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当代凡人的悲歌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yo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国内少有的偏好历史题材的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版《赵氏孤儿》相较于元杂剧版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主题表达、情节设置,还是人物刻画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变动。电影既赞颂了经典文学形象的不凡人格,也表达了导演对当今大众心态的时代思索。
  关键词:《赵氏孤儿》 电影 元杂剧 改编 对比
  时代有别,文学迥异。戏剧作为文学的一种,既是特定时代氛围和文化精神的产物,也是凝结了艺术创作者个人化追求的结晶。近现代社会以来,戏剧在内容表达和形式呈现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而这其中,作为最被广泛接受的视听综合艺术,电影与戏剧的结合屡屡碰撞出别样的火花。从早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乃至后来的《游园惊梦》《霸王别姬》《刀马旦》都堪称这方面的典范。陈凯歌导演近年的作品《赵氏孤儿》,就不失为一次大胆尝试。电影改编自元代杂剧家纪君祥的同名杂剧,在尊重原著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加入了导演自己的时代思索。无论是电影的主题、情节,还是人物,都有着不同于原来版本的更为复杂,也更为人性化的一面。英雄不再那么高高在上,反派也有了些许人情味。通过削弱非黑即白的简单对立,小人物平凡真实的伟大人性得以彰显,作品也因此具备了崭新的时代价值。本文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对《赵氏孤儿》的改编进行分析。
  一、主题“复杂化”
  《赵氏孤儿》的最核心的主题即为复仇,这在杂剧和电影中都得到了重点展现。而不同之处在于,元杂剧对“复仇”主旨的抒发感情充沛且爱憎分明,同时也不免单一化和平面化;而电影版的“复仇”在导演更普泛的人性视角观照下,将爱恨情仇处理得更弱化也更为纠缠,因而呈现了一种“复杂化”的趋向。
  在元杂剧里,赵氏孤儿自打降生于世,便背负上了一个无奈又深重的使命——复仇,且这一重责被其后的一干人等反复强调和渲染,也因此构成了剧本最为突出的一条情节主线。当赵朔感受到赵氏家族大祸临头之时,劝诫自己的妻子:“你倘若生出个女儿,便也无话说;但若是个男儿呵,我便与他起个小名,唤为赵氏孤儿。待小厮长大成人,与咱父母报仇可也。”且于临死之前再次叮嘱:“待小厮儿长成后,着与咱这三百家口,可兀的报仇雪冤。”而当庄姬恳求程婴带离赵孤脱险时,如此说道:“汝将如何带此孩儿逃难出去?他日长大成人,定要教他为赵家报仇。”韩厥护主不能将要亡身前,饮恨感叹:“怎奈三百口终不存,由谁来雪这无边恨。”而公孙杵臼则在毙命前如此告诫程婴:“怜佑这孩儿长大成人,着令其与父母雪冤。”赵朔、庄姬、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相继命丧,其作用恰如保全赵孤性命的接力棒,从而一路庇护赵孤长大成人后为赵家报仇雪冤。而在杂剧末尾,赵孤也最终不负众望,将赵家的陈年旧恨一并洗脱。
