慨地说:“如果我们培养的知识化了的人,在人性上还不如他们没上学的时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阿忆的故事和梁晓声的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讲了天性和教育的关系,都有让人信服的地方,也都有失之偏颇的地方。很多人都在赞美“天性”,认为它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其实“天性”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让人不舒服的一面。人们赞美天性,其实只适用于小孩子,因为他们没有侵害性,即使是错的,我们也不会在意。而如果是一个成年人,仍然保持着那些所谓的“宝贵”的天性,就只会让人厌烦了。所以,不要把天性看得那么美好,天性只负责真,并不负责美。
我们也都在赞美教育,把它看得无比崇高,无比伟大。其实教育也不是那么简单,它不是单一性的教人向善,而是多重的多维的,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有让人舒服的,也有让人不舒服的,或者说有时候让人舒服,但在另一个场合又让人很难受。比如大学生对记者的职业素质的看法,我们是有点不舒服的,但也不能说他们就是完全错的。
啰唆了这么多,并不是想告诉您天性和教育哪个更好,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看,您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
(编辑/张金余)
直到阿忆长大之后才知道,那一场地震造成了24万人死亡,受伤者、家破人亡者更是不计其数。他开始对小时候的狂欢感到愧疚,他认为,小孩子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没有“别人”的概念,只有长大之后,经过了教育的洗礼,才会对别人产生同情,才会在心里装得下别人的痛苦,并感同身受。
这篇文章体现了阿忆一贯的知性、理性的风格,突出了教育、成长对一个人、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当时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很有同感,小孩子嘛,总是喜欢热闹,喜欢脱离常规,所以很多在大人眼里的灾难,在孩子眼里却成了狂欢。当大人忙着拯救世界的时候,孩子们获得了難得的自由,至于别人的痛苦,跟他们并没有多少关系。当然,这也不能用“自私”来形容,这就是孩子的天性。
不过,虽然有同感,但也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孩子的天性和教育,这两者的关系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盘桓了好几年,直到看到梁晓声讲的一个故事,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越战时,一个村庄被炸毁了,跑出来好几个孩子,最前面的一个小女孩身上着了火,正哭喊着往前跑。一位美国记者拍下了这张照片,轰动了世界。梁晓声说,当时这位美国记者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他顾不上拍照,赶紧过去把小女孩身上的火扑灭;第二种,是他拍下照片后,再赶紧过去灭火;第三种,是他拍完后,转身就走,因为他要急着给报社发回去,至于这场战争,并不是他发起的,不必为此负责,他的工作就是拍照。
然后,梁晓声拿着这三种可能分别问了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小学生眼里,毫无疑问都选择了第一种,他们表情夸张地说,被火烧多疼啊!一秒钟都不能耽搁!在中学生眼里,有选第一种的,也有选第二种的,因为拍下这张照片,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场战争的残酷,如果你不拍,虽然救了一个孩子,但也失去了更多的东西。在大学生眼里,有人开始为第三种情况辩护,认为职业素质是很重要的,既然你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应该摈弃个人的好恶,全身心地去拍更多更好的东西,并尽快把它发布出去。至于别的一些东西,自然有该对它负责的人去负责,我只负责做好我自己的工作就行了。梁晓声感慨地说:“如果我们培养的知识化了的人,在人性上还不如他们没上学的时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阿忆的故事和梁晓声的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讲了天性和教育的关系,都有让人信服的地方,也都有失之偏颇的地方。很多人都在赞美“天性”,认为它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其实“天性”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让人不舒服的一面。人们赞美天性,其实只适用于小孩子,因为他们没有侵害性,即使是错的,我们也不会在意。而如果是一个成年人,仍然保持着那些所谓的“宝贵”的天性,就只会让人厌烦了。所以,不要把天性看得那么美好,天性只负责真,并不负责美。
我们也都在赞美教育,把它看得无比崇高,无比伟大。其实教育也不是那么简单,它不是单一性的教人向善,而是多重的多维的,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有让人舒服的,也有让人不舒服的,或者说有时候让人舒服,但在另一个场合又让人很难受。比如大学生对记者的职业素质的看法,我们是有点不舒服的,但也不能说他们就是完全错的。
啰唆了这么多,并不是想告诉您天性和教育哪个更好,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看,您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