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研磨: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篇课文短小,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情节曲折,主题鲜明。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常常这样,只要你善于思考,劣势往往可能转化为优势,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比较熟悉,甚至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寓意深远,生活哲理呈现于简单的故事之中。这对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仔细研磨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故事人物的情感变化曲折是本文的最大特点。玲玲的情感变化主线是从“满意——哭——笑”,最后以爸爸的話揭示主题。再认真读课文,我们还会发现,对话描写是这篇课文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一个叙述段就带出几个对话段。在语言叙述上,每一个叙述段与所带的几段对话为一个节奏。在文章情节上,每一个叙述段所带的几段对话为一个情节;在人物情感上,每一个叙述段所带的几段对话体现一种感情。换句话说,在文章段落结构安排上,每一个节奏为一个情节,每一个情节为一种感情。这是文本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设计思想:
任何一篇好的记叙文,都存在着有意义的艺术空白。这些空白,能有力地激活人们的阅读期待。在教学中,它能引发学生填补艺术空白的欲望,并尝试着为之而努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可以借助课件出示形象生动的画面、图片,把学生引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进入对话情境,去把握玲玲的情感变化。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紧紧抓住故事情节里的重点词语,去品味理解课文,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提升认识,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中去揣摩人物的情感波折,重点预设想象环节,促使学生去梳理玲玲“想了想”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的语言实践是在填补思维空白中实现的,是在不断寻找思考问题的规律中去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这就自然启动了学生积极的多向思维,有利于他们高质量地领悟文本寓意,达成实现知识增值的目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读八个生字,会写“玲、糟、筋”等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含义深刻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挖掘玲玲的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想象,体会玲玲的情感波折,明白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爸爸说的富有哲理的话,培养学生遇事勤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系统识字,朗读质疑
(一)初读质疑。
1.自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读完课文,说说你有没有不懂的地方。(预设:学生一般会从不懂的字词提问,如“端详、催、糟、收拾”的理解与识记)
3.说文解字。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注意随时正音:前鼻音——筋;后鼻音——详、玲、奖、脏;平舌音——催、脏;多音字:脏。
(2)在形声字“玲、详、幅、奖、催、叭、脏”的旁边,用课件出示它们的声旁“令、羊、畐、将、崔、八、庄”,引导学生比一比,读一读,让他们发现,生字与它的声旁读音相同或相近。
(3)课件出示以下几个句子并学习生字。
①“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指导识记生字“详”。指名表演“端详”。再让学生开心地读读这个词:评奖。
②“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地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比较:“叭、哇”。
③说说怎么记住“脏”字,请用“弄脏”一词说句话。
④“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认读“糟”,并组词。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本环节采用了音、形、义整合的方法,来建构生字的认知板块。引导学生发现本课8个生字,除“筋”外,都是形声字。通过字形解析,借助声旁,学生既能记住生字的读音、字形,又产生了字与字的类比联想,温故知新,从而达到有效记忆的目的。
(二)再读质疑。
1.轻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要多读几遍。
2.质疑。玲玲的画弄脏了,最后还是获得一等奖,对此你有什么问题?(预设:玲玲的画是怎么弄脏的?玲玲是怎么动脑筋想出办法让画获奖的?)
设计意图: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保证。课堂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思维,让他们学会质疑。
二、研读课文,填补空白
1.听配乐课文朗读,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的有关词语。
2.玲玲的心情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是什么原因使玲玲的心情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你从哪些句段中看出来的?
3.课件出示玲玲画好的作品,说一说玲玲对这幅画“满意”吗?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4.这么美的画弄脏了(课件出示玲玲弄脏的画),玲玲的心情该是多么——(学生回答),哪个词最能体现玲玲此时的心情呢?
5.爸爸为什么还要仔细地看这个污点呢?课件出示短语并问学生:“看了看”和“看了”“看了一眼”意思一样吗?为什么爸爸只给孩子提示,而不是直接指导玲玲?(孩子的事只能孩子自己做,孩子的路只能孩子自己走,别人代替不了。)
6.课件出示第三幅画,让学生和第一幅画进行比较,说说哪幅画更漂亮?为什么?(更增添了生机)玲玲想了想,她是怎么想的呢?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 7.你猜猜,玲玲是怎么想到画小花狗的?
8.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玲玲哪里做得好?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9.在文中画出爸爸的话,自由读爸爸说的话,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思考过程,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自主發现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规律。本环节聚焦于玲玲想什么这个问题去拓展,就是让学生去寻找文章的艺术留白,然后尝试着去填补这空白。让学生经历玲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是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点,抓住这个结合点,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精读体验,体会情感
1.玲玲画好了画,满意地端详自己的画,你能读出玲玲的“满意”吗?
2.想一想,当自己做作业晚了,爸爸妈妈是怎么催促自己的,请模仿你爸爸妈妈的口气来读玲玲爸爸的话。
3.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玲玲着急、伤心的语气。
4.指导学生读第八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满意地笑了”中感悟玲玲高兴的心情,从而读出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5.听配乐的课文朗读,听完后让学生也试着在同桌同学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从读中来,到读中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让学生从读中去体验,从读中去换位思考,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就会从读中得到心智的启迪,从读中得到知识的升华,从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1.说说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玲玲这样的事情?是否有并体会过坏事变成好事的例子?
