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新 设计巧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llyc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道压轴题是这样的:
  刚回营地的两个抢险分队又接到救灾命令:一分队立即出发赶往30千米外的A镇;二分队因疲劳可在营地休息a(0≤a≤3)小时再赶往A镇参加救灾. 一分队出发后得知,唯一通往A镇的道路在离营地10千米处发生塌方,塌方处地形复杂,必须由一分队用1小时打通道路. 已知一分队的行进速度为5千米/时,二分队的行进速度为(4+a)千米/时. 
  (1)若二分队在营地不休息,问二分队几个小时能赶到A镇?
  (2)若需要二分队和一分队同时赶到A镇,二分队应在营地休息几个小时?
  (3)下列图象中,①②分别描述一分队和二分队离A镇的距离y(千米)和时间x(小时)的函数关系,请写出你认为所有可能合理图象的代号,并说明它们的实际意义.
  1 分析与解
  分析 解决第(1)问的关键是考虑二分队在行进过程中是否在塌方处受阻,若受阻则应计算出停留时间;解决第(2)问须结合题意进行分类讨论,并能准确理解字母a的含义:解决第(3)个问题的关键是能看出图象的变化趋势,准确理解图像上每段的起点、终点在情境中的实际意义,并能对图象①和图象②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找出可能合理的图象的代号.
  解 (1)若二分队在营地不休息,则a=0,速度为4千米/时,行至塌方处需104=2.5(小时),因为一分队到塌方处并打通道路需要105+1=3(小时),故二分队在塌方处需停留0.5小时,所以二分队在营地不休息赶到A镇需2.5+0.5+204=8(小时);
  (2)一分队赶到A镇共需305+1=7(小时).
  (Ⅰ)若二分队在塌方处需停留,则后20千米需与一分队同行,故4+a=5,即a=1,这与二分队在塌方处停留矛盾,舍去:
  (Ⅱ)若二分队在塌方处不停留,则(4+a)(7-a)=30,即a2-3a+2=0,解得a1=1,a2=2,经检验a1=1,a2=2均符合题意。
  答:二分队应在营地休息1小时或2小时。
  (3)合理的图象为(b)、(d).
  图象(b)表明二分队在营地休息时间过长(2  图象(d)表明二分队在营地休息时间恰当(1  
  2 亮点赏析
  2.1 背景新
  本题取材新颖,贴切实际. 2008年我国重大灾害频繁发生,“抢险救灾”是大家都关注的一个话题. 该题以合乎情理而学生又非常熟悉的材料为背景,将数学中方程和函数等知识巧妙置于其中,既凸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功能,又具备让学生乐于接受,甚至欣赏并跃跃欲试的情感目标.
  2.2 题意明
  本题一改传统中考压轴题语言冗长、涉及知识面过广、综合性过强的面孔. 表述言简意赅,自然质朴,可读性较好,没有使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本题以能力立意作为描摹主题的主色调,突出对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条件转换、图象的理解和信息捕捉等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学生方程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考查.
  2.3 设计巧
  本题设计的行程问题与一般行程问题不一样,突破了传统行程问题应用题的模式. 例如设计“离营地10千米处发生塌方,须由一分队用1小时打通道路”的条件,为解决问题设置了一个障碍,也是本题设计的一个亮点。使学生难以用陈题去“对号入座”,能真实、充分地考查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所设计的图象与常见的函数图象也有不同之处:一般此类图象均是以出发地作为坐标原点,而本题设计的出发地的坐标是(0,30),目的地A镇的坐标在x轴上。这对学生理解图象、捕捉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供的四个选支项中,可能合理的选支不是唯一一个,这又与一般的图象信息选择题有别;要求说明合理图象的实际意义,更能科学真实考察到学生对图象是否理解,是否具有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象及相关问题的设计是本题设计的“神来之笔”,让入耳目一新.
