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细菌守护健康的“护胃者”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_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圈有晒美食的、有晒美景的,您可能想不到,还有晒“挂号条”的。为什么晒呢?因为号难挂,有的人挂上了就忍不住要显摆一下。要说,现在支付宝、微信、网络等预约挂号的手段非常多,比原来起早贪黑排队挂号不知方便了多少。可是,患者也多啊。再说,也不是每家医院每个科室每位大夫的号都得靠秒杀。成大夫的号就不太好挂,因为慕名而来的患者比较多,成大夫看病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今天和您走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成虹,和成医生一起聊聊有关胃病和幽门螺杆菌的话题。


成虹医生

  成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知名专家。已经从事幽门螺杆菌相关研究数十年,主要涉及细菌耐药、检测及其治疗。历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秘书、副组长,曾多次参加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意见的制定。
  我国是“胃病大国”,在13亿多人口中,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消化道溃疡发病率10%,慢性胃炎发病率30%。我国还是胃癌高发国家,有数据显示,19岁到35岁的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从国际范围来看,近几年全球每年的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中国几乎都占到了半数左右。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生中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明显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尤其在患者还没有发生萎缩性胃炎时根除幽门螺杆菌,患者的获益最大。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其感染可导致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直至胃恶性肿瘤。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目前我国人群感染率在40%到50%。多数患者在儿童期获得感染,如不经治疗,幽门螺杆菌将伴随感染者终生。每年的4月9日,是“国际护胃日”,也叫“国际养胃日”,倡导大家关爱自己的胃,关注胃健康。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


  我来到消化内科的候诊区,患者们告诉我,要看成医生得有耐心,一是挂她号的病人多,还因为她看病慢,一个患者少则要看10-15分钟,多的甚至会看上一个小时。真是这样吗?我坐在候诊椅上和来得比较早的几位患者一起等。我发现成医生诊室的门一般要20分钟到30分钟开一次,出来几个人,再进去几个人,患者们按顺序就诊,诊室门口一般有三四位患者等候。一上午过得很快,已经11点50了,患者刚刚到第11号,后面还有四位没看呢。而且,从11点左右开始,挂号早的患者有的检查结果已经出来了,他们还要拿着检验报告,请成医生看。都中午了,这个诊室门口的人气依然挺旺。当我走出候诊室的一刹那,我有点惊诧,这是早上一排排候诊椅上都坐满了人,楼道里也挤满了人的医院吗?现在楼道里很空旷,显得比早上宽敞不少,候诊椅也基本空了,只有三两个病人坐在那儿吃午饭。


