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的味道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腊肉已经切好了的,蒸了就可以吃。”老娘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了大概一碗腊肉的样子。一看,就是挑选过的,全是精瘦肉,还特意切了片。打开,闻一下,嗯,真香!柴火的味道混合着调料入味的肉香气扑鼻而来。老娘常爱念叨:人啊,哪怕活到一百岁,也需要一个娘。我想,在娘心里,就算我已经是个实打实的中年妇女了,依然是娘心里那个跌跌撞撞的闺女。就算我现在已经不喜欢吃那种精瘦肉了,在老娘心里,我还是那个长不大的需要她操心疼爱放不下心的挑食女儿。为了不负老娘的好意,我开心地说:谢谢老妈,都是精瘦肉呢。
  “民以食为天”,一句话道出了在中国人的文化传承里,“食物”有着不亚于神祇的地位。有学者调侃,中华文化是饕餮美食吃出来的。好像还真是这样!在中国文化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升迁调度、老的做寿、小的过生,乔迁理坟都是要吃饭的。尤其在家庭里面,很多的时候,我们都会用食物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爱。
  就以老娘来说,以一年的时间长短为例,老娘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忙着给儿女们做各种吃食,各种食物的味道充盈了子女们一年又一年的时光。腊月里,母亲忙着熏制腊味、筹备元宵节的食材;三月清明节母亲要上山摘火草做清明粑;五月端午节母亲要包粽子;八月中秋节吃月饼,母亲会买好各种瓜果,小时候还给我们做饼干.....
  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最重要、最受重视的是除夕和春节。差不多在春节前两个月,老娘就开始筹备春节的食材了。纵然这个庚子年的冬天突然而凛冽,依然不能阻止老娘准备春节各个传统吃食的决心。还在腊月初,母亲就开始准备熏制腊味。那几天恰逢最冷的三九天,在持续的几天低温降雨之后,到处都是厚厚的凝冻。一些高速路段、公路都封路禁止通行。有点不放心老娘,打了电话嘱咐老娘没事别外出,老娘才说起,一周前就回老家买了新鲜猪肉,已用盐、花椒、胡椒等调料腌上了,腌一周后再用柴火烟熏。怕老娘又“单独行动”,我赶紧强调等我周六开车陪老娘去。老娘回答说好。可后来的结果是老娘怕路况不好,担心我开车不安全,怕腌好的肉坏掉,就“单独行动”,偷偷去把之前腌好的肉熏了,还轻描淡写说一句,熏了一晚上才熏好呢,还不小心在楼梯坎上摔了一跤,幸好没摔倒哪里,真是菩萨和老祖人保佑啊,老娘连连说。
  唉,这就是我那老爱“单独行动”的老娘。
  老娘是老一辈中国传统父母的典型缩影,他们那辈人对家庭、对子女刻在骨子里的只有“奉献”和“责任”。他们总是默默地为子女做着一切,能不给子女添麻烦的就尽量不打扰。像《都挺好》里那个苏大强类的父母是极少的。老娘总是动不动“单独行动”。她常挂在嘴边的是,你们工作忙你们的,不要随便请假,我自己就可以了。不管是父亲迁坟的事,还是要回老家做点啥,好多时候都是等老娘回来了我们才知道老娘“单独行动”的事情。
  我从小跟外公外婆长大,外公外婆跟二舅一家相邻。二舅妈是四川人,做得东西真是好吃。家常炒菜、各式腌菜、以前年代各個家庭爱做的各式煎炸食物……等等,二舅妈几乎都会做,而且做出来的东西色香味俱全。老娘做东西可就逊色太多了,老娘做东西比较清淡,喜欢保持食物的本味,调料的拿捏上也没有二舅妈精准。可是不知怎么回事,读书离开二舅家以后,我从没有怀念过二舅妈的厨艺。可就算现在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一段时间不去看看老娘,我竟然会馋老娘做的那些粗茶淡饭!