  
  3 反馈与启示
  笔者对一部分考生解答此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约三分之一的考生认为:这是一道活而不难、新颖有趣的好题,富有挑战性,解答时没有遇到大的障碍。总体情况是:第(1)小题,多数考生得了全分;而解答第(2)小题时暴露出的问题较多,主要是不知怎样建模,表述不全不准确是通病,此小题得分率不高;多数考生在解答第(3)小题时遇
  到了困难,因函数图象呈现的方式和设计的问题不是常见的,因而未能读懂函数图象,特别是不知对图象①和图象②进行比较对照,因而判断失误。该小题得分率较低. 不少考生反映:读过这道压轴题的第一感觉是“似曾相识”,但深入下去又觉得“素未谋面”,无从着手,平常“苦练”了那么多的习题,竟找不到一个已做过的题来模仿,感到“功夫负了苦心人”.
  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也击中了教学的软肋:一旦熟悉了的表述方式或题目条件发生了改变,学生便会找不着实在的突破口. 这启示我们:教师讲课的重点应该是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要着力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应用题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将课本中典型的例题、习题进行拓展和延伸,挖掘其蕴含的潜力. 对例题、习题应通过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表达方式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要通过展示各种题型所表现出的不同思考策略和解题方法,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贴近实际、新颖有趣、活而不难、蕴涵丰富数学知识的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问题,并且感悟解题思想的形成过程,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从而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作者简介:王元凯,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安庆市“骨干教师”,安庆市首届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安庆市首届名师团成员. 长期在教学第一线耕耘,主持过省、市初中数学课题的研究并获奖,有数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
其他文献
1 将例习题教学“思想”化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学中要尽早渗透数学思想,虽然这一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无法将理念付诸于行动。
期刊
书中只介绍了一点相关的历史,对手它的应用没有作任何介绍,随着几何学习的深入,有些学生会产生一些好奇,本文对此作一点补充,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期刊
同学们,也许在读小学甚至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教过您:“0乘以任何数都得0”,如果我们用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这一数学事实就是:“若a=0,b=0,则x取任意实数等式ax=b都成立”.那么它的逆命题就是:“若x取任意实数等式ax=b都成立,则a=0,b=0”.当然它的逆命题还可以作如下改进:  定理 若x能取到至少两个不同的实数满足等式ax=b,则a=0,b=0.  证明 设x取x1和x2时满足等式
期刊
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也是中考必考的考点.下面就结合2009年的考题,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勾股定理的主要考点,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1 应用勾股定理在等腰三角形中求底边上的高  例1 (2009年湖南长沙)如图1所示,等腰△ABC中,AB=AC,AD是底边上的高,若AB=5 cm,AC=6 cm,则AD=______cm.
期刊
1 英国基础教育学制及GCSE简介    英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英格兰、北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都有各自的教育部和教育传统,学制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小学入学年龄是5岁,而北爱尔兰则为4岁,苏格兰的中等教育从12岁开始,其他三个地区则从11岁开始,[1]下表1是根据1988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教育改革法(ERA)标准设立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制.  在第四学段结束时,
期刊
分层协作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层次,并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它是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教学形式.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的教学活动环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有所获,以达到培优与补差并举的效果,逐步达到面向全体,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本文主要是结合一个课例来谈谈问题的
期刊
门道,即思想和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已经沿用多年,蕴藏于教材中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被老师津津乐道地谈论的同时,却很少被老师归纳、继承和沿用,这很可惜,本文试借6则亲历内容的设计,举6种“合理掌控教学”之说,提6点“认清教学门道”之法,与大家谈6类“有效教学”之实。
期刊
笔者曾经碰到这样一道题:正整数a和b使得ab+1整除a2+b2,求证:[SX(]a2+b2[]ab+1[SX)]是某个正整数的平方(第29届IMO试题第6题).  这道题看似简单,但真正构造出一般化的证明却很困难;我们不妨借助特殊化思想,设[SX(]a2+b2[]ab+1[SX)]=k(k是正整数的完全平方)……(1),能否找到具体的k,a,b满足该式呢?通过计算机编程,由于a,b在式子中是
期刊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问题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 使得通过这个问题,就好象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 一些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与西方学生相比,尽管中国学生在解决常规问题上有相当的优势,但在解决应用题,开放性问题上则表现平平,特别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欠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创造性地使
期刊
三角板是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工具, 以三角板为道具,以学生常见、熟悉的几何图形为载体,并辅之以平移、旋转等变换手段的问题, 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设计的空间,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观察、实验、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的能力以及运动变化、分类讨论思想等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类操作性的题目格调清新,立意新颖,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索的能力”的要求,既注重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