  而在电影版中,《赵氏孤儿》则借由一连串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动以及人物性情的反转,弱化了原来文本中的那个强烈的“复仇”倾向,从而让故事主旨也变得更加复杂化。比如,赵氏孤儿出生时,赵朔已被屠岸贾加害于身,艰难爬至家中见到庄姬,一息尚存却只为劝诫妻子“快逃”,没有一句让赵孤日后为其报仇的话;而程婴带赵孤逃离之时,临死前庄姬说:“一定将孩子养育成人,但千万别对他讲亲生父母是谁,就去过平平凡凡人的日子”;公孙杵臼濒死之时也未表达过任何复仇的意图,只是轻描淡写一句:“对赵家无悔了。”倒是程婴和韩厥日后动过让赵氏孤儿报仇雪冤的念头,但那也不全是为了赵家考虑。程婴只是为了有朝一日孩子长成人后能够羞辱屠岸贾,使其颜面尽丧;而韩厥则因为屠岸贾毁过自己,单纯地想让他血债血还。影片始终思辨的都是为什么复仇、要不要复仇,以及为谁复仇,而不再是如何复仇。即便到了结尾,赵孤与屠岸贾一剑相抵之时,也只是说要为程婴死去的孩子复仇,而不再是为了赵家。“复仇”主题由此变得平淡、深沉又复杂,更加耐人寻味。
  二、情节“人性化”
  陈凯歌导演在谈及《赵氏孤儿》的改编时曾说,这部电影不会被历史绑架,也不会被历史裹挟着走,电影只关乎故事和人性。这个观点无疑触及了电影创作的核心问题:既要好看,又要可信。也就是说,不仅要注重“故事性”和“戏剧化”,还要对古典原著里洞察人性的深度有所体现。因此,无论是颠覆屠岸贾以往的残酷血腥的单一形象,还是将程婴从高大正义的英雄还原为有血有肉的凡人,包括赵孤十五年成长历程中各方人物的心路变化,都需要作者从头编织一个更为妥善合理的故事逻辑。而陈凯歌导演正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重新增删变换,巧妙地表现了平凡人物的不凡人性,并对那些看似矛盾的细节一一做出了合理解释。
  电影版在情节设置上与元杂剧版存在着多处改动,“人性化”的追求更为突出,具体可总结如下:(1)增添屠岸贾弑君的情节以凸显人物的阴狠和情节张力;(2)通过表现赵盾父子的傲慢和跋扈来为后来得惨死做铺垫,行为结局更为可信;(3)韩厥活了下来,并未其后的故事增添张力;(4)程婴主动投敌成为屠岸贾的门客,复仇主题更为隐忍和纠结;(5)赵孤通过与屠岸贾的对立了解了自己的身世,故事推进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和似是而非,也更富趣味性;(6)屠岸贾和赵孤对待彼此的态度反复变化,情节更为起伏跌宕;(7)加入程妻与程婴形成呼应,情节更为可信,也更加凸显小人物的无助;(8)弱化善恶的二元对立,突出屠岸贾、韩厥和公孙杵臼各自平凡向善的一面,以此表现人性的复杂。
  除去故事情节的更为曲折起伏以及人物逻辑的更为复杂多变,电影版《赵氏孤儿》还延续了元杂剧中已有的戏剧冲突,并处理得更具张力和可看性。在元杂剧版里,由正邪较量引发的戏剧冲突共出现了三次,除掉程婴毒打公孙杵臼一章被电影删去,其余两次冲突都在电影版里得到了一一升级。第一次冲突是程婴意欲带走赵孤,碰上赶来的韩厥重兵把守,此时的庄姬临危应变,几经周折终于放走了二人。随后的屠岸贾得知孩子已经走丢,恼怒之下一剑划伤了韩厥,为其日后心怀怨怼的复仇埋下种子。整个过程一波三折,在对原著进行合理重改的基础上,让情节的发生变得更为可视化和戏剧化;第二次正邪冲突发生在程婴与屠岸贾之间。程婴欲拿赵孤与自己的孩子替换,并主动前往屠岸贾处投靠,来为妻子争取逃走的时间。然而阴错阳差,妻子与公孙杵臼被随后赶到的屠岸贾撞了正着,经过对峙和审问,老辣的屠岸贾识破真相,害得一干人等惨死狱中。该段同样经过了重新编排,人性较量异常激烈,戏剧冲突也一触即发。在整个过程中,程婴的善良无助、公孙杵臼的隐忍牺牲、程妻的无辜,以及屠岸贾的阴险,无不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人物“鲜活化”