成虹醫生出席亚太消化疾病周并发表演讲

  成医生一般周四上午给患者做胃镜检查,下午出门诊,这是她最忙的一天。上午把胃镜的工作处理完,经常要拖到快一点。挂下午号的患者,过了中午12点半陆续来候诊了,成医生才从胃镜室回到诊室,患者看见她,踏实了,说明医生在,就等着下午看病了。可成医生自己只能在下午快开诊的时候,匆匆吃上一口。成医生是消化科大夫,老嘱咐患者合理饮食,对自己的胃好一点,可她自己吃饭就是一个字“快”。
  如果在下午来成医生的候诊区,上午那一幕又重演了。1点以后医院又恢复了上午的人多嘈杂,然后时间一点点过去,门外的候诊椅上人渐渐少了,医院楼道里的人少了。别的科室、诊室门口已经没人了,医院像中午一样冷清。只有成医生这里,还有几位患者在候诊。您别误会,不是成医生加号多,她不加号,就是上午下午各15位病人。可她每次看病都是中午最晚才能下班吃饭,傍晚最晚才能下班回家。而这样看病是一天天,无论冬夏四季;是一年年,多少寒来暑往。医生真够辛苦的!
  成医生为什么给每个患者看这么长时间呢?她说,要跟患者多沟通,还要多观察,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同。
  去年来了一位老患者,她原来在成医生这里根除了幽门螺杆菌,这次一进门就说自己不舒服,天天都恶心,食欲也下降。她有胃癌家族史,就怕自己这次是得了胃癌,越想越害怕。成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析,她现在发生胃癌的风险比较低。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常常恶心呢?成医生就问她最近心情怎么样?没想到问题一出,病人的眼圈都红了。原来,她的独生女儿嫁到了国外,她刚刚探亲回国,就出现了症状。而且,回国后她每天晚上临睡前和凌晨三四点钟,都要与女儿视频聊天,白天还要正常上班工作。
  通过沟通,成医生找到了患者的真正病因——对女儿的各种担忧,导致了目前的症状。另外,她每天睡前和凌晨的视频聊天,影响了睡眠,长期的睡眠不足,对人体的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次,成医生碰到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吸烟史五六年。成医生马上警觉地问到:“在这个年龄才开始吸烟,太少见了,有什么烦心的事?”这一问患者把成医生当成了老朋友,伤心地诉说起家里关于房子的愁事。
  成医生不光是治疗患者表现出来的胃病,更是像心理医生一样,让患者释放压力的同时,探究患者胃不舒服的真正原因。成医生认为对于每一个疾病,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它的病因。有可能病人的症状是相同,但是引起相同症状的病因却是不一样的,病人的家庭、工作都会是疾病的病因。在问诊时充分地与患者沟通,进而做分析,如果最后能够找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判断,基本可以确定这个诊断是正确的,这样发生误诊的几率会低。只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才是一个最根本的治疗。   成医生说她喜欢分析病因这一过程,因为她很喜欢逻辑推理,从小就数学成绩优秀,这可能和她父母都是理科教师有关。所以成医生每次看病会花不少时间和患者沟通,而且每当患者成功治愈,她也挺有成就感的。医学上很多疾病目前是治愈不了的,医生能做的就是缓解病人症状,而成医生选择的这个专业可以帮助病人治愈疾病,这是她专业的优势,也是医生职业对她的魅力所在。

好医生的磨炼成长记


  有人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成医生是爱这行,干这行,就钻这行。她对医学从小就有浓厚的兴趣,在小学和中学时期,就接触了很多和医学有关的事情。


