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魁——品牌霸权在中国将长期存在

来源 :品牌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oqwr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霸权存在中国的三大原因
  
  《品牌世界》 :前一段时间博士伦坚持在中国不退货的事件你怎么看?你认为它为什么敢坚持在中国不退货?
  李锦魁:西方的一些品牌在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品牌霸权,这实际上是存在的。一些大企业在品牌做大了以后,也确实做了一些霸王条款的东西。从消费者这一块来看,中国人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有时候是权利放在自己
  手边却不懂得珍惜。为什么博士伦敢不退货?因为那些问题产品放在中国有人买。如果事情出来以后大家集体抵制没人买,你看它退不退?!而且在这类事情上,媒体也没有呼吁,把这个事情弄起来。像前一段时间肯德基的苏丹红,一开始不也说没有吗?结果媒体一吵,它们就低下头改了。
  
  《品牌世界》:从你多年的实战经验来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李锦魁:一些大企业可能和当地的政府有一种内在的、隐性的勾结在里面。如果监督部门告诉它:我不查你,没关系!那它还紧张什么?如果政府不查你,媒体不炒你,它为什么要退货?所以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怪圈。消费者维权意识不足、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媒体没有形成氛围,是出现这种问题的三大原因。按公关理论来说,危机处理的第一步应该是解决问题,然后再客观、公正地公布信息,表明其立场和态度。但在中国却是相反:先不解决问题,而是先想办法把它盖住。现在很多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候的首要问题就是拿钱把媒体的口塞住。
  
  《品牌世界》 :一些比较实际的营销专家认为这样做其实没有错。
  李锦魁:从企业的立场出发,这样做其实很难说是不对的。一个商人你如果批评他唯利是图,实际上是违背经济规则的。商人本来就是要唯利是图。只不过它要保证一定的社会效应,不至于和这个社会的正面规则相抵触。品牌霸权最本质的一点是企业如何最大地保护自己的利润——包括长远的和眼前的。至于用什么手段去保护,那就是它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博弈。你消费者愿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购买这个产品,如果你愿意我为什么不卖?
  
  《品牌世界》 :那你认为品牌霸权现象在中国会维持多久?
  李锦魁:有一些企业的产品出现问题以后,不是每个消费者都知道的。很多产品对消费者的危害其实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如果政府机关和媒体的监督不利,很容易造成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有一定的潜伏期。在这个潜伏期企业在处理问题时会有一个考虑:它要看这批货物如果退货的损失,以及如果不退货对这个品牌的损失。比如说它如果退货会损失10个亿的有形价值,而不退货它会损失2个亿的无形价值,那它会选择不退货,然后用这10亿里面的5个亿来修补和维护这个品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品牌霸权是存在的,而且还会有很长时间地存在。
  
  发展民族品牌方能抵制品牌霸权
  
  《品牌世界》 :所以你认为品牌霸权的出现,最终还是我们的市场本身不成熟所导致的。
  李锦魁:没错。西方传统的营销理论为什么很多来到中国行不通?因为它的很多理论来源于一个成熟化了的市场。但在中国这个不成熟不规范的市场,你用那套规范的理论套过来,其实是不适合的。就好像用一个博士的标准来套一个中学生一样,不能说它不对,只能说它不合适。比如现在很多的品牌排名和品牌价值排名,也是导致品牌霸权的一个原因。很多时候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个品牌值多少钱,政府的主管机关给你排个位,排位之后,一些消费者就会以为这是个好品牌我应该去享受。但这个东西是否合理呢?很少有消费者会去质疑这个排名的根据,因为没有政府和媒体的撑腰,消费者也没有渠道去表达自己的质疑。其实,排名者所依据的数据,是来自各个企业的数据报表。这里面有多大的水分暂且不说,就算数据没有猫腻,这个流程本身就没法体现公正。一个品牌其实不属于一个企业,而属于消费者。但很多评估实际上不是去问消费者,而是去问企业。
  
  《品牌世界》 :那中国企业应该怎样去看待国际品牌霸权?是否要抵制、消灭它?或者其他?
  李锦魁:说句实在话,品牌霸权不可怕,关键是要看掌握在谁手里。如果品牌霸权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那我们消费者所付出的伤痛就可能会是白疼。因为国外品牌未必会把资金抽走,但它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始终是盯着它的本国。如果是掌握在民族品牌手里,那这种霸权最终会产生一种回报。企业一大,对政府来说会贡献税收,对当地社会来说会解决就业,而且随着企业的成长其社会责任心也会加强,会自动改正自己的产品,并最终产生社会回馈。所以说,霸权不可怕,别走偏了就可以。你看像微波炉,现在谁也不得不承认格兰仕称霸。但称霸的结果是价格降下来了。现在一个微波炉是三四百块,但你想想在外国人手里的时候,一个微波炉至少要一千多块!中国国内的家电品牌在取得霸权之后,实际上对中国家电的普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很有益处。
  