  电影版《赵氏孤儿》通过主题的复杂化以及情节的人性化追求,使得人物性格更为鲜活丰满。同时,人物形象的丰富和立体也在反作用于主题和情节的表达。因此,电影在大胆改编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性的回归,剧中人物也更加真实、鲜活,有血有肉。
  (一)程婴
  自《赵氏孤儿》的故事诞生之始,程婴就被当作一个上至拯救民族、下至挽救家庭的英雄人物来塑造,其忠贞爱人的形象被一代代后人不断地美化和渲染,乃至成为一个不容置疑的民族楷模。而在电影版《赵氏孤儿》中,陈凯歌彻底舍弃了以往历史叙事中程婴根深蒂固的“托孤弃子”忠君形象,尤其在“救孤”这一关键抉择上,归因于歪打正着的时势捉弄,并非元杂剧中忠诚护君的价值观使然。当屠岸贾残忍迫害赵氏宗族时,医生程婴无奈之中毅然决定保护赵孤脱险,也更多是出于一种普通人的怜爱。而当自己的亲生骨肉阴错阳差地被活活摔死,爱妻也毙命眼前时,愤悔难当的程婴始才决心复仇。更意想不到的是,程婴并非要诛杀屠岸贾,而只是为了“诛心”,希望有朝一日真相大白后迫使屠岸贾承认自己的前功尽弃。程婴因此投靠屠岸贾门下十五年,并使赵孤认贼作父,隐忍不发。待及赵孤长大成人,怎奈命运难测,事情败露,最终以自己的死亡结束了积怨已久的仇恨。电影中的程婴更多地表现了一种无奈与无助,其表面的谦卑妥协与骨子里的坚忍不屈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这也正是导演的意图所在。
  相比元杂剧里的程婴,则很大程度被作者拔高为一种理想化的存在,他集勇气与担当于一体,其行为遭际无不被罩上了一层浓厚的传奇色彩。面临屠岸贾全城搜孤,他甘用自己的儿子替换赵孤,并劝诫公孙杵臼带头告发自己来保全性命,以待他日报仇雪冤。而面对屠岸贾的质疑,他以保护自己孩子为由来蛊惑阴狠的屠岸贾相信自己,并在其威逼之下毒打公孙杵臼以保全大局。在电影版里,程婴则并非如此隐忍、正义和多谋。电影中的程婴不过是一个凡人,它的大义之举实属被逼无奈,与其说他是个义士,倒毋宁说是“被义士”,他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被迫的英雄。电影中程婴的光环被一步步抹平弱化,被导演还原为一个真实的平凡人。当他无奈中被迫接受托孤,只是出于常人的怜悯;之后欲借公孙杵臼之力挽救自己的孩子而不能,只好再尽力营救赵孤;当他被屠岸贾蛊惑交出了自己的孩子而蒙受屈辱,令人惋惜;最终妻儿命丧恶人毒手,他再次被迫选择养育赵孤长大,其情其景无不教人哀婉。导演正是要把程婴还原为一个和观众一样的普通人,从平凡中看到伟大,从坚忍中看到正义,进而合情合理地表现了程婴的真实悲欢,给观众带来影像之外的启迪。
  (二)屠岸贾