2.把喜欢的词句摘抄在自己的“日积月累”本上。
3.读名人名言。课件出示: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法·巴尔扎克)
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美·爱因斯坦)
4.作业。回到家里,请爸爸妈妈讲一个类似玲玲这样的故事,或自己通过阅读书刊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环节旨在使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篇课文短小,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情节曲折,主题鲜明。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常常这样,只要你善于思考,劣势往往可能转化为优势,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比较熟悉,甚至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寓意深远,生活哲理呈现于简单的故事之中。这对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仔细研磨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故事人物的情感变化曲折是本文的最大特点。玲玲的情感变化主线是从“满意——哭——笑”,最后以爸爸的話揭示主题。再认真读课文,我们还会发现,对话描写是这篇课文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一个叙述段就带出几个对话段。在语言叙述上,每一个叙述段与所带的几段对话为一个节奏。在文章情节上,每一个叙述段所带的几段对话为一个情节;在人物情感上,每一个叙述段所带的几段对话体现一种感情。换句话说,在文章段落结构安排上,每一个节奏为一个情节,每一个情节为一种感情。这是文本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设计思想:
任何一篇好的记叙文,都存在着有意义的艺术空白。这些空白,能有力地激活人们的阅读期待。在教学中,它能引发学生填补艺术空白的欲望,并尝试着为之而努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可以借助课件出示形象生动的画面、图片,把学生引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进入对话情境,去把握玲玲的情感变化。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紧紧抓住故事情节里的重点词语,去品味理解课文,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提升认识,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中去揣摩人物的情感波折,重点预设想象环节,促使学生去梳理玲玲“想了想”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的语言实践是在填补思维空白中实现的,是在不断寻找思考问题的规律中去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这就自然启动了学生积极的多向思维,有利于他们高质量地领悟文本寓意,达成实现知识增值的目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读八个生字,会写“玲、糟、筋”等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含义深刻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挖掘玲玲的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想象,体会玲玲的情感波折,明白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爸爸说的富有哲理的话,培养学生遇事勤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系统识字,朗读质疑
(一)初读质疑。
1.自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读完课文,说说你有没有不懂的地方。(预设:学生一般会从不懂的字词提问,如“端详、催、糟、收拾”的理解与识记)
3.说文解字。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注意随时正音:前鼻音——筋;后鼻音——详、玲、奖、脏;平舌音——催、脏;多音字:脏。
(2)在形声字“玲、详、幅、奖、催、叭、脏”的旁边,用课件出示它们的声旁“令、羊、畐、将、崔、八、庄”,引导学生比一比,读一读,让他们发现,生字与它的声旁读音相同或相近。
(3)课件出示以下几个句子并学习生字。
①“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指导识记生字“详”。指名表演“端详”。再让学生开心地读读这个词:评奖。
②“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地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比较:“叭、哇”。
③说说怎么记住“脏”字,请用“弄脏”一词说句话。
④“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认读“糟”,并组词。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本环节采用了音、形、义整合的方法,来建构生字的认知板块。引导学生发现本课8个生字,除“筋”外,都是形声字。通过字形解析,借助声旁,学生既能记住生字的读音、字形,又产生了字与字的类比联想,温故知新,从而达到有效记忆的目的。
(二)再读质疑。
1.轻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要多读几遍。
2.质疑。玲玲的画弄脏了,最后还是获得一等奖,对此你有什么问题?(预设:玲玲的画是怎么弄脏的?玲玲是怎么动脑筋想出办法让画获奖的?)
设计意图: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保证。课堂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思维,让他们学会质疑。
二、研读课文,填补空白
1.听配乐课文朗读,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的有关词语。
2.玲玲的心情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是什么原因使玲玲的心情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你从哪些句段中看出来的?
3.课件出示玲玲画好的作品,说一说玲玲对这幅画“满意”吗?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4.这么美的画弄脏了(课件出示玲玲弄脏的画),玲玲的心情该是多么——(学生回答),哪个词最能体现玲玲此时的心情呢?
5.爸爸为什么还要仔细地看这个污点呢?课件出示短语并问学生:“看了看”和“看了”“看了一眼”意思一样吗?为什么爸爸只给孩子提示,而不是直接指导玲玲?(孩子的事只能孩子自己做,孩子的路只能孩子自己走,别人代替不了。)
6.课件出示第三幅画,让学生和第一幅画进行比较,说说哪幅画更漂亮?为什么?(更增添了生机)玲玲想了想,她是怎么想的呢?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 7.你猜猜,玲玲是怎么想到画小花狗的?
8.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玲玲哪里做得好?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9.在文中画出爸爸的话,自由读爸爸说的话,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思考过程,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自主發现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规律。本环节聚焦于玲玲想什么这个问题去拓展,就是让学生去寻找文章的艺术留白,然后尝试着去填补这空白。让学生经历玲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是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点,抓住这个结合点,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精读体验,体会情感
1.玲玲画好了画,满意地端详自己的画,你能读出玲玲的“满意”吗?
2.想一想,当自己做作业晚了,爸爸妈妈是怎么催促自己的,请模仿你爸爸妈妈的口气来读玲玲爸爸的话。
3.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玲玲着急、伤心的语气。
4.指导学生读第八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满意地笑了”中感悟玲玲高兴的心情,从而读出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5.听配乐的课文朗读,听完后让学生也试着在同桌同学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从读中来,到读中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让学生从读中去体验,从读中去换位思考,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就会从读中得到心智的启迪,从读中得到知识的升华,从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1.说说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玲玲这样的事情?是否有并体会过坏事变成好事的例子?
2.把喜欢的词句摘抄在自己的“日积月累”本上。
3.读名人名言。课件出示: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法·巴尔扎克)
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美·爱因斯坦)
4.作业。回到家里,请爸爸妈妈讲一个类似玲玲这样的故事,或自己通过阅读书刊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环节旨在使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