成虹医生出席亚太消化疾病周

  成医生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到冬天爱感冒的季节,她住的大院里都会熬中药,每人发一杯,所有的大人小孩儿都去喝。有的小朋友觉得中药苦,可成医生从小就觉得中药的味道特别好闻,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能回忆起当时院里充斥着中草药的味道,这成了冬天特殊的味道。小学时她和同学们还帮着校医院做义务劳动,杨树花是一味中药材,每到春天杨树开花,她们就去捡杨树花,楼道里都堆满了同学们捡的杨树花,春天的劳动成了她们春天开始的标志和最有趣的记忆。上初中的时候成医生的学校挺重视中医,为学生们开展耳针课,教大家学习穴位、针灸,成医生学会了就给自己扎针灸。这些有意思的点滴成为成医生记忆中对医学的最初兴趣。
  高考报志愿时,成医生没有悬念地选择了医学院。不过,学中医还是西医却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来她决定学西医,感觉西医发展机会比较多,而且她已经打算好要学内科。因为她考虑家里没有人是医生,内科算是一个比较接近全科的学科,这样对家里人的帮助最大。兴趣明确,目标明确,成医生在考大学的时候就报了3所学校,北京医科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第二医学院(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学院(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因为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成医生如愿进入第一志愿北大医学部,在这里度过了5年的求學生涯。
  转眼间,品学兼优的成医生该实习了,这个学习优秀高考成功一路顺利的女生,这次遇到了一个小考验,她都急哭了。原来同学们都去本院北大医院实习,成医生因为是班里的好学生又是好班干部,就被分配去了友谊医院实习。谁都想在本院实习,所以成医生很不开心,觉得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挫折。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在友谊医院的实习经历,奠定了她今后做医生的坚实基础,虽然百般不愿意,成医生还是去了友谊医院实习。她意外地发现友谊医院还不错,这里对待实习医生的做法跟国外是一样的,需要自己做很多临床工作。当时,周边就这么一家大医院,所以友谊医院的病人数量非常大,医生在诊室内看病,外面有专人负责维持秩序,患者在外面排队然后一个一个的叫。成医生与带教老师一起面对面坐诊,自己看病人,有问题直接问老师。她们头都不抬,一刻不停地看病人,都要一直忙到下一班的医生来接班。赶上夜班真是一宿不能睡觉。
  经历了和带教老师一起收病人、写病历、开医嘱、上手术、值夜班,然后成医生就要自己独立完成这些工作,这些在实习医生期间接受的大量临床训练,让她很快就适应了繁忙的临床工作。成医生毕业后到北大医院工作,刚轮转科室没几个月就被派到急诊室。当时很多一起的年轻医生都害怕去急诊室,怕没有紧急处置的各种经验,无法完成任务。成医生有了在友谊医院连夜和老师看病的经历,完全适应急诊室的节奏,很快出师了。
  成医生最终成为一名消化内科的大夫,也与她的实习医院友谊医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友谊医院消化科的内镜和介入治疗工作在国内开展得非常早,成医生实习时,于仲麟教授是消化科主任。年轻的成医生被各种内镜和介入治疗深深地吸引,她看到小肝癌不用开刀,通过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就可以获得痊愈,而且多年不复发;胆管结石通过ERCP治疗,患者就可以被治愈。成医生在消化内科还亲眼见到一位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当时他因为胆道梗阻继发了胰腺炎,到医院时已经感染中毒性休克,病情严重。在经过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她们又对他进行急诊ERCP,当内镜进入十二指肠后,可以清晰地看到肠道内有2条蛔虫被卡在乳头胰胆管开口处,还有1条蛔虫正在肠道内向上钻。医生通过内镜把卡在乳头的蛔虫取出来后,到第二天早上患者与刚来病房时已经判若两人。这个患者的治愈过程,更让成医生坚定了选择消化内科作为专攻方向。
  从北医毕业后,成医生来到北大医院消化内科工作。她说:“医学是实践科学,我觉得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每天和病人在一起。”不管是做住院医生还是做主治医生时,她几乎每天都泡在病房里,普通病人早晚都要至少看一次,重病人随时看,有时还要守在危重病人旁边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诊疗方案。不仅如此,成医生每天在上班的路上、下班前、睡觉前,都会习惯性的在脑子里把所有的病人按照床号的顺序过一遍,思考一下自己的诊疗措施是否有不当之处,想一想进一步的诊疗工作和计划。也许有人觉得成医生太认真了,没有必要这样。成医生说:“每一个病人都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看完病人再去读书、查阅文献,然后再去看病人,不断的实践、检验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积累了经验。”这正是成医生的过人之处,她是一名聪明能干的医生,更是肯下慢功夫能钻研的医生。
  北大医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教学医院,拥有很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教授,其幽门螺杆菌研究从1985年开始,是国内研究较早,也较为先进的学科。北大医院的住院医生要经过5年的大内科轮转培训后,才能够回到消化内科再接受专科培训。成医生回到消化内科后跟着导师胡伏莲教授,开始从事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工作。她从当年一个年轻的住院医生成长为主任医生、知名专家。现在在医院,还要承担教学工作。

幸福温馨的三口之家


  成医生工作一直繁忙,她对自己要求严格,经常与病人泡在一起,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医院和病人身上,多亏她有一位有担当负责任的好丈夫,替她分担了很多工作和生活中的难处。