  (李锦魁,广州锦魁尚形营销策划机构策略总监,美的工业设计董事长。)
其他文献
从去年开始,一些国际知名品牌频频发生公关危机,索尼相机、芝华士、博士伦眼药水、亨氏婴儿米粉……等等,一时间,国际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众多消费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明显下降。连国际品牌都靠不住,还有哪些产品是值得我们信赖的?  包括业界在内,几乎没有人去反思这些国际品牌危机频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难道这些危机事件仅仅是偶然发生的吗?为何高度集中在有着巨大消费潜力但市场规则尚不成熟的中
期刊
阁瑞斯全面调整价格,在表面上看是实行降价行为,事实上,是将自己放到了最佳的战略位置。意味着阁瑞斯掉转矛头,从GL8转向瑞风。  自1999年通用别克GL8下线,商务MPV(多用途汽车)之战就拉开了序幕。MPV市场基本上分为两大阵营,即大MPV和小MPV,大MPV即是以GL8、奥德赛、瑞风、风行及阁瑞斯为代表,而今年奇瑞V5的下线,也加入到大MPV的竞争阵营中。作为品类开创者,GL8当仁不让成为MP
期刊
小肥羊很早就开始国际化扩张。在2002年就已启动海外的注册工作。到2005年底,海外的连锁店已接近10家。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短期目标:2008年的香满香港上市;以及一个长期目标:打造一个中国餐饮业百年品牌。  7月底,在“喜洋洋”的民乐中,张钢落笔签约,小肥羊从此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引进海外私募基金的餐饮企业。十几天后,这个中国餐饮第一品牌的创建者坐在了我们面前。他穿着没有任何图案的白色圆领T恤,依然
期刊
TCL自有品牌手机一旦不能起死回生,它极有可能沦为一个阿尔卡特的贴牌加工厂。  9月8日,李东生在TCL炫系列动态液晶电视的新闻发布会上立下军令状:新管理团队12个月内完成止亏任务。这个场面让人想起2004年10月的一个镜头,TCL通讯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时,李东生信誓旦旦地放出豪言壮语:“我以个人信誉保证,18个月内,公司一定会赢利。”自此之后的18个月内,并购的阿尔卡特不仅没有给TCL带来丝毫
期刊
新东方成功上市,只能算是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先行者,但能否持续领先,对新东方以品牌为导向的运营管理的考验才刚开始。  9月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纽约上市,董事长俞敏洪的财富一举突破18亿,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英语老师”。正如百度上市引爆搜索引擎热,无锡尚德上市煽燃太阳能热,新东方的成功上市,点燃了国内的英语培训业“做大做强”的集体冲动。  英孚教育中国区总经理张熙评论,“新东方在美国上市成功,意味
期刊
2005年Mp3市场品牌数量曾一度达到630个以上,而现在,市面上尚存的不足100个。资料显示,Mp3销量目前正大幅萎缩,品牌大量消失,整个产业链包括代工厂、零配件供应厂、渠道商等都呈现出紧缩态势。  MP3上游的配件如外壳、电线、电子配件、电池等产业已相当成熟,进入门槛比较低,加之高额的利润空间,使得MP3成为一个投机性非常强的行业。而正在流行的音乐手机,以及能够看电影的MP4等可替代性产品的冲
期刊
运动场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只能是某个单项的冠军,而不可能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上同时有所成就。做精做强、专注做好一件事,使圣雅伦成为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     湖南人郑春生是圣雅伦公司的一名保安人员,而在今年3月份,他将很可能结束自己做保安的历史,在圣雅伦商学院三月份的新学员名单上写上他的名字。  2004年12月,圣雅伦公司推出了“315老板孵化器工程”,即花三年时间,出资一千万,培养500个老板
期刊
无论是率真讲情义,还是成熟老道的田延友都有一个原则——务实。这是他在烟草行业摸爬滚打的经验,也是他能在众多咨询广告公司中脱颖而出的法宝。  田延友是个性情中人。开口先谈情义,再谈烟草,最后才谈品牌。他始终把情义放在第一位,包括对家人、朋友,甚至合作伙伴。也正因为这种率真的性格,他被同事戏称为透明人,甚至因此被同事指责为“过于坦白,缺乏防人之心”。  在与田延友的接触中,你很容易感受到他全身上下透着
期刊
在中国商场上能活下来的不是虎狼就是狐狸,能在商场上活得很好长得很肥的肯定都是老狐狸。最近有头老狐狸很火,来广州时,近十家媒体济济一堂,等候了他一个多小时。他如皇帝一般登场,又如教父一般在灯光下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小记小编们恭恭敬敬地提问,埋头整理他的发言,犹如小学生面聆一位商场圣贤传道授业。然而这一切对严介和来说真是“实至名归”吗?     撇开近半年来媒体给他带上的种种光环,我们开始质疑:严介和这
期刊
塑造企业家品牌不是为了企业家个人名扬天下,而是为r更好的塑造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企业家品牌是一个企业进行品牌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企业家品牌的塑造。从本质上来说,企业家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是相通的,所以,在打造企业家品牌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相关的策略和方法。但是,企业家品牌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区别对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塑造企业家品牌的“三纲五常”策略不可忽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