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无定法,教无成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高效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一直默默努力的方向。但所教课程和学生千变万化,语文教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法。只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探索,善于尝试,就会不断地有灵感出现。
在不断的尝试摸索中,有这么一点小小的收获,不知这名字是否合适,我姑且称之为“对比发现教学法”——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积极思考,进行猜测和探究,通过对比,自行发现并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技法的一种教学方法。研究背景:初二后到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写作体会,对于文章下一步如何发展,有了自己的初步见解。由于学业紧张,有很多语文课学生课前极少预习,课前的不预习似乎不利于课堂的高效率教学,但也有好处,就是能让学生在上课时有新奇感。运用对比发现法无需预习,却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率。我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感觉小有收获。
一、对比内容感悟智者情怀。语文课本所选文章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因此,学习语文是一个与人类智者对话的过程,而对比发现法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智者的情怀。如在学古文《公输》一课时,我没有先让学生读文章,而是先简单介绍了文章背景后,让学生翻译第一章节,并让学生猜测:如果你是墨子,你会怎样劝公输班?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直谏,有的说威胁,有的说讲道理等等。跟着我让学生翻译第二段,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了原来墨子确实是技高一筹,也掌握理解了劝说要讲究技巧的道理。我又让学生猜测见楚王该如何劝,学生又如法炮制,在和课文进行对比后,才发现墨子更为高超的劝说技巧——语言方式也要因人而异。穿插其中的,是我对学生的追问:墨子的方法和你的不同在哪儿?为什么这样劝?通过对比,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甚至有的学生还想和墨子一比高低。当我决定最后一章不再讲时,学生都嚷嚷着急着学下去。这种教法让我感慨万千。原来,让学生先猜测再对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思路,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地理解了智者的情怀,真可谓事半功倍。
二、对比写作掌握名家技法。虽然说“文无定法”,但课文所选名家之作大多为精品,学生有借鉴他们写法的必要。在《蒲柳人家》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纤夫惹恼了一丈青大娘时,我不让翻页,而是让学生自己口头作文:以下会发生怎样的状况。学生是积极续写,各有特色。接着大家一起欣赏作者刘绍棠的描写,通过对比,我让学生谈收获。于是,很多学生发现了自己与名家的区别:描写不细致、不生动、不具体,不注意和前文的衔接,想象力不够丰富等等。当然,也有的同学有些语句写得非常好、非常有特色,这时,我就表彰他都能超过作家了,学生自然信心大增。这种方法,让学生无形中自己就学到了刻画人物的技巧,而且印象深刻。再如《谈生命》一课,我先不说讲什么,而是让学生给生命下定义,学生说太难,我就顺势让学生试着给生命的过程打比方。学生说得很美,有说像花的,有说像咖啡的,基本上能从一个侧面打比方,但很难说出过程。接着我告诉学生:文学家冰心是把生命比成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你觉得为何这样比?要是你,会如何具体地阐述?学生先动脑思索了,再和课文一对比,发现原来作家的比喻是那样的形象贴切,语言是那样的生动优美,思维是那样的清晰得体。这样,不仅课文理解轻松了,还学到了名家的技法,学生感觉受益匪浅。看来,对比发现法让学生动脑先行,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这不是一举而多得吗?
三、对比情节培养敏锐的感受力。在语文学习中,好大一部分同学都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自己的阅读只限于大概看懂文章表层意思,而很少主动推敲铺垫伏笔等细节。对比阅读可以让学生“细”起来,做个有心人。如对于“一丈青大娘”的猜测,有的说讲道理,有的说大打一架,我就追问原因和“打”的细节,并让写得好的同学谈为何这样续写。经过交流,又提醒续写得不好的学生回头去看前文的描写:哦,原来,前文对于一丈青的语言动作习惯都有铺垫介绍,当然下文应该呼应了。也有的同学构思得不错,但和文章背景、作者语言风格不一致,我就提醒学生回头去了解作者。通过对比,让学生在阅读时对语言有了较为敏锐的感受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阅读不只是读文章,还要去读背景、读作者。
自然,由于和作者的阅历、学识、思维习惯、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很难真正预测准作者的下文。但作者的写作会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意外的感觉,或钦佩,或质疑。再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讨论,相互的比较与争论,每个学生便都有了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它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自学到智者的技法,甚至会产生思想火花,激发写作的冲动。总的来说,以往的教学是让学生“读了再想”,学生有时就显得被动散漫。这种教法让学生“猜着读”, 使学生上课就进入紧张的阅读和思维状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提高了阅读的兴致。“读了再悟”,在比较探究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通过反思和批判等环节,获得了启迪,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印象深刻,教师也就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然,这种教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即使是阅读教学,也要有选择地用。语文课的教学如有时间,还是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较好。