成医生女儿帮妈妈整理病例

  患者都知道成医生有个微信公众号“成大夫谈消化”,既是对患者的医学科普,又是同行间的技术交流。公号的推文每次都是先生帮忙给润色配图。留言里除了有对疾病的咨询,常常有夸奖和羡慕成医生家庭幸福的。成医生和她先生是高中同学,后来又分在一个团支部,经常搞活动,互相帮忙,从学生时代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这段缘分发展成为爱情,多年来这份情谊仍历久弥新。成医生每天下班晚,都是先生接送上下班,他们一起回家已经是多年不变的习惯。刚结婚时没有车,成医生的丈夫都是下了班就到医院等着她,再一起坐公交车回家。有车了先生就是成医生一个人的专属司机。
  当年成医生在做住院医生轮转肾内科时,要管十几个病人,还要用英语准备临床病例讨论。每天下午先生都会打电话问成医生当天的工作是否做完了,但常常是头一天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于是先生就来病房帮助成医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病房的所有医生都在加班,成医生的先生就帮助大家订餐,每次都是忙到很晚才能一起回家,有时还要陪成医生值夜班。成医生在大内科轮转时,几乎所有的护士姐妹都认识和喜欢这位聪明能干的好家属、好姐夫。
  女儿是成医生夫妻俩的幸福源泉,今年女儿要参加高考了。成医生的女儿对医学有兴趣,也想当医生。要说,女承母业,这是好事啊。可是,成医生的第一反应却是“不同意”。成医生是医生更是母亲,哪个母亲不心疼自己的子女,正是因为做医生多年,成医生知道当医生非常辛苦,尤其做负责任的医生就更辛苦,所以她不想让孩子过得这么辛苦。同时,社会上医患矛盾还是有的,作为母亲不能不替女儿考虑周全!
  这时候擅长调节家庭气氛、化解小矛盾的重要人物——成医生的丈夫出场了。他劝成医生,当医生是个挺好的职业,孩子要是喜欢的话,咱们也不用拦着,让她自己去选择,她要是有兴趣就让她学。成医生想,女儿即将长大成人,需要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和选择。再说,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眼下又是高考的关键时期,就听取了先生的意见,采取不干预的措施。
  成医生后来想,女儿比较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东西,这种好探究的个性,倒是做医生的潜质。而且,她女儿很善良,情感丰富。他们一家三口曾經在院子里种了三棵枣树,后来家里养的德牧犬把女儿的那棵刚刚开始结枣的枣树啃断了,女儿抚摸着小树泪流满面。女儿这种对生命的关心关爱,也是当医生的一种潜质。我问成医生:“好医生的素质是什么?”她说,既要有智商又要有情商。因为医生工作的思维逻辑分析,需要一些智商。同时还要具备人文的沟通关怀能力,甚至是感同身受的能力。这在成医生和患者交流病情、探寻病因时体现最为明显。医生和患者之间需要同情、还要去理解病人,这种能力是一种情商,光有智商而没有情商不行,只有二者兼具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医生。
  采访成医生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既有严谨科学的理性分析、医学病因的探究,又有浓浓的人情和故事。我感受到成医生是“忙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成医生从医多年的心愿是——希望每一位患者,不管是从身体还是从心理上,都能够获得健康、拥有幸福的生活。
  (编辑·刘颖)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20年6月7日,由北京京剧院倾力打造的京剧现代戏《许云峰》拉开了东方大剧院“云”首演的序幕。谭门第七代嫡传人、京剧老生演员谭正岩扛鼎出演“红岩”英雄许云峰,这不仅是“京剧+新媒体”的一次创造性尝试,更是被誉为“一部谭门史,半部京剧史”的谭派艺术与“红岩魂”前所未有的一次碰撞交融。阎肃先生为京剧《红岩》“化用”唱词  在写这篇戏评之前,著名戏曲剧作家张永和先生给我发来一篇他写的怀念已故军旅剧作家
期刊
后商,詩人,评论人。读书千余册。渴望着,行动着,清醒着。作者说“最早的‘在路上’故事是塞万提斯的骑士故事和约翰·班扬的讽喻故事,这些真的只是故事的故事,大概是为真理做出的滑稽又辛酸的尝试,而这就是我们重新出发,面对世界的最大的缘由。”  2020年的夏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巨大危机,但又让人模模糊糊地认为我们可以凭借我们的生命冲动,创造新的未来。  不得不告别过去。告别我们本土的、有限度的自发性
期刊
