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学体制上从国有公办向一主多元转变;投资体制上从政府包揽向多元筹资转变;领导体制上从高度集权向自主办学转变;招生就业上从统招统配向市场选择转变;办学环境上从囿于国内向融入国际转变;学校规模上从千人校园向万人大学转变;后勤服务上从统包统管向社会化转变。这些变化要求高校领导从“管理”到“经营”的领导理念转型,从“操作”到“运筹”的领导方式转型,从“执行”到“竞争”的领导能力转型,从而实现对高校的科学领导。
一、管理·经营·和谐——领导理念的转型与超越
领导理念是领导行动的指导原则和价值准则。理念并非永恒不变,形成于一定时代的领导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完善。
受传统思想影响,“管理”是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前高校领导的领导理念。管理即控制、处理、协调和组织,意味着主持工作、履行职责、协调关系、指挥控制,其目的是以“管”、促“理”、以“管”达“理”,追求的是和平、条理、秩序和稳定。那时,国家对高等教育相应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由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或行业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高等学校。经费的下达、使用,学校编制,教职工待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材编写,招生计划,毕业生分配等全部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大学成为政府的附属单位。高校领导无须为单位去筹钱,不用为生存而竞争,必须而且只能树立“管理”理念,扮演“管理”角色,“上行下效”,“上传下达”, 把上级要求的具体事情落实好,不越雷池半步。
面对内外环境的转变,“经营”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高校领导的领导理念。经营即经理、运筹、谋划并治理,意味着通盘考虑、自主定位、寻觅机遇、求取利益,其目的是适应竞争、加快发展,追求的是筹划、营谋、效率和效益。根据高校自身价值取向,依据所处时代经济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构建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高校与社会其它组织的关系,使高校真正成为经营主体,在开放的国内外市场中博弈并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深化,“和谐”成为高校领导的理念选择。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和谐”,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国家、地区、种族的和谐。和谐的高校是教育质量引航的高校,是事业全面发展的高校,具有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谐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合相应的制度体系、和谐有序的调适机制、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和雅共生的文化互动、和美交融的校园环境、和实生辉的办学特色,这些应是高校领导的理想目标和应然追求。
二、操作·运筹·调节——领导方式的转型与超越
领导方式即领导的行为样式,是领导理念的行动体现。在“管理”理念指导下,高校领导的领导方式是“操作”。“管理”理念下的身份定位使得高校领导亦步亦趋地俯首听从上司的命令,应用管理程序,行使管理职能,“操作”成为其主要领导方式。“操作”即听命、部署、督促、检查、总结、汇报。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完全国有化,高校的人、财、物均由国家供给、调配,高校运作又为高校领导“操作”管理提供了必要性。高校具体事务与项目指标均由上级下达,权力上悬,重心上移,管理内容的高度一致为高校领导“操作”管理提供了便利性。“管理”理念下的“操作”管理是高校领导对上级具体任务的安排和落实,也是对高校教职工和学生的组织与控制。
在“经营”理念指导下,高校领导的领导方式是“运筹”。以“经营”为指导理念,高校领导“运作筹划”,开始发挥引领作用,扮演领导角色。“经营”是高校主体地位凸显后高校领导的自主选择,也是矛盾和问题积聚的时代使然。我国自1997年实行全国普通高校收费并轨,并逐渐提高收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短缺的矛盾,但投入不足仍是制约高校发展的首要因素。在目前政府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寻求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科学高效地利用好资金与资源,是高校领导经营运筹的首要选择。教育教学经营是高校经营的核心,影响并决定着相关经营的成败。1999年高校大幅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递增,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本科在校生校均达到l万余人。高校扩招在力求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面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校领导经营运筹的实质就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走向市场,面向世界;高校必须像企业一样,凭借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意识搞经营。因此,高校领导经营运筹主要表现在以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与服务质量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从而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和教师。在经营理念指导下,高校领导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后勤服务、招生计划、学生就业、战略规划、价值利益等方面的运作筹划,引导高校在教育国际化环境中处于有利地位。
