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于胶卷,死于IT
小众公司或是出路?
柯达,自杀还是他杀?
柯达颓势背后的中国启示
柯达的同路人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柯达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正式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以求度过多年销售下滑所致的资产流动性危机。
柯达称,该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根据破产法第11章,向美国一家破产法院申请业务重组。美国以外的子公司不包括在申请范围内。柯达表示,此举将加强其美国及海外资产的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善解决遗留负债问题,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柯达的英雄末路,可以说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前段时间《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15年最可能消失的品牌调查结果,柯达位居首位,并称没有人对这一排位感到吃惊,因为这家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很差劲,“没有任何前景”并且“没有采取任何改变措施”。
生于胶卷,死于IT
在进行重组以及试图构建新业务的过程中,2005年,柯达斩获美国数码相机市场销量第一不过对于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柯达公司而言,这份快乐短暂得犹如幻觉。
1975年,斯蒂文·赛尚在美国柯达实验室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它不需要胶卷,通过电子方式拍摄黑白镜像,并将它们记录到音频级盒式磁带机上。那时没有人会想到,第一台数码相机的研发成功,没有给柯达带来方向性的指引,反而成了其百年基业的葬送者。
1998年,这家当时全球最大影像产品供应商也深感传统胶卷业务萎缩之痛,但传统胶片业务的巨大成功,让它无法迅速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变迁。由于担心胶卷销量受到影响,柯达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
通向数码世界的转型之路迟滞5年后方才开始,对技术革命反应迟钝招致了灾难性后果。在更换了4位CEO后,曾经在惠普任职25年的彭安东于2003年加盟柯达,并于2005年成为公司CEO。当时人们期待这位前惠普高管能帮助这家胶卷巨头向专注于数码技术的公司转型。
2004年以后,柯达只有一年实现了全年赢利,那就是2007年。而柯达公司的市值从1997年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降至21亿美元(按9月30日收盘价计算)。十余年间,市值蒸发了99%。负债超出资产14亿美元。
为节约经营成本,柯达自2004年以来不断裁员。2010年,该公司罗彻斯特总部员工人数从1.63万锐减至7100人,其全球员工总数则从5.48万减少至1.88万。
这艘缓慢下沉的巨轮仍不放弃生还的希望。2011年被彭安东视为柯达转型路上的里程碑之年。家用喷墨打印机业务预计将在2011年实现收支平衡,彭安东认为这项业务是柯达未来的基石之一。与此同时,他极力推动公司向数码业务转型,但却面临着内部缺乏核心技术、外部激烈竞争的致命威胁。
彭安东同时筹划出售专利求得生存。在2011年7月中旬召开的一次董事会上,柯达批准了出售专利的计划,希望通过出售专利获得现金,来缓解投资者对该公司业绩长期亏损及股价下跌的担忧情绪。彭安东称柯达聘请的顾问公司Lazard LLC已经“与许多人进行接触,很多人已经签署保密协议”。
柯达,自杀还是他杀?
“是谁杀了柯达?”美国《大西洋月刊》文章问道。不少媒体认为,柯达靠卖胶卷起家,而数字革命已经让胶卷完全过时了。法国《世界报》称,尽管摄影技术并非柯达所发明,但40年来对于喜欢怀旧的欧洲人而言,柯达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摄影与怀旧的代名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柯达几乎一统摄影江湖,在人们心目中,柯达似乎是永不会倒的品牌。然而这种无敌般的感觉反倒让柯达管理层滋生了过分自信。
《大西洋月刊》说,柯达在破产的边缘,原因并不仅仅因为胶片的寿终正寝;现在濒临山穷水尽,也不是因为该公司固步自封,不肯与时俱进。过去10年来,其实柯达一直在尝试着适应时代的改变,并推出了一些创新产品,但却不能将这些新产品转变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其实柯达进入数字照相行业并不晚,甚至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1996年,柯达推出了其首款傻瓜相机。不过,同富士和奥林巴斯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柯达的动作还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模拟相机胶卷生意上。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时任柯达首席执行官丹·卡普宣布将用2/3的研发经费投入数字技术开发。2005年,柯达还是美国数码相机销量最大的公司。不过,虽然柯达的数码相机很受消费者欢迎,但对柯达的赢利却没什么帮助。早在2001年,美国《商业周刊》就指出数码相机的利润率将下滑,赢利变得越来越难。
柯达对数码技术的投资倒没有白费,产生了一系列高价值知识产权,就像一个专利巨人。《华尔街日报》指出,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靠专利挣到的钱帮助公司开展了一项新事业的投资,那就是打印机。但不久来自专利诉讼方面的收入就枯竭了。目前,柯达正试图卖掉旗下拥有的一系列数字技术专利,这笔收入甚至可能超过公司的市值。柯达近期发展的轨迹应了一句话,“创新在行,做生意却不行”。
“柯达在1935年推出了柯达彩色胶卷,但直到2009年才因为数码照相机广泛使用而停止生产。这个转型期过渡得太慢,是导致柯达这家百年老店走向衰落的关键”,伦敦大学的媒体产业研究学者沃塞克斯对《环球时报》表示。
日本富士胶片公司一名退休高管从富士胶片的经营之道分析了柯达的破产。这名高管对《环球时报》表示,富士胶片善于拓展市场,1982年以来一直是世界杯足球赛的主要赞助商之一;为适应网络时代,富士还建立了“富士胶片网络摄影美术馆和商店”,展示和销售著名摄影家的作品和摄影爱好者的优秀作品。再者,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富士胶片一方面及时缩小胶片事业,另一方面不固守名牌,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
小众公司或是出路?
