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承载着民族复兴、国家腾飞的重任,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飞速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化,国际教育交流频繁化,伴随以上情况,高校持有高端学历的青年教师构成比例迅速增大。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统计,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高校教师总数的60%,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科研、教学的主力军。因此,做好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我们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青年教师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127-03
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意见》指出: 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一些地方和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意见》的印发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综上所述,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总体要求,为此,优质高效地开展加强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迫在眉睫。
一、强化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为建设师资队伍的必要前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飞速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化,国际教育交流频繁化,伴随以上情况,高校持有高端学历的青年教师构成比例迅速增大。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统计,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高校教师队伍的比例已超60%。所以,目前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主力军为青年教师。
现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依仗的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并且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要建设这样一只教师队伍,就要帮助高校青年教师坚定理念、提升业务能力,全面激励他们的工作学习热情。只有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坚定信心,才能全心全意为培养祖国建设型人才而努力。
(二)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仅要针对年轻学生,也要面对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这其中就包含着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特点是年龄兴趣与学生相近,有着相似的生活学习经历及生活环境。在日常授课教学过程中,他们的专业水平、思想观念和治学态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因此,做好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促进整个学校思想道德风尚的提高。
(三)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青年教师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普遍存在着重业务能力轻思想政治的倾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青年教师对于教学、科研投入很大的精力,觉得只要自己教学合格、科研过硬,思想政治方面自然就是合格的了,使得部分青年教师重视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素质,片面地追求更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而忽视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缺乏崇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品德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只有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从内心真正成为一名有师德的教师,才能真正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单能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工作人员。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现状分析
现今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情况有着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浪潮、市场经济、社会信息化都会对青年教师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而除了大环境的影响外,青年教师的思想情况还受到学校这个微观环境的影响。
(一)政治信仰迷茫
青年教师是现今青年群体中较为优秀的部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是其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但是,部分青年教师思想信念淡薄,不讲大局,轻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要求,改革开发之后,西方思潮对部分青年教师产生了影响,致使他们在信仰选择中出现了困惑,走了岔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部分人还会在课堂上发表不负责的言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到高校培养祖国建设型人才。
(二)职业价值观及学术道德观扭曲
青年教师只有怀着正确的职业理念,才有向着奋斗目标前行的动力。正确的职业理念,可以给青年教师带来肩负重任的使命感。新时代下的青年教师,价值观正随着时代而改变。对部分人来说,从事教育工作只是一种谋生方式,并不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人生的目标和价值来追求。他们对工作不积极热情,更谈不上勤恳敬业,只当作谋生过程中的一个任务,并不安心在本职工作上钻研奋斗。学生时代形成的良好价值观被社会上所流行的金钱观代替。越来越多的人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个体本位完全超越了集体观念,只计较个人的得失,没有集体观念,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谋求个人的良好发展,价值取向逐渐扭曲。
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工作业绩有着各类考核或评价标准。其中,过分追求科研项目、论文专著并将学术水平量化的评价标准普遍存在。多数高校教师有评定职称的压力,因为高校采取学术水平量化的评价体系,所以学术论文或者科研项目的多少成为了评定职称的重要参考因素,导致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进而滋生了一些学术不端和腐败现象。高校教师学术诚信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各方面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而这一问题也必然给在校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缺乏敬业精神及集体观念
当前,很多高校青年教师不再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经营,丝毫不热爱本职工作。平时不求教学质量的精进,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效果极差。部分青年教师只把教学与科研工作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对学生的思想及生活漠不关心。更不把对学生的人格培养、道德教育当作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不能言传身教会导致学生的理想破灭,丧失追求诚信和道德的力量。由此影响高校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快速成长进步依赖于教学及科研团队。因为团队成员间的有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现在部分青年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日常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中,他们不与他人接触合作交流,集体观念淡漠。不愿分享自己的教学及科研成果,谋求与他人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进步,为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甚至可能出现不正当竞争等负面现象。同时,对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他们或者不愿参加,或者消极应对。完全没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集体意识。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部分地方及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业务素质轻思想政治素质的倾向,造成了一部分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青年教师留校工作时,只对其教学及科研能力进行考核。留校后,岗前培训工作对其培养定位侧重在教学及科研能力方面。而对青年教师的考核与评价过程中,多注重对其教学能力、科研成果的考察,忽略對其思想道德水平的考察。
其次,高校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只针对学生,不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范围,对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动开展较少。缺少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系统和工作机制,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工作机制,但实际并未投入精力关注,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作用。
最后,高校对青年教师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方法单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无法与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相匹配。这些内容缺乏时效性、创新性与针对性。
