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飘红青藏线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筑路战士奉命回家找媳妇,花季女兵巡线红消香断,小茶花五岁上山寻父魂归高原;开心岭的来历,幸福院的笑声,以及背包带治头痛,擀面杖祛胃疼;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青藏线故事就像昆仑雪花,以翩然之姿,赋予高原史诗般灵动,一遍遍敲打年轻战士的心。
  风雪青藏线,是个盛产故事的地方。
  1953年冬,慕生忠将军带着人马、举着红旗、牵着骆驼跋涉数千里,来到昆仑山下一条小河畔,疲惫的部属问将军格尔木到底在哪里,将军停下脚步举目茫茫戈壁,忽然将手中铁锨用力一扔,“我的帐篷扎在哪里,格尔木就在哪里!”自此,格尔木从传说成为一个具体存在,青藏线故事也在铁锨与戈壁的撞击中奏响了序曲。
  1989年夏,我入伍到了青藏兵站部某通信站。几十个女兵中,有两位烈士的女儿。青藏线有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她们便是例证。邢景山,某团政委,百余次翻越唐古拉,积劳成疾,牺牲时42岁。成元生,驾驶员,高山性高血压,牺牲在驾驶室,年仅26岁。英雄已经远去,但英雄的儿女正与我们一起学习、训练、执勤。我无法判定她们对青藏线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也无法猜测她们再上高原是为了传承信念还是守护英魂。
  1990年冬,我有幸成为总后代表队的一员,在全军业余文艺会演中扮演小品《头发问题》的主人公。人物原型姓张,是可可西里无人区五道梁泵站——外号“秃头站”的一名老兵。由于日复一日高寒缺氧、高噪音、油气熏染,泵站里每一个战士都程度不同地掉发。不到而立之年的他,指甲全部塌陷,头发、胡子、眉毛荡然无存。为演好角色,我主动理成了秃顶,在南京、北京的理发店和舞台上,多次讲述他的故事。那段时间,我真分不清是舞台上的我在展示生活中的他,还是生活中的他在印证舞台上的我。但不管怎样,我们都是青藏线的兵,都因为高原留下了一张秃头照片。
  还有一位我熟知的领导和兄长。组织干事出身,一直到兵站部副政委,20多年埋在材料堆里,经常挑灯夜战。西宁办公楼五层靠电梯的房间,格尔木指挥所南楼二层的客房,安多机务站的学习室,沱沱河兵站的食堂??莽莽昆仑山,遥遥青藏线,总能找到他用过的笔头。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颗智慧大脑,竟因脑胶质瘤而放下了手中的笔。
  我最后一次见到他,纱布缠头,双眼紧闭,呼吸微弱,保持一个简单的姿势,让人想起唐古拉山口那座雕像,矗立于漫天风雪,岿然不动,默然无语。嫂子反复呼喊,怕他睡过去了。可无论怎么喊,都不见动静。嫂子哭了。我急忙叫八岁的儿子试试,几遍稚嫩的呼喊之后,他的手竟捏了捏孩子的手。
  是未来唤醒了他!嫂子、妻子、护士都笑了,我的心却很低落。他分明是不愿意让高原的下一代着急呀!后来,在三○一医院,兵站部领导伏在他耳边,问他是想回老家还是高原?“回高原!”清晰的三个字,与秦川汉子噙满双眼的泪水同时迸出。最真莫过英雄泪。记得他上一次掉泪,是在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低温,带车队奋战几十小时冲出暴风雪、闯过鬼门关后,抱着前来接应的战友,号啕大哭。
  回高原不久,他便把自己45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青藏线。“我的生命因子只有放在青藏线上才最活跃”,这就是他,又一个化作高原路基的老兵——张四望。
  当然,青藏线除了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还有令人振奋的生活故事。地窝子、干打垒已成追忆,水暖电氧网一应俱全的第五代营房宽敞舒适;自建温室绝对环保,时令蔬菜不再稀奇;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无聊没了踪影,卫星电视、光纤电话、数字网络以及休闲氧吧、雪线微博,高原生活也踏上了时代的节拍。青藏铁路通车,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遥远,官兵回家更方便了。
  然而,物质、文化生活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却难以改变。高寒、缺氧、紫外线,像潜伏的杀手,窥视着每一个奔走雪线的生命肌体。青藏兵站部进驻高原不到60年,先后有770多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这里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这里是惠泽青藏的天路,平均2.5公里就有一个英魂。我时常想,战士们何以一茬接一茬、前赴后继地守望高原?不正是因为这些以信念为笔、人生为纸书写的故事吗!无论它跌宕还是缠绵,悲恸还是欢笑,最后都变成了最生动的感召令和最辽远的集结号。而青藏线的每一位官兵,每一个生命个体,既是聆听故事的人,也是续写故事的人。
  军歌响起,天堑通衢;风雪飘红,昆仑作证。多年来我的心灵始终被青藏线的故事浸染着、滋润着。每当我于千里之外遥望高原、一遍遍追忆青春年华的美好时,所有对青藏线的感念,都化作了一种祈祷和骄傲。■
其他文献
这是一支传奇的部队,有人说他们是腾空的猛虎,有人说他们是展翅的雄鹰,1950年9月17日,作为中国解放军一个崭新的兵种——空降兵部队在中原大地横空出世。  上甘岭战役坚守坑道14昼夜、屡建战功,“98抗洪”力守荆江大堤78天,中俄联合演习与俄罗斯空降兵同场竞技扬威异域,汶川大地震发生后15勇士从5000米高空舍身一跃……62年来,祖国各地,哪里最危险、哪里人民需要,哪里就有他们从天而降。  请记住
期刊
