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遵循。高校教师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直接实践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既要切实强化高校党委领导与保障激励力度,又要教育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对立德树人的认识。只有提高教师围绕“课程思政”推进课堂教学的本领,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
1.“课程思政”的缘起是发挥好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这一重要论述的创新理念,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政课扩展为各门、各类课程,覆盖到所有课堂。“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和体现,其源头起点是发挥好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2.“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宏观上讲,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确保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从微观上讲,要紧紧围绕高校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解决好教师“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学生“应该在哪儿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确保办学符合政治要求。“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对课程政治价值和知识价值要求的集成与升华,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是对“三大规律”的把握和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在校大学生,“知識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4]。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主渠道,必须发挥好课程“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综合作用。“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求、教书育人规律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要求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体现,本质是对“三大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遵循。
高校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
1.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师的分内职责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注重发挥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逐步细化和健全,专任教师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不仅专职、兼职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工作,业务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5]。进入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和内涵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6]“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7]。因此,“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规律的新认识,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新内涵、新要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其分内职责,而不是给教师做加法、添任务,增加额外工作量。
2.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教书育人效果的有效措施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不可分割。一直以来,在高校思政领域存在一些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校领导、党务干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与专业教师和其他人员没有关系;有的专业教师认为专业课堂只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即育人任务的完成等”[8],受此影响,高校很容易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聚焦在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身上,忽视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放松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加之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意识不强或能力受限,便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课程思政”理念强调“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主张将主渠道由单一的思政课扩展为各门、各类所有课程;将队伍由思政课教师“专人”扩展到所有教师“人人”;将内容由思政学科知识扩展到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和思政教育资源等,实现了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扩展,有利于“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效果。
3.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一是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教师中占绝大多数。教育部指出,目前我国“80%的高校教师是专业课教师,80%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80%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学习”,可见专业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有可为,专业课教师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方面责无旁贷。二是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出于对教师专业学识的羡慕和钦佩,很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教导;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比较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专业课教师是坚守课堂阵地的战斗员。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高校作为知识分子密集的高地和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重要阵地,成为各种势力竞相争夺青年的主要战场。高校必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只有让每一位教师把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堂都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牢固阵地,不给任何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舞台和可乘之机,才能确保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
1.高校要切实强化领导与保障激励力度
校院统筹领导是高校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心骨,系统的保障激励是必要前提和坚强后盾。在高校层面,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可行方案,明确目标,画好“路线图”,定好“时间表”,做好充分动员,发挥好方向引领作用;要注重统筹推进,既要加强教师工作部等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又要合理配置资源、加大投入,确保基础保障到位;要着力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相关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在院系层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院系学科和专业特点,组织好具体推进和落实,既要掌握正确方向,又要深入挖掘特色;要充分发挥院系教师党支部的作用,将教师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要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教育引导教师提升认识,促进相互交流学习借鉴,选树典型课程、典型教师等,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2.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立德树人认识高度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教师对高校立德树人的认识高度和理解深度,是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点和基础。高校教师要从新时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高度,深刻认识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从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的高度,深刻认识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不断增强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要从努力争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到“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高度,深刻认识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不断增强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荣誉感和自觉性。由此,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举措的认识,激活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动力。
3.高校教师要着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施效度
课堂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施效度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主题。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效度,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实践。高校教师要不断强化“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意识,自觉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要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全面提高执教能力,夯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素质和能力基础;要逐步提升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对课程的认识,深入挖掘各门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强化课堂实施,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坚决防止和杜绝简单照搬、机械植入;要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体验性,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同步加强专业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各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着力点,定位各门课程在专业内的坐标点和育人职责。
总之,教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既要坚持高校党委坚强领导,又要充分尊重教师主观能动性,坚持内外结合,坚持综合施策,充分發挥好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使教师更好地履行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担当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2][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9.
[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37.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6.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18-08-24].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
[8]韩宪洲.整体把握“三大规律”的主要特征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与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8(4):9.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党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翟 迪]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
1.“课程思政”的缘起是发挥好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这一重要论述的创新理念,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政课扩展为各门、各类课程,覆盖到所有课堂。“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和体现,其源头起点是发挥好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2.“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宏观上讲,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确保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从微观上讲,要紧紧围绕高校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解决好教师“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学生“应该在哪儿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确保办学符合政治要求。“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对课程政治价值和知识价值要求的集成与升华,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是对“三大规律”的把握和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在校大学生,“知識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4]。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主渠道,必须发挥好课程“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综合作用。“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求、教书育人规律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要求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体现,本质是对“三大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遵循。
高校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
1.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师的分内职责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注重发挥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逐步细化和健全,专任教师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不仅专职、兼职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工作,业务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5]。进入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和内涵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6]“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7]。因此,“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规律的新认识,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新内涵、新要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其分内职责,而不是给教师做加法、添任务,增加额外工作量。
2.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教书育人效果的有效措施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不可分割。一直以来,在高校思政领域存在一些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校领导、党务干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与专业教师和其他人员没有关系;有的专业教师认为专业课堂只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即育人任务的完成等”[8],受此影响,高校很容易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聚焦在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身上,忽视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放松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加之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意识不强或能力受限,便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课程思政”理念强调“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主张将主渠道由单一的思政课扩展为各门、各类所有课程;将队伍由思政课教师“专人”扩展到所有教师“人人”;将内容由思政学科知识扩展到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和思政教育资源等,实现了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扩展,有利于“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效果。
3.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一是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教师中占绝大多数。教育部指出,目前我国“80%的高校教师是专业课教师,80%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80%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学习”,可见专业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有可为,专业课教师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方面责无旁贷。二是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出于对教师专业学识的羡慕和钦佩,很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教导;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比较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专业课教师是坚守课堂阵地的战斗员。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高校作为知识分子密集的高地和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重要阵地,成为各种势力竞相争夺青年的主要战场。高校必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只有让每一位教师把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堂都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牢固阵地,不给任何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舞台和可乘之机,才能确保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
1.高校要切实强化领导与保障激励力度
校院统筹领导是高校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心骨,系统的保障激励是必要前提和坚强后盾。在高校层面,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可行方案,明确目标,画好“路线图”,定好“时间表”,做好充分动员,发挥好方向引领作用;要注重统筹推进,既要加强教师工作部等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又要合理配置资源、加大投入,确保基础保障到位;要着力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相关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在院系层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院系学科和专业特点,组织好具体推进和落实,既要掌握正确方向,又要深入挖掘特色;要充分发挥院系教师党支部的作用,将教师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要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教育引导教师提升认识,促进相互交流学习借鉴,选树典型课程、典型教师等,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2.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立德树人认识高度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教师对高校立德树人的认识高度和理解深度,是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点和基础。高校教师要从新时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高度,深刻认识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从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的高度,深刻认识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不断增强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要从努力争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到“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高度,深刻认识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不断增强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荣誉感和自觉性。由此,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举措的认识,激活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动力。
3.高校教师要着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施效度
课堂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施效度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主题。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效度,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实践。高校教师要不断强化“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意识,自觉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要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全面提高执教能力,夯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素质和能力基础;要逐步提升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对课程的认识,深入挖掘各门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强化课堂实施,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坚决防止和杜绝简单照搬、机械植入;要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体验性,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同步加强专业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各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着力点,定位各门课程在专业内的坐标点和育人职责。
总之,教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既要坚持高校党委坚强领导,又要充分尊重教师主观能动性,坚持内外结合,坚持综合施策,充分發挥好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使教师更好地履行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担当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2][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9.
[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37.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6.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18-08-24].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
[8]韩宪洲.整体把握“三大规律”的主要特征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与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8(4):9.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党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