宅心仁厚的长者朱春煊  作为陈氏太极第六代宗师陈长兴最杰出的弟子,杨露禅为太极拳在京城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当时有句口头禅——“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在杨氏太极的传承中,杨露禅的三子杨健侯作出了巨大贡献。杨少侯和杨澄甫兄弟二人有一个共同的徒弟,即杨氏汪脉一代宗师——汪永泉。  作为太极大师汪永泉(号“在山”)的大弟子朱怀元先生之子,朱春煊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
期刊
一踏进香港,我就躲开了“大妈团”的喧嚣。  白天,待在酒店的咖啡厅看报、读书,隔着落地窗,看浮云在维多利亚港对岸的建筑群间飘浮。  待华灯初上,我便“出动”。当地年轻的上班族,下班后最乐意去晚餐“啸聚”、约会“拍拖”、买醉“嗨皮”的地方,我大多熟悉。香港和九龙的夜晚,用灯红酒绿和青春活力展示着香港这座城市的另一面。其实,“夜香港”似乎承载了更久远的历史、更繁复多元的文化。大概是白天养足了精神的缘故
期刊
我从上初中的时候就为演员写介绍文章,上高中的时候就为演员写戏,可谓入门甚早,但遗憾的是我从没有在什么学院或是研究院等等宝地读过一天书。但是我也不是无师自通,我是有老师、有手把手教我的师父。“文革”以前人们都知道我的老恩师是中央戏剧学院大名头的周贻白教授。“文革”以后我的老师更多了,应该有好几位,其中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祖光老师。“文革”前我和祖光老师,尤其和新凤霞老师是不熟悉的,虽然也见过两面。 
期刊
当下影视圈繁荣浮华,是一个拼流量、比颜值、小鲜花小鲜肉爆发的时代。很多女星都在追名逐利,寻求快速变现,有事没事制造话题,力求大红大紫,只顾眼前青春饭。但是,丁柳元不是这样,从来没有绯闻。即使做了很多公益也很少报道,秉承平常心,安静地饰演着一个个形象饱满、层次分明的角色。  她出演30集红色经典剧《江姐》曾在央视热播,这个第三代江姐有血有肉、深入人心。《继母后妈》中自私狠毒的薛礼燕、《亲兄热弟》中温
期刊
2020年3月中旬,全国人民宅家抗疫的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单位特别是生产性质的企业,迫于经济压力开始尝试阶段性复工。当然复工的尝试是非常谨慎的,例如复工的人数不能超过员工总数的50%,要求员工在岗须始终佩戴口罩,中午就餐必须相隔一米以上等。其实复工本身并不可怕,复工意味着家庭收入的保障,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就是早点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不过在疫情未彻底结束前展开复工,很多人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干自己
期刊
2018年,中央电视总台四频道连载了原二机部部长刘杰的事迹。刘杰部长原为地质部副部长,1958年由毛主席提名,任命他为二机部部长,调到核工业部(二机部)开始领导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刘杰部长慧眼识珠发现了于敏,在于敏研究原子化學时,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研制氢弹,为我国两弹一星研制储备了人才。这个事迹已被报道多次了,其实刘杰发现人才于敏之前,就从天津化工厂(汉沽)把当时的总工程师兼任技术监督科科
期刊
即使到了冬季,与老娘的外出也从不间断  因为一次居民座谈会,得到了一个暖心的线索,认识一位生活中充满温度的朋友——王黎风。他在十多年里拍摄了周边社区街道风貌照片数万张,直观记录观音寺地区的发展变化。  当我们相见时,憨厚的笑容与各种荣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2010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评选的北京市万名孝星奖章,奖章上刻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字样。2011年6月,他被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
期刊
新冠病毒不仅在中国按下了人们生活的暂停键,海外也如此。人间悲喜剧在电视、网络、广播中轮番上演。  2020年春节,和所有人一样,仇序携全家在四川陪着岳父母过大年,突然看到新冠疫情暴发的消息,紧接着是武汉封城,道路封闭……因担心之后回京困难,索性拖家带口提早结束探亲回京。他2002年创办了一家公司,专注于信息通信服务;2016年创立了一家基金会,专注于医疗大病救助和突发意外心理救援。  到家安顿好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