在“和谐”理念指导下,高校领导的领导方式是“调节”。调节即调解、调适、整合、规范与节制。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高校存在着眼前利益与长远打算、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自身发展、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教师职责与学生权益、校内关系与校外关系等诸多矛盾和冲突,迫切需要高校领导进行调节。高校领导要调节高校发展中的一切不和谐关系、现象和问题,面向世界,瞄准未来,在追求卓越中将高校引向一个与众不同的理想位置。
三、执行·竞争·完善——领导能力的转型与超越
领导能力是领导理念指导下领导方式的行为效度体现。与“管理”理念和“操作”方式相对应,高校领导在高校实践中普遍练就出较强的“执行力”。在那个计划经济的特定年代,高校领导的“执行力”突出表现在特有的职位政治权力和个人人格魅力上。那时高校领导在完成上级指令和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执行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加强。
改革开放30年来,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高校领导的“竞争力”突出表现在学校资源的争取和获得上。首先,在竞争中获取更多资金,为学校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向上级和政府争取尽可能多的财政拨款与专项资金;利用学缘优势争取校友们的大量捐助;利用学校社会服务的力量争取社会的投入。其次,在竞争中招揽更多人才,为学校发展打好学科基础。其三,在竞争中吸引优秀考生,为学校发展打好生源基础。高校领导的“竞争力”既是个人魅力的显示,又是集体力量的结晶,塑造着高校的形象,影响着高校的地位。
与“和谐”理念和“调节”方式相对应,高校领导将在高校实践中普遍练就较强的“完善力”。首先,完善发展战略,使高校目标科学化。高校领导要以“和谐”理念审视学校发展,完善学校战略规划,促进高校既“适应”又“引领”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完善学校制度,使高校发展规范化。高校领导要逐步改革学校制度,鼓励教师重视基础研究,关心学生,在内外和谐中建设高校。其三,完善教育行为,使办学效益生态化。“经营”理念指导下的运筹行为使得高校发展呈现出“趋利化”的倾向,由此出现许多“寻租”和腐败现象。为使学校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高校领导要以“和谐"理念教育广大教职员工,调节价值观念,引导教育行为,在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实现促进个体成长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佳统一。
责任编辑:周振国
一、管理·经营·和谐——领导理念的转型与超越
领导理念是领导行动的指导原则和价值准则。理念并非永恒不变,形成于一定时代的领导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完善。
受传统思想影响,“管理”是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前高校领导的领导理念。管理即控制、处理、协调和组织,意味着主持工作、履行职责、协调关系、指挥控制,其目的是以“管”、促“理”、以“管”达“理”,追求的是和平、条理、秩序和稳定。那时,国家对高等教育相应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由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或行业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高等学校。经费的下达、使用,学校编制,教职工待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材编写,招生计划,毕业生分配等全部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大学成为政府的附属单位。高校领导无须为单位去筹钱,不用为生存而竞争,必须而且只能树立“管理”理念,扮演“管理”角色,“上行下效”,“上传下达”, 把上级要求的具体事情落实好,不越雷池半步。
面对内外环境的转变,“经营”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高校领导的领导理念。经营即经理、运筹、谋划并治理,意味着通盘考虑、自主定位、寻觅机遇、求取利益,其目的是适应竞争、加快发展,追求的是筹划、营谋、效率和效益。根据高校自身价值取向,依据所处时代经济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构建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高校与社会其它组织的关系,使高校真正成为经营主体,在开放的国内外市场中博弈并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深化,“和谐”成为高校领导的理念选择。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和谐”,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国家、地区、种族的和谐。和谐的高校是教育质量引航的高校,是事业全面发展的高校,具有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谐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合相应的制度体系、和谐有序的调适机制、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和雅共生的文化互动、和美交融的校园环境、和实生辉的办学特色,这些应是高校领导的理想目标和应然追求。
