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霸权存在中国的三大原因
《品牌世界》 :前一段时间博士伦坚持在中国不退货的事件你怎么看?你认为它为什么敢坚持在中国不退货?
李锦魁:西方的一些品牌在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品牌霸权,这实际上是存在的。一些大企业在品牌做大了以后,也确实做了一些霸王条款的东西。从消费者这一块来看,中国人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有时候是权利放在自己
手边却不懂得珍惜。为什么博士伦敢不退货?因为那些问题产品放在中国有人买。如果事情出来以后大家集体抵制没人买,你看它退不退?!而且在这类事情上,媒体也没有呼吁,把这个事情弄起来。像前一段时间肯德基的苏丹红,一开始不也说没有吗?结果媒体一吵,它们就低下头改了。
《品牌世界》:从你多年的实战经验来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李锦魁:一些大企业可能和当地的政府有一种内在的、隐性的勾结在里面。如果监督部门告诉它:我不查你,没关系!那它还紧张什么?如果政府不查你,媒体不炒你,它为什么要退货?所以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怪圈。消费者维权意识不足、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媒体没有形成氛围,是出现这种问题的三大原因。按公关理论来说,危机处理的第一步应该是解决问题,然后再客观、公正地公布信息,表明其立场和态度。但在中国却是相反:先不解决问题,而是先想办法把它盖住。现在很多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候的首要问题就是拿钱把媒体的口塞住。
《品牌世界》 :一些比较实际的营销专家认为这样做其实没有错。
李锦魁:从企业的立场出发,这样做其实很难说是不对的。一个商人你如果批评他唯利是图,实际上是违背经济规则的。商人本来就是要唯利是图。只不过它要保证一定的社会效应,不至于和这个社会的正面规则相抵触。品牌霸权最本质的一点是企业如何最大地保护自己的利润——包括长远的和眼前的。至于用什么手段去保护,那就是它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博弈。你消费者愿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购买这个产品,如果你愿意我为什么不卖?
《品牌世界》 :那你认为品牌霸权现象在中国会维持多久?
李锦魁:有一些企业的产品出现问题以后,不是每个消费者都知道的。很多产品对消费者的危害其实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如果政府机关和媒体的监督不利,很容易造成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有一定的潜伏期。在这个潜伏期企业在处理问题时会有一个考虑:它要看这批货物如果退货的损失,以及如果不退货对这个品牌的损失。比如说它如果退货会损失10个亿的有形价值,而不退货它会损失2个亿的无形价值,那它会选择不退货,然后用这10亿里面的5个亿来修补和维护这个品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品牌霸权是存在的,而且还会有很长时间地存在。
发展民族品牌方能抵制品牌霸权
《品牌世界》 :所以你认为品牌霸权的出现,最终还是我们的市场本身不成熟所导致的。
李锦魁:没错。西方传统的营销理论为什么很多来到中国行不通?因为它的很多理论来源于一个成熟化了的市场。但在中国这个不成熟不规范的市场,你用那套规范的理论套过来,其实是不适合的。就好像用一个博士的标准来套一个中学生一样,不能说它不对,只能说它不合适。比如现在很多的品牌排名和品牌价值排名,也是导致品牌霸权的一个原因。很多时候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个品牌值多少钱,政府的主管机关给你排个位,排位之后,一些消费者就会以为这是个好品牌我应该去享受。但这个东西是否合理呢?很少有消费者会去质疑这个排名的根据,因为没有政府和媒体的撑腰,消费者也没有渠道去表达自己的质疑。其实,排名者所依据的数据,是来自各个企业的数据报表。这里面有多大的水分暂且不说,就算数据没有猫腻,这个流程本身就没法体现公正。一个品牌其实不属于一个企业,而属于消费者。但很多评估实际上不是去问消费者,而是去问企业。
《品牌世界》 :那中国企业应该怎样去看待国际品牌霸权?是否要抵制、消灭它?或者其他?
李锦魁:说句实在话,品牌霸权不可怕,关键是要看掌握在谁手里。如果品牌霸权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那我们消费者所付出的伤痛就可能会是白疼。因为国外品牌未必会把资金抽走,但它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始终是盯着它的本国。如果是掌握在民族品牌手里,那这种霸权最终会产生一种回报。企业一大,对政府来说会贡献税收,对当地社会来说会解决就业,而且随着企业的成长其社会责任心也会加强,会自动改正自己的产品,并最终产生社会回馈。所以说,霸权不可怕,别走偏了就可以。你看像微波炉,现在谁也不得不承认格兰仕称霸。但称霸的结果是价格降下来了。现在一个微波炉是三四百块,但你想想在外国人手里的时候,一个微波炉至少要一千多块!中国国内的家电品牌在取得霸权之后,实际上对中国家电的普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很有益处。
(李锦魁,广州锦魁尚形营销策划机构策略总监,美的工业设计董事长。)
《品牌世界》 :前一段时间博士伦坚持在中国不退货的事件你怎么看?你认为它为什么敢坚持在中国不退货?
