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是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归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界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更鲜明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挖掘教师“主导”性地位的体现点;坚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点;构建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提高“主导”与“主体“相互配合的增值点。以教助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 教学 主导 主体 自主 开放 尊重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任务的主要平台,它是师生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是课程以及教学、评价、学习等活动相互融合的综合体。这就意味着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都在呈现着各自的角色定位,课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域。“教学”是什么?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此下了这样的定义——“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得意义有两层:一,教不是教其它的东西,而是教学生如何学习;二,教与学是相关联的,教要依据学。这就意味着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是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归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观念的深刻变革,是要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课堂为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样提倡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界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更鲜明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的高效性,让教学相长的结果呈现于过程。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挖掘教师“主导”性地位的体现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积极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最主要的体现,在于有意识地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走进知识的世界,大胆设疑、自觉思考、主动释疑或提问来解决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教师实践主导性的作用,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我主要从以下入手。
1.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才能更大程度上真正放手,也是教师实践主导性作用的关键,让学生变成真正的学习者。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教师经常性的督促和规范化下逐步形成的。语文学科的自学从学生自主掌握每一篇课文的字词入手,积累、品味美句并形成对文本整体的自我感悟,又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搜索,补充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为了让学生形成习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要让学生回馈和分享他们的自学内容并予以鼓励,这样既坚持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又引导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强抓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为了让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自主学习,教师就必须有掌控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手利用起来,强抓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练听,要求学生课堂听讲时要抓住重点边听边记,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时不时地让学生点评同学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练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教师不仅要营造课堂朗读的氛围,还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思考就会有话可说,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学生的各抒己见才能形成真正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
练读,语文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是师生与文本作者的一种意识上的对话,也是语文课堂保持鲜活的一种方式。读词语美句、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读学生的随笔和习作,以此加强语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吟哦讽诵、圈点批注、或精读或浏览、朗诵比赛品味阅读的乐趣,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
练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在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经常的带着学生进入思考的空间,并“等待”学生的思考。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思考不会无缘无故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好有让学生思考空间、思考价值的问题,在学生思考的时候,能给学生提出思考的方向,思考的方法,多思多活,学生的学习才更有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并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合作者和服务者,在学生想弄明白而不明白之处加以点拨和引导,这就是我们教师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师主导性作用的体现点。
二、坚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为此,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开放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以发展学生为主体的,充分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让课堂灵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1.把“实”带进课堂,开放教学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处处是语文,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的学习的背景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网络世界,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如:观察校园一角,以此为课题坚持写观察日记;感受亲情,印证“亲情感悟”单元所流露的母子之情、父子之爱、祖孙之乐;走进社区文化,所在社区的社会活动、社会现象、风土人情、特色人物,使学生学到比课堂上更珍贵、更鲜活的知识;搭建网络平台,搜索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补充阅读,在虚拟的世界探讨共同的话题,交流更自然而显得愈加开放,形成“头脑风暴”。 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把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可见可感的具象融入到教学中,开放课堂教学的资源,回归学生生活,既让语文学科自身的魅力得到彰显,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大熔炉中,学生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意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譬如在学习“热爱家乡”的单元中,学生产生了对自己家乡了解的愿望,为此利用这样的情结,在课堂上引入了本地的“水八仙”文化,通过网络的搜寻、向父母打听、甚至亲自去田间拍照和采摘,这堂课让学生受益匪浅,大大扩大了课堂的物理空间,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2.把“活”带进课堂,开放教学的手段
语文课堂是充满诗意的空间,是传递情感的所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之所在。
优美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开启人的智慧,选择和文章情感基调一致的乐曲来创设情境,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著名诗篇之一——《再别康桥》,抒写了他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缺少这中深深依恋的情感体验,学来有些力不从心。而当把这情感揣摩的说教课变成了一堂配乐朗诵课的比赛课的时候,学生马上就投入了音乐的选择与自觉的揣摩诗歌意境的行动中了,在无形中实现教学目标,在可见中激活了兴趣。