我的研究也只是雏形,但,教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多动脑,就能有高效的课堂。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语文,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不断的尝试摸索中,有这么一点小小的收获,不知这名字是否合适,我姑且称之为“对比发现教学法”——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积极思考,进行猜测和探究,通过对比,自行发现并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技法的一种教学方法。研究背景:初二后到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写作体会,对于文章下一步如何发展,有了自己的初步见解。由于学业紧张,有很多语文课学生课前极少预习,课前的不预习似乎不利于课堂的高效率教学,但也有好处,就是能让学生在上课时有新奇感。运用对比发现法无需预习,却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率。我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感觉小有收获。
一、对比内容感悟智者情怀。语文课本所选文章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因此,学习语文是一个与人类智者对话的过程,而对比发现法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智者的情怀。如在学古文《公输》一课时,我没有先让学生读文章,而是先简单介绍了文章背景后,让学生翻译第一章节,并让学生猜测:如果你是墨子,你会怎样劝公输班?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直谏,有的说威胁,有的说讲道理等等。跟着我让学生翻译第二段,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了原来墨子确实是技高一筹,也掌握理解了劝说要讲究技巧的道理。我又让学生猜测见楚王该如何劝,学生又如法炮制,在和课文进行对比后,才发现墨子更为高超的劝说技巧——语言方式也要因人而异。穿插其中的,是我对学生的追问:墨子的方法和你的不同在哪儿?为什么这样劝?通过对比,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甚至有的学生还想和墨子一比高低。当我决定最后一章不再讲时,学生都嚷嚷着急着学下去。这种教法让我感慨万千。原来,让学生先猜测再对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思路,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地理解了智者的情怀,真可谓事半功倍。
二、对比写作掌握名家技法。虽然说“文无定法”,但课文所选名家之作大多为精品,学生有借鉴他们写法的必要。在《蒲柳人家》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纤夫惹恼了一丈青大娘时,我不让翻页,而是让学生自己口头作文:以下会发生怎样的状况。学生是积极续写,各有特色。接着大家一起欣赏作者刘绍棠的描写,通过对比,我让学生谈收获。于是,很多学生发现了自己与名家的区别:描写不细致、不生动、不具体,不注意和前文的衔接,想象力不够丰富等等。当然,也有的同学有些语句写得非常好、非常有特色,这时,我就表彰他都能超过作家了,学生自然信心大增。这种方法,让学生无形中自己就学到了刻画人物的技巧,而且印象深刻。再如《谈生命》一课,我先不说讲什么,而是让学生给生命下定义,学生说太难,我就顺势让学生试着给生命的过程打比方。学生说得很美,有说像花的,有说像咖啡的,基本上能从一个侧面打比方,但很难说出过程。接着我告诉学生:文学家冰心是把生命比成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你觉得为何这样比?要是你,会如何具体地阐述?学生先动脑思索了,再和课文一对比,发现原来作家的比喻是那样的形象贴切,语言是那样的生动优美,思维是那样的清晰得体。这样,不仅课文理解轻松了,还学到了名家的技法,学生感觉受益匪浅。看来,对比发现法让学生动脑先行,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这不是一举而多得吗?
三、对比情节培养敏锐的感受力。在语文学习中,好大一部分同学都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自己的阅读只限于大概看懂文章表层意思,而很少主动推敲铺垫伏笔等细节。对比阅读可以让学生“细”起来,做个有心人。如对于“一丈青大娘”的猜测,有的说讲道理,有的说大打一架,我就追问原因和“打”的细节,并让写得好的同学谈为何这样续写。经过交流,又提醒续写得不好的学生回头去看前文的描写:哦,原来,前文对于一丈青的语言动作习惯都有铺垫介绍,当然下文应该呼应了。也有的同学构思得不错,但和文章背景、作者语言风格不一致,我就提醒学生回头去了解作者。通过对比,让学生在阅读时对语言有了较为敏锐的感受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阅读不只是读文章,还要去读背景、读作者。
自然,由于和作者的阅历、学识、思维习惯、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很难真正预测准作者的下文。但作者的写作会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意外的感觉,或钦佩,或质疑。再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讨论,相互的比较与争论,每个学生便都有了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它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自学到智者的技法,甚至会产生思想火花,激发写作的冲动。总的来说,以往的教学是让学生“读了再想”,学生有时就显得被动散漫。这种教法让学生“猜着读”, 使学生上课就进入紧张的阅读和思维状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提高了阅读的兴致。“读了再悟”,在比较探究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通过反思和批判等环节,获得了启迪,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印象深刻,教师也就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然,这种教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即使是阅读教学,也要有选择地用。语文课的教学如有时间,还是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较好。我的研究也只是雏形,但,教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多动脑,就能有高效的课堂。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语文,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