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中学教学“教师主导”居于统治地位,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困扰着一线中学教师。研究性教学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倡导创新思维,已有学者结合信息技术开展了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何谓为研究性教学?如何推行研究性教学?这一问题已成为基础教育届研究的前沿及热点问题,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具有现实与理论意识。
1.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模式
1.1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研究性教学思想最早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对话教学”,主张仅在产生疑问而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困惑状态下向教师询问,在师生互动中获得问题结论,体现了一种初期“问题导学”教学方法。陶行知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有学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是一种范式,本意是在研究型大学中充分利用其巨大的资源优势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研究型人才,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提出教学是以知识为载体传递思想。
西方研究性教学起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即采用交谈、辩论等进行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答案。法国教育家卢俊主张教师提出学生能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知识,“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是基于问题的互动教学,通过教师提供学习资源,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同化和顺应而建构。教师是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问题意识、问题探究规范了教师的课堂行为,解构了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学模式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指导。
1.2“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内涵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遵循“发现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交流展示-发现新的问题”的教学规律,以问题为主线,实现学生研究型学习。
2.“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摩根和萨克森说过:“关于学习的传统观点是:当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时,这时学习就发生了。但是真正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理解并能够提出问题时才会发生”。“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与实施教学的一种模式。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教材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究,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问题-探究-导学”主动参与式活动。可按如下方法构建模式:
首先,教师精心设计指导方案,从教材和网络资源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和提出新颖、有探究价值的核心问题。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收集资料,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已有的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再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将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用语言、文字、图表等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充分交流后生成新的问题。最后,教师和学生对探究过程共同进行评价。
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3.1变更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根植于教育者头脑中的思想,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性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更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围绕问题展开探索,这是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3.2整合教学资源
课堂低效的原因来自教师对教学理念多元化和教材多样化的处理不当,新课程理念提倡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需要将教材创造加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整合教材是研究型教学设计的源泉。
构建现实的问题情景,据教学内容自主开发一些联系生活的情景,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根据授课对象、课程特点优化教案及教学资源,设置与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情景和探究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疑-质疑-析疑-解疑”。
3.3设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教材中的共性与核心知识,及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和符合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统领和发展特征,学生把握与掌握了核心知识即可掌握整个内容。教师在核心问题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结构不良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美国课堂教学中普遍推广的PBL(proplem-based learning)教学,就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模式,通过让学生解决结构不良问题来锻炼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其高层次思维能力。
3.4融入信息技术
教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旨在“创构”。即创构出一种与迄今为止截然不同的全新教学时空,旨在使学生在这种全新教学时空中得到尽可能全面的成长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为交流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拓展了交流互动的空间,教师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课堂上争取人人都能参与互动。互动是研究性课堂教学的灵魂,在互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也是目前学生所普遍缺失的一种能力。信息技术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促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教学博客、视频教学、在线互动教学技术的学习与实践。
3.5设计特色作业
特色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科学设计特色作业是完善效果反馈的重要手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一定梯度的特色作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导学”式的特色作业。
教师要及时评价特色作业情况并与学生个性化沟通,根据学生的差异,从内容、形式、要求上尽量适合每位学生的需要。设置特色作业帮助热线,由值班语文教师通过网络、电话定期答疑。优秀、新颖的特色作业定期在学校展览中心展览。
4.结论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问题导学”是研究性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培养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目标。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为中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模式
1.1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研究性教学思想最早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对话教学”,主张仅在产生疑问而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困惑状态下向教师询问,在师生互动中获得问题结论,体现了一种初期“问题导学”教学方法。陶行知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有学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是一种范式,本意是在研究型大学中充分利用其巨大的资源优势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研究型人才,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提出教学是以知识为载体传递思想。
西方研究性教学起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即采用交谈、辩论等进行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答案。法国教育家卢俊主张教师提出学生能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知识,“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是基于问题的互动教学,通过教师提供学习资源,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同化和顺应而建构。教师是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问题意识、问题探究规范了教师的课堂行为,解构了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学模式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指导。
1.2“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内涵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遵循“发现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交流展示-发现新的问题”的教学规律,以问题为主线,实现学生研究型学习。
2.“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摩根和萨克森说过:“关于学习的传统观点是:当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时,这时学习就发生了。但是真正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理解并能够提出问题时才会发生”。“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与实施教学的一种模式。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教材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究,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问题-探究-导学”主动参与式活动。可按如下方法构建模式:
首先,教师精心设计指导方案,从教材和网络资源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和提出新颖、有探究价值的核心问题。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收集资料,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已有的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再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将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用语言、文字、图表等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充分交流后生成新的问题。最后,教师和学生对探究过程共同进行评价。
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3.1变更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根植于教育者头脑中的思想,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性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更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围绕问题展开探索,这是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3.2整合教学资源
课堂低效的原因来自教师对教学理念多元化和教材多样化的处理不当,新课程理念提倡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需要将教材创造加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整合教材是研究型教学设计的源泉。
构建现实的问题情景,据教学内容自主开发一些联系生活的情景,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根据授课对象、课程特点优化教案及教学资源,设置与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情景和探究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疑-质疑-析疑-解疑”。
3.3设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教材中的共性与核心知识,及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和符合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统领和发展特征,学生把握与掌握了核心知识即可掌握整个内容。教师在核心问题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结构不良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美国课堂教学中普遍推广的PBL(proplem-based learning)教学,就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模式,通过让学生解决结构不良问题来锻炼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其高层次思维能力。
3.4融入信息技术
教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旨在“创构”。即创构出一种与迄今为止截然不同的全新教学时空,旨在使学生在这种全新教学时空中得到尽可能全面的成长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为交流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拓展了交流互动的空间,教师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课堂上争取人人都能参与互动。互动是研究性课堂教学的灵魂,在互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也是目前学生所普遍缺失的一种能力。信息技术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促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教学博客、视频教学、在线互动教学技术的学习与实践。
3.5设计特色作业
特色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科学设计特色作业是完善效果反馈的重要手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一定梯度的特色作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导学”式的特色作业。
教师要及时评价特色作业情况并与学生个性化沟通,根据学生的差异,从内容、形式、要求上尽量适合每位学生的需要。设置特色作业帮助热线,由值班语文教师通过网络、电话定期答疑。优秀、新颖的特色作业定期在学校展览中心展览。
4.结论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问题导学”是研究性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培养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目标。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为中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