直观的图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象,化文字为趣味地形象,同时,还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还原成鲜明的画像,借此展开想象,对原文内容进行语文文字的再创造,如教学《木兰诗》时,学生看着一幅幅连环画面,联木兰从军的故事,辅以自己的即兴生成,再现了故事又增添了趣味,保证文本学习的热情。
课本剧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极为感兴趣的一种形式,一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如《皇帝的新装》,生动、直观的内容在学生编成的课本剧中,显示出别样的情趣,渗透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沉浸其中的教师也获得了一种极大的享受。
语文教学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将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打造实实在在与学生世界密切的课堂,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巧妙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耳、口、眼、手、脑一起运作中,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为课堂注入新的动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主角成为可能。
三、构建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提高“主导”与“主体“相互配合的增值点
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闪光点、学习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转换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应尊重学生差异性,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来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师生形成平等尊重的和谐关系,就像是情感润滑剂,更容易实现教学相长、课堂增值的目标。
1.尊重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龙生五子,各有不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细微差别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各自的闪光点,教师尊重学生的过程也是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教师平等、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消除教师在学生心中高高在上的顾虑,才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关爱学生才可能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应该赏识学生,不忘抓住时机的表扬和鼓励学生。对于优等生要尽量给他们发挥自己的天地,鼓励他们挑战更高的舞台;对于部分后进生,不讽刺挖苦、不严厉斥责、不放手不管,而是和学生讲清学习的要求,老师对他的期望,让让他们认识差距、知道不足。谈话时,老师要予以鼓励和信任,眼神要热情真诚、语言要委婉柔和,让学生感到温暖而亲近教师,缩短心理距离。
2.愉快课堂,营造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从走进课堂就应该保持愉悦的心情并去感染学生,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交流沟通并形成默契,彼此心灵的碰撞,才更有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的教必须关注好每一个学生的学,切忌独自“表演”。课堂的师生对话,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与学生做着情感的沟通。会观察学生的表情,会用亲切的语气语调唤回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温暖人心的赞扬和鼓励、热切的眼神、温柔的微笑、恰当的手势都是与学生交流的动人语言。对学生的精彩回答大声表扬、对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的尴尬自然的去化解,并予以鼓励、对个别学生的开小差走神顺势去摸一下他的头或拍拍肩膀、针对一个问题的分歧意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感觉学生学习气氛不够浓烈时,一个笑话、一句幽默来缓解疲劳点……本着为学生的学习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课堂作为师生心灵交流的桥梁,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配合作用的发挥程度,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也会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见,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共同推进教学相长,师生平等对话中增强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课堂成为师生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追求课堂的开放性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形成习惯。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的思考和探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关键词] 教学 主导 主体 自主 开放 尊重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任务的主要平台,它是师生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是课程以及教学、评价、学习等活动相互融合的综合体。这就意味着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都在呈现着各自的角色定位,课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域。“教学”是什么?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此下了这样的定义——“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得意义有两层:一,教不是教其它的东西,而是教学生如何学习;二,教与学是相关联的,教要依据学。这就意味着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是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归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观念的深刻变革,是要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课堂为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样提倡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界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更鲜明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的高效性,让教学相长的结果呈现于过程。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挖掘教师“主导”性地位的体现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积极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最主要的体现,在于有意识地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走进知识的世界,大胆设疑、自觉思考、主动释疑或提问来解决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教师实践主导性的作用,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我主要从以下入手。
1.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才能更大程度上真正放手,也是教师实践主导性作用的关键,让学生变成真正的学习者。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教师经常性的督促和规范化下逐步形成的。语文学科的自学从学生自主掌握每一篇课文的字词入手,积累、品味美句并形成对文本整体的自我感悟,又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搜索,补充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为了让学生形成习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要让学生回馈和分享他们的自学内容并予以鼓励,这样既坚持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又引导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强抓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为了让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自主学习,教师就必须有掌控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手利用起来,强抓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练听,要求学生课堂听讲时要抓住重点边听边记,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时不时地让学生点评同学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练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教师不仅要营造课堂朗读的氛围,还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思考就会有话可说,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学生的各抒己见才能形成真正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