  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时尚的大都市还是落后的乡村,每一个升级做了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会按照父母沿袭下来的方式做食物哺育自己的孩子;等孩子长大外出读书或参加工作,在没结婚之前,父母会给孩子制作油辣椒,或是家乡能够存放久一点的吃食;等孩子成家了,隔得远的,会给孩子寄亲手做的一些能存放的食物;近点的会在节日到来之前提前准备好相应时令的吃食,然后给孩子们一一送去。好像全天下的父母都记得自己孩子的口味和喜欢的食物,可是有几个子女清楚知道自己父母的口味和喜好呢?
  全天下,应该没有不喜欢吃自己父母做的饭菜的子女吧。就算父母不是什么大厨,甚至在旁人眼里菜做得很一般,也总会有一样让子女心心念念的食物。比如说我吧,我就很喜欢老娘煮的面条,说不上为什么,就是觉得好吃,哪怕没有哨子,没有小葱,也觉得美味异常。
  小时候不止一次问过老娘:妈,你说我煮的面条怎么就是没你煮的好吃呢?老娘总是笑笑,有啥特别的,不就是酱油、醋、小葱这些东西吗?
  我们这辈人大多是从知事起便开始读书,然后参加工作。不要说是应该会的女红,连做家常菜做得好的都不多,更别提那些传统的需要许多程序制作的吃食了。有些食物已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在制作的过程里甚至于有一种传统的精神的传承在里面。老娘还常说的一句话是,一辈做给一辈看。以前以为老娘这句话是说关于祭祀什么的,总觉得那是儿子的事,我这个女儿也不必懂得太多。现在才明白,老娘说的不仅仅是一辈传一辈的关于对祖宗血脉亲情延续的敬重,更是一个家族、家庭对于血脉、对于生活的永不断线的信仰继承和连接。
  同事说起她老娘和婆婆给他们准备了好多腊味,我又想起大冷天给我送腊味来的老娘。忍不住感叹一句,娘在,过年了还有腊味吃,等老的离开了,我们这辈人多数是不会做的,怎么办哦?同事答一句:我才不担心呢,超市里什么都有。
  是的,超市里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可是有娘的味道吗?超市里的传统食物早已是机器设备流水线快速生产出来的产品,甚至有些为了提高产量,节约时间和成本,大大简化了生产程序和工艺,哪里还有半分娘的味道?
  父母做的食物里,最最好的一味配料是“爱”。远离故土的游子,在梦里梦见过多少次的,除了故乡,应该还有老娘做的食物的味道吧?
  责任编辑:李军学
其他文献
游到山顶的鱼  在九天湿地  看到一群小蝌蚪  它们摆出鱼的姿态  在山顶摇尾巴  我要把它们唤作鱼  因为在九天湿地  在哀牢山之巅  需要一群鱼  倾诉游过哀牢山的痛苦和幸福  它们游出查姆湖  一览众山小  它们游上哀牢山  游到九天湿地  俯瞰哀牢山脉的雄壮和苍凉  在九天湿地  我看到一群游上山顶的鱼  它们摆动七彩尾巴  只想让哀牢山  为它们喝彩  在九天湿地  我想我也是一条游鱼 
期刊
古镇,托不起更古老的梦  它的真身是现代混凝土构建  只是穿了彝族的外衣,只是仿古的容颜定了妆  可就这样  我们仍然喜欢它  毕摩广场位居中央  毕摩打出节拍  燃烧的火焰,烧红了人脸,烧红了斗篷,也烧红了人心  直到火把高高舉起时  涌动的人群狂舞  今夜未眠  小桥流水  流淌的寂静沉在四周  冷静的护城河,灯火通明  一座不夜城  岸边的灯笼  像彝族少女的唇  火辣辣的情  若要追溯,在
期刊