李锦魁:西方的一些品牌在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品牌霸权,这实际上是存在的。一些大企业在品牌做大了以后,也确实做了一些霸王条款的东西。从消费者这一块来看,中国人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有时候是权利放在自己
手边却不懂得珍惜。为什么博士伦敢不退货?因为那些问题产品放在中国有人买。如果事情出来以后大家集体抵制没人买,你看它退不退?!而且在这类事情上,媒体也没有呼吁,把这个事情弄起来。像前一段时间肯德基的苏丹红,一开始不也说没有吗?结果媒体一吵,它们就低下头改了。
《品牌世界》:从你多年的实战经验来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李锦魁:一些大企业可能和当地的政府有一种内在的、隐性的勾结在里面。如果监督部门告诉它:我不查你,没关系!那它还紧张什么?如果政府不查你,媒体不炒你,它为什么要退货?所以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怪圈。消费者维权意识不足、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媒体没有形成氛围,是出现这种问题的三大原因。按公关理论来说,危机处理的第一步应该是解决问题,然后再客观、公正地公布信息,表明其立场和态度。但在中国却是相反:先不解决问题,而是先想办法把它盖住。现在很多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候的首要问题就是拿钱把媒体的口塞住。
《品牌世界》 :一些比较实际的营销专家认为这样做其实没有错。
李锦魁:从企业的立场出发,这样做其实很难说是不对的。一个商人你如果批评他唯利是图,实际上是违背经济规则的。商人本来就是要唯利是图。只不过它要保证一定的社会效应,不至于和这个社会的正面规则相抵触。品牌霸权最本质的一点是企业如何最大地保护自己的利润——包括长远的和眼前的。至于用什么手段去保护,那就是它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博弈。你消费者愿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购买这个产品,如果你愿意我为什么不卖?
《品牌世界》 :那你认为品牌霸权现象在中国会维持多久?
李锦魁:有一些企业的产品出现问题以后,不是每个消费者都知道的。很多产品对消费者的危害其实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如果政府机关和媒体的监督不利,很容易造成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有一定的潜伏期。在这个潜伏期企业在处理问题时会有一个考虑:它要看这批货物如果退货的损失,以及如果不退货对这个品牌的损失。比如说它如果退货会损失10个亿的有形价值,而不退货它会损失2个亿的无形价值,那它会选择不退货,然后用这10亿里面的5个亿来修补和维护这个品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品牌霸权是存在的,而且还会有很长时间地存在。
发展民族品牌方能抵制品牌霸权
《品牌世界》 :所以你认为品牌霸权的出现,最终还是我们的市场本身不成熟所导致的。
李锦魁:没错。西方传统的营销理论为什么很多来到中国行不通?因为它的很多理论来源于一个成熟化了的市场。但在中国这个不成熟不规范的市场,你用那套规范的理论套过来,其实是不适合的。就好像用一个博士的标准来套一个中学生一样,不能说它不对,只能说它不合适。比如现在很多的品牌排名和品牌价值排名,也是导致品牌霸权的一个原因。很多时候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个品牌值多少钱,政府的主管机关给你排个位,排位之后,一些消费者就会以为这是个好品牌我应该去享受。但这个东西是否合理呢?很少有消费者会去质疑这个排名的根据,因为没有政府和媒体的撑腰,消费者也没有渠道去表达自己的质疑。其实,排名者所依据的数据,是来自各个企业的数据报表。这里面有多大的水分暂且不说,就算数据没有猫腻,这个流程本身就没法体现公正。一个品牌其实不属于一个企业,而属于消费者。但很多评估实际上不是去问消费者,而是去问企业。
《品牌世界》 :那中国企业应该怎样去看待国际品牌霸权?是否要抵制、消灭它?或者其他?
李锦魁:说句实在话,品牌霸权不可怕,关键是要看掌握在谁手里。如果品牌霸权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那我们消费者所付出的伤痛就可能会是白疼。因为国外品牌未必会把资金抽走,但它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始终是盯着它的本国。如果是掌握在民族品牌手里,那这种霸权最终会产生一种回报。企业一大,对政府来说会贡献税收,对当地社会来说会解决就业,而且随着企业的成长其社会责任心也会加强,会自动改正自己的产品,并最终产生社会回馈。所以说,霸权不可怕,别走偏了就可以。你看像微波炉,现在谁也不得不承认格兰仕称霸。但称霸的结果是价格降下来了。现在一个微波炉是三四百块,但你想想在外国人手里的时候,一个微波炉至少要一千多块!中国国内的家电品牌在取得霸权之后,实际上对中国家电的普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很有益处。
(李锦魁,广州锦魁尚形营销策划机构策略总监,美的工业设计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