练读,语文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是师生与文本作者的一种意识上的对话,也是语文课堂保持鲜活的一种方式。读词语美句、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读学生的随笔和习作,以此加强语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吟哦讽诵、圈点批注、或精读或浏览、朗诵比赛品味阅读的乐趣,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
练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在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经常的带着学生进入思考的空间,并“等待”学生的思考。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思考不会无缘无故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好有让学生思考空间、思考价值的问题,在学生思考的时候,能给学生提出思考的方向,思考的方法,多思多活,学生的学习才更有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并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合作者和服务者,在学生想弄明白而不明白之处加以点拨和引导,这就是我们教师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师主导性作用的体现点。
二、坚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为此,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开放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以发展学生为主体的,充分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让课堂灵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1.把“实”带进课堂,开放教学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处处是语文,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的学习的背景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网络世界,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如:观察校园一角,以此为课题坚持写观察日记;感受亲情,印证“亲情感悟”单元所流露的母子之情、父子之爱、祖孙之乐;走进社区文化,所在社区的社会活动、社会现象、风土人情、特色人物,使学生学到比课堂上更珍贵、更鲜活的知识;搭建网络平台,搜索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补充阅读,在虚拟的世界探讨共同的话题,交流更自然而显得愈加开放,形成“头脑风暴”。 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把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可见可感的具象融入到教学中,开放课堂教学的资源,回归学生生活,既让语文学科自身的魅力得到彰显,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大熔炉中,学生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意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譬如在学习“热爱家乡”的单元中,学生产生了对自己家乡了解的愿望,为此利用这样的情结,在课堂上引入了本地的“水八仙”文化,通过网络的搜寻、向父母打听、甚至亲自去田间拍照和采摘,这堂课让学生受益匪浅,大大扩大了课堂的物理空间,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2.把“活”带进课堂,开放教学的手段
语文课堂是充满诗意的空间,是传递情感的所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之所在。
优美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开启人的智慧,选择和文章情感基调一致的乐曲来创设情境,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著名诗篇之一——《再别康桥》,抒写了他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缺少这中深深依恋的情感体验,学来有些力不从心。而当把这情感揣摩的说教课变成了一堂配乐朗诵课的比赛课的时候,学生马上就投入了音乐的选择与自觉的揣摩诗歌意境的行动中了,在无形中实现教学目标,在可见中激活了兴趣。
直观的图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象,化文字为趣味地形象,同时,还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还原成鲜明的画像,借此展开想象,对原文内容进行语文文字的再创造,如教学《木兰诗》时,学生看着一幅幅连环画面,联木兰从军的故事,辅以自己的即兴生成,再现了故事又增添了趣味,保证文本学习的热情。
课本剧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极为感兴趣的一种形式,一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如《皇帝的新装》,生动、直观的内容在学生编成的课本剧中,显示出别样的情趣,渗透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沉浸其中的教师也获得了一种极大的享受。
语文教学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将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打造实实在在与学生世界密切的课堂,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巧妙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耳、口、眼、手、脑一起运作中,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为课堂注入新的动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主角成为可能。
三、构建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提高“主导”与“主体“相互配合的增值点
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闪光点、学习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转换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应尊重学生差异性,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来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师生形成平等尊重的和谐关系,就像是情感润滑剂,更容易实现教学相长、课堂增值的目标。
1.尊重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龙生五子,各有不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细微差别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各自的闪光点,教师尊重学生的过程也是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教师平等、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消除教师在学生心中高高在上的顾虑,才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关爱学生才可能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应该赏识学生,不忘抓住时机的表扬和鼓励学生。对于优等生要尽量给他们发挥自己的天地,鼓励他们挑战更高的舞台;对于部分后进生,不讽刺挖苦、不严厉斥责、不放手不管,而是和学生讲清学习的要求,老师对他的期望,让让他们认识差距、知道不足。谈话时,老师要予以鼓励和信任,眼神要热情真诚、语言要委婉柔和,让学生感到温暖而亲近教师,缩短心理距离。
2.愉快课堂,营造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从走进课堂就应该保持愉悦的心情并去感染学生,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交流沟通并形成默契,彼此心灵的碰撞,才更有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的教必须关注好每一个学生的学,切忌独自“表演”。课堂的师生对话,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与学生做着情感的沟通。会观察学生的表情,会用亲切的语气语调唤回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温暖人心的赞扬和鼓励、热切的眼神、温柔的微笑、恰当的手势都是与学生交流的动人语言。对学生的精彩回答大声表扬、对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的尴尬自然的去化解,并予以鼓励、对个别学生的开小差走神顺势去摸一下他的头或拍拍肩膀、针对一个问题的分歧意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感觉学生学习气氛不够浓烈时,一个笑话、一句幽默来缓解疲劳点……本着为学生的学习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课堂作为师生心灵交流的桥梁,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配合作用的发挥程度,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也会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见,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共同推进教学相长,师生平等对话中增强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课堂成为师生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追求课堂的开放性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形成习惯。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的思考和探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