柯达,自杀还是他杀?
柯达颓势背后的中国启示
柯达的同路人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柯达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正式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以求度过多年销售下滑所致的资产流动性危机。
柯达称,该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根据破产法第11章,向美国一家破产法院申请业务重组。美国以外的子公司不包括在申请范围内。柯达表示,此举将加强其美国及海外资产的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善解决遗留负债问题,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柯达的英雄末路,可以说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前段时间《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15年最可能消失的品牌调查结果,柯达位居首位,并称没有人对这一排位感到吃惊,因为这家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很差劲,“没有任何前景”并且“没有采取任何改变措施”。
生于胶卷,死于IT
在进行重组以及试图构建新业务的过程中,2005年,柯达斩获美国数码相机市场销量第一不过对于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柯达公司而言,这份快乐短暂得犹如幻觉。
1975年,斯蒂文·赛尚在美国柯达实验室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它不需要胶卷,通过电子方式拍摄黑白镜像,并将它们记录到音频级盒式磁带机上。那时没有人会想到,第一台数码相机的研发成功,没有给柯达带来方向性的指引,反而成了其百年基业的葬送者。
1998年,这家当时全球最大影像产品供应商也深感传统胶卷业务萎缩之痛,但传统胶片业务的巨大成功,让它无法迅速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变迁。由于担心胶卷销量受到影响,柯达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
通向数码世界的转型之路迟滞5年后方才开始,对技术革命反应迟钝招致了灾难性后果。在更换了4位CEO后,曾经在惠普任职25年的彭安东于2003年加盟柯达,并于2005年成为公司CEO。当时人们期待这位前惠普高管能帮助这家胶卷巨头向专注于数码技术的公司转型。
2004年以后,柯达只有一年实现了全年赢利,那就是2007年。而柯达公司的市值从1997年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降至21亿美元(按9月30日收盘价计算)。十余年间,市值蒸发了99%。负债超出资产14亿美元。
为节约经营成本,柯达自2004年以来不断裁员。2010年,该公司罗彻斯特总部员工人数从1.63万锐减至7100人,其全球员工总数则从5.48万减少至1.88万。
这艘缓慢下沉的巨轮仍不放弃生还的希望。2011年被彭安东视为柯达转型路上的里程碑之年。家用喷墨打印机业务预计将在2011年实现收支平衡,彭安东认为这项业务是柯达未来的基石之一。与此同时,他极力推动公司向数码业务转型,但却面临着内部缺乏核心技术、外部激烈竞争的致命威胁。
彭安东同时筹划出售专利求得生存。在2011年7月中旬召开的一次董事会上,柯达批准了出售专利的计划,希望通过出售专利获得现金,来缓解投资者对该公司业绩长期亏损及股价下跌的担忧情绪。彭安东称柯达聘请的顾问公司Lazard LLC已经“与许多人进行接触,很多人已经签署保密协议”。
柯达,自杀还是他杀?
“是谁杀了柯达?”美国《大西洋月刊》文章问道。不少媒体认为,柯达靠卖胶卷起家,而数字革命已经让胶卷完全过时了。法国《世界报》称,尽管摄影技术并非柯达所发明,但40年来对于喜欢怀旧的欧洲人而言,柯达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摄影与怀旧的代名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柯达几乎一统摄影江湖,在人们心目中,柯达似乎是永不会倒的品牌。然而这种无敌般的感觉反倒让柯达管理层滋生了过分自信。
《大西洋月刊》说,柯达在破产的边缘,原因并不仅仅因为胶片的寿终正寝;现在濒临山穷水尽,也不是因为该公司固步自封,不肯与时俱进。过去10年来,其实柯达一直在尝试着适应时代的改变,并推出了一些创新产品,但却不能将这些新产品转变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其实柯达进入数字照相行业并不晚,甚至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1996年,柯达推出了其首款傻瓜相机。不过,同富士和奥林巴斯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柯达的动作还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模拟相机胶卷生意上。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时任柯达首席执行官丹·卡普宣布将用2/3的研发经费投入数字技术开发。2005年,柯达还是美国数码相机销量最大的公司。不过,虽然柯达的数码相机很受消费者欢迎,但对柯达的赢利却没什么帮助。早在2001年,美国《商业周刊》就指出数码相机的利润率将下滑,赢利变得越来越难。
柯达对数码技术的投资倒没有白费,产生了一系列高价值知识产权,就像一个专利巨人。《华尔街日报》指出,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靠专利挣到的钱帮助公司开展了一项新事业的投资,那就是打印机。但不久来自专利诉讼方面的收入就枯竭了。目前,柯达正试图卖掉旗下拥有的一系列数字技术专利,这笔收入甚至可能超过公司的市值。柯达近期发展的轨迹应了一句话,“创新在行,做生意却不行”。
“柯达在1935年推出了柯达彩色胶卷,但直到2009年才因为数码照相机广泛使用而停止生产。这个转型期过渡得太慢,是导致柯达这家百年老店走向衰落的关键”,伦敦大学的媒体产业研究学者沃塞克斯对《环球时报》表示。
日本富士胶片公司一名退休高管从富士胶片的经营之道分析了柯达的破产。这名高管对《环球时报》表示,富士胶片善于拓展市场,1982年以来一直是世界杯足球赛的主要赞助商之一;为适应网络时代,富士还建立了“富士胶片网络摄影美术馆和商店”,展示和销售著名摄影家的作品和摄影爱好者的优秀作品。再者,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富士胶片一方面及时缩小胶片事业,另一方面不固守名牌,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