二、操作·运筹·调节——领导方式的转型与超越
领导方式即领导的行为样式,是领导理念的行动体现。在“管理”理念指导下,高校领导的领导方式是“操作”。“管理”理念下的身份定位使得高校领导亦步亦趋地俯首听从上司的命令,应用管理程序,行使管理职能,“操作”成为其主要领导方式。“操作”即听命、部署、督促、检查、总结、汇报。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完全国有化,高校的人、财、物均由国家供给、调配,高校运作又为高校领导“操作”管理提供了必要性。高校具体事务与项目指标均由上级下达,权力上悬,重心上移,管理内容的高度一致为高校领导“操作”管理提供了便利性。“管理”理念下的“操作”管理是高校领导对上级具体任务的安排和落实,也是对高校教职工和学生的组织与控制。
在“经营”理念指导下,高校领导的领导方式是“运筹”。以“经营”为指导理念,高校领导“运作筹划”,开始发挥引领作用,扮演领导角色。“经营”是高校主体地位凸显后高校领导的自主选择,也是矛盾和问题积聚的时代使然。我国自1997年实行全国普通高校收费并轨,并逐渐提高收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短缺的矛盾,但投入不足仍是制约高校发展的首要因素。在目前政府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寻求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科学高效地利用好资金与资源,是高校领导经营运筹的首要选择。教育教学经营是高校经营的核心,影响并决定着相关经营的成败。1999年高校大幅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递增,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本科在校生校均达到l万余人。高校扩招在力求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面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校领导经营运筹的实质就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走向市场,面向世界;高校必须像企业一样,凭借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意识搞经营。因此,高校领导经营运筹主要表现在以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与服务质量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从而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和教师。在经营理念指导下,高校领导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后勤服务、招生计划、学生就业、战略规划、价值利益等方面的运作筹划,引导高校在教育国际化环境中处于有利地位。
在“和谐”理念指导下,高校领导的领导方式是“调节”。调节即调解、调适、整合、规范与节制。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高校存在着眼前利益与长远打算、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自身发展、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教师职责与学生权益、校内关系与校外关系等诸多矛盾和冲突,迫切需要高校领导进行调节。高校领导要调节高校发展中的一切不和谐关系、现象和问题,面向世界,瞄准未来,在追求卓越中将高校引向一个与众不同的理想位置。
三、执行·竞争·完善——领导能力的转型与超越
领导能力是领导理念指导下领导方式的行为效度体现。与“管理”理念和“操作”方式相对应,高校领导在高校实践中普遍练就出较强的“执行力”。在那个计划经济的特定年代,高校领导的“执行力”突出表现在特有的职位政治权力和个人人格魅力上。那时高校领导在完成上级指令和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执行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加强。
改革开放30年来,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高校领导的“竞争力”突出表现在学校资源的争取和获得上。首先,在竞争中获取更多资金,为学校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向上级和政府争取尽可能多的财政拨款与专项资金;利用学缘优势争取校友们的大量捐助;利用学校社会服务的力量争取社会的投入。其次,在竞争中招揽更多人才,为学校发展打好学科基础。其三,在竞争中吸引优秀考生,为学校发展打好生源基础。高校领导的“竞争力”既是个人魅力的显示,又是集体力量的结晶,塑造着高校的形象,影响着高校的地位。
与“和谐”理念和“调节”方式相对应,高校领导将在高校实践中普遍练就较强的“完善力”。首先,完善发展战略,使高校目标科学化。高校领导要以“和谐”理念审视学校发展,完善学校战略规划,促进高校既“适应”又“引领”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完善学校制度,使高校发展规范化。高校领导要逐步改革学校制度,鼓励教师重视基础研究,关心学生,在内外和谐中建设高校。其三,完善教育行为,使办学效益生态化。“经营”理念指导下的运筹行为使得高校发展呈现出“趋利化”的倾向,由此出现许多“寻租”和腐败现象。为使学校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高校领导要以“和谐"理念教育广大教职员工,调节价值观念,引导教育行为,在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实现促进个体成长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佳统一。
责任编辑:周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