  元杂剧中的屠岸贾同样不存在争议,被塑造成十足阴损的小人。他为满足政治野心而加害忠臣赵盾;蛊惑皇上用獒辨忠奸并咬伤赵盾;自设朝纲残害赵朔,并欲屠杀全国的幼婴;威逼程婴毒打公孙杵臼,并三剑斩杀程婴的幼子。而电影版中,屠岸贾则并未被塑造成一个单纯的反派,他的行为动机无不被放置在一个个具体的情境中,并非是个彻头彻尾的奸佞。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屠岸贾掀起并置身于一场惨烈的政治漩涡之中。生性玩世不恭、昏聩无道的皇帝,大为宠幸得势还朝的赵家,而将老臣屠岸贾冷落一边,非但如此,还当众奚落嘲讽。赵家功高势大,如日中天,外加赵家儿媳又是皇亲国戚,无不让屠岸贾怀恨在心,深感自己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作为这场斗争的主角,面对攻势的屠岸贾表现了极为出色的政治胆略。先是唯唯诺诺以麻痹众人耳目,暗地里却处心积虑,待所有准备停当后,迅猛而起发动政变,暗害了君主并全部嫁祸于赵氏父子,进而一举屠灭了赵氏全族。为赶尽杀绝,他搜罗全城寻觅赵孤,“宁愿冤杀一千,不能漏网一人”,并不惜搭上整座城的代价。此时的屠岸贾,深刻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宫斗哲学:“在斩草除根的杀戮中,即使人性中最基本的悲悯之心都要泯灭。”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志得意满的屠岸贾从炽热的宫斗中抽离出来,其人性中良善的部分也开始凸显。他收留程婴且抚养赵孤,并将自己的武功谋略悉数传授给这个认己为父的义子,其慈爱的一面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先前的残酷。实际上,人性的复杂就在于不同境遇下有着不同的面目,屠岸贾人性中的善和恶始终在微妙地斗争和发酵。当屠岸贾最终察觉了程勃的身世,这种人性的挣扎越发明显:他眼见赵孤深陷敌阵却掉头而去,冷酷至极;而当他终于心有不忍策马杀回时,观众又分明地看出其内心情感的灼热。但最终,人性的恶还是战胜了善,电影以两剑穿三心的死亡作结,愈发凸显了人性溃败后的绝望与冰冷。
  四、结语
  人作为环境的产物,其个性的复杂有时无法依据一个简单的文学标准盖棺定论。无论是程婴还是屠岸贾,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也都展现了各自人性中复杂纠葛的一面。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今天仍具有普世意义,令人唏嘘的同时,也为当代观众带来了些许反思。电影的结尾仿佛是在告诫观众,在以一报还一报为名的身体攻伐里,或许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胜利者。陈凯歌以此揭示了赵孤一生命运的悲凉和无奈,也折射了礼崩乐坏的时代里无法摆脱的文化困境。这样不无宿命色彩的结局,大大加深了《赵氏孤儿》的文化韵味。
  电影版《赵氏孤儿》通过对元杂剧的改编,将人物角色放置于特殊环境和情节之中,最终成功揭示了一个复杂的人性主题。“通过描画英雄群像唤起超越日常的悲怆与诗性”,最终奏响一曲或许不崇高却不乏悲壮的当代凡人悲歌。“戏剧的上演始于悲惨而终于冤仇得报的团圆”,而电影则旨在演绎复杂人性里的千回百转。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展示的是古人的挣扎与纠葛,隐含其中的则是当代人的心绪和思索。从戏剧到电影的改编,《赵氏孤儿》饱含的悲剧内涵已经发生改变,但无法改变的是,人们对爱、正义与善良的永恒呼唤。也正因为此,电影版《赵氏孤儿》虽不完美,却仍旧是诚意之作。
  参考文献:
  [1] 纪君祥,顾学颉.元人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许建中.“赵氏孤儿”故事在宋代独特的意义[J].文学遗产,2000(6).
