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要]通过对几则数学活动课例的分析,探讨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幼儿数学教学设计,总结幼儿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数学应用生活化。具体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两方面探讨幼儿数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 幼儿数学 教学设计
现在有不少幼儿园老师能说出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和想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她们要么还是按照老的一套做,即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变得无所适从。那么,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科学地设计数学呢?为此,本文拟就新理念下幼儿数学教学设计做一些探讨。
一、数学生活化
1、 教学内容生活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教学时应设法为幼儿创设逼真的生活情景,唤起幼儿思考的欲望,让幼儿置身于逼真的生活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他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孩子们看到各种颜色的毛巾放在一起时,我就告诉孩子们"这些"都是毛巾,从而渗透集合的概念:孩子们游览公园时,看到数不清的鲜花,就教他们用"许多"来表示:其实生活中还有太多的许多,让孩子来说。
还有,如水果店的水果是分类放置的;动物园的各种动物是按分类关在不同的地方的;小朋友排队由高到低;手帕是方的等等,这些都对加深幼儿的数学概念大有好处。
2、 数学应用生活化。所谓"数学应用生活化"即让数学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知识的应用环节,应多创设一些实际应用的情景,培养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三角形"中,教师设计了解决情景难题的环节:给孩子提供了许多材料,让孩子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 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
1、明确核心概念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我们先来看一则教学案例:"正方体没了。"
教师出示正方体模型,并提出问题:"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是不是一样大?"’’我们拆开看一看。’’’’咦?,正方体没了,到黑板上去了,看看正方体有几个面?(6个)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正方形)"
从这则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什么是’’体’’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在案例中,教师试图通过拆开正方体的方式,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到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但是教师忘了一点,正方体是立体的,拆开后变成一个个孤立的面,如果这样展开正方体,就会给幼儿错误的正方体概念。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明确核心概,明确核心概念还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设计的线索。如我在设计大班教学活动’’认识长方体’’时,是从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作为设计的切入口的。大家都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有4个面是长方形的,还有2个面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三大知识点:面、形状、大小,教学环节设计正是以这三个知识点为基本线索。
2、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设计切入点。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数学教学设计要考虑幼儿以前学过的哪些经验、方法可以迁移,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再设计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时,老师是以迁移幼儿学习学习正方体的经验、方法为设计的主脉络,通过引导幼儿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具體感知、体验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3、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学习、理解与接受。在考虑呈现方式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便于幼儿学习、理解、接受。这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以课例大班数学教学后动"分桃子"为例,教师设计了进圈游戏的环节,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所学的肯定与否定分类方法,在游戏的开始环节,教师首先交代游戏规则"请小朋友把桃子拿好。地上有2个圈,看看你手中的桃子的颜色,3种颜色的桃子进2个圈,怎么进?"游戏规则交代完毕后,幼儿玩进圈游戏。在课后的研讨中,观察的老师对该教学设计提出质疑:第一,整个活动中幼儿是在按指令性语言进行颜色分配还是在分类?第二:全班几十个孩子,每个孩子的思路都不一样,大家怎么统一意见,让手拿红桃子的小朋友进一个圈,其他手持黄色、绿色桃子的小朋友进另外一个圈?第三:由于年龄的关系,孩子能否清晰地分辨是代表红色桃子进圈的,而不是代表他自己进圈?
通过反思执教教师也意识到这一教学设计是欠考虑的,即考虑孩子的因素大小,这样的教材呈现方式既不便于幼儿操作,也不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其结果当然会导致课堂的无效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不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幼儿,而应结合观察、讨论、演示、操作、游戏等活动,有计划地提出启发幼儿思考的问题,由于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积极思考,自己想正确答案,这就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幼儿数学 教学设计
现在有不少幼儿园老师能说出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和想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她们要么还是按照老的一套做,即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变得无所适从。那么,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科学地设计数学呢?为此,本文拟就新理念下幼儿数学教学设计做一些探讨。
一、数学生活化
1、 教学内容生活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教学时应设法为幼儿创设逼真的生活情景,唤起幼儿思考的欲望,让幼儿置身于逼真的生活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他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孩子们看到各种颜色的毛巾放在一起时,我就告诉孩子们"这些"都是毛巾,从而渗透集合的概念:孩子们游览公园时,看到数不清的鲜花,就教他们用"许多"来表示:其实生活中还有太多的许多,让孩子来说。
还有,如水果店的水果是分类放置的;动物园的各种动物是按分类关在不同的地方的;小朋友排队由高到低;手帕是方的等等,这些都对加深幼儿的数学概念大有好处。
2、 数学应用生活化。所谓"数学应用生活化"即让数学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知识的应用环节,应多创设一些实际应用的情景,培养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三角形"中,教师设计了解决情景难题的环节:给孩子提供了许多材料,让孩子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 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
1、明确核心概念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我们先来看一则教学案例:"正方体没了。"
教师出示正方体模型,并提出问题:"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是不是一样大?"’’我们拆开看一看。’’’’咦?,正方体没了,到黑板上去了,看看正方体有几个面?(6个)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正方形)"
从这则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什么是’’体’’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在案例中,教师试图通过拆开正方体的方式,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到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但是教师忘了一点,正方体是立体的,拆开后变成一个个孤立的面,如果这样展开正方体,就会给幼儿错误的正方体概念。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明确核心概,明确核心概念还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设计的线索。如我在设计大班教学活动’’认识长方体’’时,是从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作为设计的切入口的。大家都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有4个面是长方形的,还有2个面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三大知识点:面、形状、大小,教学环节设计正是以这三个知识点为基本线索。
2、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设计切入点。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数学教学设计要考虑幼儿以前学过的哪些经验、方法可以迁移,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再设计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时,老师是以迁移幼儿学习学习正方体的经验、方法为设计的主脉络,通过引导幼儿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具體感知、体验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3、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学习、理解与接受。在考虑呈现方式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便于幼儿学习、理解、接受。这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以课例大班数学教学后动"分桃子"为例,教师设计了进圈游戏的环节,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所学的肯定与否定分类方法,在游戏的开始环节,教师首先交代游戏规则"请小朋友把桃子拿好。地上有2个圈,看看你手中的桃子的颜色,3种颜色的桃子进2个圈,怎么进?"游戏规则交代完毕后,幼儿玩进圈游戏。在课后的研讨中,观察的老师对该教学设计提出质疑:第一,整个活动中幼儿是在按指令性语言进行颜色分配还是在分类?第二:全班几十个孩子,每个孩子的思路都不一样,大家怎么统一意见,让手拿红桃子的小朋友进一个圈,其他手持黄色、绿色桃子的小朋友进另外一个圈?第三:由于年龄的关系,孩子能否清晰地分辨是代表红色桃子进圈的,而不是代表他自己进圈?
通过反思执教教师也意识到这一教学设计是欠考虑的,即考虑孩子的因素大小,这样的教材呈现方式既不便于幼儿操作,也不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其结果当然会导致课堂的无效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不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幼儿,而应结合观察、讨论、演示、操作、游戏等活动,有计划地提出启发幼儿思考的问题,由于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积极思考,自己想正确答案,这就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