解放军生活:驻香港部队在香港“一国两制”条件下驻军治军,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有哪些意义?  王增钵:驻香港部队在“一国两制”条件下驻军治军,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是保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需要、展示我党我军良好形象的需要、提高各级党委和广大官兵能力素质的需要、促进官兵身心健康的需要。这些都是由我们驻在特殊地区、面对特殊环境、担负特殊任务以及我们特殊的管理方式所决定的。  这些年,我们开展的各项宣示性活动,
期刊
离开连队一年多了,时常想起排里的老班长。四级军士长一个,战车司机兼油机班长,虽然长得像个小老头,但说话特精神,爱说笑话,没事儿就找我们周围几个小兄弟吹牛,或是周末喝上两口小酒,因为年龄比我大,资格比我老,所以我一直叫他老何。  老何是连里的“万斤油”,只要是关于部队的事,他似乎什么都知道,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外号“114”。“114”,电话号码查询台,那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的,而且还上知天、下晓地
期刊
每名驻香港部队官兵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加入这支队伍的,他们头顶着荣誉的光环,是紫荆花下的骄子。然而,当听到在香港当兵两年仅能逛两趟香港的回答,相信你所有的羡慕嫉妒恨都将会化为淡定。虽然在香港当兵,但他们比“内地兵”离香港似乎更远,见到刘德华的机会和内地差不多。其实,在驻香港部队当兵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奉献和牺牲。  Q驻港部队官兵家属可以随军吗?  A由于驻防环境特殊,港内部队干部士官家属不允许
期刊
解放军生活:请问15年来,驻香港部队在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提升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仕波:驻军党委从2008年开始,提出了在继续传承“站稳脚跟、树好形象”的指导思想上,将工作重心转到以核心军事能力的提升来牵引部队其他能力的提高上。这几年,我们部队的作战能力明显提高,官兵的素质也有显著提高。步兵旅在广州军区建制师旅比武中连续3年获总分第一名。“乐施毅行者”是一个国际性比赛,每年有1100多支队伍参加
期刊
陈“导员儿”的爱兵事儿  陈建华是从机关政治处副营职干事下到连队代指导员又到分库代教导员的。一年内调换两个岗,虽然都是代理,但陈建华却乐此不疲。平时机关有事,只要一个电话,他都会乐颠颠地跑回去。  陈建华当兵后,在新兵连也曾挨过“收拾”。他2001年军校毕业当上干部那天就告诉自己,第一做好人,不忘本。第二做能人,不忽悠。啥叫不忽悠?陈建华眯着眼睛说,跟兵在一块,多说人话,不说鬼话。  没有不可爱的
期刊
一迈进大连边防检查站监护大队五中队的大门,耳畔传来嘹亮的口号声。每天清晨,中队长陈超都要带领着战士们进行体能训练,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脑子里永远有任务,肩膀上永远扛责任。”这是陈超对自己这身橄榄绿的承诺。  责任心一颗,胜似黄金  一次,武警辽宁边防总队组织军事比武。对于个子不高,身材单薄的陈超来说,体能素质成了他的“绊脚石”。烈日当空,酷暑难耐,当战士们都在休息时,陈超却继续训练。虽然脸上、脖
期刊
第一眼看到李聪娜,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位秀丽的姑娘,小小的身体里积蓄着如此巨大的能量,更无法将她与尖端的网络空间联系在一起。然而,她就是这么出人意料,成为12项全军重大科研项目的领军人,连续在全军性比武中摘金夺银,多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网络世界,勤是钢刀,忠诚作刃  ——李聪娜 ,2004年7月,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2004年6月,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某学员旅礼堂,李聪娜和同期毕业的20名军
期刊
“火龙王”有个很好记的名字,叫黄金,父母取名时希望他成为一块真金子。不过他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当兵十载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还当上了我们喷火班的班长。  说起“火龙王”的十载军旅,除拥有一手喷火“绝技”,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风向、空气潮湿度等喷火诸元,喷油黏稠度、喷火射击动作等关键要素,只要经黄金一瞄,就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  2006年,集团军军事训练尖子比武。比赛前,他“火眼金睛”一亮
期刊
“闪电攻击”5秒生擒劫持者  在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宿舍楼,1名男子因感情问题,手持钢珠枪、匕首和砍刀劫持了2名女学生,公然叫嚣:“只要在一小时内不见前女友,就杀死人质。”公安机关与其谈判未果。六支队临危受命,派出5人特战小组迅速赶赴事发现场。并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在结构相同的宿舍内进行了实战模拟摆练,在确定了该男子和人质可能出现的位置后,迅速做出了“定位到人、计算到秒、测量到步”的处置方案。一个小时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