  [3]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亮点导读 漫游诗海显底蕴,文采飞扬见才情  扬长避短,方可尽展风流。如同样写“魅力”,你擅长描写,不妨将目光聚集到自然景物中,用精彩的描写去打动读者;你爱好文学,则不妨将笔墨集中于精彩的诗词上,让语言绽放出古典的光芒。本文显然做到了这点。  文章从唐诗所“体现的气度与强盛” , “描绘的细腻与美妙”,“表达的人格与精神”三个角度切入,逐层深入地诠释了唐诗的文化与情感内涵。展开时,或展示经典诗句的风
蔡志忠
摘 要:《关雎》所描写的爱情是带有深厚礼乐文化内涵的理想爱情,追求的是灵与肉、美与德相结合的知音之爱、和谐之爱,是中华民族理想爱情的典范。  关键词:《关雎》 理想爱情 典范  《关雎》以其独特的地位和孔子的评价深受历代人的关注。一首小小的情诗缘何成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孔子为何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关雎》是一首地地道道描写爱情的情诗,但它所写的爱情不是一般的爱情,也不是
【开栏语】:  线索明晰之文,层次分明,结构精美,主旨鲜明;表达灵动之文,重点突出,表意精准,生动形象。中考作文,线索明晰之文定能获得青睐,夺得高分;表达灵动之文定能抢得眼球,倍受推崇。因此,巧置线索,讲究表达,我们的作文一定会骨骼健壮,血肉丰满,气韵畅达,意趣盎然!  【真题回放】(50分)  走进自然,阳光、泥土、野花……哇,好香!推开家门,爸爸的饭菜,妈妈的唠叨……哇,好香!一杯奶茶,一本新
定居德国的林娜带着她6岁儿子菲恩回国探亲,女友们带着孩子一起聚会。刚坐定了。张曼骄傲地说:“我儿子小提琴已经过六级了。”黎霞说;“我女儿作文登报了。”“我儿子已经学完小学二年级课程了。”华晴也不甘人后,要知道她儿子刚上幼儿园中班。妈妈们争相晒着孩子的成绩,林娜坐在那插不上话,大家忽然意识到冷落了主角,赶紧七嘴八舌地问林娜:“菲恩在德国学了什么?和国内有什么不同吗?”  林娜说:“你们孩子学得那些,
从小到大,我和茶可谓青梅竹马,十分有缘。   小时候,我是和爷爷奶奶他们住在一起的。记得每天早上,爷爷都会对我说:“孙女呀,帮爷爷泡杯红茶吧。”我听了就会瞪着大大的眼睛,跑进客厅,从柜子中拿出上面画着像青花瓷一样纹路的罐子,打开上面的扣锁,拿出一个茶包,再扣上锁,放回柜子。然后我拿着专用小水壶,踮起脚尖儿,轻轻的往保温杯里倒热水,再慢慢的放进茶包,盖上杯盖。稍等一会掀开茶杯盖,低头细嗅,阵阵
河蚌忍受了砂石磨砺的痛苦,终孕育出夺目的珍珠;宝剑忍受了烈火锤炼的苦楚,终露出锃亮的刀锋;梅花忍受了寒风刺骨的挑战,终绽放出幽香的花朵。试问,又有哪份成功不是伴挫折而来?  记得小时候,刚学会走路,跌跌撞撞的向前冲,一次次因为跌倒在地而哇哇大哭,然而,父亲严厉的一句:“起来,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又不得不让我含着泪一次次的尝试着,慢慢的,一声声的哇哇大哭也逐渐变得内敛起来。就算妈妈要来扶我,
摘 要:“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范畴之一。历年来凡是做中国美学相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总是把它作为极其重要的部分纳入到整个中国美学体系中进行考量,其美学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我国对“味”的美学研究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构图线索,而“情味”的出现,是对“味”范畴的内涵性肢解,就某种程度而言,仍是新鲜的土壤,故本文旨在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审美辨析,意图窥探一二。  关键词:中国美学 味论 情味 美感 审
在狱中,每天午饭后到下午开始做运动前,有两个多小时特别安静的时间,比夜里还安静,因为经常梦魇的邻居们午睡时倒不叫。我认为午睡是浪费时间,从来不睡午觉,所以我特别能清醒地独占这两个多小时特别的安静。本来每天24小时都属于我,但这两小时好像更属于我,尤其是星期天的这两小时。  只要天气好,我每天中午都有一个约会,约会的对象不是人,也不是人活在上面的地球,而是比地球大130万倍的太阳。冬天的时候,阳光午
他从来没有唱过歌。他从来不在鸡窝中过夜,更别说和某只母鸡有什么交往了。  他是木头做成的,下面用一只铁脚爪支撑着,这也是他唯一的脚。他站在一座教堂的屋顶,教堂很古老了,他的年纪也很大了,不过这么多年来,从来没人敢动他一下。这座教堂的模样很像谷仓,铺满瓦片的屋脊很直,就像挺直的牛背。  但是现在,在教堂的那边出现了几个泥巴匠。  一阵风莫名奇妙地吹来,那只木鸡转了个身,看到了他们。  他们在砌墙,每