而在选择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往往侧重的是对政治观点、舆论导向的灌输。这些理论上的内容无法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困惑、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等进行解决,没有针对性。很多高校仍然采取定点定时的集中政治学习的方式,在网络等新媒体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已经缺乏时效性与创新性。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一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脱离经济社会实际的发展过程,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让青年教师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对社会问题容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产生偏激的思想。
四、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结合学校及专业特点制定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制度
因为没有严格的制度,或者工作流于形式,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工作在经费、场地和时间上都不能得到保证,因此,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建立健全的培养制度是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保障。
首先,要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组织机构;其次,要建立长效有力的激励制度;最后,要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把对青年教师最基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制度化、常规化,以强化制度的管理为保障,形成长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采取定期检查和评比等措施,进而保证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制约力。
(二)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岗前培训体系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有时不能很快地做好角色转换,而岗前培训工作是帮助他们从思想和业务上进行转换的最好时机。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岗前培训体系,有利于第一时间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青年教师的政治信仰及职业价值观道德观。现在,我国高校基本建立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方案,但大多数高校还是以教学为中心,存在过分强调教学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在培养的态度上偏向于“重业务、轻思想”,反映到青年教师的思想上则表现为“重教书、轻育人”,针对这一情况,在《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学习师德规范纳入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必须加入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教育法规、职业道德、岗位纪律、岗位责任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并使其常态化、制度化。”
(三)将思想政治素质纳入青年教师考评体系
在高校青年教师的选拔聘用过程中,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力度,避免在教师引进上只注重教学及科研能力考察。
在高校青年教师的考评过程中,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等思想道德方面考核的比重,将其日常参加学校活动及思想政治学习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要确定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的规范性,增强青年教师师德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原则,以规范、科学的评价制度为保障,以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发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爱岗敬业精神。
(四)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
首先,必须根据教育对象实际的需求来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及经典著作,又要帮助青年教师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过程,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要以青年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参考。内容既要有知识性,又要有思想性。可加入如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师德教育、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等。
其次,随着现今社会高速发展,常用的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于青年教师群体的学习方式。要以人为本,树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和改进教育方法。除了单向灌输的方式,还可以建立青年教师学习小组,给青年教师一个互相认识、交流、沟通、学习的平台,有了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就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而选择教育的载体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沿用传统的报纸、座谈会、听报告、定期政治学习等形式的同时,还可以积极拓展网络载体。网络传播有范围广,速度快,交流便捷等优势。利用QQ、微博、微信推送等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利于扩大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青年教师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127-03
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意见》指出: 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一些地方和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意见》的印发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综上所述,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总体要求,为此,优质高效地开展加强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迫在眉睫。
一、强化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为建设师资队伍的必要前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飞速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化,国际教育交流频繁化,伴随以上情况,高校持有高端学历的青年教师构成比例迅速增大。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统计,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高校教师队伍的比例已超60%。所以,目前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主力军为青年教师。
现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依仗的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并且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要建设这样一只教师队伍,就要帮助高校青年教师坚定理念、提升业务能力,全面激励他们的工作学习热情。只有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坚定信心,才能全心全意为培养祖国建设型人才而努力。
(二)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仅要针对年轻学生,也要面对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这其中就包含着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特点是年龄兴趣与学生相近,有着相似的生活学习经历及生活环境。在日常授课教学过程中,他们的专业水平、思想观念和治学态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因此,做好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促进整个学校思想道德风尚的提高。
(三)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青年教师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普遍存在着重业务能力轻思想政治的倾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青年教师对于教学、科研投入很大的精力,觉得只要自己教学合格、科研过硬,思想政治方面自然就是合格的了,使得部分青年教师重视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素质,片面地追求更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而忽视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缺乏崇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品德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只有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从内心真正成为一名有师德的教师,才能真正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单能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工作人员。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现状分析
现今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情况有着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浪潮、市场经济、社会信息化都会对青年教师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而除了大环境的影响外,青年教师的思想情况还受到学校这个微观环境的影响。
(一)政治信仰迷茫
青年教师是现今青年群体中较为优秀的部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是其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但是,部分青年教师思想信念淡薄,不讲大局,轻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要求,改革开发之后,西方思潮对部分青年教师产生了影响,致使他们在信仰选择中出现了困惑,走了岔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部分人还会在课堂上发表不负责的言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到高校培养祖国建设型人才。