小草有梦,去原野做自己  按照炊烟的意愿生活  不必擔心因为低头,触碰焦灼  不需要高举仰视的盾牌,攀比灌木  与同伴并肩  供羊群轻吻,咀嚼  然而……  我的家乡没有草原  梦里的草原  长空拥有海的蔚蓝  昼夜与星空俘获同等深邃  猎人也需要写诗  蚂蚁终将成为最终赢家  清风托着日子,从朝阳到落日  炊烟依旧做梦,尽管  家乡没有草原  三月碎语  是蜜蜂让春天更加形态饱满  流水依托落花
期刊
彩云竹溪  以彩云命名一个乡镇  再以竹溪命名一个村庄  诗与诗在天空相遇  句与句在溪水中汇聚  远道而来的人  以竹为友,化己为竹  在竹篱下把盏人生  斗茶,饮酒,长啸  让生命和竹一样拔节  于彩云下撑一杆竹桨  竹筏沿清溪而下  两岸的翠竹隔断炊烟  尘世与天堂握手言欢  青山的倒影在水中渐行渐远  煉象关拾遗  一头象卧成一座山  轻吐历史的火焰  被风雨打磨过的身躯  蜿蜒赶马人的目
期刊
名家與楚雄
期刊
一步之外,我目击一株小草  撕裂春天深藏的锋芒  期待一场播种的春雨,沿着目光  植入内心,绿过多少惊叹  剪刀似的春风中,身首异处的雪  在一副挽联上精神失常  一株小草唯我独尊,雪  纯情处女,再也称不出生命的重量  不能告诉你,一年一度的音准  将一株没有经典的小草奉为重生  飞翔的姿势  夜,水一樣的凉,林间小径  孤独的向前延伸  夜色包围的风景中  我们走走停停,没头没尾  深爱的林间
期刊
在哀牢大地久了,才知道大地的厚度  是慈悲的厚度。你才会知道  生活在这里的人,混杂在不同的作物中  舉着各异的面孔,别着植物  的标签,在土地上行走  他们散发独特的气息,哪怕混杂在一起  土地也容易分辨出他们  像蜜蜂精准识别每一种花朵。  在哀牢大地久了,你才会知道  日在中天,不是炫目,适合劳作  适合把皱纹平移成地垄  适合把掌纹还原成植物交错的根系  适合把汗珠淬炼成古朴的星辰。  在
期刊
走进雨露,有阳光陪伴。雨露,白族花开的地方。这是个草叶上跳舞的乡镇。古老的白族歌舞仿佛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起在这乡愁弥漫的土地上。  从南诏国立国的公元738年,到大理国灭国的公元1253年,西南地区都是以独立的政权存在。南诏国(738年—902年),共经营164年;大理国(937年—1253年),共经营316年。对应到中原政权是唐初到南宋末。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和彝族的关系事关国家前途。南诏的
期刊
把每个文字  插上雉尾和鹰翎  选取阳光浸泡的词句  给大麦地写诗  翻开《查姆》和《赛玻嫫》  写这片热土  镌刻千年的神性  聆听《阿色调》  写绿汁冮  清波沐浴灵魂的惬意  凤凰花举起红酒  写万亩番茄醉颜的壮丽  微风拂过,橘叶鼓掌  写甘蔗林在笑声里  述说幸福小康的蜜语  欢快的锣笙把我们邀来  大麦地晨妆晚霞的热情  我们要用诗歌,把她点亮  即使是结尾的句号  也要把大麦地,扩燃
期刊
1  我和姜驿特别有缘,到元谋工作不满十年,去过姜驿三次。  2018年三月,我第一次到距姜驿乡政府约二十公里的贡茶完小为期一周的生活体验。  记得那次,我们上午十一点乘坐大巴从县城出发,到江边龙街搭渡轮过金沙江北岸,然后直上姜驿。等到达目的地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  五天时间,安排得紧紧当当。我们用了两天时间听优秀教师的教研课,花两天时间对周边村庄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家访,用一天时间重走了红军曾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