(二)职业价值观及学术道德观扭曲
青年教师只有怀着正确的职业理念,才有向着奋斗目标前行的动力。正确的职业理念,可以给青年教师带来肩负重任的使命感。新时代下的青年教师,价值观正随着时代而改变。对部分人来说,从事教育工作只是一种谋生方式,并不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人生的目标和价值来追求。他们对工作不积极热情,更谈不上勤恳敬业,只当作谋生过程中的一个任务,并不安心在本职工作上钻研奋斗。学生时代形成的良好价值观被社会上所流行的金钱观代替。越来越多的人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个体本位完全超越了集体观念,只计较个人的得失,没有集体观念,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谋求个人的良好发展,价值取向逐渐扭曲。
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工作业绩有着各类考核或评价标准。其中,过分追求科研项目、论文专著并将学术水平量化的评价标准普遍存在。多数高校教师有评定职称的压力,因为高校采取学术水平量化的评价体系,所以学术论文或者科研项目的多少成为了评定职称的重要参考因素,导致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进而滋生了一些学术不端和腐败现象。高校教师学术诚信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各方面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而这一问题也必然给在校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缺乏敬业精神及集体观念
当前,很多高校青年教师不再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经营,丝毫不热爱本职工作。平时不求教学质量的精进,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效果极差。部分青年教师只把教学与科研工作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对学生的思想及生活漠不关心。更不把对学生的人格培养、道德教育当作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不能言传身教会导致学生的理想破灭,丧失追求诚信和道德的力量。由此影响高校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快速成长进步依赖于教学及科研团队。因为团队成员间的有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现在部分青年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日常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中,他们不与他人接触合作交流,集体观念淡漠。不愿分享自己的教学及科研成果,谋求与他人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进步,为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甚至可能出现不正当竞争等负面现象。同时,对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他们或者不愿参加,或者消极应对。完全没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集体意识。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部分地方及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业务素质轻思想政治素质的倾向,造成了一部分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青年教师留校工作时,只对其教学及科研能力进行考核。留校后,岗前培训工作对其培养定位侧重在教学及科研能力方面。而对青年教师的考核与评价过程中,多注重对其教学能力、科研成果的考察,忽略對其思想道德水平的考察。
其次,高校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只针对学生,不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范围,对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动开展较少。缺少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系统和工作机制,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工作机制,但实际并未投入精力关注,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作用。
最后,高校对青年教师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方法单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无法与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相匹配。这些内容缺乏时效性、创新性与针对性。
而在选择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往往侧重的是对政治观点、舆论导向的灌输。这些理论上的内容无法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困惑、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等进行解决,没有针对性。很多高校仍然采取定点定时的集中政治学习的方式,在网络等新媒体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已经缺乏时效性与创新性。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一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脱离经济社会实际的发展过程,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让青年教师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对社会问题容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产生偏激的思想。
四、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结合学校及专业特点制定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制度
因为没有严格的制度,或者工作流于形式,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工作在经费、场地和时间上都不能得到保证,因此,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建立健全的培养制度是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保障。
首先,要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组织机构;其次,要建立长效有力的激励制度;最后,要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把对青年教师最基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制度化、常规化,以强化制度的管理为保障,形成长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采取定期检查和评比等措施,进而保证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制约力。
(二)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岗前培训体系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有时不能很快地做好角色转换,而岗前培训工作是帮助他们从思想和业务上进行转换的最好时机。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岗前培训体系,有利于第一时间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青年教师的政治信仰及职业价值观道德观。现在,我国高校基本建立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方案,但大多数高校还是以教学为中心,存在过分强调教学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在培养的态度上偏向于“重业务、轻思想”,反映到青年教师的思想上则表现为“重教书、轻育人”,针对这一情况,在《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学习师德规范纳入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必须加入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教育法规、职业道德、岗位纪律、岗位责任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并使其常态化、制度化。”
(三)将思想政治素质纳入青年教师考评体系
在高校青年教师的选拔聘用过程中,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力度,避免在教师引进上只注重教学及科研能力考察。
在高校青年教师的考评过程中,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等思想道德方面考核的比重,将其日常参加学校活动及思想政治学习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要确定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的规范性,增强青年教师师德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原则,以规范、科学的评价制度为保障,以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发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爱岗敬业精神。
(四)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
首先,必须根据教育对象实际的需求来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及经典著作,又要帮助青年教师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过程,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要以青年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参考。内容既要有知识性,又要有思想性。可加入如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师德教育、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等。
其次,随着现今社会高速发展,常用的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于青年教师群体的学习方式。要以人为本,树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和改进教育方法。除了单向灌输的方式,还可以建立青年教师学习小组,给青年教师一个互相认识、交流、沟通、学习的平台,有了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就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而选择教育的载体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沿用传统的报纸、座谈会、听报告、定期政治学习等形式的同时,还可以积极拓展网络载体。网络传播有范围广,速度快,交流便捷等优势。利用QQ、微博、微信推送等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利于扩大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